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六十六年变迁(百国归来看中国下)
内容
试读章节

1979年西方7国首脑会议首次在东京召开,二十年后的今天已经变成20国会议,说明时代在这三十年中的变化。1月1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止台湾同胞书》,停止对金门等岛的炮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后才终止了内战的炮声。

同是1月1日,中美建交。1月29日至2月5日,邓小平副总理应邀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我自己也于7月第一次走向世界。2月19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成立,我也自1979年开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前被定为“黄色歌曲”的靡靡之音——邓丽君的歌曲开始在大陆传唱,让人耳目一新,发现原来还有这样的歌,还有这样的唱法。

第一次踏出国门

我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出国访问学者,1977年2月就接到通知,当时考试仅为英语,都是准备去美国,可能因为我搞核聚变专业,所以美方的邀请信·直不来。本来神秘无比的出国,首次征求我们的个人意见,只能决定转去法国,再学法语,到1979年才成行。

第一次出国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7月18日这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北京天气晴朗,父亲、夫人和女儿都到首都机场送行,我当然没有想到这是与父亲见的最后一面。我走后不久,父亲的心脏病再次发作,我当时在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芳特诺核研究中心工作,领取基本工资,但除了留下自己的生活费外全部交给国家,而实际上一个月的上交即可购买巴黎与北京之间的往返机票,但我连想都没想提出要求回国,国家那么困难,个人的事还是第二位的,这是那个时代的人的真实思想。我出国不到五个月,12月12日父亲工作到最后一分钟因心肌梗塞去世,家人怕我过度悲伤会影响工作,半年后才告诉我。父亲送我时那兴奋的心情和期待的眼神恍如昨日,与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一起,永远定格在历史之中。

因1979年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武装冲突不断升级,原来从北京出发经停德黑兰到巴黎的飞机,改停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飞机在巴基斯坦降落,一出飞机就仿佛进了个大蒸锅,候机室没有空调,高达40。C的气温使人汗流浃背,使我也无心体味异国情调了;但巴基斯坦毕竟是我到过的第一个外国。

7月18日当天到了巴黎,那时真感觉是到了另一个世界,戴高乐机场豪华得像一座宫殿,从机场进城沿途都是树林,一片绿色;而当年的北京首都机场路两旁几乎无树,是一片黄色。巴黎城的古典建筑使我感到仿佛走进了童话王国;街上绿树成荫,仿佛一座大公园。最令我惊讶的是街上没有人,这种情况我见过一次,那是1971年林彪发布第一个号令备战疏散人口,使得北京街上行人寥寥。至于巴黎街上无人,后来打听才知道,巴黎人都去乡下度假了,没有“号令”人们就放着好好的城市不待而自动下乡,那时对我来说也是个全新的概念。

使馆张三秘(即三等秘书)陪我去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这是我第1次用外语在外国与外国官员谈话,用的当然是英语。我在重大或危机场合的镇定发挥了作用,在气派的办公室中与法国核能官员对答如流,为祖国争了光。这是我大半生10次重大考试中的第5次,也是第1次面对外国人的考试,以致结束以后张三秘十分兴奋地对我说: “你完全不用去学法语了!可以给国家省不少钱。”本来学法语在半年以下的访问学者都应去敦刻尔克再学习3个月法语,而我去敦刻尔克的机会却由于我的勤奋与镇定而被“剥夺”了,失去了一次在一个外国城市,而且还是有历史意义的城市居住的机会。但那时我丝毫没有感到不快,反而为对国家又做出了点滴贡献而高兴。

我见到的第一个西洋景象是超市,商店居然没有柜台,可以随便从货架上拿东西,而且小超市只有一个人收钱,里边并无人监视。当时想,如果有人偷东西怎么办?其实,以当时法国的工资收入,超市里的东西已不值得一偷。又想,如果大家看过东西都乱放怎么办?原来人们的道德已经达到这种水平了:物归原位。

对于郊区的豪华大超市,我的问题又来了,穷人都进来了怎么办?但实际上穷人没车去不了,而且正像城里的五星级旅馆一样,穷人也不进去,西方层次消费的观念对于我还是第一次建立。

在大超市中我不禁想起可怜的女儿和中国儿童,如果他们能进到这童话一般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而且可以自取的商场一定会乐疯了。看到那些法国儿童无动于衷的表情,感到他们真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后来听说法国幼儿在会叫“爸爸”“妈妈”以后知道的第~个词就是“按钮”(button),因为自己可以按自动售货机的按钮自取想要的小食品,由父母付钱。这对当时的中国儿童来说简直就是梦。

