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人们亲切地叫做“伯尔尼”,他是美国金融界的神话,他是纳斯达克股市的缔造者之一,他是金融危机恐慌下美国人的一道心理防线,一线希望。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他实际上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骗子,涉嫌投资诈骗500亿,将面临150年监禁!
本书将麦道夫身处的社交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详细追寻了亿元美金的流通管道。
图书 | 麦道夫其人其事 |
内容 | 编辑推荐 他被人们亲切地叫做“伯尔尼”,他是美国金融界的神话,他是纳斯达克股市的缔造者之一,他是金融危机恐慌下美国人的一道心理防线,一线希望。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他实际上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骗子,涉嫌投资诈骗500亿,将面临150年监禁! 本书将麦道夫身处的社交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详细追寻了亿元美金的流通管道。 内容推荐 1960年,麦道夫从法学院毕业后,拿着自己在海滩上做救生员赚来的5000美元创立了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家公司已经成为美国证券业最大的独立交易公司之一,是最早一批实现自动化的证券公司,麦道夫可以算是现代华尔街的先驱者。 这段辉煌岁月为麦道夫赢得了极高声望,使他确立了“华尔街的巫师”的声誉。据说在佛罗里达上流社会的高尔夫球场上,麦道夫的客户们一边对其投资的高回报欢欣鼓舞,一边也曾开玩笑地戏谑麦道夫:“这样高的回报,难道你在欺诈?”他们没有想到,这玩笑一语成谶…… 目录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德裔犹太人VS东欧犹太人 第二章 快乐时光 第三章 先上钩的鱼儿 第四章 在罗斯伦发迹 第五章 最初的几百万 第六章 当伯尼遇上埃兹拉 第七章 媒体无情的攻击 第八章 麦氏企业 第九章 疑云重重 第十章 无望的回报 第十一章 沙滩上的犹太村 第十二章 迈向全球 第十三章 犹太村的抢掠 第十四章 蒙塔克的寻欢作乐 第十五章 偶尔的圣人 第十六章 倒数计秒 后记 注释 人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德裔犹太人VS东欧犹太人 伯纳德·麦道夫的诈骗案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美国犹太人分为充满敌意的贫富两派。他的祖父母戴维和罗丝·麦道夫在他们23岁的时候从华沙来到美国,那是1905年。大约在这个时候他的外祖父母本杰明和古西·蒙特纳也从奥匈帝国东北的一个省——加利西亚来到了美国。这两对夫妇都处于历史上最大的犹太移民浪潮之中,四个满怀希望的新移民和1881年到1923年之间的其他250万移民一样都是为了逃避种族屠杀、压迫、战争和革命,而来到美国寻找新生活。不管是麦道夫家还是蒙特纳家都不富裕,他们背井离乡,刚来美国的日子很艰苦。他们感受到严重的“文化休克”,不得不学习新的语言。跟家人的联系既缓慢又困难,但是他们已经到了美国——东欧犹太语中的黄金国。一个世纪前,美国犹太人的贺卡上常常有这样的画面:衣着考究、富裕的移民向在海的另一边的俄国亲戚挥手。尽管在美国也肯定会有排犹太主义,但是这里没有沙皇,没有骑兵,更没有大屠杀。在华沙偏僻的街道,在奥匈帝国偏远的乡下,这种场景恐怕只能是海市蜃楼了。但是在这里,美国梦是实实在在的。 戴维和罗丝在宾夕法尼亚州东北的斯克兰顿安顿下来。斯克兰顿是一个舒适、热闹的城市,大约有10万人口,有好看的石头建筑和一个火车站。斯克兰顿收容了许多来自东欧的新移民,这些移民大都分布在这个城市的两大工业部门:采煤业和纺织业。戴维·麦道夫是个裁缝。到1920年他和罗丝已经有了四个孩子:亚伯拉罕、拉尔夫、伯塞尔和雷切尔。20世纪20年代的某个时候这一家人搬到了纽约市布朗克斯区,这个区就在曼哈顿的北边,这里住着吃苦耐劳的工人阶级。据1920年的人口普查记录,蒙特纳一家住在纽约市的另一头——布鲁克林。本杰明·蒙特纳本是个水管工,但却在商店工作。妻子古西是个文盲。他们有三个女儿:黛娜、范妮,还有最小的西尔维娅。 