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梨园冬皇(孟小冬)/菊坛名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她是国际巨星眼中的传奇女子,她同时有着男子的霸气和决断、女子的妩媚和柔韧,她像谜一般的生活和爱情,至今令人神往。

她,就是孟小冬,人称“梨园冬皇”的中国第一女老生。

舞台上,她一生扮演谈笑间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大丈夫;生活里,她经历了爱情的百转千回,浴火重生,成为余孟流派的一代宗师。

本书作者集大陆及港台等地的大量资料,详尽介绍了孟氏成名前后的人生经历、从艺道路,以及她与梅兰芳、杜月笙之间的恋情、恩怨与婚变。对于前人古事,作者以严谨畅达的文字予以客观公允的评论,既不夸大,也不粉饰,其间还穿插掌故轶事,读来趣味盎然。

内容推荐

在京剧成为国粹的二三百年历史中,像孟小冬这样集余派精华于一身的女须生,可谓寥若星辰,早在上个世纪之四十年代,她就唱红半边天,被人誉为“天下第一须生”了。作者集大陆及港台等地的大量资料,详尽介绍了孟氏成名前后的人生经历、从艺道路,以及她与梅兰芳、杜月笙之间的恋情、恩怨与婚变。对于前人古事,作者以严谨畅达的文字予以客观公允的评论,既不夸大,也不粉饰,其间还穿插掌故轶事,读来趣味盎然。

目录

丛书总序一 刘厚生/1

丛书总序二 王家熙/5

一 冬皇出世/13

二 梨园世家/17

三 童年时代/25

四 拜师学艺/29

五 初登氍毹/33

六 无锡挑帘/35

七 梅开二度/39

八 三莅无锡/43

九 加盟大世界/45

十 登上共舞台/51

十一 汉口之行/59

十二 搭白玉昆班/65

十三 献艺泉城/69

十四 北闯津门/73

十五 名震京城/77

十六 定居北京/83

十七 不速之客/87

十八 梅孟对戏/93

十九 孟梅结合/101

二十 金屋深藏/111

二十一 命案始末/117

 (一)捧角种种/117

 (二)捧孟青年/119

 (三)意在绑梅/121

 (四)突出手枪/123

 (五)强索五万/124

 (六)一幕喜剧/125

 (七)惨剧发生/126

 (八)布告全文/127

 (九)呜呼汉举/128

二十二 梅孟仳离/131

 (一)逐渐淡化/131

 (二)擅离“金屋”/133

 (三)赴美之争/139

 (四)戴孝风波/142

 (五)劳燕分飞/147

二十三 大亨斡旋/155

二十四 皈依佛门/159

二十五 紧要启事/165

二十六 重返舞台/169

二十七 义母人家/175

二十八 三美剪彩/179

二十九 立雪余门/185

三十 姐妹伴学/195

三十一 继续深造/201

三十二 师徒永诀/211

三十三 杜寿义演/219

三十四 广陵绝唱/233

三十五 “冬皇”由来/237

三十六 随杜迁港/243

三十七 补行婚礼/247

三十八 在港授徒/255

三十九 孟小冬与张大千/263

四十 总理重托/271

四十一 十年台北/275

四十二 七十寿终/281

附录一 冬皇遗音/287

附录二 师承与弟子/289

附录三 孟小冬年谱/290

附录四 同时代人物年代对照/298

后记/299

新版补记/302

试读章节

拙作2003年8月第一版印了5000余册,发行后基本售完。不过,当时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孟小冬还是很陌生。有幸的是,“孟小冬”却得到著名影星章子怡的青睐。据报载,她在看了《孟小冬传》后,非常欣赏孟小冬这个人,曾找过香港导演关锦鹏,希望他能够开拍一部《孟小冬传》,并且自信能够演活这个人物。凑巧,著名导演陈凯歌决定开拍《梅兰芳》,为章子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圆了她“孟小冬梦”。不过,章子怡演后还觉得不过瘾,她说:“这个女人(指孟小冬)有着太多的故事。她非常独立,很有骨气。作为演员,有些人物可能演后就过去了,但是孟小冬在我心中一直过不去。如果有机会,我觉得应该拍一部关于她的电影。”其实,本来《梅兰芳》第一稿剧本中并没有孟小冬这个人物,陈凯歌后来才将她加进去的。陈凯歌这一决定,无疑是高明的,在梅兰芳一生中如果缺了孟小冬,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梅兰芳了。

