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行漫笔(一个远足者的异国寻觅)(精)/本色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我和妻子结婚25周年的纪念日就要到了,做什么事情来庆祝一下呢?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去欧洲!我们早就有到法国和德国走走的想法。法国的巴黎,是文化之都,是浪漫之都。上学时,我和妻子都喜欢外国文学,而回想起当年读过的作品,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等等,都是法国作家的作品。而德国呢,由于我一直对二战史感兴趣,期望获得更多关于二战的感性认识,那就不能不访问德国。这样的想法虽然存在很久了,但一直担心语言不通,迟迟没有付诸行动。后来我们咨询了一些去过法德两国的朋友,都说其实会英语在大城市不会有什么问题。妻子的一位德国同事甚至还开玩笑说,在德国,你只需会说一句德语“请给我一杯啤酒”就足够了。我们有了勇气,开始为自由行搜集资料。从图书馆找到了一大摞介绍法德两国的书籍,在网上找便宜的机票、火车票,定旅店,还煞有介事地学习了几句法德两国的问候语……经过两个月紧张而兴奋的准备,9月5号,就在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我们终于来到了巴黎。

入住巴黎的旅店后,我们便到附近的“La Terrasse Du 7eme”吃晚餐。欧洲旅行家Rick Steve强力推荐“La Terrasse Du 7eme”餐厅,它的法国蜗牛和鹅肝酱都做得很好。然而它最大的特点是酒店的布局:餐厅坐落在靠近埃菲尔塔附近的一个街角,大厅内的椅子都面向街道摆放,像一个剧场。大幕拉开,透过餐厅的落地窗,我们面前呈现出了巴黎生活、文化精彩的一幕幕。

我们在巴黎共住了9天。穿梭于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香榭丽舍大道、蓬皮杜广场、蒙玛特高地、塞纳河两岸,全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在巴黎的后几天,我们与住所附近的面包房、奶酪店,以及熟食店的主人们都熟识了起来。熟食店的主人还教我们简单的法语(他们大概见到的东方人面孔不多,见到这么爱吃的东方人就更少了)。所以我们至少可以算是“下马看花”了。传统的巴黎及自由的巴黎人

巴黎是从塞纳河上的一个船形小岛上起源的。公元前3世纪,塞尔泰斯族的一个部落就生活在这里。公元前52年,凯撒大帝征服了卢泰迪亚,便在塞纳河的左岸建立了城堡。巴黎从那个时代开始就成了重要的经济、政治、艺术都市。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巴黎也是北欧宗教及文化中心。19世纪中叶,现代巴黎城市渐具雏形。而如今的巴黎则更是成为了整个欧盟的心脏。

现代巴黎方圆20多平方公里。以塞纳河为界,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河南边被称为左岸(Left Bank),河北边被称为右岸(Right Bank)。巴黎的公共交通非常便捷,比自己开车或乘出租车要便利得多。特别是地铁,在城市的任何角落,你只需步行10分钟,便可找到一个地铁站。地铁自然不会堵车,也不受红绿灯影响,而且非常频繁。在上下班时段,每两三分钟就有一趟地铁到达。当然,如果你要沿途看街景的话,最好还是坐公共汽车。从埃菲尔塔到拉雪兹墓地的69路公共汽车就是非常好的观光路线。我建议如果在星期三及以前到巴黎,最好买在地铁、公共汽车及轻型铁路上可通用一周的通票;但如果在星期四以后到达的话,则还是买十张一套的票为好。

法国民族是非常自豪的民族。巴黎人认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语言是最优美的语言;他们的文学、艺术、建筑、葡萄酒,甚至法国菜,都是世界上最好的;而巴黎的服装更是永远领导着世界时尚的新潮流。美国一位很有名的旅行专家告诫自以为是的美国人说,欧洲人(法国人)并没有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他们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并不觉得美国是最好的地方,也没有打算拥有美国护照。”

在巴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法国人很注意对传统的保护。你如果站在凯旋门上,或埃菲尔塔顶上四周看去,你不会看到“鸟巢”、“鸟蛋”和“大裤衩子”,也不会看到在灰蒙蒙的空中林立的高楼大厦。漫步香榭丽舍大道,走在有几百年历史的青石路上,你可以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法国人不会有几个钱就烧得赶紧问人家“拆哪”,把自己珍贵的传统建筑毁掉,再把一片片废墟变成各国建筑师的试验田。巴黎的传统建筑很有特色,与我们熟悉的四平八稳、中正协调的东方建筑不尽相同。我想搞建筑的朋友们如果有机会应该到巴黎看一看。P1-5

