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尽头的奇迹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陈晓夏以其CCTV记者、南极科考内陆冰盖队队员的独特身份,用生动、精彩的语言,讲述了中国第21次远征南极冰盖,13位科考队员在南极夏季零下50度低温的极端环境下,探秘“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冰穹最高点科考的全过程。

内容推荐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登月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本书所记载的南极内陆冰盖之旅可谓“难于上青天”。中国首次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备受世人瞩目,这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一大壮举,能够报道和见证这一载入历史的重大事件,作为电视人来说,陈晓夏是幸运的。经过严酷的业务、体能和心理的层层筛选,晓夏最终成为了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同时,他也是内陆冰盖队仅有的两名随队记者之一,担负着向全球即时报道中国人挺进Dome-A的艰难征程。

在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建站一周年之际,陈晓夏把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冰穹A的经历写出来非常有意义,读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到“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不怕困难,勇于探索,自强自立,迎接挑战的进取精神和英雄气概。

这本日记体作品兼备纪实性与文学性,包含了丰富的南极科考知识和极端环境下的野外生存常识,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极地科普读物。读者在家中就可以体验少有的“南极游”,走近神秘的南极冰盖深处,一探“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奥秘。

目录

序一

 极地丰碑人类壮举

序二

 为勇士喝彩

引子/1

 万年玄冰的诱惑

第一章 向南,向南,雪龙出征/7

 第一节 起航遭遇台风/8

 第二节 夜防南洋海盗/31

 第三节 在赤道上拔河/38

 第四节 踏上“印度洋花城”/48

 第五节 命悬“魔鬼”西风带/56

第二章 水晶雨的召唤/77

 第一节 破冰船受阻/78

 第二节 直升机险情/86

 第三节 生死大转运/94

 第四节 队长“跨国求医”/107

第三章 人类不可接近之极/133

 第一节 茫茫未知路/134

 第二节 冰裂隙探秘/169

 第三节 遭遇“南极死光”/177

 第四节 放弃雪地车/185

 第五节 机械师落泪/209

第四章 为了这一刻/217

 第一节 极地大营救/218

 第二节 跨越南纬80度/228

 第三节 冰穹A在这里/256

后记/271

活着,真好!

试读章节

海盗大都选择在夜间袭击船只,雪龙船从今夜进入防海盗一级戒备状态。凌晨两点,我和亚玮在闹铃声中起床了,准备带上摄像机值第一个夜班。这种题材可遇不可求,我们的心里有几分担忧,也有几分期待。

正如蔡依琳《海盗》里所唱,我们刚准备上岗就遇到了“一瞬间的风暴”。突如其来的海上暴雨倾泻而下,雨大得甚至让我们一开始以为是船员在上面用高压水枪冲洗甲板。正寻思一会儿值班该站在哪儿躲雨,暴雨却在狂泻了二十分钟之后戛然而止。这不期而至又匆匆离去的暴雨让我们领略了海上气候的变化无常。孙波在交班时告诉我们,他还曾经遇到过更有趣的现象——雪龙船的左舷有雨,但右舷却滴雨未下。发生这种“超微型”气候现象的原因是这里气温高,湿度大,常发生极小范围的局部降雨。当雪龙船快速穿过降雨区时就可能发生这种船舷两侧“阴阳两重天”的奇特景象。

凌晨3点,张胜凯、陈有利、李亚玮和我四名内陆队员准时到岗,负责后甲板的防海盗执勤。我们戴着头灯,手拿对讲机,人手一根木棒,感觉回到了“小米加步枪”的年代。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海盗知道船上有人值守而不敢轻易靠近,如果发现什么异常情况,及时用对讲机报告驾驶台就行了。

为了预防海盗袭击,雪龙船有一套完整的防海盗应急预案。船上备有冲锋枪、机枪、手枪和近万发子弹,二十多人的武装小组成员都有持枪证。根据应急预案,一旦遭遇海盗劫船,值班驾驶员将鸣放长达30秒的报警信号向全船通报。各工种船员将在船长的统一指挥下分头做好战斗准备:轮机长负责组织关闭机舱,值班水手要打开甲板上所有的照明灯和探照灯,水手长和机匠长负责准备自卫武器控制生活区和机舱通道,木匠和三管轮则接上高压水龙头,启动消防泵喷射海盗艇筏,使其无法靠近登船。与此同时,全体科考队员到餐厅集合组成自卫队,视事态发展采取进一步行动。

