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一部随笔集,收录随笔三十九篇,内容从中国到世界,从文学到社会,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作者以犀利的目光洞察时代病灶,以戏谑的文笔戳穿生活表象。内容丰富而多元,呈现出一个多面立体的、极具情感与个性的、日常生活中的余华。

内容推荐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余华自2003年以来的首部杂文集。十年来他走遍世界,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见社会固有病灶,对我们生活的时代进行了由外而内深刻反省,在与世界的踫撞交锋中,呈现出一个崛起、变迁中的中国。

目录

一个记忆回来了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一个国家,两个世界

哀悼日

奥运会与比尔·盖茨之杠杆

最安静的夏天

七天日记

录像带电影

给塞缪尔·费舍尔讲故事

一九八七年《收获》第五期

巴金很好地走了

我的文学白日梦

荒诞是什么

飞翔和变形

生与死,死而复生

奥克斯福的威廉·福克纳

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德语课》

我的阿尔维德·法尔克式的生活

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

两位学者的肖像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在中国摁下的快门

我们的安魂曲

一个作家的力量

失忆的个人性和社会性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大仲马的两部巨著

关键词:日常生活

在日本的细节里旅行

耶路撒冷&特拉维夫笔记

篮球场上踢足球

南非笔记

英格兰球迷

埃及笔记

迈阿密&达拉斯笔记

纽约笔记

非洲

酒故事

儿子的固执

写给儿子的信

附录一 《兄弟》创作日记

附录二 《第七天》之后

试读章节

现在,我的印度同行也这样问我,我想是认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应该发布一个非盗版的回答。需要说明的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家伙是《兄弟》出版之前的余华,而不是之后的。法国评论家NilsC。Ahl说《兄弟》催生了一个新的余华。他的理由是,一本书有时候会重塑一个作家。一些中国的朋友也说过类似的话,我本人十分赞同。于是《兄弟》出版之后的余华也许要对两个失踪了的余华负责,不是只有一个了。如何解释第二个失踪的佘华,是我以后的工作,不是现在的。

一九九一年、一九九二年和一九九五年,我分别出版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就是这三部长篇小说引发了关于我写作风格转型的讨论,我就从这里开始自己的回答。

首先我应该申明:所有关于我写作风格转型的评论都是言之有理,即便是与我的写作愿望大相径庭的评论也是正确的。为什么?我想这就是文学阅读和批评的美妙之处。事实上没有一部小说能够做到真正完成,小说的定稿和出版只是写作意义上的完成;从阅读和批评的角度来说,一部小说是永远不可能完成或者是永远有待于完成的。文学阅读和批评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如同是给予世界很多的道路一样,给予一部小说很多的阐释、很多的感受。因此,文学阅读和批评的价值并不是指出了作者写作时想到的,而是指出了更多作者写作时所没有想到的。一部开放的小说,可以让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获得属于自己的理解。基于上述前提,以下我的回答虽属正版,仍然不具有权威性,纯属个人见解。因为一部小说出版以后,作者也就失去其特权,作者所有针对这部小说的发言,都只是某一个读者的发言。

我的回答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为什么我在一九八○年代的短篇小说里,有这么多的血腥和暴力;第二部分是为什么到了一九九○年代的长篇小说里,这个趋势减少了。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不是因为没有答案,而是因为答案太多。我相信作为一位小说家的潘卡吉·米什拉,他知道我有很多的回答可以选择,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上几天,把自己说得口干舌燥,然后发现自己仍然没有说完,仍然有不少答案在向我暗送秋波,期待着被我说出来。

经验告诉我,过多的答案等于没有答案,真正的答案可能只有一个。所以我决定只是说出其中的一个,我想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至于是不是那个真正的答案,我不得而知。

现在我又要说故事了,这是我的强项。很久以来,我始终有一个十分固执的想法,我觉得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会决定其一生的方向。世界最基本的图像就是这时候来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如同复印机似的,一幅又一幅地复印在一个人的成长里。在其长大成人以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伟大,还是平庸;其所作所为都只是对这个最基本图像的局部修改,图像的整体是不会被更改的。当然,有些人修改得多一些,有些人修改得少一些。我相信毛泽东的修改,肯定比我的多。

我觉得是自己成长的经历,决定了我在一九八。年代写下那么多的血腥和暴力。“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念小学一年级;“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我高中毕业。我的成长目睹了一次次的游行、一次次的批斗大会、一次次的造反派之间的武斗,还有层出不穷的街头群架。在贴满了大字报的街道上见到几个鲜血淋淋的人迎面走来,是我成长里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是我小时候的大环境,小环境也同样是血淋淋的。我的父母都是医生,我和哥哥是在医院里长大的,我们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里到处乱窜,习惯了来苏儿的气味,习惯了嚎叫的声音和呻吟的声音,习惯了苍白的脸色和奄奄一息的表情,习惯了沾满血迹的纱布扔在病房里和走廊上。我们的父亲时常是刚刚给患者做完手术,手术服上和口罩上血迹斑斑,就在医院里到处走动,喊叫我们的名字,要我们立刻到食堂去吃饭。

当时医院的手术室是一间简陋的平房,有时候我和哥哥会趁着护士不在手术室门外的时候,迅速地长驱直入,去看看正在给病人进行手术的父亲,看到父亲戴着透明手套的手在病人肚子上划开的口子伸进去,扒拉着里面的肠子和器官。父亲发现我们兄弟两个站在一旁偷看手术过程时,就会吼叫一声:

“滚出去!”

我们立刻逃之天天。

P2-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14657
开本 32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2014311350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