我正在超市中遐想,没想到一个不到一米高的小男孩一直在拉着我的裤子,跟着我走,我有些诧异。后来他的父母笑眯眯地找来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我和他爸爸穿了同样颜色的裤子,他误以为我是他爸爸了。P2-4

目录

第七章 巴黎三年:走向世界

 1979年:住在巴黎

  第一次踏出国门

  玫瑰泉——我的家

  在芳特诺核研究中心

  我的同事汉堡

  “和法语结亲”——别致的校名

 1980年:认识巴黎

  很像北京的巴黎

  衣食住行在巴黎

  地上一个巴黎,地下一个巴黎

  我的研究工作

  招待来自世界的中国留学生

 1981年:欧洲漫游

  巴黎研究生活拾零

  圣·米歇尔山与泰山

  马赛与《基督山伯爵》

  阿尔卑斯山上的青年英雄

  德国于利希核物理研究所

  第11次遇险——横渡英吉利海峡

  意大利弗拉斯卡蒂核研究所

 1982年:大洋两岸

  从国际组织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大苹果——纽约

  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水牛城大瀑布与遗弃的城市

  “没上过美国高速公路就等于没到过美国”

  见肯尼迪家族成员,还是了解华盛顿

  回国改行

 1983年:科技外事

  话当年环保

  参与组织我国首次国际古陶瓷会议

  纵贯蒙古

  横穿西伯利亚

  进世界上最贵的一餐

  杨执委与曹处长

  促成出国报销制度改革

 1984年:可持续发展

  派专家参加研究“可持续发展”与听“大家”授课

  不喝酒的人讲法国酒

  1984年首访香港

  争办奥运,与澳前总理惠特拉姆共进午餐

  分东、中、西三部发展经济的建议

第八章 独住皇宫:世间冷暖

 1985年:郊外别墅

  四喜临门——最年轻的副处长

  瑞典的社会民主主义

  门前见首相的启示

  独住皇宫三星期

  没有黑夜的夏天

 1986年:烟台岁月

  波涛汹涌的波罗的海

  在硅谷当“牛仔”

  七国考察创意“知识经济”

  中央讲师团烟台团副团长

 1987年:面晤黑手党

  在中央讲师团办公室

  游历天堂西藏

  在中共中央智力引进办

  意大利的黑手党

  创《人民日报》连载纪录

  我的第一本书——《一个中国人看世界》

 1988年:古往今来

  进入劳动部

  维纳斯的传说与实证

  在国外的第一次伤病

  卡拉奇的大篷车

  我知道吉萨大金字塔是谁造的

 1989年:贫富之间

  调进国家教委

  又是四喜临门

  雅加达的中国城

  东方五大奇迹之一——婆罗浮屠

  东方五大奇迹比较

第九章 游历世界(一):世界大同

 1990年:驻外使团

  参加世界全民教育大会

  著名的泰国芭堤雅海滩

  派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克罗地亚喀斯特溶洞

 1991年:国际会议

  “大庙会”——国际会议

  陈章良摘取达乌德奖

  张艺谋从戛纳电影节铩羽而归

  成功的竞选“失利”