一般来说,武装海盗的行动计划比较周密,事先都会对计划打劫的目标船只进行了解。与满载货物的商船相比,“雪龙”号这样的科学考察船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我们要重点防范的是那些散兵游勇的流窜海盗,他们基本上见什么船就劫什么。这些“毛贼”常会在夜幕的掩盖下驾驶快艇尾随船只,只要瞅准机会就贴近船边攀爬锚链强行上船,我们必须来回不停地在船舷附近巡视。

从凌晨3点到5点,没有发现异常。左舷驶过四艘船,右舷有一艘船,都是正常行驶。紧张疲惫了几个小时的我们正准备稍作放松,突然,情况发生了。

远远地有个小亮点在船右舷方向闪动,距我们大概有几百米的距离。夜色中看不清船的外形,但可以看出它一直与雪龙船保持相同的航向,似乎刻意地与我们平行前进。

这个发现让我们顿时紧张起来,我们真的要遭遇海盗了吗?按常理渔船不该出现在暴雨频繁的午夜海面,更不会尾随我们同速航行。这不像是正常打渔的船,大家纷纷汇集到船舷一侧密切观察。我打开手电射向亮点方向,但沉沉的夜色吞没了手电的微光,丝毫看不清对方船只的模样。我又把摄像机镜头推到长焦端,试图能大略看出对方的轮廓,无奈夜色太黑,摄像机寻像器里一片朦胧。

这艘可疑船只一直尾随着我们,不即不离,尽管看不清楚,但我们时时刻刻不敢放松警惕。船上人头攒动,手电光束来回照射,也许是发觉我们防范严密,半小时后,这艘可疑的船只逐渐放慢了速度,不再与我们平行前进,慢慢地消失在深沉的夜色中。大家如释重负地放下了手中的木棒,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才感到手心湿漉漉的,刚刚太紧张了,我手里都攥出了汗。  早上6点,我们这一班的防海盗工作顺利结束,根据沈权副船长的分析,这艘船只很可能就是海盗船,想靠近我们,却发现无机可乘,这才放弃了登船抢劫的计划。

这时,一轮朝阳正从海平面腾空而起,大片的云朵不断变幻着色彩,从暗红到火红,直至变换成金黄色,朝霞在光影中游弋,绚烂旖旎。壮丽的海上日出扫去了我们一夜的辛劳和紧张,我在船头连拍了不少照片,但怎么看色彩都不如实景来的绚丽。

在万丈霞光中,南大洋科考队向海里布放了一枚Argo浮标。这种浮标可以快速准确地收集海洋上层的海水温度、盐度剖面资料并通过卫星传回数据。从11月1日香港起航后,大洋队就开始了从南纬10度~14度的走航观测工作,他们要在这个区间一共释放6枚Argo浮标,这次将是我国在印度洋投放Argo浮标数量最多的一次,这些数据对研究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池有重要意义。

上午的“南极大学”第二课由气象组专家、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任北期介绍航海天气。任老师说,每次南极航程都会碰到10级以上的大风,它对行船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气象分析对于雪龙船行船航线调整尤为重要。

有队员问任老师为什么从香港出发后感觉特别摇晃,晕船症状也很严重,任老师说其实我们上海起航时遇到的风比香港出发时还大,当时是8级,只不过因为航向顺风顺浪,大家感觉不到很晃,而这次离开香港时的风力只有6级,但船向和涌浪方向形成了夹角,所以大家感觉摇摆程度大,以至于晕船的人很多。与现在的风浪相比,南纬45度~60度的“魔鬼西风带”才是真正的考验。那里常年有6~7个气旋,夏季风力平均在6~7级,预计一周后,雪龙船就要穿越这片海域。要通过这个“鬼门关”,雪龙船就不能与气旋正面交锋,必须在两三天一个的气旋中找空当穿行。听完这些介绍,容易晕船的队员们脸都绿了,看来真正的苦日子还在后头。

今晚我和亚玮要熬夜编节目,然后用卫星传输回国。晚上干活有两大好处:一是其他队员都睡下了,工作时没人打扰,效率自然高;二是海事卫星天线板传送时必须放在无遮挡的户外,我们一般都放在船舷甲板上,人员走动也会影响信号稳定,容易造成节目传输中断,深夜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

一夜无眠,我们编出了7分多钟的防海盗节目,加上之前编好的内陆队冰情分析、队员船上生活这两段片子,三段回传节目的总长度在13分钟。直到凌晨,我们才把所有节目传完,台里总控室说这是迄今为止单次收到最长的海事卫星回传画面。我相信随着科考报道的深入进行,今天创造的回传时间纪录还会被我们打破的。

P34-37

序言

2009年1月27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建成,它位于南纬80度25分,东经77度06分的冰穹A地区,高程4087米。这是我国在南极继长城站、中山站后建立的第三个科学考察站,也是目前为止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学考察站。

