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太原旧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小胡画》;《两位切糕师傅》;《申一秤》;《宋菜刀》;《袁掌柜》;《丸子汤》;《赵金錾与坝陵桥》;《金银匠武三》;《瓦刀梁》;《妙法和尚》;《冯元车》;《曹屠户》;《彩蛋郎》;《罗一雕》;《尉迟恭的枪杆》;《陈先生》;《魏征佚事》;《竹帘杨》;《马水夫》;《烙饼张》;《麻绳巷》;《灯笼康》;《丁大少》;《柳氏鞋垫》;《谭真人》;《羊市与赵先生》……《太原旧事》(作者孙琨)是一本蕴含丰富的太原历史知识的书,彰显了太原独特的民风特色,从中呈现出斑驳的太原生活场景。

内容推荐

《太原旧事》(作者孙琨)是一本蕴含丰富的太原历史知识的书,彰显了太原独特的民风特色,从中呈现出斑驳的太原生活场景。这本《太原旧事》具有别样的视角来解读太原历史。本书涉及人物既有历史文化名人,也有百行百业普通小人物,展现了旧时太原社会风貌和民间百业风情。

目录

太守博弈/67

路狮子/69

侠义姐妹/71

晋商丁宜生/73

黄面人/75

陆夫人/77

张贯三藏书/79

小胡画/81

两位切糕师傅/83

申一秤/85

宋菜刀/87

袁掌柜/89

丸子汤/92

赵金錾与坝陵桥/94

金银匠武三/97

瓦刀梁/99

妙法和尚/102

冯元车/104

曹屠户/106

彩蛋郎/109

罗一雕/112

尉迟恭的枪杆/115

陈先生/118

魏征佚事/120

竹帘杨/123

马水夫/125

烙饼张/128

麻绳巷/131

灯笼康/134

丁大少/136

柳氏鞋垫/139

谭真人/142

羊市与赵先生/144

常八十/147

章大架/150

神医杜/152

狐突之死/154

解狐料事/156

鏊子蒋/159

姚和尚与扎柳匠/162

石大胆/164

李单子与通明阁/166

齐铺首/168

刘氏/171

磨刀姜/174

武管婴/177

张孟谈复出/179

薄太后/184

后记/187

试读章节

那时,太原城内制作豆制品的字号众多,如“资诚号”“世兴号”等。而“大兴号”以它的独特工艺和两百年的传统老汤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大兴号”的传人姓张,其先祖曾在明朝晋王府当过宫廷厨师。明朝末年,晋王府没落,张御厨流落太原,就将晋王府中的腐干做法加以改进,开始以此为生。经几代人精研细琢,腐干和腐乳工艺日益精致,逐渐成为同行业之首。传至清朝末年,“大兴号”的腐干占据太原市场五成之地,被市人称为“腐干张”。

“腐干张”制作腐干,从选料到工艺,比其先祖更为讲究。选料上只用太原北郊的“龙眼”黄豆。去皮、浸泡,在水中浮起的不用。洗净后在一阶梯状的木器上淘洗,沉后的不用。老汤中又加入砂仁、豆蔻、八角、茴香、桂皮等12种香料。老汤连用,但每晚必须将老汤中漂浮的浮油撇去,将老汤中上半部分尽数弃去。重新投料,重新熬汤。放料时,由“腐干张”自己包好,子时起床,看汤中成色,决定12种香料配方。多少年如一日,从不改变。

“腐干张”做的腐干,先要大火猛煮,出锅抖凉,再小火炖焖,再出锅抖凉。连续三煮三停,抖凉后,在特置的器架上放置36个时辰净皮、脱水。36个时辰过后,才可以用木铲盛出,谓之出干。这样制作的腐干,色泽黑红,灯下发亮,香味郁长,质地细密,有韧劲。而且奇在与别家不同,从里至外一色黑红。里外一色成为“腐干张”腐干的特有标志。这种腐干人口香鲜,越嚼越有味,余味留舌多时。

“腐干张”已近古稀,将作究悉数传与大儿子。只是每日夜间和出干时,仍坚持在旁。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慈禧太后南逃。逃到太原时,山西巡抚毓贤献上“腐干张”的腐干切丝,配以香菜、葱丝、香油拌制的小菜。慈禧太后一见,不敢下筷,奇怪太原腐干为何跟京城腐干不一样,京城腐干外黑里白,太原腐干一色黑红。毓贤禀奏这是太原著名小吃,特为贡奉太后。慈禧太后尝后,赞不绝口,特命毓贤,每日进贡一包。慈禧太后在太原二十余日,每日午饭必备此小菜。