  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东、西两德游

 1992年:国际公约

  参与签署《国际湿地公约》

  承德避暑山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部门高技术与环境顾问

  我的外国助手、男秘书和女秘书

  扶持国际科技园区协会

  蜿蜒上下比利牛斯

 1993年:国际标准

  在联合国制定水资源标准

  在国际组织工作

  参与第一次申奥

  开车漫游荷兰

第十章 游历世界(二):经济全球化

 1994年:互联网与人

  去《人民日报》(海外版) 工作?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我的12分钟跑

  周恩来与邓小平在巴黎的旧居

  刘少奇同支部的党员和左宗棠曾孙

 1995年:科技园区——21世纪的新细胞

  在人大环资委研究室

  我任副主席的国际科技园区世界大会上“核弹”爆炸

  游历布拉格

  我的朋友拉巴诺斯子爵

  我所知道的欧洲贵族

 1996年:中国的资源

  告别母亲

  在全国人大编制《中国资源研究》

  里约热内卢的海和山

  神秘的伊瓜苏市

 1997年:世界环境

  邓小平逝世

  在印度调研国际环境法遇贱民

  在肯尼亚调研国际环境法遇险

  赣南环境考察

 1998年:知识经济——21世纪社会新趋势

  青海湖为什么萎缩了

  我参与创意的“知识经济”热遍中国

  一本书“救”一个出版社

  任珀斯国际科技园区世界大会组委会副主席

  进入水利部

  我的外交界的外国朋友

第十一章 水利六年:治水新理念

 1999年:洪水之后思缺水,修复黄河断流

  为北京的水跑遍京西北山区

  引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制定的水资源标准

  对新名词“生态环境”的研究

  在美国国务院做首席发言

  解决黄河断流

  参加北海环境会议

  作为德国政府的客人在德国遇奇人

 2000年:以新理念制定水规划

  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

  在黑河考察遇沙尘暴

  主持制定创新的《首都水资源规划》

  任奥申委主席特别助理

  参加欧洲奥委会年会,萨马兰奇请我赴早餐会

  华沙王宫城堡中的欧洲奥委会,晚宴后夜游华沙老城

 2001年:一曲绿色的颂歌

  国务院批准三个规划

  水利部机关优秀党员及其他

  激战前夜的莫斯科

  申奥成功一瞬

  申奥不能忘记的两位国际友人

  参加波恩国际淡水资源大会

 2002年:水务体制改革

  主持水务体制改革

  登上阿斯旺水坝

  见世界最古老的民族——努比亚人

  走遍南北疆

  沿三江而下,接近金三角

  生态水与提水价

 2003年:晋水进京解渴

  SARS与《循环经济》

  手机没有信号——东北湿地考察

  修复扎龙湿地

  参加大阪第三届世界水论坛

  五千万吨晋水是怎样进京的

  天涯海角南非行

  申报院士

 2004年:水生态系统修复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成立

  世界上的最宜居城市——温哥华

  水可解开墨西哥印第安文化衰落之谜

  冲进亚马逊

  漓江生态补水,全年上溯阳朔

  作为观察员参加雅典奥运会

  作为国际水协大奖两名候选人之一在卡萨布兰卡

  水的感悟

  二十二年做清官

第十二章 北航六年:科学发展观

 2005年:任经管学院院长

  任经管学院院长,参与编制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参加“世界思想者节日论坛”

  与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起五天

  住在七星级宾馆

  获国际科技园区协会荣誉会员奖

  去台湾太鲁阁

 2006年:调研生态工业园

  辽宁沟帮子遇险

  神秘的吴哥王宫比故宫还大

  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调研

  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闹市

  出版《中国可以不缺水》

  我与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的交往

 2007年: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

  雅鲁藏布江流域考察——恒河口

  参加“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

  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朋友鲁比亚

  撰写市长作序的奥运旅游介绍——《我爱北京》

  农民工的流动

  世界第六大奇迹——秘鲁纳斯卡地画

  完成保障奥运水源的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亲历北京奥运

  “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成立

  菲律宾塔尔火山显“神枪”

  新西兰与我国北方生态变迁的比较

  最北的国家——冰岛

  亲历北京奥运

  走遍五岳四山

 2009年:六十年大庆观礼

  五次重大预测与现实

  20国集团的预测与现实

  《看世界》20本系列丛书完成出版

  六十年大庆在观礼台上的一天

  作为当选外籍院士由瑞典国王接见

  我的学风与教风

 2010年:人类未来

  我与上海世博会

  2010年寒潮席卷欧亚美,气候是在变暖吗?

  在迪拜预言危机

  要不要得诺贝尔奖

  “您有什么养生之道?”

  我的朋友遍天下

  人类走遍世界去找太阳

  人类的归宿

  中国向外国学习什么?

  我对幸福和尊严的理解

不结束语

序言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思想更深的谷,没有比知识更广阔的海洋。

——作者

六十六年前我作为一个婴儿,降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赢弱的、苦难深重的中国陪都重庆的歌乐山医院,不知当时身上是否有遮羞布。父亲虽然是留英博士、大学教授,却在政治上不能畅所欲言,在生活上要为温饱而四处奔波。六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作为一个老人,戴上了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桂冠,生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共识可持续发展中强大的、重归世界经济前三名的中国首都北京。在这六十六年期间,世界、国家、民族、家庭和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本书分上、下两卷记述了这些变化。上卷记述1944—1978年间34年的国内经历,其间插叙某些国外片段以资比较:下卷主要记述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访问学者之后的国际经历和在国内外完成的大事。

在这六十六年中,我走遍了祖国的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到过几乎所有的大江大河,主管全国水资源工作六年多;我经历了“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三年困难、“四清”、“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并被选拔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出国访问学者;我曾近距离见过毛泽东、刘少奇和邓小平,当面聆听过周恩来、彭真、江泽民和胡锦涛的讲话,与胡耀邦、邓颖超、吕正操和连战有过交谈,与顾卓新、高扬、王振乾、沙洪、李政文、季羡林、卢嘉锡、汪德昭、张维和王大珩等前辈有着忘年之交往。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时间里,我有目的地考察过101个国家,这些国家的面积占世界的79%,人口占世界的85%,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95%:几乎走遍了世界主要的大河、大湖、湿地和瀑布,到过世界大城市排名前25座中的24座;经历了两伊(伊朗和伊拉克)战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几届奥运会。在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副代表(对外)期间,我曾与法国总统希拉克、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十六世、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罗格及2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过交谈,也曾有机会住在瑞典国王的宫中和当年美国八大财团之一的继承人梅隆先生的家中。这些都记录在由季羡林先生题写书名的、一套20本达407)5字的《看世界》的书中,本书的下卷将是其中的精选。