早在17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犹太人去了美国。几十个西班牙和葡萄牙裔的犹太家庭为了逃避异端审问,和第一批清教徒殖民者一起来到了美国。到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这个团体已经发展到了一万人。在这一个世纪以后,德国和奥地利又有大群的移民涌入,美国已经容纳了25万犹太移民。许多德国犹太人,都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才:银行家、律师和商人。他们很快就在这里发迹了。其中最重要的约100个德国家族极具影响力,对纽约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雷曼兄弟银行的创始人雷曼家族;埃斯特家族,靠毛皮贸易、房地产和鸦片发了大财;创立高盛投资银行的高德曼家族;古根汗家族和一些其他银行家族,如卡恩家族、刘易森家族、希夫家族和瓦尔堡家族等。 从东欧涌来的犹太浪潮让德裔犹太人惊慌了。麦道夫和蒙特纳这些新移民的到来威胁着德裔犹太人苦心建立的一切成果:他们建立在财富、地位和同化之上的安逸、贪图享受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这些新移民让他们意识到,不管经济上多么富有,他们始终也是外人。盎格鲁撒克逊裔白人新教徒的宗谱可以回溯到17世纪的不列颠和荷兰,他们鄙视一切犹太人,当然也包括德裔犹太人。德裔犹太人自己寻根至18世纪的巴伐利亚州,并嘲笑来自波兰和俄国的新移民。德裔犹太人和东欧犹太人之间充满敌意的对立不仅仅具有历史意义,它还是麦道夫骗局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情感塑造了麦道夫这一代人的心理,也埋下了怨恨的种子,这种怨恨直到现在也难以释怀。 德国犹太人担心这些移民会滋生排犹主义,而事实也印证了他们的担心。这些移民有的是共产主义者,有的是无政府主义者,还有的是复国主义者。他们操着一口带有浓重口音的不标准的方言。他们吵吵嚷嚷,行为粗鲁。他们来自原始的犹太意地绪村落——东欧的穷乡僻壤。那里没有自来水,没有电。德裔犹太人把他们称为“Ostjuden”(东犹太人),甚至是“kikes”,这是一个侮辱性的名称,大概是源于一些不懂英语的犹太人在签合同时习惯画一个圈,而不是一个叉。(kikes在犹太语中是圈的意思。)“可以肯定的是,许多德裔犹太人都认为东欧来的移民粗野,赤贫又没教养,因此会威胁到他们自己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他们的这种恐慌并不新奇;少数团体中自身地位就不稳定的中产阶级很典型地会鄙视他们这一团体中的下层阶级。”历史学家哈伊姆·I·韦克斯曼这样解释。 最富有的德裔犹太人住在联排别墅或者四散延伸的豪华公寓。大多数定居在东第六十到八十街道之间曼哈顿上东区的一流住宅,从可以眺望到中心公园开阔景色的第五大道延伸至公园大道的大公馆。银行家雅各布·希夫的随从和家人坐火车去加利福尼亚需要五节私人车厢。 P1-3 序言 理解伯纳德·麦道夫如何劝说成千上万的投资者把数十亿美元投入投资骗局的最简单的途径是把它想象为一个宗教仪式。麦道夫的宗教仪式遵循了所有必要的宗教规则。它由上帝式人物建立并运作,这个上帝式人物从来不能被质问或者挑战;它的皈依者相信自己是精英群体的一分子,能够信仰某种秘密的和排外的信条;它利用了高压来应对不守教条者,而且它甚至有自己的入会仪式。这个上帝式的人物就是伯纳德·麦道夫,他迷惑、威胁并恐吓属下和皈依者。秘密的信条是其不可思议的投资策略,假以让人永远琢磨不透的科学术语,但是其会员相信会给他们带来永无止境的财富。高压是麦道夫要求的机密性和永不发问的忠诚。那些胆敢提问过多者遭威胁开除会籍并关闭账户,因而被赶出这个精英群体,财富日渐缩减。入会仪式是要求新开户的投资者屡次被拒和被告知投资基金已经关闭大门了。最终,麦道夫将“很不情愿地”作出让步,由此新会员感恩戴德地把自己终生的积蓄交出。 麦道夫的宗教仪式获得了令人瞠目的成功。伯纳德·麦道夫是一个金融天才罪犯,他成功地运作了现代历史上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骗局。他精心策划的骗局持续了数十年之久,而其信徒却深信不疑。它不仅席卷华尔街和横扫全美,而且还远及欧洲和远东地区。每月,数以千计的私人客户收到了详细的股票交易报告,而事实上这些交易从未发生,账户余额根本就不存在,而这些私人客户不乏在各自领域的资深投资者,他们却对月报深信不疑。