8月中旬,慈禧太后继续南逃。已至晋祠,想起太原腐干,命李莲英带几包沿途食用。李莲英急命小太监飞马赶到“大兴号”索取。柜上卖的只剩下一包。新腐干还没有脱净水,还不能出干。小太监急得满头大汗,找来“腐干张”的大儿子,现时的少东家,让他赶快出干,赶上太后的午饭。少东家一看还差一个时辰,心想,这是太后点的,不敢怠慢。就吩咐伙计,开作坊出干。

“腐干张”听着院里动静,趿拉着鞋走了出来。一看时辰未到,伙计们就忙着准备出干,走到少东家跟前,二话没说,一个大耳刮子抡了过去。少东家捂着脸,指着小太监急忙对“腐干张”解释: “太后要的,反正也就是差一个时辰。”

“谁要的,差一个时辰也不行。”“腐干张”黑着脸,拽过一把椅子,坐在了作坊前。

 一个时辰后,“腐干张”将小太监送出大门,说了一堆好话,又往小太监的腰里塞了些碎银子。

晚上,“腐干张”把大儿子叫进了卧室。看着坐在床前的儿子,伸出青筋暴露的大手,摸了摸儿子红肿的脸:“孩子,你要知道,少一个时辰,出来的腐干外皮虽黑,里面可还是白色呀。”

可惜的是,“腐干张”的这门绝技后来失传了。

胡先生,名海峰,太原晋祠人。自幼聪颖好学。16岁参加乡试,即中举人。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时,推荐其入令德学堂深造。30岁时,任闻喜县教谕。山西大学堂成立之时,被聘为大学堂中斋教授。辛亥革命时,胡先生赞成革命,积极投身光复斗争,宣传革命主张。胡先生一生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淡泊名利,阎锡山曾多次请先生出来任职,均遭先生拒绝。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初夏,冯玉祥将军寓居晋祠,慕先生之名,带几名卫士步行访先生。先生听说几名当兵的来访,便告知家人推辞不见,冯玉祥将军请先生家人递上名片,上面写有“别无他意,愿当门生”之语。先生方才知道是冯将军来到,久知这位“平民将军”大名,高兴地亲自迎接,与冯将军结为知己。

胡先生虽淡泊名利,但关心国事。对军阀混战痛恨不已。与冯将军谈起军阀战事,先生常条分缕析,使冯将军常有相见恨晚之叹。冯将军劝先生出山,不要在家乡以教育为业。先生驳斥将军:“现今国内战事,枪、炮是外国的,子弹、炮弹是外国的,有时甚至金钱也是外国的,只有流血的人是中国的。我以教育为业,就是要让同胞不要再用外国的东西去互相残杀,实在是‘以明伦古今之道也’。”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中原大战打响。盛夏,阎锡山在北方取得暂时胜利,北平扩大会议推举阎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于9月前往任职,行前为网罗精英,又派人迎接先生,许以部长之职,先生拒绝。先生问起阎锡山派来的说客,阎主席何时起程,何时就职。来人告先生,阎主席拟于九月由太原坐火车去石家庄,再由石家庄转平汉路转乘专车赴北平。就职仪式由高人选定黄道吉日,定于民国十九年九月九日九时。先生一听,朗声大笑:“阎主席不长了。”来人吓坏了,急忙伸手捂先生口说:“先生不可乱说。”先生笑道:“天数已定,不是阎伯川能主张了的。,’

阎锡山于民国十九年九月九日九时就职。没有几天,张学良率奉军出关,蒋介石陈兵平汉路。北平遭飞机轰炸,城内一片混乱。阎锡山坐来时的专车匆匆溜出北平。

消息传到太原,先生所教的学生问先生:“为何先生早知天数已定?”先生笑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阎伯川想当主席,选定四九之日。四九三十六,三十六着,什么为上?”P6-9

序言

孙琨所著《太原旧事》将付梓,我决定为其作序,通览全稿后,序题为“史海觅遗珠”。

孙琨退居二线前,是太原市热力公司的副总,需要特别说明的,他是我的胞弟。弟出书而兄为之作序,出于兄弟之情,也因为他的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说。孙琨非文学战线人士,是太原集中供热的最早创业者之一,属于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即将退休时出版此书,既无评职称之特别需要,也无加入作家协会的功利目的。多年来,文学写作于他,只是一种陶冶性情的爱好,一种弥补当年文学梦想的追梦行为而已。出版此书,还是这种爱好和行为的延续。如果请别的作家替他作序,评价他的这些作品,完全可评其学识、可品其性情、可赏其文采,但孙琨何以能写出这些精美的笔记小说?他们怕是说不太明白的。而由我来追根溯源,就会让读者们知其详情了。