这本书记述了我大半生中的重大经历:在国内外16次危及生命的险境,短到瞬间即逝,留下的却是后怕;长到持续两个月之久,60天时时处在煎熬之中,但这种经历使我倍感生命的可贵,倍加珍惜人生。在国内外10次重大机遇中所做的或对或错的10次重大抉择,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经历使我更加坚定信念,不能信天由命,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和眷顾不断努力的人。在国内外经历的10次重大考试,每一次的超水平发挥都增强了我人生的自信。在国内外12次重大的创新,每一次都使人民有所获益,这使我更加感受到什么是人生的价值。

这本书也记述了我六十六年在中国和世界看到的主要的人和事。所幸因为懂英、法、俄语,可以阅读日文,可以不借助陪同、翻译和导游,能与高官富贾交流,也能与穷得只剩一身衣服的贫苦农民、印度孟买街上被众人蔑视的贱民和意大利罗马市郊食宿无着的乞丐交谈。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了解人,了解人性,了解世界人民对自由、幸福、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博爱、科学、技术、环境和生态的认识,这是关在书斋里查遍古今中外文献都得不到的,也是从国内外大家和权威的讲述以及有媒体特权的人的倾诉中得不到的。要想求得真理,就要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实地考察中感悟规律;要想求得真理,就要在与世界人民的交流中理解真谛。

对于从1944年到2010年这66年的变迁,虽然书刊上已有浩瀚如海的文字记述,但是如果以20年算做一代的话,作为一个跨越三代的人,以自己亲身的、世界范围的经历,从个人角度审视这个世界,还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请上一代人来评价,唤起同时代人的共鸣,引发下一代人的思考,就是我在退而不休、仍任现职的忙碌之中撰写本书的初衷。

本书的写作花费不到一年时间,但若将收集资料等准备工作算上,前后用了6年,也可称得上是心血之作了。全书共ll章,将六十六年的生活正好基本上以6年为一阶段来划分,学前6年、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6年、在新疆6年……从事水利工作6年、退休6年,各章中又以一年为一节。由于本书篇幅较长,所以按国内和国外经历分为上、下两卷。鉴于我的国外经历都发生在35岁以后这31年中,因此上卷中将国外的经历片段插叙在前35年之中,不仅结构上匀称,而且对于进行中外比较也更有意义。

我不会做诗,更不会做旧体诗,但还是写下几句来概括本书的宗旨吧。

六十六年心路

人寻太阳遍世界,

欲求财富连西东;

海行尽处天是岸,

山攀绝顶我为峰。

第一句讲的是追求真理,第二句讲的是创造财富,第三句讲的是科学发展,第四句讲的是以人为本。

仅以本书奉献给我的祖国、我的亲友,以及爱护、教导、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也包括从另一方面给我教益、使我成长、令我坚定的全球所有对本书感兴趣,并愿意通过笔谈探讨人生的人。

吴季松

2010年1月28日

内容推荐

从一名出生在抗日烽火中的婴儿,成长为一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并当选为目前大陆仅有的九位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之一。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祖国和世界的巨变;在他多彩的人生旅途上,遇到过多少工作中的困难与人生的机遇,有过多少创新;在他联合国工作期间和百国之旅的传奇道路上,遭遇过多少险境,引入了多少新的理念,又留下了多少对世界各地人文风貌、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记述与思考……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他所经历的六十六年变迁,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人民对自由与幸福、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博爱与人性,以及对科学、技术、环境、生态追求的窗口。

编辑推荐

一位戴上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桂冠的中国人,一位国际科技园区协会成立25年来中国第一位“荣誉会员奖”获得者,一位被选拔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出国的访问学者,一位有着丰富的联合国工作经历及为我国水资源和生态修复做出重大贡献的原水利部官员。

他就是吴季松,在本书中,他向我们们展示了他所经历的六十六年变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人民对自由与幸福、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博爱与人性,以及对科学、技术、环境、生态追求的窗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六十六年变迁(百国归来看中国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季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400276
开本 16开
页数 4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1=76
丛书名
印张 3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