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会饮》是戏剧,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哲学论文这样一个“新鲜”说法,是在20多年前。记得我的西方哲学启蒙老师周泽民先生曾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过:“《会饮》本来就不是哲学论文,而是剧本。”可惜,还没等我真正领悟他的意思,这位年轻的哲人就在33岁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的离开,既带走了他可敬的哲思,也令我在十数年间无法对《会饮》作为一部戏剧的内涵真正了然。我在不断地问自己:哲学家留下的文字,为什么竟然会是戏剧?”这是来自张辉的《文学与思想史论稿》的节选部分。
图书 | 文学与思想史论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第一次听说《会饮》是戏剧,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哲学论文这样一个“新鲜”说法,是在20多年前。记得我的西方哲学启蒙老师周泽民先生曾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过:“《会饮》本来就不是哲学论文,而是剧本。”可惜,还没等我真正领悟他的意思,这位年轻的哲人就在33岁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的离开,既带走了他可敬的哲思,也令我在十数年间无法对《会饮》作为一部戏剧的内涵真正了然。我在不断地问自己:哲学家留下的文字,为什么竟然会是戏剧?”这是来自张辉的《文学与思想史论稿》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文学与思想史论稿》在中德文学与思想史背景上展开论题。藉此,诗和哲学,在极其重要的方面寻求契合——对最永叵问题、对人类根本处境,始终保持“无知”与好奇。 《文学与思想史论稿》第一部分“问题与个案”,试图跨越东西,跟随冯至、里尔克等杰出诗人和思想者,直面审美现代性困局。接着,以第二部分“插曲”《尼采的读者》为导引,在第三部分“文本的研习”中,细致解读古今“大书”,学习与先哲一道思考。全书以讨论哲人柏拉图的“戏剧诗”《会饮》为“楔子”,以关注古老话题“诗与哲学之争”为“尾声”,规定论域并展拓问学空间。 作者张辉吁请读者诸君共同发问:在现代世界、市场社会,如何拥有古人那样的清明理智和高贵情感?重启诗与哲学对话,能否激发我们超越“时代精神”,发扬光大悠久诗教传统? 目录 一 楔 子 诗与政治哲学:一部戏剧的七个问题 二 个案与问题 1920年代:冯至与中德浪漫传统的关联 寂寞与忍耐:透过里尔克看冯至对现代自我的探索 审美独立与现代性问题 现代审美主义:一个政治问题? 尼采审美主义与现代中国 三 插曲 尼采的读者 四 文本的研习 “下山”之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进步还是回归:《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现代世界诗人何为? ——试论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 历史新天使与我们:本雅明的启示 莱辛《拉奥孔》中的荷马史诗 亚里士多德的准绳:《汉堡剧评》对《诗学》的解释 五 尾声 哲学与诗:精神界的永久战争 ——《诗与哲学之争》读解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学与思想史论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09892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0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2 |
出版时间 | 2013-09-01 |
首版时间 | 2013-09-01 |
印刷时间 | 2013-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6 |
CIP核字 | 2013163409 |
中图分类号 | I109 |
丛书名 | |
印张 | 9.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5 |
宽 | 148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