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华人史(1848-1949)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名为《美国华人史》,时间上限为加州发现黄金的1848年,这一年华人开始大批赴美,下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全书共分为九章,以时间为主线,按内容分篇章,力求内容全面,而重点突出,书中生动细致地叙述了1848—1949年间美国华人如何调处自己与主流社会的关系,以何种手段、技能和社会组织来在异国他乡立足谋生。

内容推荐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按内容分篇章,通过翔实资料,生动细致地叙述了1848—1949年间美国华人如何调处自己与主流社会的关系,以何种手段、技能和社会组织来在异国他乡立足谋生。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金山之旅:早期华人的赴美

一、中美早期的通商和往来

二、19世纪华人的“黄金梦”与出洋

三、金山旅程——他们为什么来

四、金山旅程——他们怎么来的

第二章 金山寻梦:出卖力气哪里需要到哪里去

一、中国人的运气——开矿淘金

二、修建铁路——一句话历史

三、从事农、林、牧、渔各业

四、特写:一位华侨园艺家的传奇故事

第三章 排华风暴:“中国佬滚出去!”

一、从加州到华盛顿——排华运动的高潮

二、“赶出去”——近代美国的排华暴行

三、华人的抗争——偷渡和“证件儿子”

第四章 女业男就:早期美国华人的职业生活

一、轻工业

二、服务业

三、中医药业

第五章 华风西渐:早期美国华人的社会生活

一、唐人街的兴起

二、华人社团

三、华风西渐

四、华文教育

第六章 黄赌毒斗:早期美国华人的“四害”

一、娼妓

二、鸦片

三、赌博

四、堂斗

第七章 民族大义:“华侨是革命之母”

一、创立民国的坚实后盾

二、力挺国民革命

三、支持中国抗战

四、航空救国运动

五、实业救国

第八章 侨乡悲欢:美国华人与侨乡的社会生活

一、“落叶归根”:早期美国华人的乡土观念

二、守生寡:金山伯女人的悲惨命运

三、侨汇与侨乡社会的畸形发展

四、民国侨乡匪祸与美国华侨护乡

第九章 融入主流:美国华人的本土情怀

一、洒血内战

二、建功二战

三、排华法的废除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论著

英文论著

附录一:美国华人大事记

附录二:美国华人人口统计(1840--1950)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人最早到达北美洲的时间,可追溯到16世纪。1565年,西班牙人侵占菲律宾岛,开辟了菲律宾到墨西哥的航线。这样一来,满载中国以及其他远东地区货物的大帆船,便源源不断地从菲律宾向东驶往墨西哥,船上经常雇佣中国海员和技工,一些搭客也携带华人仆从。抵达墨西哥后,华人中有人留下来,在当地从事造船或其他行业。1571年到18世纪中叶,北美洲的东西两岸,开始有了华人的踪迹。在当时的加利福尼亚,常有华人被西班牙人雇用,从事造船及其他工作。

1783年,美国和英国签订《巴黎和约》,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终于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为了摆脱英国的经济封锁,走出战争创伤,美国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求新的贸易途径。实际上,在美国成立之前,就有“贸易奇迹”的传说。当时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在北美很受欢迎,拥有或消费这些中国产品,成为当时北美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1773年,波士顿发生了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这些说明,当时中国生产的物产如茶叶、瓷器等,受到北美殖民地人民的青睐。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东北部的商人跃跃欲试,对贩卖中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家具和其他各种商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急于打开通往中国的贸易之路。

最先前往广州的美国船只,是由波士顿商人装备的“哈里特号”,而最有名的是“中国皇后号”的广州之行。中国皇后号是一艘由战时私掠船改装而成的木制帆船,它的投资者既有政界显要,又有费城、纽约等地的巨商,如莫里斯等。整个投资,包括造船、装备和出航的开支,总共12万美元。船长为约翰·格林,货物管理员(又称大班)是29岁的山茂召。1784年2月,中国皇后号从纽约启航,渡过大西洋,绕过好望角,通过印渡洋,于当年8月到达广州黄埔港,成功地完成了首次从纽约到广州的航行,开启了中美间的直接贸易。中国皇后号所载的货物,有棉花、铜、胡椒、羽纱、皮货、人参。这些货物通过中国行商顺利地全部售出;同时,又通过行商办齐了回程的货物,这些货物有红茶、绿茶、棉布、瓷器、丝织品。美国商人在广州进行了三个月的商务活动后,于1784年12月启程回国,次年5月到达纽约港,往返历时15个月。中国皇后号此次航行,获利30700美元,引起轰动效应,在美国社会掀起了第一次“中国热”。

