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想那只大象(认知语言学之父)
内容
编辑推荐

《别想那只大象》的作者是语言学大师、认知语言学之父乔治·莱考夫。

本书分析语言的秘密,教每一个读者用“隐喻”和“框架”两大利器抓住语言的本质,在人际沟通中说服对手。

  乔治·索罗斯说:“我从莱考夫那里学到不少东西。”霍华德·迪恩说:“要是民主党早几年读了乔治·莱考夫的作品,恐怕不会丢了在白宫的权力。”对金融界和政界的大鳄来说都这么重要的书,谁不想一睹为快!

内容推荐

作为一个研究语言和认知的科学家,乔治·莱考夫认为,控制了语言就控制了思想。他在《别想那只大象》一书中,以美国政客的竞选语言为例,详细解释了这一理论,并指明了在实际语言沟通中如何运用该理论的方法。

作者长期以来着力研究认知语言学对人际沟通的启示。他用“别想大象”这个例子说明,在语言大战中战胜对手的方法很简单:千万不要用对方已经不断重复强调的关键词。他告诉我们,“隐喻”和“框架”是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你可以运用这两种武器在30秒之内了解对方言语的核心含义,并迅速做出反应。

《别想那只大象》不仅教我们在话语角力中抢占高地、达成自己的目的,还可以让我们变得不那么容易被引导、操弄和煽动。营销、广告、公关、媒体等领域人士必读。

目录

引言:重塑语言框架,就是变革社会

第一部分:控制语言就是控制思想

第1章 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框架”与“隐喻”

第3章 一字之差决定命运:“同志婚姻”VS“同性婚姻”

第4章 恐怖的隐喻:我们是怎样被操纵的

第5章 致命的隐喻: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人

第6章 真实的谎言:揭穿背信弃义

第二部分:实战指南

第7章 知己知彼:找出对手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框架

第8章 答疑解惑:详解框架的18大问题

第9章 破解语言迷魂阵——夺回话语权的技巧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严父式家庭模型

严父模型始于一整套的假设:世界是一个危险的地方,而且永远如此,因为外面有魔鬼。世界也很难对付,因为竞争激烈。总是会有赢家和输家。错与对都是绝对的。孩子生下来就不好,因为他们只想做自己感觉好的事,而不愿做正确的事。因此,必须要把他们改造好。

这样的世界里需要强大而严厉的父亲,他能够:

——在危险的世界里保护家人;

——在危险的世界里赡养家人;

——教他的孩子们明辨是非。

孩子们需要的则是服从,因为严厉的父亲是明辨是非的道德权威。它进一步假设,教孩子服从(也就是明辨是非)的唯一途径,就是他们一做错事,就给予惩罚,痛苦的惩罚。这包括狠揍孩子,一些保守派的育儿专家们甚至建议,用棍棒或皮带打孩子们的屁股。有作者建议从孩子出生就开始这么做,多布森算比较开明,在书里写道:“打15或18个月以下婴儿的屁股,是不可取的。”

体罚背后的理由如下:孩子做了错事之后,如果他们受了体罚,就能学会不再这么做。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会培养起自律精神,不再做错事,以后变得更顺从,行为更道德。不体罚,世界就会下地狱,再也不会有道德可言。这种内在的自律精神,还有一个辅助作用。它是在竞争激烈的苦难世界里获取成功的必需品。也就是说,要是人有纪律,在这片机会的土地上追求自利,他们就会变得成功、独立。就这样,严父模型把道德与成功挂起了钩。讲究道德,实现成功,也靠的是同一种自律精神。两者的联系点在追求自利上。

多布森很清楚严父世界观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两者的纽带是自利的道德,也是亚当·斯密的资本观的另一版本。亚当?斯密说,如果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所有的利益自然而然地就会被无形之手推至最大化。追求自己的利益,你同时也就在帮助所有人。

这又与把福祉视为财富的常见隐喻相关。比方说,如果我帮了你的忙,你会说,“我欠你一份人情,”或者“我亏欠了你”。帮别人做好事,在隐喻中像是给了别人钱。他“欠”了你。而且,他会说,“我要怎样才能‘ 偿还’ 你呢”?

把这个隐喻应用到亚当·斯密的“自然法则”当中,如果人人都追求自利,那么,靠着无形之手,靠着自然,所有人的自利都将实现最大化。这也就是说,追求自利符合道德,而不这么做的人,却有一个外号,叫做“空想改良家”(do-gooder)。空想改良家想要帮助别人,不让追求自己的利益,还挡了那些追求自利者的道。故此,空想改良家搞坏了体制。

在这个模型中,什么叫“好人”也有定义。一个“好人”,一个道德的人,就是自律、顺从、明辨是非、知道对错、追求自利以实现成功和独立的人。好孩子长大以后就要像这样。坏孩子不学习自律,不能依道德行事,不做正确的事,故此,没有足够的自律来实现成功。她不能照顾自己,变得依赖他人。好孩子成功以后,他们要么学会自律,走向成功,要么就始终学不会。从这时开始,严父绝不会干涉他们的生活。从政治上来看,这就转换成了不要政府插手。

想想这一切对社会福利项目有什么样的意义。把不是别赚来的东西给他不道德,因为这样一来,他们没培养起自律精神,滋生了依赖性,不道德。这套理论认为,社会福利项目不道德,因为它们养成了人的依赖性。推广社会福利项目也不道德。那么,它对预算有什么看法呢?好吧,假设说国会里有许多进步派人士认为社会福利项目应该有,而假设你认为社会福利项目不道德,你会怎样阻止那些不道德的人呢?