冰穹A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冰盖最高点和南极极点、全球温度最低的南极冰点、地球磁场南极的磁点并称为南极科考的四大热点。中国南极昆仑站在冰穹A地区的建立已成为继美国在南极极点建站,苏联在南极冰点建站,法国和意大利在南极磁点建站后,人类南极科考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实现了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的跨越。

从20世纪末至今,我国共组织了6次南极内陆冰盖综合考察活动。其中,前3次重点开展了从我国南极中山站向冰穹A地区方向沿线的断面勘测调查工作,为实现我国南极考察登顶冰穹A并为开展南极内陆科学考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1月18日,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科考队首次到达冰穹A地区最高点。这是我国第4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这次冰盖考察经历了高寒、缺氧、机械故障、白化天气、冰裂隙和暴风雪等种种困难,堪称是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史上最艰难的科考工程。本次科考不仅掌握了从中山站到冰穹A地区的大量综合观测资料,而且在后勤保障和应急救援方面验证了从中山站到冰穹A线路的可行性,也为我国开展昆仑站选址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作者陈晓夏作为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科考队队员和随队记者,和另一位同事通过全程跟踪、持续报道的方式,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及时报道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科技事件,人们正是通过前方回传的现场报道密切关注着科考队每一天的进程。中央电视台大型特别节目《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成功播出在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的南极热潮。

值得高兴的是,陈晓夏在艰苦紧张的内陆征程中,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电视报道任务,还坚持在业余时间每天书写手记,记录下科考队从上海出发到登顶冰穹A的惊险经历。如作者对亲历的西风带冒险拍摄、直升机航拍险情、遭遇南极奇特天象、国际大营救等的描述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五十年来,人类对两极的认识从探险时代跨入了科学考察的新时代,许多国家在不断深入对两极科学考察研究的同时,也在就未来有效开发利用极地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极地的开发利用已引起广泛关注。

在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建站一周年之际,陈晓夏把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冰穹A的经历写出来非常有意义,读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到“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不怕困难,勇于探索,自强自立,迎接挑战的进取精神和英雄气概。

这本日记体作品兼备纪实性与文学性,包含了丰富的南极科考知识和极端环境下的野外生存常识,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极地科普读物。读者在家中就可以体验少有的“南极游”,走近神秘的南极冰盖深处,一探“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奥秘。

后记

150多天的艰难征程,我见到和经历的奇遇太多,奇观太多,奇险太多,由此生发的感悟也太多。

5年来,南极冰盖这个充满梦幻的雪冰世界,始终令我难忘。在我看来,她纯洁得像个天使,圣洁得没有一丝尘滓。

可是,人们不知,在她闪现幻日、极光灵动之魅的表象下,却暗藏着冰裂隙的无底黑洞;在她展示极昼灿烂阳光的假象下,却隐藏起夏季-50℃、冬季-80℃的极端低温。我不能否认她的圣洁,更不敢忽略那片圣洁掩映下的凶险恐怖。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只要想起,仍心有余悸!

南极归来,我常常被人问起在那里的故事和感受,更有不少高校邀请我作讲座。讲述南极,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远征冰穹A的经历,我无法用简单的词句描绘。

南极冰穹A,留下了我们艰难的足迹、光荣与梦想,她也同时渗入了我的血液,植根于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人生,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那片白色大陆至今让我沉醉、痴迷、难以忘怀。写出来,也许能让我得到彻底地释放,这本书的出版也算是对这种心境一个迟到的交代。

2005年回国时,书稿已大致写好。有朋友问我,通过这本书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是妙趣横生的南极动物,如诗如画的幻象胜景,还是跌宕起伏的远征之旅,命悬一线的探险故事?我觉得都是,却又不完全是。似乎还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暂且把书稿放下,积淀一段时间后也许就答案自现了。却不想这一放就是4年,直到今年我国在Dome-A建站的报道勾起了深埋心中的南极情结。翻阅书稿,重温那段远征Dome-A的激情岁月,4年前寻找的答案渐渐清晰起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向读者传递一种自信感恩的精神和热爱生命的力量。