中国皇后号的首航成功,吸引了美国东海岸的商人来华经商,民间掀起了与中国贸易的热潮。综观早期的中美贸易,美国输华的主要商品以人参、毛皮、棉花等土特产为大宗,后来加入英美工业制造品(以棉毛织品为主);中国输美商品以茶叶、生丝、土布、瓷器为主。在早期的美国对华贸易中,美国商人通过加快船的速度,辗转贩运各国货物,发掘人参等本土产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尽管美国是个后来者,但它却以较快的速度,跻身于广州口岸,并跃居西方国家前列,占据了西方国家对华贸易的第二把交椅。以来华船只为例,在1785—1833年的48年中,美国到达广州的船只就有1004艘,接近英国来华船只总数的44%,超过其他欧洲国家来华船只的4倍。从1791一1841年的50年中,美国对华贸易额增长了6倍。

早期的中美贸易,直接推动了两国民间频繁的交往。1785年,“巴拉斯女神号”来广州贸易后回航美国东岸的巴尔的摩港。船上35名海员中,有亚成、亚全、亚官三人。他们是现存文字记载中最早来到美国的华人。179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的代理——荷兰人范·布拉姆‘霍克奇斯特,到美国费城附近定居,他带来了五名中国仆人。1818—1825年间,有五个中国青年在康涅狄格“国外布道学校”就读,其中包括后来成为美国皈依新教的第一位华人廖阿细,以及后来成为林则徐翻译的阿林。而这些最早漂洋过海赴美的零星中国人,都还算不上是移民,只能算是暂时赴美的谋生者和留学生。  随后的数十年,个别中国人继续出现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境内,作短暂居留。他们以仆从、商人、马戏班成员、中文教师等身份到达美国东部。不过,根据美国官方的移民记录,从1820年到1848年间,来到美国的华人只有几十人。这些零星的赴美先驱,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只是在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的亚美利加河畔发现黄金的消息传到中国广东后,中国赴美的人数才激增起来。

1840年代末期,美墨战争结束,美国从墨西哥夺得大片土地,其中包括今天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内华达、犹他等州的全部地方,以及得克萨斯、科罗拉多、新墨西哥、怀俄明等州的部分地方。割地合约还未签字,美国人詹姆士·马歇尔就在加利福尼亚亚美利加河流域清理水轮锯木机水道时,意外地发现了黄金。此消息传出,震动了美国,也震动了世界,数以万计的人,为了追逐黄金梦而纷至沓来。P1-3

序言

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2007年美国华人人口达354万,是美国亚裔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族裔,且占世界华侨华人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美国华人女多于男,男女性别比例为52.3%比47.7%;超过一半的华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美国人的平均水平;华人家庭中位年收入6.6万美元,高于美国的一般家庭。从职业构成看,华人从事专业领域、管理及相关领域的人口比例超过一半。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新政府团队中,就有两位华裔部长,他们分别是能源部长朱棣文和商务部长骆家辉。一百多年来,美国华人凭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战胜了异国他乡的种族歧视,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实现了从“劳力阶层”逐步向“知识阶层”的转变,为美国的繁荣与强盛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和荣誉,以至于主流社会将“模范少数族裔”的光环戴在他们头上,将其视作实现“美国梦”的模范族群。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美国华人正逐渐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

不可否认,当今美国华人是国别华侨华人中最有朝气活力、最具科技实力的群体,这不仅表现在美国华人数量的巨大增长,还表现为美国华人素质的明显提高。但是,对当今美国华人的诸多赞赏,往往会让人们忽视他们过去所遭受的苦难和耻辱。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美国华人的经历是相当复杂和曲折的。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美国华人同时经历了偏见、歧视和排斥,以及怀疑、容忍和接纳的过程。

华人大批移民美国始自1848年加州的黄金大发现。在此之前,华人移民美国的寥寥无几,而此时华人在南洋地区谋生已有多年。明末清初时,南洋地区华人已达十万,至鸦片战争前夕,上升到百万。随着19世纪中后期美国和澳洲等地黄金的发现,华人的传统流向逐渐发生变化,而美国成为华人出洋的一个新的目的地。到1880年时,美国华人人口达到10万,之后,由于美国制订和实施排华法,美国华人人口基本上维持这个规模,达六七十年之久。至新中国成立时,海外华人总数已达1000万,而美国华人只占总数的1%,也只占美国人口总数的0.1%。因此,在海外华人和美国人口总数中,美国华人的规模都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不能以人口数量来忽视美国华人历史的重要性。

南洋地区华人所处的文化区域是“弱势客地文化区域”。相对于南洋地区土著而言,华人在文化形态上处于一个较高层次,他们在劳动技能、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上明显占有优势,这是南洋地区华人享有一定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原因。不同于南洋华人,19世纪美国华人则处在一个“强势客地文化区域”,这是一个白人占主导地位的、处在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美国华人如何调处自己与主流社会的关系,以何种手段、技能和社会组织来在异国他乡立足谋生,这是本书叙述的主要问题。实际上,美国华人一百多年来的经历是相当复杂的,与南洋华人相比,其生存适应方式也大相径庭。从这个意义来讲,研究美国华人,可以丰富我们对海外华人的认识。

