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海上影视学术论丛”之《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实践》,在当代电影批评观念分流的多元背景之下,围绕大师研究、类型电影和代群创作等现象展开文本解读与意识形态分析。该书与该系列的其余两本书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中国电影研究的几个重要侧面,也代表了编撰者对于华语电影未来研究路向的理解。
图书 | 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阐释/海上影视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海上影视学术论丛”之《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实践》,在当代电影批评观念分流的多元背景之下,围绕大师研究、类型电影和代群创作等现象展开文本解读与意识形态分析。该书与该系列的其余两本书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中国电影研究的几个重要侧面,也代表了编撰者对于华语电影未来研究路向的理解。 目录 理论分野与中国符码 独立电影批评的历史缺位 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 深度影评及张艺谋、陈凯歌电影 从“后殖民”批评到新左翼激进文化批判——质疑某种“精英视角”对“第五代”电影的“盘点” 朝花夕拾:再读“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的讨论 从痞子无赖到上层资产阶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新“中产阶级”显影 大众影评的崛起及其问题 华语电影三代女明星的文化表征及其转移轨迹 大师研究与类型解读 新时期谢晋通俗剧电影中的空间性与主体性 谢晋: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艺术高峰 历史的讽刺力——谢晋遭遇了蝴蝶效应之后 诗意何为——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观 本土与全球的纠葛:贾樟柯电影中的焦虑与不确定性 重构时间:《新女性》与20世纪30年代上海殖民现代性的电影表现 走出“侠客梦”——从《独臂刀》、《新独臂刀》看邵氏武侠片的创作走向 从“盗亦有道”到“春秋无义战”——香港“黑道”电影中的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的演变 流动的意识:《苏州河》的跨国界故事片叙述模式 《银幕艳史》——女明星作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现代性体现 中国当代城市电影:历史的性格决定命运 代际想象与文化策略 亲历见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电影 代群命名与代群语码 电影的文献价值与艺术品位——谈新生代电影的成败 已知和未知的“第六代” “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 历史“乌托邦”现实“异托邦”——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生态考察 尴尬:“第六代”之争引发理论危机 寻找消隐的另一半:《苏州河》、《月蚀》和中国第六代导演 比头发还乱的一代——从管虎看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个性 青年DV影像:无羁的青春表达与潜伏的传播危机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阐释/海上影视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聂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263251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0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05 |
丛书名 | |
印张 | 1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