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华随想录
内容
编辑推荐

《孟华随想录》记录了作者(顾孟华)在美国生活的经历、见闻,谈及到三个子女的成长成才,回忆了许多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横浜桥时期的学多校友,涉及到不少的宝贵历史资料,还对当今话剧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涉猎面广,文笔流畅、情趣盎然,表达了她对于生活,对于真善美的憧憬、向往和热爱,更重要的是充满了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情怀,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思考。

内容推荐

《孟华随想录》记录了作者(顾孟华)记录了作者在美国生活的经历、见闻,谈及到三个子女的成长成才,回忆了许多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横浜桥时期的学多校友,涉及到不少的宝贵历史资料,还对当今话剧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涉猎面广,文笔流畅、情趣盎然,表达了她对于生活,对于真善美的憧憬、向往和热爱,更重要的是充满了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情怀,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思考。对于当今的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作者顾孟华本身是著名的演员,丈夫胡伟民是著名话剧导演,她的三个子女胡雪桦、胡雪杨、胡雪莲也在影视界小有成就,通过作者的记述,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世家两代人的艺术道路,可以说《孟华随想录》是一个艺术世家的家族史,也从中窥见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历史演变及美国话剧、影视艺术的点滴。

目录

序她,两腮立时泛起了红晕,透明的、晶莹的……胡导/1

深深的祝福/001

三个26岁/002

在美国看雪桦演戏/004

我看《傅雷与傅聪》/006

大哥走了……/009

感于雪桦博士答辩之后/011

陪公主读书/015

昂立在雪地里的白杨树/021

忆往昔,同胞手足情/031

给胡郝小先生的一封信/035

难忘的2000年5月14日/036

派拉蒙之夜/038

给小精灵的一封信/040

心愿/041

逝去的二十年——纪念胡伟民/043

二哥啊!我爱你/045

流逝的岁月/048

小外孙——民民/058

给朋友的信/075

一封信/076

我的启蒙老师——田稼/078

我看《横浜桥》/082

我记忆中的白杨/084

佛罗里达州之行/087

怀念金涛兄/092

西雅图之旅/093

2001年的首次相聚/096

惊险一幕/098

友情长存/100

校友相聚真开心/101

王频大姐,安息吧!/105

我认识的白先勇先生/107

观美国的现代戏剧/121

给国家领导人的一封信/123

日记一页/124

看上海芭蕾舞团的演出/126

有感于《龙卷风》/129

我们有祖国/130

“97”,要永远记忆的年/132

美的陨落/133

人、马与影人精神/136

从民选台北市长所想到的/137

日记一则/138

请千万别再亵渎了话剧/141

顺势而行为俊杰/143

破冰——和平,写下新历史/145

环境,灵魂不予污染/146

美国需要造福人民的好总统/150

活在希望中/151

切勿重蹈覆辙/152

百年的梦想/154

21世纪的恋爱、婚姻观/163

后记/200

试读章节

深深的祝福

他是个忙人,经常去外地出差,几乎每次都由我设法为他预备好出租汽车,司机也每次准时来田林九村20号他家接他去机场。这次意外地将由我们“青话”(上海青年话剧团)用汽车来送他,这样,可以省了我不少事。等了很久,“青话”的司机来了,但是汽车却停在马路边上没有开进来,因为汽车发动不起来,车子已无法启动——坏了。我们都非常着急,只得手忙脚乱把箱子、行李、大包、小包连拖带搬地拿到马路上准备拦出租车,其他司机有任务,无法帮助,他着急,我比他更着急,因为,这次启程是要去苏联。对苏联我们都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情结。

苏联,现时正是严冬季节,白雪皑皑。这块土地我们都曾向往过,那是在五十年代,因为,那时被誉为“世界的革命中心”的是莫斯科,因此,去苏联就是向往革命。当时经过中、苏双方戏剧专家考试,他将被送往苏联留学,为此,他还专门在北京俄语学院进修了语言。正值出国前夕返沪和家人、同事、朋友告别,即将登上“北京一莫斯科”列车的时候,突然被吊销了出国护照,原因是“受胡风思想影响严重”,那是1955年,正值“反胡风”运动的年代。

随后,我们上海戏剧学院来了一位苏联女专家列普科夫斯卡娅。由于他既懂专业又懂俄语,就被任为女专家的助理。专家喜欢他,器重他,称他为“儿子”,此时,他和我正在恋爱中,专家请我们去她寓所作客,请我们一起去上海俄语学院参加普希金的诗歌朗诵会,他还用俄语和汉语朗诵了普希金的《冬天》,赢得一片掌声,我和女专家的心情一样为他骄傲。