十分简单。你要做的,就是用减税来奖励好人——也就是那些成功人士,因为成功揭示了他们有纪律、讲道德,而且,你还要多多减税,这样就没钱留给社会福利项目了。从这套逻辑来看,赤字是件好事。正如格罗弗·诺奎斯特(Grover Norquist)所说,它“饿死了野兽。”

自由派和财政保守派认为布什的巨额赤字是坏事,而遵循严父道德立场的右翼激进分子则认为它挺好。在2004 年1 月的国情咨文中,小布什总统说,他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削减“浪费性开支”——也即“糟糕的”社会福利项目——来减少一半的赤字。保守派反对一切政府管制行为吗?不尽然。他们不反对军队,不反对国防,不反对司法部,不反对法院,也不反对财政部和商业部。政府有许多方面,他们都真心喜欢。他们不反对政府对行业进行补贴。补贴企业奖励好人(也就是这些企业的投资者),很好。完全没问题。

但他们反对照顾和扶持民众。他们反对扶持普通的社会福利项目。他们认为这是错的。他们试图从道义基础上将其消除。故此,他们并不像许多自由派人士想的那样,是太卑鄙贪婪的疯子。实际比这还可怕得多——保守派是真心相信这一套的。他们相信这是道德的。他们在全国各地都有支持者。支持严父道德立场、认为它适用于政治的人,会相信这是正确的国家治理之道。再花一分钟来想想这对外交政策意味着什么。假设你是一个道德权威。身为道德权威,你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你会问他们,他们该做什么、你该做什么吗?当然不,告诉他们就好。父亲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不准顶嘴。沟通是单向的。白宫也一样。也就是说,总统不会问,总统说了算。倘若你是能明辨是非的道德权威,你又拥有权力,那你就会用它。如果你放弃自己的道德权威,你反而不道德了。

映射到外交政策,它说,你不能放弃主权。美国,身为全世界最好、最强大的国家——也就是道德权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我们不该问任何人。这种信念,连同它的一整套比喻,长久以来主导着外交政策。在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班上,流传着一个通俗的隐喻,叫“理性行为者”隐喻。它是大部分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反过来说,它本身又承载着另一重隐喻:每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人。所以,才有所谓的“无赖国家”“友好国家”,诸如此类。此外,还有国家利益。依你的自身利益行事,是什么意思呢?它最基本的意思是,你按照有利于你健康和强大的方式行事。既然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人,那么,出于同样道理,国家健康(也就是经济健康,有着庞大的国内生产总值)又强大(也即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件好事。在一个国家里不见得人人都健康,但每一个公司都应该健康,而整个国家则应该有很多钱。整套概念就是这样。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你的自身利益呢?这就是外交政策的要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理性行为者隐喻说,每一个行为者、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违背自我利益行事不理性。

故此,人人都采取行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是理性。接着,再根据国家就是人的隐喻(“友好国家”“无赖国家”“敌对国家”等等),世界上既有成年国家,也有儿童国家。成年国家,就是工业化的国家。儿童国家则被称为“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它们都是落后的国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如果你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你告诉孩子们怎样发展,告诉他们应该遵守怎样的规则,要是他们做错了事,就施以惩罚。

……

P15-21

后记

这本书一开篇就立场鲜明地指出,“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向。

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必须先澄清“左右”的概念。我自己对政治立场的研究不多,给不出特别清楚的说明。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先上网查阅一下国际上通行的“左右”定义,维基百科上说得比较清楚。

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搞不清我国的“左右”两翼跟国外的“左右”两翼怎么区别那么大。在国外,“右”的是小布什,是里根,是撒切尔夫人;“左”的是克林顿,是奥巴马。虽然大家政治主张各有不同,但似乎并无善恶之分。可搁在我国,“左”起来是“左愤”,“右”起来是“右狗”,都非“好货”。

就我翻译多年的一些体会是,在英语世界,尤其是经济学、社会学这一领域,经济上主张自由竞争、政治上强调小政府的个人主义者,写出的书更耐看,讲道理,列事实,有逻辑。而这一类人士,搁在我国,可能要算“右”翼,可“个人主义”,又无论如何放不进我国“左”的象限。不过,这本书同样讲道理、列事实、有逻辑,作者却是“左翼”。他赞同自由竞争,也注重政府对人民承担的责任。但最最重要的是,在美国,不管左右两翼,都对市场经济和国家的法治框架有着高度的认同。在这本书里表现得很明显,作者虽然不赞成右翼的立场,可绝没想着要从“肉体”上消灭对方,而是汲取对方的长处,希望在下一次竞选中改进自己这一阵营的表现,赢得竞选的胜利。事实上,奥巴马第一次当选,左翼阵营调整语言策略功不可没。

由于个人水平和认识有限,译文中可能少不了出错、误解的地方。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不妥之处,或是有心得愿意分享,请一定和我联系。豆瓣上搜索我翻译的任何一本书的书名,都可以找到我的豆瓣小站。

闾佳

201 3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想那只大象(认知语言学之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乔治·莱考夫
译者 闾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56994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2013201008
中图分类号 H019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