目录

巴黎一瞥

“地狱之门”

诺曼底

凡尔赛和我眼中的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纪念堂

拉雪兹墓地

柏林印象

“无知才能无畏”

葛底斯堡行

父亲是一位教师

序言

王兰仲邀我为他的游记作序,对我这个老翁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他游过的地方我都没有去过,估计今后也未必能去得了。自我解嘲的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此时倒认为有点道理,一般人看景多半是走马观花,看看热闹,赏心悦目而已;而说景者大都有精神投入,把景的内在魅力展现出来。所以我跟着他的文字也做了一次神游,能不惬意!

兰仲说他的座右铭是“无知无畏”,以形容自己鲁莽。其实翻开另一面,我倒认为应该颠倒过来,兰仲的特点是“无畏无知”,他从不畏惧无知,敢于向无知挑战,攻克无知!他的经历可以作证。

兰仲正当读初中时遇到“文革”狂飙,可怜的少年,因出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被抛到了边缘,接着是八年的工人生涯。锅炉工是别人不屑于做的,他无畏地站在了锅炉旁;电焊工对人的健康具有破坏力,他却无畏地成为一名正宗出师的焊接工。1978年恢复高考,兰仲无畏地参加到竞争的行列,堂堂正正走进了南开历史系的殿堂,接下来又无畏地考取了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已在《中国史研究》发表论文,这在当时是很少有的。

研究生毕业后留南开历史系任教,连续发表了几篇文章,令人刮目相待。稍后应我之邀,参加了《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一书撰写,出色完成了承担的任务。1988年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成为畅销书。其后又出版了香港中华书局版,再后又有天津古籍出版社版,近日又将推出商务印书馆版。此书一版再版,兰仲功不可没!

正当兰仲在历史学猛进之时,他不能不随妻子来美国。他原本学的是日语,面对英语真可谓一片茫然。此时的他已到而立之年,以无畏精神迎接了挑战。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其后,他无畏地选择了计算机方向,只有初二数理基础的他,硬是通过拼搏,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还获得多项专利,这需要何等的无畏精神呀!

在他的无畏面前,无知退避三舍,让出了一条又一条大道!

由于他有娴熟的专业,游刃有余,吃住无忧,闲暇之余,周游天下。多数人意在游山玩水为足。兰仲除此之外,又以心为游,写起了游记。游记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能纵横捭阖和铺天盖地。刻板的行家是做不来的。而他又无畏地闯进了这个领域,推出了本书。他原本有些中国古代史的积累,现在观察的却是西洋景,神乎?!

他的游记不仅仅是记述风情,更是在宣示一种历史认识。一切历史学都应视为一种认识,而认识是有个性的。兰仲的个性在哪里?每个读者会有自己的感受,这里我说自己的读后感。总的感觉是,他在进入知天命之年后开始再次探索历史之“命”。

把规律泛化和规律崇拜,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兰仲也多少受到影响。我想引兰仲的来信看看他的反思:

什么都是规律造成的,我怎么听怎么感觉它像古代的天命观。学生近年来总是感到困惑,为什么那么多老一代自由知识分子如吴晗等人,解放前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大义凛然,铮铮铁骨,连失去生命都不怕。然而解放后却完全失去了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甘心情愿地进行自我思想改造,但最后还是遭到了迫害。学生在想,这些悲剧人物的存在是否与受“历史规律”的毒害有关呢?他们是不是觉得“我们跟着历史潮流走,不要站在历史规律的对立面”?我认为这种历史规律论是很蹩脚的,和埃及人、商代人的天命观相近,甚至比周人的天命观还要落后。因为周人至少还是相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

其实,哪有那么多规律呀?在大千世界,在历史长河中,真的有太多的偶然性了。一场雨少下或多下了两英寸,就可能使历史进程改变;一个大人物一念之差就可能导致整个民族的灾难。当年秦始皇修长城不就是因为他听信了“亡秦者胡”的鬼话吗?!我相信今天美国的政治体制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历史的偶然。华盛顿在领导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后,全国舆论都要求他当终身总统。但这个人毫无权力欲,只干了两届就挂冠而去了。我怀疑如果当时换了一位“老子打天下就得坐天下”的人在那里,今天的美国政治体系会不会在这儿。当年在啤酒馆政变中希特勒如果被警察当场击毙,也许纳粹就不会统治德国,进而造成世界灾难。

在我们的传统学院派史学中,已经看不到人了:只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历史规律像轮子一样在那里转呀转,所有的人都成了轮子上一颗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别的不说,这种苍白、枯燥的书写出来谁去读?司马迁就不是这样做学问的。你看那个拿着儒生帽子往里撒尿,粗鲁地声称“你爸爸我骑马打下的天下,要诗书做甚”的刘邦,那个性格单纯,一身傲骨,“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是多么的栩栩如生啊!太子丹在易水之上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好像都能看到当时的场面!每次读史至此,那道“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的身影总是让我热泪盈眶!试问今天哪一部史书能有这样的魅力?

