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音乐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小册子,收集了作者所接受的采访与对话当中,对方给了作者文字记录的少数几篇,以及一两次演讲的文字记录。为将事情尽可能谈透,作者对它们做了些修改与补充。为让阅读节奏与呼吸尽可能顺畅,编排上也不按年代顺序,所以我们不必在意“文献”的“历史真实”。希望您读来不觉得闷,如果真感到无趣,放下就是,不必生气,生气劳心伤身。

内容推荐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其不容置疑的专业地位告诉了我们许多弦外之音,包括美学、哲学、宗教的含义,让我这样的音乐盲在寒夜看见远远的篝火,尚未走近就浑身温暖,于是围坐起来烤火。

本书由荣念曾、林兆华、林怀民、田壮壮、史铁生、孟京辉、马未都、刘索拉友情推荐。

目录

自序

电影、人、音乐

非“俄狄浦斯情结”

禅悟《俄狄浦斯之死》

文无中心道无古今

出井观天

向传统致敬

音乐闲话

回归平常

附录一:瞿小松部分音乐作品题记

附录二:独幕歌剧《俄狄浦斯之死》剧本

附录三:独幕歌剧《命若琴弦》剧本

附录四:独幕歌剧《试妻》剧本

后记

试读章节

电影、人、音乐

问:您好!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音乐?好像是从自学小提琴开始的?

答:我学音乐,确实是从小提琴开始。当时已经二十岁,正在农村当知青。之前在城里走在街上,偶尔听人拉提琴,吱嘎吱嘎,像小钢锯锯硬木头,心想这东西恐怕很难学好,所以根本没想要试。

后来我们知青之“家”有个同伴孙钢士想学,我知道我姐姐同学的弟弟蔡磊会,就带他去了,很意外,蔡磊琴拉得动人。以后来的眼光看,“弟弟”并不专业,但他的乐感非常好,喜欢自己拉自己听。他自己感觉良好,我们听着也感觉良好。

生活奇妙,某件事你觉得很难,但熟识的人能做到,瞧着就不那么难了。当时我问蔡磊,可不可以也教我?他说可以啊,就教我认五线谱。那应该是我学音乐的开头。所以说我姐姐同学的弟弟蔡磊,是我第一个真正的启蒙老师。

从那天起,学音乐的路上,一直没觉得有多难,因为喜欢,非常的喜欢。

记得当天走在马路上,得意得很,觉得我会认五线谱,不一样了。

半年之后,我的弟弟瞿小飞进厂当工人,他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我买了一把旧琴。从想学琴到真有琴拉,我的确运气不错。

能进音乐的门,我该谢姐姐同学的弟弟蔡磊,能真正开始学,我该谢我自己的亲弟弟瞿小飞。而这事的缘起,我该谢那个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那位知青之家的同伴孙钢士。

问:后来怎么进了京剧团专门拉小提琴?

答:开始学琴,就会认识一些人。虽然还在当农民,每次从乡下回贵阳,都会见些新朋友。我没专业的老师,就跟着这些新朋友,偷师学艺。所谓自学小提琴,说的是这个意思。

某次在一学琴的朋友家练琴,隔壁正有人为贵阳市京剧团招乐手,过来问我们有没有兴趣去考。因为是熟人介绍,就去了,就考上了。地方小,水平不高,机缘巧合撞上的。

问:从什么时候起,您从一个音乐的演奏者开始想要转变为一个创作者?

答:进了京剧团以后,我们乐队几个弦乐手经常在一起,拉一些西方古典的弦乐四重奏,莫扎特啊,贝多芬啊,柴科夫斯基啊。当时这些东西在北京上海都很危险,是犯禁的。但我们在贵阳,天高皇帝远,没人管。

我们乐队除了拉一些样板戏,也拉一些贵州作曲家配器的音乐。贵阳市京剧团排新戏,会请一些贵州搞作曲的做音乐。唱腔当然有专人设计,这些音乐学院或者艺术学校出来的专业作曲家们写序曲、问奏,也给唱腔用西式的和声配上西式管弦乐队,行话叫“配器”,这是“文化大革命”的创举,好歹自有后人评说。言归正传,那些“配器”,手段高点的,好听一点,手段差一些的,声音确实有点那个,我们乐手奏这些东西,耳朵受罪。与其“任人宰割”,不如自己写点东西。于是我们几个年轻人自己写了自己拉,凭感觉,就这么开始。

问:怎么就想到要专门考学校去学这个?