1956年的夏天,女专家回国度假时曾对他说:“明年暑假,你和你的小爱人一起来列宁格勒度假,我邀请你们。”到了明年,1957年——中国历史上该诅咒的一年,他被打成了“右派”。直到苏联专家结束中国的教学工作回国,也没能见到他,因为,他已被送到农村去了。据说女专家一直很惦念他,如同他也思念她一样。他失去了两次踏上苏联国土的机会。

1959年,他被华东医院诊断为肝硬化,仍被发配去“中国的西伯利亚”——北大荒。我不忍他孤独一人去承受北国严寒的侵袭,和他一起踏上北去的列车,去领受银色世界的风采,零下四十度,封冻的黑龙江、松花江。那时,中苏关系已有所恶化,但尚未彻底破裂,两国人民于黑龙江上仍有往来。当时,有好心人怂恿我们过去,可此时此地,规定情景变了,我们俩谁也不想过去,因为,那不是自己的国土,我们倾吐心声: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国土上,哪怕死在自己祖国的监狱里,也不能踏上异国土地。

岁月流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块土地在起着变化,那块土地也起着变化,冻结了二十年的中苏关系也解冻了。为纪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诞辰125周年,苏联方面邀请中国戏剧专家出席,他经过三十多年的折腾,今天总算如愿以偿,有幸代表中国戏剧家出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国际研讨会”,踏上了这块从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土地。

这次,他能见到那所他不能入学的鲁纳恰尔斯基戏剧学院了,也能见到几十年思念着的苏联“妈妈”了,也能与莫斯科剧院的同行们进行学术交流,亲眼目睹他们的精湛演出了……总之,梦想实现了,就是等得时间太长。而我仍然要祝福他,由衷地祝福他。

亲爱的,此刻你在哪里呢?在红场上散步,在克里姆林宫游览,在朋友家里作客还是在剧院看斯氏的儿孙们献艺呢?只得等你回来给我一一详述了。(1989-2上海田林)

三个26岁

“滴铃铃……”我拿起电话,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旋律从中传出,我知道这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二儿子雪杨来的长途电话。果然,电话里传出习惯性的语言:“妈,我是雪杨,你怎么样,好吗?……”丈夫去年猝逝,雪桦、小女儿雪莲赴美留学,雪杨毕业后在学校工作半年,故我独居上海田林,因此雪杨在京几乎天天或隔天就要给我挂电话,他知道哥哥和妹妹都不在国内,我体弱多病,照顾母亲的担子就必然落在他身上,每次通过电波听到我的声音,他就放心了。而这次他在电话里告诉我:“姆妈,我的《童年往事》已送往美国参加奥斯卡学院电影节比赛……”我的呼吸屏住了,我当时心里只有一句话:“太好了,太好了。”《童年往事》是他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4年的毕业作品。学院将这部故事片制成国际版,送奥斯卡参赛,据说以往有作品曾去参加观摩,参赛还属首次。我由衷地祝福我亲爱的儿子,不管他获奖与否,送奥斯卡参赛的事实,就意味着他事业起步的成功。雪杨高中毕业后,工作了四年,考入电影学院又学习了四年,今年26岁。26岁,勾起我万千思绪。

1987年,大儿子雪桦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戏剧系录取为硕士研究生,那时他正好排完《中国梦》,远离祖国飞往大洋彼岸留学,当时,他也26岁。他在信上曾说:“如果我的语言一过关,我就如鱼得水了。”果然没多久,在一次国际女作家会议上,雪桦将三个女作家的作品融合排了一台戏,在会议上演出,作家们看完后对雪桦说:以后你任何时候要我的剧本,我都给你排。有的甚至还说:这是我今年在美国看到的最好的一台演出。最近我又收到他寄来的一份他与《中国梦》的作者孙惠柱先生再度合作的《中国孤儿》演出的说明书。他在信上说:“演出很成功,这是与我在国内排的戏很不一样的一台演出……”目前,他正在夏威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时代不同了,孩子们的现在及未来必定比我们强。P1-3

序言

1954年秋,新学期开学。我随田稼老师在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表演系本科一年级上话剧表演课,一位好似前不久还系着红领巾属少女型的同学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每当指名她做表演练习时,就会看到她两腮立时泛起了红晕,透明的、晶莹的、纯、真、美……

