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记咖啡馆的子夜》是华裔加拿大作家方曼俏的获奖佳作。作品讲述了华人移民的辛酸创业史和对北美社会经济发展默默无闻的贡献,展现了中西文化碰撞最激荡人心的波澜……
本书是南开跨文化交流中心研究丛书·加拿大华裔获奖文学译丛之一,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 | 龙记咖啡馆的子夜/南开跨文化交流中心研究丛书/加拿大华裔获奖文学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龙记咖啡馆的子夜》是华裔加拿大作家方曼俏的获奖佳作。作品讲述了华人移民的辛酸创业史和对北美社会经济发展默默无闻的贡献,展现了中西文化碰撞最激荡人心的波澜…… 本书是南开跨文化交流中心研究丛书·加拿大华裔获奖文学译丛之一,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推荐 《龙记咖啡馆的子夜》故事设置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讲述了中国姑娘周素贞随母亲移民加拿大安大略的一个小城镇,周素贞的父亲在这里与人合伙经营“龙记咖啡馆”。周素贞进入当地小学学习,逐渐融入到当地社会,在学校表现十分优秀。 《龙记咖啡馆的子夜》由方曼俏编著。 目录 序 1957年(正文) 试读章节 我和母亲来到尔湾后不久,父亲就替我到学校去报了名。父亲曾经跟我说过,加拿大是个不错的国家,政府很关心老百姓,上学是免费的,十六岁以下的孩子都得上学,不像他小时候在中国,只有有钱人家里的孩子才能上学。他脑子里好像还装着一件烦心事。最后,他告诉我,“素珍,你去上学还得取个新名字,一个加拿大名字。”看到我听不懂他在说什么,父亲蹲下来,搂住我的肩膀说,“学校的校长是这么说的。我们必须听他的。别担心,你骨子里永远都是素珍。等会儿我们去找五金店叔叔,他会帮我们取一个的。”父亲说的五金店叔叔就是上午晚些时候穿着围裙坐在午餐台旁边喝咖啡的那个人。 施瓦克汉姆尔先生是我见过的最高的人,他有一双水汪汪的蓝眼睛,长着浓密的浅黄色头发,双手硕大无比,咖啡杯和咖啡碟在他手里看上去就像是小孩的玩具。父亲想要介绍我和母亲给他认识。后来父亲告诉我们,他是个很好的人,总是乐于助人。 施瓦克汉姆尔一家就住在隔壁,但是母亲还是怕我冻着,给我穿上了外套。父亲领着我走进五金店时,他正在屋子后面打开一个箱子。我们站在前面的收款台和堆满了坛坛罐罐的货架之间等他,他抬头看了一眼,起身朝我们走了过来。他咧开嘴,冲我笑了笑,然后把手伸到口袋里,掏出一颗糖来给我。父亲犹豫了一下,磕磕巴巴地说起了英语,尽力想让施瓦克汉姆尔先生听明白我为了上学得取个加拿大名字。 施瓦克汉姆尔先生一边点点头,一边很用心地听着。等父亲说完后,他瓮声瓮气地说,“就叫你女儿安妮吧,随安妮·奥克利的名字。” “安妮·奥克利,她是谁?”父亲问道。施瓦克汉姆尔先生稍稍弯了下腰,好听清楚父亲在说什么。 “她是个非常有名的人。在‘狂野西部秀’里面,她会耍枪。砰!砰!” “哦?”父亲礼貌地应了一声。 “有部电影讲的就是她的故事,叫《安妮接枪》。那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贝蒂·休顿主演。我会把这个名字写在一张纸上。”他从耳朵后面拿出一截铅笔头来,又到旁边的柜台上翻出一张纸。“好名字。”他把纸片递给父亲,“你女儿用再好不过了。” 回到龙记,父亲把施瓦克汉姆尔先生的话向我和母亲解释了一遍。他让我学着说我的新名字。“安妮、安妮……”我一遍遍地重复着。 “听起来像个中文名字。”母亲说。 父亲拿出一张干净的纸,把我的新名字和中文名字的字母写在上面。“记住,老番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把姓放在最后面。对我们来说,姓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把姓放在最前面。”我一遍又一遍地写着“素珍·安妮·周”,一边大声地把每个字母都念出来。母亲微笑着看着我。我抬起头来,也冲她微微一笑。母亲走过来,在我额头上亲了一下。 几年以后,我看到了一副贝蒂·奥克利穿牛仔服装的照片。我这样一个小个子的黑黑的中国女孩,竟然取了一个跟她这样又高又白,有着跟施瓦克汉姆尔先生一样的蓝眼睛的人一模一样的名字,真是不可思议。 亚历山大·齐迪公立学校是尔湾唯一的一所小学。它坐落在一个小山顶上,就像是脑袋上的一顶帽子。学校是几年前才刚刚修建的,是一栋平屋顶的红砖建筑,窗户明亮,四周绿地环绕,像公园似的。柳溪从山脚蜿蜒而过,堤岸上长着丛丛漆树,水边上立着一棵棵柳树,柳条优雅地垂下来,划过水面。山腰上长满了高大的榆树、枫树和一些红松。 学校是以尔湾的第一任镇长亚历山大·齐迪的名字命名的。门厅里有他的画像,是一幅镏金框边的深色油画,挂在英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的画像下面。虽然他双唇紧闭,衣领紧锁,但是却让人生出一种善意,甚至是亲切感。