答:没有想到要专门考学校。

我爷爷是地主,旧时代的文职军人,父亲是“暗挂右派”。“暗挂右派”,就是没打成“右派”,但作为“右派”处理,自己不知道,个人档案里头记一笔,走到哪里跟到哪里,如影随形。“文革”当中,如同所有的“右派”,父亲被整得很惨。

我下乡在农村,这样的家庭背景,能够进京剧团坐乐队,就已经觉得很走运了,哪里敢想上大学,根本没动过这个念头。音乐学院就更不敢想。  1976年,贵阳京剧团有个叫《苗岭风雷》的戏到成都拍电影。乐队当然也去了。我们其中三个乐手,后来都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一个叫陈远林,现在在美国;还有一个叫马建平,现在在海南。

到了成都,我们三个抱了自己写的东西,去四川音乐学院找一个叫高为杰的老师。他因为心善,不设防,同情“右派”,反倒被一“右派”分子举报,“文革”里头被整得很惨,现在中国音乐学院,已经退休了。其实我们根本不认识他,听说他厉害,抱了谱子跑去敲他家门。高老师这人爱才如子,对我们极好,为我们细细看“作品”,指点我们。当时我喜欢一个音响特殊的和弦,一通地狂用,心里很得意。高老师看谱子,我在一旁等夸奖。看完了,高老师合上谱子,头微侧,说:“和尚平常吃素,偶尔开荤,拼命吃,吃完就拉稀。”我本来等夸奖,这当头一桶冷水,浇得心里透凉,从此懂得了“分寸”这两个字。

处得熟了,高老师透露一个消息:“文革”结束了,1977年全国大学公开招生,不论家庭出身,四川音乐学院要招,中央音乐学院也将在成都设招生点。高老师这么一鼓励,我才敢动考学的念头。

结识高老师,是我生命当中很重要的转折。他把我们领进一个新天地。所以直到如今,我仍对高老师心存感激。

除了音乐上的点拨,高老师的为人也让我深深钦佩。2001年秋,我和上海几位朋友办了两场音乐会,演出不同年龄的中国作曲家为中国乐器写作的室内乐,以及一些中国传统曲目。音乐会由我妻子吴澜制作DV纪录片作框架。音乐会开头是一段二十分钟的短片,内容是作曲家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回答诸如“音乐对于你生命的意义”一类问题。作品演奏之前,作曲家在银幕上介绍自己的作品,一旦音乐开始,就不再有视觉干扰。

采访高老师,吴澜问:“‘文革’整您的人,都得过您的帮助,现在回想,您恨不恨他们?”高老师答:“要做的事太多,有意思的事太多,没工夫恨人。况且他们有些人已经悔悟。能悔悟就是善,我替他们高兴。”

多年之后一次公开场合,高老师谈及自己的作品,说:“我的这些作品其实没有什么价值,它们不会在历史上流传下去。既然知道这个,为什么还写呢?很简单,因为爱。”这番话让我想到米开朗琪罗,他在《最后审判》里头将自己画成一张皱皱巴巴的人皮,被一持刀大汉拎在手里。能像米开朗琪罗这般作自画像的,能像高老师这般谈论自己作品的,天下艺术家不知能有几人。

跟高老师接触多年,淡淡地感受到他内敛自然而无语的爱,爱音乐,爱学生,爱家人,敬同事,但不求回报。他永远是我的老师。

……

P1-4

序言

我是一个音乐盲,但知道瞿小松。说起来我们算一代人,有过类似的经历,比起受苦受罪,大概都差不多,那个时代不会留太多的幸运给某一个人;若比起幸运幸福,我估摸也差不多,每个成功者都会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因而获得。

