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荀子评传/传世大儒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是谁在孤独地激扬自己的人生,却又影响了千年中国人的思想?作为儒之先贤之一的本书诠释对象荀子就是其中一员。越过千山万水,倥偬岁月,让我们一起跟随著名史学家、学者型总编郭志坤先生,去解读荀子这位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的性、天、礼、书、正名诸论。

内容推荐

原日本首富堤义明,一生只精读中国的《荀子》这一本书,学习荀子的帝王学,并应用于企业管理中。

著名史学家、学者型总编郭志坤先生以史为据,纵论深承,以大家视野解读荀子这位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的性、天、礼、书、正名诸论。

目录

第一讲 大时代的产儿/001

童年岁月/002

姓氏与王家血脉/003

第二讲 稷下游学/007

东行游学/008

“学始乎诵经”/010

《诗》的征引/015

第三讲 追寻先王之道/021

开掘《书》之要旨/022

不作“末世穷年”的“陋儒”/024

第四讲 “最为老师”/029

稷下学官——“祭酒”/030

稷下的传统和荀子的治学/031

师承关系/034

第五讲 综百家之学/039

解诸子之蔽/040

批判中的吸收/044

相灭相生归融合/047

第六讲 西去秦都/051

“隆礼”与“重法”/052

立法同/056

“令行禁止,王者事”/059

第七讲 “山林川谷美"的秦国/063

追求富利乃人间正道/064

富民与兴邦同义/066

在富足中养成礼义精神/068

第八讲 “益地不如益信之务”/071

当务之急在于“益信”/072

人人都应守信/075

强盛的根基在于“隆信”/076

第九讲 “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081

禁暴除害和选拔将领/082

“以德兼人”/085

治军要旨在于“壹民”、“同力”/088

第十讲 再作“祭酒”/093

“化性起伪”和“解蔽”/094

德育和智育并重/097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099

“国将兴,必贵师”/102

第十一讲 寓教于乐/105

“教娱统一”/106

“美善同一”/109

“中和之美”/112

第十二讲 “谈说之术”/117

既简且明的“谈说之术”/118

人情人理的修辞手法/121

三言两语的寓言特色/125

第十三讲 “行"高于“知”/129

学而后知/130

“行”高于“知”/133

行难知也难/135

“知有所合”/137

第十四讲 “形具而神生”/141

“心”为身体之主宰/142

“情”为性所生/146

“心生而有知”/149

第十五讲 “制天命而用之”/155

“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156

寓政治哲理于自然知识之中/160

“气”为万物本源/163

第十六讲 至诚化民/167

教化一生/168

“治国之征”/170

“至诚”能化万民/173

宣教与处罚并用/175

“善假于物”,配以乐教/178

第十七讲 兰陵令/181

集诸家之长/182

人“最为天下贵”/185

人之性恶/188

第十八讲 修身以自强/193

伦理道德的“源”与“功”/194

礼为诸德之纲/197

“义利两有”/200

修身三法:学思行/203

第十九讲 寄情于“一天下”/207

“齐一天下”乃民心所向/208

统一天下“应以德兼人”/212

“天下将归于一”之预见/215

第二十讲 着眼于“法后王"/219

“变”为天地之道/220

“积微”、“积靡”的量变与质变/222

“法后王”的发展观/225

第二十一讲 荀子与荀学/229

学儒而背儒/230

“名实相符”/231

地位和影响/235

第二十二讲 历代对荀子以及荀学的评论/241

汉唐:奉为圣人/242

宋明:打人冷宫/245

清朝及近代:重被尊奉/247

附录一 荀子生平年表/251

附录二 参考书目/255

试读章节

战国时代,的确是一个大时代。一个征战不绝、烽火连天的大时代,一个风起云涌、变革迭起的大时代,一个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大时代。就在这个大时代走向它的尾末的时候,在三晋之地的赵国的沃土肥田中,孕育出了一个出色的大人物——荀子。由于他的出现和存在,使百家争鸣的局面更增添了熠熠光彩。

童年岁月

对于荀子的生平,史书没有为我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资料。《史记》为之作的列传,也只花了短短的二百来字,粗线条地勾勒了这个伟大时代骄子的生平事迹。

“荀卿,赵人,年五十(按:系十五之误)始来游学于齐。”只有十二个字,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荀子是赵国人,在十五岁之前,他是在赵国度过的。

从现有资料提供的线索可知,荀子的出生年代约于公元前315年。

有了时间流程的坐标,有了生存空间的方位,我们借助于某些史料,就可以约略推知彼时彼地的历史境况了。

其时,战争还在继续,战火还在蔓延,但统一的曙光却已透露出了某些信息。从“无义战”的春秋初叶,到荀子出生之时,仗已经打了四个半世纪,也就是说,差不多十几代人都是在战争环境中生存过来的。人民厌倦了战争。但是,虽然战事频频不断,社会还是在发展,在前进。从大小数百诸侯间的攻战,到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这本身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而到了战国后期,即荀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七雄”中真正能雄视天下的也只有三个国家了,即所谓秦、齐、赵三强鼎立,秦齐并称西、东帝,而赵国强劲地据于其中,在此过程,列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也都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

就在荀子呱呱堕地之时,儒家的传人孟子已经名声颇大。他当上了齐国的卿相,劝说齐宣王要行“仁政”,不然不但天下不能由齐来统一,相反,齐会被人家统一掉。孟子在答新立的魏襄王问时,先声夺人地道出了一句石破天惊之语:“天下将定于一!”“定于一”就是走向统一。这种“定于一”的思想,不能不对荀子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后来,荀子所说的“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以下凡引用《荀子》,只注篇名),可以看成是孟子“定于一”的翻版。