是她蕴蓄在创作机体里的创作激情触电般被激发起来了,即时,还满满地、满满地浸润着渗透着少女的纯真、稚嫩、羞陡……

是的,我就只“教”过顾孟华这一个学期,可此后多少年月,只要听到谁提起顾孟华,或者自己想起顾孟华,脑子里就一定会浮现起当年的“视像”——她,两腮立时泛起了红晕,透明的、晶莹的、纯、真、美……

必须说,那时候我对顾孟华还不很了解,后来才知道早在她来学院以前,十岁就在“上海国立音专”幼年班学习音乐、弹钢琴了,又连续在“儿童艺术馆”、“少年文化村”、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舞蹈、音乐和表演,因而,当她系着红领巾进入学院附中部时,她的艺术创作素质就已经得到过很好的呵护、培育和发展了。

正是打下了这样的功底,她在我们那学期的“表演”课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考试作业是“有机沉默”交流小品《求职》,只见她,学院本科一个学期就很快地成长得具有了抒隋气质的青年顾孟华,不,该说是小品作业中的“她”,丈夫患肺结核自己又失了业的“她”,在规定情景中一直凝视着经理室的门和进出这门的“人”;不,还和身旁每个来排队等经理呼唤的人都贯串地用眼睛、用眼神、用下意识的“直感”、“直觉”相互揣摩、估量、认知——进行“有机沉默的交流”,展现出了好多生动的动作细节;当被唤入经理室应试时,“丈夫”也蹒跚着赶来听消息,但“她”最终却没有被录用……黯然神伤的“她”还是强露出笑容扶着“丈夫”离去。

老师们好为她高兴,这小品预示了顾孟华未来是会成长为优秀的悲剧演员的。果真,毕业公演时,她饰演了宋之的先生的名著《雾重庆》中的女主角林卷妤——中国的娜拉。目后在她好长的岁月里,在大江南北颠沛流离的诸多舞台创作中她出色地塑造了《远方青年》中的阿米娜,《赤道战鼓》中的罗扎莉,《雷雨》中的繁漪、四凤,中心舞台《月色溶溶》中的方澍,电视剧《枫叶丹丹》中的柳丹秋等悲剧人物形象。

如今,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过去了,我怎么也没想到过顾孟华会把她儿时、少年时直至青中年时大量的艺术创作积累“嫁接”到了文学创作上来——读到了顾孟华经历坎坷生活、旅居美国后写作的大量诗般的散文,不,径直就该说这多年来她在美国写作了那么多篇的散文诗!

《感于雪桦博士答辩之后》写的是她作为一个名演员的妈妈亲眼目睹了孩子在攻读导演博士学位时拼搏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而终于在毕业答辩中获得成功,她不禁无限自豪地对着话筒告诉孩子:“你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留美的博士导演啊!”

《友情长存》则是和与她同样远渡重洋来美国的“上戏”老同学在公园城“他乡遇故知”,故人相见,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乡念、故园念、故知念要谈、要扯、要侃……

更有那《“97”,要永远记忆的年》、《看上海芭蕾舞团的演出》、《我看(横浜桥)》、《难忘的2∞0年5月14日》、《人、马与影人精神》、《不谐和音的破灭》、《美的陨落》、《在美国看雪桦演戏》、《昂立在雪地里的白杨树》、《陪公主读书》、《派拉蒙之夜》、《我们有祖国》……一篇篇,一章章,应该说,不只是亲人念,也不只是故人念、故乡念,而是渗透了“我的中国心”红晕的祖国念和祖国恋啊!

自然还有,还有作者顾孟华的灵魂,那透明的、晶莹的、纯、真、美……

后记

随想录终于出版了。感谢所有关心此书并为此书作了大量奉献和贡献的人。

此刻,我最想提到的是我的一位老师——中国戏剧界的泰斗,刚刚驾鹤仙去的胡导老师。胡导老师是我戴着红领巾时看着我成长的,也是我的母校上海戏剧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他为此书写了序。他说:“孟华,这是我为人写的最后一篇序了,不再写了。”没想到,这篇序真是他的最后一篇笔墨。记得当时,我对他说,等书出版了,一定送给您指正。他说,我眼睛不好,读不了了。我承诺胡导老师,会一句一句念给他听。而这却成了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承诺。此刻,失诺的我很难过、很谦疚。

亲爱的胡导老师,孟华感激你,永远爱你。我会为在天堂的你默读,直到你听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华随想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孟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40065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2013196968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