1965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夜。对于我们兄弟来讲,并不知道即将到来的那场“文化大革命”,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空前的灾难。我们沉浸在学生时代顺利升学的喜悦中。我考入了山西大学,孙琨考入了太原五中。我们的父母,无疑从我们身上,看到了未来和希望。然而,一切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改变了。对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少年来讲,孙琨失学的苦难,实在来得太早。然而,在那个大革文化命的年代,我那个一肚子历史知识和文史掌故的父亲,却关起门来,用自己肚子里的知识,滋润着身边小儿子干涸的心灵,在他的心田播下了文化的种子。正是如我父亲般无数老一代知识分子,用他们不同的文化担当方式和守护方式,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抗着那场“文化大革命”,得以默默地传承。当那场浩劫结束之后,父亲播下的种子,岂能不在孙琨的心头发芽?再后来,也已经做了父亲的孙琨,考入了电大,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吮着无尽的文化乳汁,用三年时间,学完了电大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获得了优异的考试成绩。

在工作岗位上,孙琨曾荣获市政府授予的重点工程优秀组织奖,被评为太原市劳动模范,还荣立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三等功。工作之余,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他读书范围很广,犹爱读有关地域文化的文史类各种正史、野史。这恐怕缘自父亲一代的家教,和血脉中的文化传承,也缘于太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文化熏陶。当有了一点读书感悟,或者得到一点思考灵感时,他便顺手写了下来,将这种种感悟和思考,变成一种形象的文字,日积月累,倒也成了一些气候。初时, 《太原晚报》天龙副刊曾为孙琨开设专栏,栏名为“民间异人”,将他多篇此类笔记小说刊出,颇受读者欢迎。但有些篇幅稍长,晚报编辑只好割爱。如今,孙琨以写作时间为序,选其上乘76篇,汇集成册,将史海遗珠成串,相互辉映,成就了一道文学景观。为丰富太原文化。此书确实起到了增光添彩的功效。

以我之见, 《太原旧事=》一书,体现出了四个方面的特色。

其一,蕴含着丰富的太原历史知识。太原是一座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曾发生过影响中国进程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上演过许多可歌可泣、生动活泼的历史话剧。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折,起始于发生在太原的三家分晋;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正是在封为代王时,在太原这块土地上,创立并完善了“以德化民”的治国理念;而太原留守、唐王李渊与其子李世民,隋末饮马难老泉下,发兵晋阳城中,一举取得天下,开创了大唐王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创立“贞观之治”,更是惊心动魄之举,彪炳史册之业;及至北朝时,高欢在太原建起大丞相府,权倾朝野,操纵朝政,太原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太原是三晋文化之源,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那是不争的历史。从收在《太原旧事》中的76篇作品看,虽然没有一篇属于宏大纪事,但上述这些大的历史事件,却成为观照小人物和小事件的大背景,为这些小人物和小事件,增加了历史感和时代色彩。如在《张孟谈复出》中,倒叙出三家分晋的故事;在《薄太后》中,叙述了代王刘恒与母亲薄太后在太原与百姓的关系;在《尉迟恭的枪杆》中,回忆出玄武门之变的惨烈;在《娄昭君》中,以这位高欢夫人的故事,衬托出高欢以丞相之位,终成大业的不易。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这些故事,便融化进太原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了。

其二,彰显着独特的太原民风特色。太原民风强悍而朴实,包容而诚信。《太原旧事》中的许多小人物,他们的故事并不惊天动地,却彰显着太原这种独特的民风特色。不妨举两个小人物为例。

郝二是位练武之人,但平时为人谦让,绝不恃强凌弱,读者似乎从他的故事里,看不出他有何高强的武艺。只到临终前,他才向四名徒弟,展现了绝技: “郝二轻轻推开火柴盒,抽出两根火柴,指指油灯,又指指墙上。徒弟们顺着手指先看看油灯,再看看墙上,灯影之下,只见墙上有一黑点,徒弟们不解师傅是何意思,再扭过头来,只见郝二右手拇指和食指捻着火柴,中指向两指间一并,手腕一抖,两根火柴飞了出去,噗的一声,油灯熄灭了。小徒弟拿着火柴盒,急忙划着火柴,点着了油灯,四人一起向墙上瞅去,只见一只苍蝇被火柴钉在了墙上,火柴头也已经没入墙中,在墙上颤颤悠悠直晃。4人惊呆在当地,许久才醒过神来,小徒弟放下油灯,4人一起转过身来,再看师傅郝二,身子斜倚着被垛,头靠着墙,两手垂放腿上,神态安详地闭着眼睛已去世了。”读者在被这种描写折服的同时,想想郝二对徒弟们的教诲,便能感受到凝聚在这位民间武师身上的太原民风,是那样得形象和具体。