人的一生\不能忘记的\可能只有几件事\走到地球最远的地方\留下冰一样的记忆\和鲜艳的红色与誓言……\而让人们记住一件事\应该是人的一生\寂寞和距离不是痛苦。

这是中央电视台罗明副台长对我们这段南极之旅的有感而发。人的一生中能经历的大事不多,我在27岁那年却幸运地遇上了,有了南极内陆和可可西里的两极之旅。在这两个无人区,我感受到了久居都市很难经历的东西,比如死亡。有些危险来去匆匆、转瞬即逝,死神的发梢从我脸上扫过的一瞬并没给我留下恐惧的时间,而可可西里无人区的那次死里逃生,却让我在7个小时的徒步过程中真切地触摸到了死神的面庞。经历的生死越多,就越珍惜生命和感恩生活。后来每当我遇到困难和烦恼时,就会回想南极那段时光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在我看来,只要活着,一切就有希望,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么幸福就离你不远了。能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字与我一起分享,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如果大家能从生死故事中有所感悟,拾起挑战困难的信心,那么看待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就不那么悲观了。

更让我觉得幸运的是,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许多领导和朋友们的帮助,正是他们的热切关注,本书才得以顺产,这里一并感谢: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先生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张长明先生写来的精彩序言,褒奖之辞,受之有愧;

于丹老师早在2005年就为我写下了推荐语,这两年有机会重返校园充电,听她充满激情的讲课是一种享受;

张越的文字和她的主持风格一样,是我喜欢的沉静风格,每次与这位大姐交流,总能沉淀下一些纯净的东西;

李栓科的极地情节浓厚到以至于连他的电子邮箱都是以极地命名的。4年前他为我们Dome-A之旅送行,现在又写来了《南极离我们很远,离未来很近》的激情感言;

吴晓镛大哥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他和我分享自己年轻时在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感受时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当记者要有自掏腰包也要采访的冲动;

感谢戴东女士为本书付出的辛劳,在这位资深图书策划人的鞭策下,我有了不断完善书稿的动力;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饶涛先生和戴轶女士,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李院生、效存德、孙波、侯书贵、张永亮、张胜凯、陈有利、徐霞兴、盖军衔、崔鹏惠、童鹤翔、李亚玮,这12位生死与共的第21次南极科考内陆队队员是故事的主角,其中的几位后来又多次重返最高点开展科考;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每当我踏上一段生死未卜的旅程,父母总是希望能从电视上看到我更多的身影,他们能做的也只有这些。每次身陷绝境,让我坚持活着走出来的信念都来自于他们。这本书就是我送给他们的一个小小的礼物。

从小就很喜欢硬汉作家海明威的一句话:“人可以被击毁,但不可以被击倒。”在我看来,苦难和伤痛可以摧毁肉体,但意志是不灭的。这一点在爬冰川雪山时深有体会。向上爬的过程很艰辛,我每次累得想放弃时就往回看,雪地上是一长串刚留下的脚印,能够坚持到最后完全是靠这种信念的激励。我很享受艰辛攀爬后“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这种挑战极限、征服自己的极大快感会推动你去攀登下一座高山。

看山,要看极高山,其实人生也大抵如此。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建站之际,陈晓夏把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冰穹A的经历写出来非常有意义,读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我国南极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到“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 陈连增

很高兴晓夏能把这段冰天雪地里的热血青春写出来,他所记录的内容是独家的第一手材料,通过文字与他分享南极之行的奇闻轶事和惊险刺激是一种快乐。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张长明

由陈晓夏报道的《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特别节目,在追踪报道、持续播出的形式下,做到了报道时间长而不怠、报道内容多而不散、报道形式活而不乱,不仅出色地完成了重大的报道任务,而且探索出了一条科技节目动态传播的新路子,而这些都是陈晓夏在条件极端恶劣的极地和无人区完成的。

——学者 于丹

南极归来、可可西里归来,我都采访过陈晓夏。我很羡慕晓夏在他年轻的记者生涯里能拥有我们今生都不可能拥有的宝贵经历,也盼望他在亲身体验过造物的伟大之后,能永远保持对生命、自然的敬畏与谦卑。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张越

被晓夏的书撞到了,不过撞得舒服,撞出不少兴奋和感慨。记者这个职业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起码不是什么人都能干好的。这个魅力无穷但又充满艰辛甚至危险的行业,需要一批有追求、有创意,而且非常执著的人来干。只有他们才能成为好记者、名记者。在物质和金钱崇拜时髦的今天,有这种执著和追求的年轻人不多,晓夏是其中的一个。

——凤凰卫视美洲台台长 吴晓镛

十年的青春,交织在爬冰卧雪的苦难和探究自然奥秘的梦想中,多少次放弃的念头,都被“梦想超越”的呼唤所泯灭。本以为从此以后冰雪和寒苦就只有回忆,可谁知晓夏的南极大作又让我心旌撩动,优美的文字和精彩的照片把我带回到20年前的岁月。好书之好会因人而异,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一面时空魔镜,让我发现我目己。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总编 李栓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尽头的奇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晓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101177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8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