在荀子出生数年后,赵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赵武灵王宣布“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当时对这件事的阻碍很大,除少数官僚同意这样干之外,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高官都反对。当时反对最为激烈的有三个人:公子成、赵造、赵文。公子成认为“不该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赵文认为“衣服有常,礼之制也”,赵造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俗而动”。赵武灵王坚决驳斥了这些谬论,指出“理世不必一道,国不必法古”,公然宣布:“吾无顾天下之议矣!”于是,命令军队采用胡人服饰,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戴着插有貂尾或鸟羽的武冠。穿皮靴,训练马上射箭的作战技术,等等。这样一来,赵国大大强盛起来了,成为真正可与秦国匹敌的强国。

这场改革应当说不只限于军事,更深刻的影响在于人的思想和文化。赵武灵王说:“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史记·赵世家》)这位赵王讲的并不止是军事,“儒者一师而俗异”——荀子与孟子同师于孑L子,可荀子敢于“俗异”,敢于提出自己的学说,也是受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影响和启示。

赵国是一个文化水准较高的国家,不然,就出不了赫赫有名的平原君。而平原君之封,恰在荀子童幼之时。公元前298年,赵惠文王元年,以弟公子胜为相,封平原君,当时,荀子当为十来岁。而赵胜之“喜宾客”,搜罗“文武备具者”,当在此之前已开始。据历史记载,由于平原君之好士,“士不远千里而至”,“宾客盖至数千人”,当时的一些文化和学术大家,如公孙龙、邹衍之属,纷至沓来。晚年,平原君“上采《春秋》,下观近世”,著《虞氏春秋》。这些,都会对年少时的荀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可以说,在魏,在楚,在齐,在宋,各有学者荟萃之地,而又以赵为甚。平原君的好士,赵武灵王的开阔胸襟,使童年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荀子有着非同寻常的气质和秉赋。

姓氏与王家血脉

由于年代久远,史籍阙如,先秦时代的诸子多有连姓氏都争议不一的。比如墨子,有人说是姓墨,有人说不是,认为“墨”“只是其人外部表征的反映,而其姓该是“翟”。同样,对荀子的姓氏历来也多所争论。本书将诸说和盘托出,并略陈己见。

荀孙之别。荀卿,又称孙卿,古籍中对荀子的称谓不一。

《荀子》中的《儒效》、《议兵》、《强兵》、《尧问》等篇称“孙卿”;《韩非子·难三》、《战国策·楚策》、《韩诗外传》、《刘向叙录》、《汉书·艺文志》、《汉书·儒林传》、《盐铁论·毁学》、《风俗通义·穷通》等篇又时而称“孙卿”,时而称“孙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李斯列传》以及《史记·春申君列传》又称“荀卿”或“荀卿子”。对此不一的称谓,历代学者均有解释。可见,荀、孙相通,荀子又称孙卿,似为古籍所认可。

避讳之说。司马贞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下作了索隐,说:“后亦谓之孙卿子者,避汉宣帝讳改也。”颜师古在《汉书·艺文志》“孙卿”下作注说:“本日荀卿,避宣帝讳,故日孙。”司马贞、颜师古皆称避宣帝名询而更改的。后人对此作了许多考证,认为汉代并无避讳名之例。谢墉说:“荀卿又称孙卿,自司马贞、颜师古以来,相承以为避汉宣帝讳,故改荀为孙。考汉宣名询,汉时尚不讳嫌名,且如后汉李恂,与荀淑、荀爽、荀悦、荀或俱书本字。讵反于周时人名见诸载籍者而改称之,若然则《左传》自荀息至荀瑶多矣,何不改耶?且即《前汉书》任敖、公孙敖俱不避元帝之名骜也。”(《荀子笺释》序,见《荀子集解》考证上)此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音通假说。谢墉认为所谓“避汉宣帝讳”不能成立,那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他又作进一步的解释:“盖荀音同孙,语遂移易,如荆轲在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又如张良为韩信都,《潜夫论》云:‘信都者,司徒也。俗音不正日信都,或日申徒,或日胜屠,然其本一司徒耳。’然则荀之为孙,正如此比。”(同上)顾炎武也说:“荀为孙,如孟卯之为芒卯,司徒之为申徒,语音之转也。”(《日知录·汉书注》)有的说,荀之为孙,犹如《论语》中“恂恂如也”改作“逊逊如也”。刘师培在《荀子补释》中指出:“《史记》作荀,本书作孙,是犹处子作剧子,环渊亦作蜗子,宓子之宓与伏同,筅子之筅与管同也。”谢墉对避讳说的非议,打破了千古之惑,所提出的“古音通假”说,也不完全为人所接受。

……

P2-4

书评(媒体评论)

《荀子》一书自来无解诂善本,唐大理评事杨惊所注已为最古,而亦颇有舛误,至晚清之时一代学术大家王先谦先生采集各家之说,发挥己见,编成《荀子集解》。此书为当今注解《荀子》的最好版本。但近代以来的《荀子》注本,基本上袭自王先谦先生的《荀子集解》(思贤讲舍光绪十七年[1891]初刊)。百余年来,全面超越其校释成果的荀学著作尚未出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荀子评传/传世大儒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志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8971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6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