电影《梅兰芳》的上映,引起不少年轻观众对孟小冬这个传奇人物的广泛关注。我应《北京日报》约稿,撰写了《梨园冬皇孟小冬》一文,约七千字,刊登在该报2009年2月13日第15版上,《新华文摘》同年第8期予以全文转载。

今年5月初,我又去了一趟北京,跑了两家图书馆,并拜访了几位师友和知情人,又收集到一些资料,故将原书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订正,增加了若干新的内容,删除了与孟小冬关系不大的一些章节,照片及插图也作了半数以上的更新。另外,我对电影《梅兰芳》中有关孟小冬的若干不实情节,作了必要的阐述。比如,那件轰动一时的命案,在电影里凶手被“设置”为一位梅兰芳的狂热戏迷,他拿着枪要打孟小冬,事实却恰恰相反——此人疯狂迷恋的是孟小冬,迷恋到对娶得孟小冬的梅兰芳生了恨意,进而起了杀心。

诸如这些颠倒黑白的内容,如不及时加以纠错,若干年后,人们有可能对电影信以为真,岂不掩盖了历史真相。有人曾问:电影初稿剧本中没有孟小冬,后来为什么又要加进去?一位权威人士曾在电视屏幕和一些媒体上不顾事实地说道:“与其让小报和一些书籍乱写,以讹传讹,不如在影片中通过正面描写把这一点写清楚。”其实在电影里很多重大事件都纯属虚构,何谈“正面描写”?又何谈“清楚”二字?当然,人物传记影片并不排除虚构,但我总认为,大事应该不虚,小事可以不拘,才能算得上好的传记电影。

基于上述几个原因,这次再版,我对拙作作了重大修订。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与专家批评赐正。

最后有一点需要说明:新版书稿即将付印前,突然接到素不相识的一位朱老太电话,她有几张孟小冬的老照片,问我要不要?我当然喜出望外,立即登门拜访。朱老太名章绣,今年已85岁高龄,她拿出其胞弟朱章寿(81岁)从海外给我写的一封信,信中说,是因为看了我写的《孟小冬传》以后,想把身边珍藏多年的几张孟小冬老照片给我使用。并介绍说,他的祖父朱有济(作舟)是天津武生名票,曾任北洋政府财政部长、上海造币厂厂长等职。外祖父詹锡荣为清北洋大学洋翰林,学土木工程,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是其叔父。外祖母吴熙云,人称吴三姑。1930年孟小冬到天津寄居詹家,认吴三姑为干妈。照片中和孟小冬合影的是干妈的二女儿,名詹宗曾。他们姐弟小时候都称孟小冬为“猴阿姨”,因为她人瘦。朱章寿先生在信中还为我纠正一处错误,即詹家是徽商出身,并非皇戚旗人。特此一并说明,并向朱章绣、朱章寿姐弟致以衷心地谢意!感激他们无私地为我提供如此珍贵的孟小冬20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

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先生为我提供了孟小冬在香港的两张珍贵照片,附此致谢!

许锦文  2009年10月于上海同济西苑

序言

这是一套为菊坛名家立传的丛书。第一辑六册,记述了六位京剧名家的艺术生平。

京剧,是我国近二百年来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民族戏曲剧种。其写意型、综合性等艺术特征构成的表演体系,在世界艺坛享有盛誉,成就之高举世公认。京剧表演艺术的建设,是全面的、体系化的,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地。行内称为“四功五法”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形成了戏曲审美的有机统一体。在我国,京剧素有“国剧”之誉。之所以能成为国剧,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它全方位地传承了我国几千年的戏剧传统;第二,在20世纪20年代,奇迹般地出现了一个以四大名旦、杨小楼、余叔岩、马连良、金少山等为中心的大师群体,使这种代表我国民族戏曲特征的表演艺术达到了巅峰状态。正是因为它所积累的艺术资源实在太丰富、太宝贵了,也才值得我们认真保护、全力弘扬。不过,与表演艺术的成熟很不相称的是,京剧的理论建设与文字总结始终处于相当滞后的状态。做好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建设,是我们戏曲工作者和戏曲爱好者长年以来的愿望与追求。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作始终进行得不甚顺利、不甚迅速。那一直并未真正弄懂的“斯坦尼体系”,竞长期被作为指导一切戏曲工作的理论基础,甚至用以改造我们的舞台呈现方式。