小松的新书《音乐闲话》我抽空读了。说老实话,我读书有癖,珍惜选择,因时间太少,生怕浪费工夫。不懂音乐去读《音乐闲话》显然是被某一点吸引,否则几分钟后就会被我随手一丢。

如果小松只谈音乐,估计我就无法奉陪了,不是不愿,实为不能;但我读出了音乐之外的东西,就是古称弦外之音的那个音,其乐无穷。这个乐趣,解开了长久以来困扰我的那个藤缠问题,让我知道我为什么有时听见某一段音乐会心动。

我曾经偶然买过一个CD《隋唐音乐》,日本人演奏并出版的,曲调苍凉滞涩,悠远而富有看不见的力度,我第一次听时几近潸然。翻阅说明文字才知这些音乐是由当年遣隋史、遣唐史从西域带去日本的,在日本原汁原味保留至今,反而在中国大陆不见一丝踪迹。

我一直以为我国的音乐是弱势,没有大师。注重品牌建设的西方人张口就是贝多芬,莫扎特,门德尔松,巴赫,肖邦等等,而我们只有瞎子阿炳的如泣如诉……但在《音乐闲话》里,小松以其不容置疑的专业地位告诉了我们许多弦外之音,包括美学、哲学、宗教的含义,让我这样的音乐盲在寒夜看见远远的篝火,尚未走近就浑身温暖,于是围坐起来烤火。

我们心中的温暖实际上来自先哲的思想。我们自己单调的思想总是孤寂阴冷,如得不到救赎就会孤独而去。所以,我们不仅需要文学,需要音乐,我们还需要美学,需要哲学,需要在肉体苦难之时、饱暖之时有一种宗教情绪的追求,否则形同走兽。

小松给了我提示,让我冥冥之中抓住了“道”与“艺”的区别。我们做事,强调“艺”,强调“术”,比如茶艺、武术,而高手则强调“道”,比如茶道,柔道。在道与艺之间,实际上泛着一种空灵的思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如果强说,常常被人说成“禅”,禅之本意为排除一切杂念,此时思想乃老子之说的无中之有。

我们一生中少什么自己都会知道,但多了什么可能就不知道了,但小松知道。读了此书,我也知道。

2009.12.6夜

后记

中国人谈书法,有句话:“功夫在字外。”我体会,这字外的功夫,最有趣。因而我更享受在外边看,从外边谈。

音乐这个东西,从“内”看,从本质看,其实不可说,无可说,不被说。但因它“直指人心”,却能被感受。这感受,既内,也外。不说,它在“内”。说,就“外”了。然,以内而言,以心而言,合适的言说,这“字外的功夫”,却能暗示,能牵引。以外而言,以“文化”而言,合适的言说,生趣味,堪以分享。毕竟,“音乐”这个“艺术”,没法说它不在文化之内。在文化里头说音乐,无所谓内外。

中国另有一句话:“隔行如隔山。”声音的艺术,最“抽象”。但心若感到触动,我们却又体会音乐这个“它”,最直接。有意思。

在“行”的外边看,从“行”的外边谈,合适的言说,也许能够引领我们穿越隔行的“山”,引发共鸣,进入那个“直指人心”的内质。

心有所悟,也就没了内外,没了“我”与“它”的分别。

常听“行外”的朋友自谦“我是个乐盲”,或,“我不懂音乐”。什么叫“瞳音乐”?我体会,听音乐心动,就是懂音乐。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本书里,小松以其不容置疑的专业地位告诉了我们许多弦外之音。

——马未都

门户林立,瞿小松弃门而入无门。

喧嚣日益,作曲人教我大音寂静。

——史铁生

看过瞿小松的书,马上预定了几十本给我的学生——难得一见的好书。

——田壮壮

显然这是作者长期自我思索的合成——道家的悟、佛家的修,加上基督教的让世界充满爱,全齐。

——刘索拉

推荐小松的书是我的荣幸。

——林怀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音乐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瞿小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31487
开本 16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30
15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