近几十年来,海外美国华人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学科、不同族裔的学者都乐于此道,各种通史性和专题性的论著和学位论文层出不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史料也通过网络大量涌现出来,如《纽约时报》(1850至今)、《哈伯斯周刊》(1857—1916)、国会图书馆加州华人专题数据库(1850—1925)、历次美国人口普查资料等,这大大方便了学者对资料的利用程度。根据这些情况,撰写一部新的美国华人史,充分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成果,大量利用原始资料,实有必要。

本书名为《美国华人史》,时间上限为加州发现黄金的1848年,这一年华人开始大批赴美,下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从美国华人本身的角度,大多学者以1943年美国取消排华法为历史分期,无可非议,但本书考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美国华人故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实际上也影响到美国华人的处境。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学者通常采用“华侨”或“华人”这些术语来指称海外华人,强调他们的法律身份。实际上,报刊杂志和学术论著在指称美国的华侨华人时,出现过很多称谓,如“中国移民”(chinese Immigrants)、“美国的中国人”(chinese in the UnitedS切tes)、“美国华人”(Chinese Americans),“华工”、“华侨”等,其所表达的含义有所不同。本著书名采用“美国华人”这一概念,在文中多用“华人”这一词语,主要是指美国华人的种族属性。这样一来,美国华人就包括在美的所有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但本书行文中有时为表明美国华人的不同身份,而采用“华工”、“华侨”、“土生华人”、“华人移民”等术语,而不用“美国华人”这个一般性用语。另一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读者,注意到叙述的流畅性,书中很多引文没有以注释方式标明,而是在正文中说明了文献出处。

本书共分为九章,以时间为主线,按内容分篇章,力求内容全面,而重点突出。现将本书内容扼要简介如下:

第一章主要探讨19世纪中后期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背景,移民形成的原因,华人赴美的动机、方式和过程。

第二章主要叙述19世纪中后期华人对美国西部开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主要包括开采金属矿藏,修建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以及从事垦荒、兴修水利、种植葡萄、捕鱼等工作。

第三章主要讨论19世纪后期美国排华运动兴起的原因和过程,排华法案的演变和驱逐、劫掠、杀害华侨的各种暴力事件。

第四章主要叙述排华时期美国华人在轻工业、洗衣业、餐馆业、零售业、家政业、中医药业等领域的职业生活。

第五章主要叙述早期美国华人的社会生活,包括唐人街的兴起及其存在对于华人的意义,美国华人社团的类型及其结构和功能,美国华人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各种社会习俗,美国华校的开设和发展等。

第六章详尽叙述早期美国华人社会娼妓、吸毒、赌博、堂斗等问题表现的具体情形,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它们给华人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美国政府和华人社会控制这些问题的效果。

第七章主要叙述自辛亥革命始,到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止,美国华人不仅从经济上慷慨捐助,还亲临前线与祖国人民一道并肩战斗,冲锋陷阵,有的甚至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

第八章将视角转向侨乡,主要分析早期美国华人乡土观念的表现形式,美国华人跨国家庭中侨眷妇女的悲惨命运,侨汇与侨乡社会的畸形发展,民国侨乡匪祸与美国华人护乡等内容。

第九章主要叙述美国华人先后参加的美国南北战争、美西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他们在战争中不畏牺牲,为维护美国的统一和国家利益而战。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为美国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赢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

后记

2004年9月,在我来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工作一年之际,时任山东画报出版社社长助理的傅光中给我打来电话,说他看中一本外文新书,是叙述美国华人历史的,里面插图很有价值,想把此书译成中文出版,让我承担翻译工作。我当时欣然答应下来,一是我觉得来到华侨所从事海外华人研究,从自己过去的经历和知识储备来说,研究美国华人相对上手快一点。二是我来华侨所不久,手头的科研和教学任务相对不重,集中时间做翻译,几个月搞掂,问题不是太大。但出版社与外方洽谈中文简体字版权时,因对方要价太高,便由版权引进改作自己原创一本反映美国华人的书,并问我能否担纲。我当时犹豫了,写成什么样的书呢?光中兄给出的书稿定位是:一本雅俗共赏、兼顾不同层次读者阅读需求的学术普及读物。这样,我就不揣浅陋,与山东画报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

由于世事难料,中间阻隔甚多,交稿日期一再拖延,直到现在稿子才杀青。每次与光中兄见面或通电话,他都要催稿,而我都是请求宽限交稿日期。老实说,前几年的行政工作,分散了我不少精力。另外,所承担的一些科研项目和教学任务,也占去了我大量的时间。这些都是能够摆到桌面上的拖延交稿的理由。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李爱慧副教授,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另外,暨南大学图书馆为本书提供了宝贵资料和馆际互借服务。我的研究生邓玉柱、胡晓攀,为本书查对资料和文字校对做了许多工作。最后,特别要感谢国内外华侨华人研究同仁的热情的支持、鼓励和鞭策,是他们既有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成就了本书的完成和出版。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书中可能存在不少的错误或缺憾,希望各位读者先生不吝赐教指正。

潮龙起

2010年1月写于暨南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华人史(1848-1949)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潮龙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8891
开本 32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34.371.2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9
15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