十年动乱之后,欣逢盛世,治史修志工程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就京剧研究来说,不仅史材的发掘和积累更为广泛,而且观念的变化更具科学性了。特别是突破了数十年来干扰理论建设的左倾思潮,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了比较健康的发展道路。《菊坛名家丛书》的组编和出版,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整体建设,很需要以每一位艺术家个体经验的总结来奠定基础。如“四大名旦”的艺术观,从总体而论,当均属写意范畴。但梅兰芳、荀慧生对写意戏剧观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实践中也有着不同的体现。梅、杨、余之后,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京剧界继续着人才辈出的辉煌局面。本丛书第一辑的六位传主均属于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名家。他们的成就和各自走出的路数,也有记录和研讨的必要,这对我们理论体系的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近三十年来,我们初步做了为大师级表演艺术家立传的工作,出版了有关的系列专辑(虽然还很少、很不够),这当然都属于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而本从书开始为又一辈表演艺术家立传,迈出这一步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这象征着理论建设基础工程向更广阔的外延发展了。

这六位传主都是深受各界观众欢迎、能经受住演出市场长期考验的。他们都经过艰苦奋斗,闯出了自己的路,形成了个人的风格,并为行内外所认可和推重。在六位名家中,除孟小冬外,我都很熟识,与他们都有较多的过往。近年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连续举办童芷苓、言慧珠等艺术家的纪念活动,研讨他们的舞台艺术,从中引出了许多对于表演和教学很有价值的话题。记得1963年,我随童芷苓领衔的上海京剧院二团赴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巡回演出,一路上协助她整理各种文稿,对于那期问演出剧目过少的问题,她就发表过很多有益的意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又在各种场合听她说过“让台不是个办法”的问题。从今天的现状来看,她当时提出的建议对我们仍然很有启示作用。她一直认为,她与言慧珠、李玉茹、赵燕侠不是四大名旦让台让出来的,她们那时都尽量争取多向四大名旦学习,在前辈的传、帮、带之下,通过艺术竞赛相互激励,共同提高。这套丛书中,就详细记载了童芷苓、言慧珠40年代初在上海打对台那种激烈竞争的盛况。她们的多才多艺、剧目的丰富多彩,如今青年演员可能已无法想象了吧!看了这几本书,回顾那些场景,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当年童芷苓、言慧珠、李玉茹和今天还健在的赵燕侠、小王桂卿这些艺术家,能够在那样剧烈的舞台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艺术威信,是何等地难能可贵!值得指出的是,他们成名成家所经历的时代,与他们的师辈相比,“西学东渐”的势头似乎更为强劲,这对他们艺术风格的形成当然会有所影响。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也没有背离民族化和“京剧姓京”的大格局。

丛书的作者们都尽心尽意,力图用精准的表达方式,展现这六位京剧名家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理念。我相信,这套丛书一定会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相信,面对当今京剧创作演出和人才培养的现状,几位传主的成功经验是会给予我们不少启迪的。

2009年11月

后记

拙作2003年8月第一版印了5000余册,发行后基本售完。不过,当时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孟小冬还是很陌生。有幸的是,“孟小冬”却得到著名影星章子怡的青睐。据报载,她在看了《孟小冬传》后,非常欣赏孟小冬这个人,曾找过香港导演关锦鹏,希望他能够开拍一部《孟小冬传》,并且自信能够演活这个人物。凑巧,著名导演陈凯歌决定开拍《梅兰芳》,为章子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圆了她“孟小冬梦”。不过,章子怡演后还觉得不过瘾,她说:“这个女人(指孟小冬)有着太多的故事。她非常独立,很有骨气。作为演员,有些人物可能演后就过去了,但是孟小冬在我心中一直过不去。如果有机会,我觉得应该拍一部关于她的电影。”其实,本来《梅兰芳》第一稿剧本中并没有孟小冬这个人物,陈凯歌后来才将她加进去的。陈凯歌这一决定,无疑是高明的,在梅兰芳一生中如果缺了孟小冬,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梅兰芳了。