兰仲上边说的可称之为规律拜物教,这是很可怕的!多少人都是因违背规律遭惩处,甚至牺牲;有些人即使进行了撕心裂肺的反悔也难获得饶恕,比如吴晗就有长篇的自我检查,但仍不能赎救;违背了教规,留下的只有死路一条!

我们要从规律拜物教中走出来。我想规律还是有的,既然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大自然有规律,人也应有规律,社会也应有规律。规律固然是客观的,但它本身无语,要人来叙说,要由文字来表达,一旦由人来描述,它就不能不归入认识范畴。作为一种认识,其中有可能或多或少反映一部分实际,但作为认识又有个人主观的因素。这样一来就麻烦了,主观的判断只有个人的性质,你可以这样判断,我可以那样判断,孰是孰非,常常不是短时间能说清楚的,甚至在很长时间内都很难断定。所以规律是一个非常缠人的问题,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有人会说,如果是社会多数人认可的,可能就离规律不远,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真理常常在少数人或特定人的手中。有人说集体决定和通过的就可以视为正确,其实这种说法也同样靠不住。道理很简单,集体通过的只不过是集体一时形成的一种认识,其实,集体的认识多半是个人认识的一种转化形式。作为认识的本身与个人的认识并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把规律首先置入认识范畴,那么作为一种认识,人人有权利进行论说。反顾历史,我们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说规律问题,而是把个人认定的规律泛化、行政化、制度化、铁血化。

所谓泛化,就是常常不管是什么,都上升为规律,作为个人认识这也无所谓,问题在于接踵而来的是凭借权力行政化;行政化如果有适当的范围和留有余地进行试验也固无不可,问题是接踵而来的是一呼隆地普遍地制度化,而更要命的是用铁血手段强制人人无条件地服从。比如公社化、大锅饭等等就是如此。当时不是没有人提出异议和反对,但都以违背规律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乃至付出生命。民间作为历史题目进行研究也很难,不能去议论、去反思。是不是那种规律拜物教还在发挥余威?

什么是规律?作为认识,我想还是应该敞开言路,让人们进行研究为宜。对种种规律说,行政人员遵照一定程序在其权力范围内有权进行选择,但条件之一是不能杜绝其他说;选择的某种规律说可以作为行政的参照,但不能对历史进程进行全方位的规定和限定。理论的逻辑或许头头是道,但历史进程不可能是逻辑的展现。如把某种理论逻辑视为历史的唯一蓝图,这与天命论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只能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僵死的教条主义,在汹涌的历史面前终究有一天会垮塌和爆裂l

兰仲的游记可谓游记史学,我们同他一起漫游与回味历史吧,既可开阔眼界,还会带来启发,如果能给读者留下一堆问题,那将是最大的快事!

刘泽华

内容推荐

散文集《西行漫笔(一个远足者的异国寻觅)》为居美华人王兰仲先生游历欧美的文化笔记,游历地点包括法国巴黎、诺曼底,德国柏林、慕尼黑,美国宾夕法尼亚等地。

每到一处,在游历的过程中,作者都为读者解读了每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韵味,配以故事和情节,感悟和思考,使得《西行漫笔(一个远足者的异国寻觅)》可读性强,给予读者有益的游历体验和阅读享受,更有助于国人了解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编辑推荐

《西行漫笔(一个远足者的异国寻觅)》为居美华人王兰仲先生游历欧美的文化笔记,游历地点包括法国巴黎、诺曼底,德国柏林、慕尼黑,美国宾夕法尼亚等地,每到一处,在游历的过程中,作者都为读者解读了每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韵味,配以故事和情节,感悟和思考,使得书稿可读性强,给予读者有益的游历体验和阅读享受,更有助于国人了解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行漫笔(一个远足者的异国寻觅)(精)/本色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兰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707504
开本 32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201313681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193
13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