无独有偶,晋商丁宜生的故事也发生在临终前。他对大儿子留下了早已写好的遗嘱:“小儿丁启,非吾所生,乃吾老友翟东刚之子,翟兄去世,翟启尚幼,翟兄将八百银托与吾,望照应孤儿成人。八百银已交于柜上,每年红利皆投入号中,丁启成人,须将此股金付清,改姓归宗。”这是一种义气,更是一种品质。更重要的,是文末如此两句:“三年后,丁家大少爷召集族人,改小弟丁启名为翟启。”“十年后,丁家大少爷遵父嘱,将当年的八百金和历年红利折成的股金,约占全部家产的一半以上,全部交与翟启。”太原人的诚信,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扬着。

《太原旧事》中,类似这种故事很多。故事的主人公正史无名,野史中或略有提及,有一些,则是当年父亲对儿子讲述的故事。如不与友邻相争,一心藏书并最终将藏书悉数捐赠给山西大学的贯山先生;如傅山女科的传人、因坚守祖训而误人性命的陆夫人;如表面上向日寇低眉顺眼、却伺机报仇雪恨的马水夫;如太原市最早的西医何医生,拼得一死,捍卫了做人的尊严;等等。他们被孙琨在史海中寻觅挖掘出来,遗珠虽小,却颗颗光鲜耀人。

其三,呈现出斑驳的太原生活场景。我要再提到我那一生命运跌宕却饱读诗书的父亲,历经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太原的变迁,曾有的市井民俗和民间生活场景,对他是一种耳闻目睹的生活阅历。在我们兄弟中,孙琨是和父母厮守时间最长的儿子。他在尽孝的同时,父母亲对往事的叙述,也听得最多。父亲的叙述,偏重于上层和学界,而母亲的叙述,则偏重于底层和民间。对孙琨而言,这是一种可以品味的生活源泉,也是一种能不断咀嚼的间接经历。许多太原的市井人物,就是如此地走出了孙琨的笔底。

试看他对捏面人黄师傅的描述:“黄面人就挑担来至大南关,支好担子,将各种颜色的面和小刀、小篦子、滚子、剪刀、竹针等置放于担子的案上,拿起面团,开始搓条、拨花、展片、润色、压珠、搓花条等手法,一个个高约数寸的小面人立于手中,竹针一串,在支好的架子上则出现了老寿星,慈眉善目,长胡子飘飘,右手拄的拐杖上还挂着一个小葫芦,左手则持一大寿桃,寿桃颜色白里透红,鲜得不忍挨,怕碰破皮滴出桃汁。孙悟空盘腿弯腰,手搭凉棚,另一手拿的金箍棒闪闪发光,金箍棒的两端,还各有一道红色的圆环。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无不亭亭玉立,栩栩如生。”

再看他对修补竹帘的杨师傅的描述:“一等主人同意,即将竹帘挂起,返身从兜里掏出两个铜钱,已磨得通体闪着亮光,铜钱上缠好绳,人立于竹帘一侧,在断绳处往上约十根竹条处,将一个铜钱穿过,两手各执一铜钱,从两侧来回插入。只见两手急速抖动,铜钱来回穿梭于竹帘之间,仅一会工夫,一道棉绳就在竹帘上形成。”

在《太原旧事》中,凡提及的社会职业,林林总总,有详细介绍者,有几笔带过者,竞达百余种。有的职业,如龟奴,即每日背着妓女上下班的脚夫,当代人不但见所未见,怕是也闻所未闻的。如卖烧土的,如今也业已绝迹。时代的进步,在催生大批新职业的同时,也在淘汰着大批旧职业。作为太原人,孙琨为我们打捞、复原出一幅幅这座古城曾有的生活场景。其斑驳、纷呈之态,为古城太原保存了不少民间记忆。

其四,具有别样的解读历史的视角。《太原旧事》所收文章中,有几篇的主人公,是正史中有名的历史人物。如魏征、高欢夫妇、尉迟恭、孤突、解孤、张盂谈,以及民国时期的阎锡山等人。身为历史名人,他们生前演绎着历史,身后又成为他人演绎的对象。当孙琨也来演绎这些历史人物时,他没有跟随以往的史家人云亦云,他的视角,正是他对这些历史人物新的思考。  高欢在如此感叹:“天下大事是不能讲真话,更不能抢着讲真话的!”