电影《梅兰芳》的上映,引起不少年轻观众对孟小冬这个传奇人物的广泛关注。我应《北京日报》约稿,撰写了《梨园冬皇孟小冬》一文,约七千字,刊登在该报2009年2月13日第15版上,《新华文摘》同年第8期予以全文转载。

今年5月初,我又去了一趟北京,跑了两家图书馆,并拜访了几位师友和知情人,又收集到一些资料,故将原书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订正,增加了若干新的内容,删除了与孟小冬关系不大的一些章节,照片及插图也作了半数以上的更新。另外,我对电影《梅兰芳》中有关孟小冬的若干不实情节,作了必要的阐述。比如,那件轰动一时的命案,在电影里凶手被“设置”为一位梅兰芳的狂热戏迷,他拿着枪要打孟小冬,事实却恰恰相反——此人疯狂迷恋的是孟小冬,迷恋到对娶得孟小冬的梅兰芳生了恨意,进而起了杀心。

诸如这些颠倒黑白的内容,如不及时加以纠错,若干年后,人们有可能对电影信以为真,岂不掩盖了历史真相。有人曾问:电影初稿剧本中没有孟小冬,后来为什么又要加进去?一位权威人士曾在电视屏幕和一些媒体上不顾事实地说道:“与其让小报和一些书籍乱写,以讹传讹,不如在影片中通过正面描写把这一点写清楚。”其实在电影里很多重大事件都纯属虚构,何谈“正面描写”?又何谈“清楚”二字?当然,人物传记影片并不排除虚构,但我总认为,大事应该不虚,小事可以不拘,才能算得上好的传记电影。

基于上述几个原因,这次再版,我对拙作作了重大修订。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与专家批评赐正。

最后有一点需要说明:新版书稿即将付印前,突然接到素不相识的一位朱老太电话,她有几张孟小冬的老照片,问我要不要?我当然喜出望外,立即登门拜访。朱老太名章绣,今年已85岁高龄,她拿出其胞弟朱章寿(81岁)从海外给我写的一封信,信中说,是因为看了我写的《孟小冬传》以后,想把身边珍藏多年的几张孟小冬老照片给我使用。并介绍说,他的祖父朱有济(作舟)是天津武生名票,曾任北洋政府财政部长、上海造币厂厂长等职。外祖父詹锡荣为清北洋大学洋翰林,学土木工程,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是其叔父。外祖母吴熙云,人称吴三姑。1930年孟小冬到天津寄居詹家,认吴三姑为干妈。照片中和孟小冬合影的是干妈的二女儿,名詹宗曾。他们姐弟小时候都称孟小冬为“猴阿姨”,因为她人瘦。朱章寿先生在信中还为我纠正一处错误,即詹家是徽商出身,并非皇戚旗人。特此一并说明,并向朱章绣、朱章寿姐弟致以衷心地谢意!感激他们无私地为我提供如此珍贵的孟小冬20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

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先生为我提供了孟小冬在香港的两张珍贵照片,附此致谢!

许锦文  2009年10月于上海同济西苑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不仅仅是孟小冬传,而且简直可以说是半部民国京剧史。作者对民国时期京剧各派艺术及诸多名伶的了解,简直如数家珍。尤其是书中所述北京的种种风俗习惯,梨园大师们的个性、癖好、交游,以及各种事件发生的地点、街道和各人先后的住处等等,真是历历如绘。

——冯其庸

自孟氏诞生直至辞世,七十年间的各段生活时期皆有篇章记述,材料翔实全面,行文落笔严谨……读者可以从这部具有“信史”价值的读物中,准确地认识传主、体味传主。

——钮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梨园冬皇(孟小冬)/菊坛名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锦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90095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7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