他似乎给每一个来这里上学的孩子送上告诫和祝福。 上学的第一天,父亲和母亲一起陪我走路去学校。母亲让我在外套里多加了一件毛衣,穿上了父亲在雷德家的便利店里给我买的厚靴子——一双难看的棕色紧踝橡胶套鞋。唐人街的街道很宽,人行道上的积雪都被清理掉了,而尔湾的人行道上都是一大堆一大堆的雪,积雪洒落到了马路上。我想跑到雪堆上去,然后再跑下来,但是父亲抓住了我的手,我知道他不准我那样玩。我们沿着缅因大街往北走,穿过小镇,来到了学校山下柳溪上的小桥前。母亲看上去有些犹豫,她紧张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走了上去。等我们走到桥对面顺小山蜿蜒而上的柏油路上后,母亲又停了下来,转身注视着柳溪。冰雪覆盖的溪流上不时传来冰层融化发出的咔嚓声。 “在河边上一定要小心啊,素珍。在桥上一定要扶着栏杆。”母亲指着铁栏杆,神情紧张地告诫我,“还有,千万不要到水边上去。素珍,你听到没有?”我一脸严肃地点了点头;我知道,她肯定是想起了算命先生说过的话——十三岁以前我忌水。 P21-24 序言 海外华裔文学近年来备受关注,一是源于其中颇多佳作、精品,昭示着华裔作家们的丰富想象力和迷人的创作才华,二则得益于海内外文化交流日渐深刻,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国内很多读者对华裔文学的浓厚兴趣,使得相关作品被频频译介,产生了一定反响。至今美国华裔的不少代表性作品已为国内读者所了解,而与之毗邻的加拿大华裔文学仍罩有一层神秘面纱,国内鲜有翻译出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鉴于此,我们策划了这一套“加拿大华裔获奖文学译丛”,希望能将那面纱后缤纷的面影呈现一二。 这套丛书甄选的作品主要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的二十年,这一时期是华裔加拿大作家全面崛起的时期,不仅作品数量日渐丰厚,整体艺术水准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中佳作屡获加拿大重要文学奖项,有的成为高校课程选读的文学范本。追溯华裔的英语文学创作,已有近二百年历史,但在北美的土地上,华裔长久以来是相对沉默的族群,他们的书写亦如“自说自话”而鲜少被人关注。但是随着李群英(Sky Lee)、郑霭玲(Denise Chong)、余兆昌(Paul Yee)、崔维新(Wayson Choy)、方曼俏(Judy Fong Bates)等作家的作品面世,华裔的书写开始吸引越来越多加拿大普通读者的目光,华裔文学成为加拿大多元文化中色彩鲜明的一道风景。现在,当这些作品跨越大洋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时,悲喜交融的唐人街、波澜起伏的家族传奇、淘金人的魂魄、东西文化的碰撞……独特的景致每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位华裔加拿大作家都在诉说着各自不同却叉息息相通的东方情愫。这些华裔文学作品不仅呈现精彩的异域故事,更是异质文化冲突、交融的生动范本。通过阅读,我们或将获得跨文化的比较视野,使我们对东西方文化中某些熟知的或陌生的东西,生发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受与思考,而这正是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体验。 本丛书的引进,得到华裔加拿大诗人朱霭信(Jim Wong Chu)先生和作家李彦女士的鼎力相助,编者在此致以由衷的感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龙记咖啡馆的子夜/南开跨文化交流中心研究丛书/加拿大华裔获奖文学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加)方曼俏 |
译者 | 宋立君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1004270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5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0 |
出版时间 | 2013-09-01 |
首版时间 | 2013-09-01 |
印刷时间 | 2013-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4 |
CIP核字 | 2013184160 |
中图分类号 | I711.45 |
丛书名 | 南开跨文化交流中心研究丛书 |
印张 | 1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186 |
宽 | 131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