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永逸编著的《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潜望镜文丛》力图展示快速都市化的中国城乡共生体之间复杂而交错的情绪与心性,全书展示众语喧哗的乡土音声与光怪陆离的中国,是青年新锐学者岳永逸在多年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另类分析,相声、二人转、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的新时代读解。
图书 | 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潜望镜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岳永逸编著的《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潜望镜文丛》力图展示快速都市化的中国城乡共生体之间复杂而交错的情绪与心性,全书展示众语喧哗的乡土音声与光怪陆离的中国,是青年新锐学者岳永逸在多年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另类分析,相声、二人转、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的新时代读解。 内容推荐 在乡土中国向都市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参差共生,多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并呈。相声、二人转、传说故事、民间信仰、传统节日、方言俚语等原本与乡土相伴相生的民俗的演进和扬弃,实际是融于都市文明及其生活方式的扩展过程之中的,始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伴。如同民众与精英、东方与西方,乡土与都市是一对矛盾共生体,分别有着自己的生命流程,二者之间的起承转合也反映在个人和群体对于艺术、自我、他者、社会的认知取舍之中,各有其微妙的情绪和心性。 基于多年在城乡的调查与思考,岳永逸编著的《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潜望镜文丛》力图展示快速都市化的中国城乡共生体之间复杂而交错的情绪与心性。由此,《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潜望镜文丛》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城墙内外”展示的是相声、二人转等民间艺术的当下生态;第二部分“都市断章”是对都市新旧参差的民俗现实和都市子民心性的关注与思考;第三部分“房舍小品”重在通过当下在乡村盛行的言语和信仰,展示乡村之于都市可能有的更多的意义;第四部分“现代民俗学之庠”则是对已有的乡土文化认知论及方法论的回观,倡导对频频回首的“守旧”的民俗学的扬弃。 目录 城墙内外 想象的原生态与民间艺术 草根相声的知识考古学 二人转的生态学 曲艺的都市化与都市化曲艺 都市断章 被消费的身体 裂变中的口头传统 不是个味儿的年味儿 遭忽悠的老鬼与新鬼 我们是谁 房舍小品 我们都是亲戚 “5·12”震灾后的羌寨现场 多面的胡仙与另一只眼 教堂钟声与晨钟暮鼓 不妨“低俗”些:精英艺术及其批评的限度 现代民俗学之痒 民间文艺市场的经济学 “杂吧地儿”北京——天桥的叙事学 生命经验的裸写 现代性的都市民俗学——岳永逸博士访谈录 代跋: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 致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潜望镜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岳永逸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20303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0 |
出版时间 | 2015-01-01 |
首版时间 | 2015-01-01 |
印刷时间 | 2015-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2 |
CIP核字 | 2014272781 |
中图分类号 | J12 |
丛书名 | |
印张 | 2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6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