张孟谈在如此总结往事:“用人之际,勇者、智者在君主眼里是宝;太平之时,平庸听话的人在君主眼里是宝。”

解孤则对后来受到孔夫子和司马迁赞美的祁黄羊,做了如此剖析:“明知我无力胜任,他(指祁黄羊)却得了举贤不避仇的美名。下一步,这位祁大夫,就该举贤不避亲,流芳百世了。”

而以直臣之名传世的魏征,在其死后,房玄龄却针对其为人及行事,对褚遂良叹道: “治国之策,意在宽平,郑国公刚直有余,宽平不足啊。”

是焉?非焉?正如读者无须去考证《聊斋》故事的出处,去揭示那些美丽的狐仙如何变成少女一般,孙琨愿将自个儿对历史人物的感悟,写入《太原旧事》与读者分享,足矣。

兄弟之情,血浓于水。但我回头看上面写下的文字,在对孙琨作品的介绍和评论中,并无发热之词,也无大跃进式的虚妄之语。平心而论,就事论事,就文说文,还是客观的和公允的。甚至对其文学性上达到的水准、思想性上显示的高度、文字中流露出的学识、行文中洋溢出的性情,却因了兄弟关系,往往在潜意识中抑制着我敲击键盘的双手,不让屏幕上出现稍许拔高的词语。也就是说,我对《太原旧事》一书的评价,只有说低之处,没有说高之误。相信读者读这本笔记小说时,会兴趣盎然,充满一种进入太原古城历史隧道的悦读快感。

后记

我曾对人讲过,我是我们这个家庭中的“不务正业者。”兄长二人,一编书,一著书,收获俱丰。而我这个书香门第中与父母生活时间最长的小儿子,却被一场民族灾难打碎了求学梦,走上了一条与书香相距甚远的工作道路。在那无书可读的年代,父亲亲自抄写古诗词教我吟诵;在那无人教书的岁月,通晓几国语言的父亲曾尝试用外语引发我的学习热情。即使在恒义诚五分钱买一碗老鼠窟的元宵,父亲亦低声指点四岔楼的位置和旁边古关帝庙的大殿。十几岁的少年因贫寒在春节仍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时,听到的仍是母亲那亲切的缓缓道来的“寒门出贵子”的民间传奇。就是在那特定的岁月里,父母亲竭尽全力无私地哺育我们瘦弱的身躯时,还在用各种办法填补我们已贫瘠不堪的知识空白。力图用这些唤起我们对书籍、对知识、对人生美好的追求。父母亲对我们儿女前途的无奈、焦虑,试图扭转我们命运的努力,直到我成年后,才有了深深的体会、懊悔,直至对父母深深的歉疚。

20世纪90年代初,我调入太原市热力公司,因工作需要几乎走遍了市区的大街小巷。当与年轻的同事行走在一条条充满厚重历史的街道时,大家对街道名称的好奇,对地名来历的不解,让我在惊讶之余多了几分对过去年代的回忆。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每一个地名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奇般的演变过程。现代化的城市进程逐渐在改变着城市的面貌,而一些地名也将随着这些载体的消失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孩童时母亲特意领着我们走过的“五拐巷”不复存在,父亲在鼓楼旧址讲述山西书法家撒米代墨书写大匾的故事在年轻人那里仿佛天方夜谭。快节奏的建设和生活在改变着我们城市面貌的同时,难道还要以造成历史的断层作为代价吗?

看到被拆掉的旧建筑或因城市改造而崭新宽阔的街道时,常常在想,怎样使这些厚重的历史能存活在现代人的记忆中呢?十年前,为庆祝太原建城2500周年,将金刚堰的传说加以传奇色彩,而见于《太原日报》,增加了自己对太原厚重的人文历史从小处着眼,从百姓谈起的信心。遂以一个地名一个人物引出一段故事而陆续写来, 钛原晚报》当年亦辟以《民间异肘专栏。适逢太原建城2510周年,以太原历史为背景,一地名中一人物一故事而提笔见诸于文字。按写作时间排列,就有了钛原旧事》。  以此书纪念我们一生中最好的老师——我们的父母亲。

此书如能使读到它的人了解一点太原厚重的历史文化,则幸之。

二○一二年十二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太原旧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ISBN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676065
开本 32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2012267798
中图分类号 K292.53-49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