他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很多口碑良好的银行和金融公司。麦道夫不仅愚异了管理美国金融业的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还亲自坐镇金融业协会。他帮助建立了美国辅助股票交易系统——纽约股票交易系统和成立于1971年的NASDAQ(全国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协会),并亲自担任主席。他还运营着美国最大、最成功的股份交易公司之一,只不过公司是其投资骗局独立操作运营的。 麦道夫被其同辈所敬仰,被其客户所崇拜,他成了巨富。他和妻子露丝在曼哈顿上东区拥有复式公寓,公寓价值700万美元,仅每月维护费用就高达6500美元;在佛罗里达棕榈滩有一处度假别墅,价值1100万美元;另有纽约长岛蒙塔克别墅一套,价值近700万美元;法国南部安提贝海角公寓一套,价值100万美元。他有一架价值1200万美元飞机的一半产权;他拥有四艘游艇,其中包括停泊在法国的一艘27米长的名叫“公牛”的美洲虎游艇,价值700万美元;棕榈滩也有一艘叫“公牛”的渔船,价值220万美元;另有在蒙塔克的“卧牛号”游艇价值,32万美元。麦道夫在四处房产中拥有的家具和装饰物品价值800万美元,包括一架价值39000美元的斯特恩魏钢琴和纽约家中的一件价值65000美元的银器。麦道夫的财富包括1700万美元的现金和450万美元的股票,其中多数用于赔付了骗局受害者,除了250万美元授权给予了其妻子露丝外,其中大部分于2009年6月被美国政府控制。 麦道夫是一位运作行家,在所有受害者中,他尤其钟爱美国的犹太同胞,美国证监会把这说成是一种“亲缘诈骗”。这个类项的诈骗目标是某一宗教或者族类群体的成员,滥用信用和利用其内部成员欺骗其他成员。美国证监会认为,亲缘诈骗“通常把宗教或者社团有威望的领导拉进来,散布有关此阴谋的流言以说服这些群众相信这一投资骗局是合法和有利可图的。很多时候,那些领导对骗子的诡计不明就里而成了受害者。这些诡计榨干了这些有着共同志向人群间的信任和友谊”。这就是麦道夫的运作之道。通过犹太社区组织,他发展了一张成熟的关系网,这些组织包括慈善团体、学校部门、大学、犹太教会和乡村俱乐部,他窃取了他们的金钱。他甚至诈骗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伊利·威塞尔和犹太大屠杀幸存者。有些投资者可能怀疑麦道夫在打法律的擦边球,因为不管股票市场如何运作,没有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如此稳定的回报,但是只要资金保持流入——或者看似如此——很少人就此进一步深究。任何怀疑者都被一位华尔街投资银行家称作为被“违法行为的温柔的迷药”所迷惑。 作为人类,麦道夫的贪欲看似几乎没有止境。有一年夏天,他的儿子安迪在长岛游泳时遇到了麻烦。他被一个年轻人所救,这个年轻人的父亲是一名管子工。麦道夫报偿这个家庭的方式是:邀请管子工把其终生的10万美元积蓄进行投资。那些钱当然消失了。事实上,麦道夫与其受害者之间的关系看似有一种有悖常理的意味。2009年春,西蒙·利维(一名70多岁的犹太人)颓然地坐在椅子上,他身穿皱巴巴的田径运动服,搬运工正忙着收拾他宽敞的公寓,这所公寓位于曼哈顿上东区最昂贵的街道。他每次说话几乎不能成旬。利维认识麦道夫40年了,他和妻子每年和麦道夫夫妇吃三四次饭。利维把所有的钱都投给了这个他认为是其朋友的人。很多纽约人现在都称麦道夫是金融恐怖分子。人们总是把这次诈骗与9·11事件相提并论,倒不是比较生命的损失,而是带给纽约公众的心理震撼。这也许过于激烈,但是麦道夫所制造的损失是难以计算的,并将持续数代。两位受害人自杀了;终生积蓄和遗产消失了;慈善机构和基金机构人间蒸发了;商业崩塌了;屋子被变卖,很多珍贵的物件被拍卖;很多希望有个舒适退休生活的长者现在生活在绝望、惊恐和不安中。 麦道夫的投资基金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庞氏骗局。庞氏骗局是一种金字塔形的骗局,以“抢了张三给李四”为基本运作原理。骗局不产生任何利润,只是依靠有新投资者不断流入,新投资者的钞票用来支付所承诺给早期投资者的利润。最终,当骗局的承诺超过了自己的资产,它就会崩盘。查尔斯·庞齐是一位美国的意大利裔移民,1920年居于波士顿,他承诺投资者90天40%的回报率,而当时的银行利率不过每年2%。他计划在数个弱货币流通国家(如意大利,美国将会就利润对其进行补偿)买进国际邮政订货单,以利用外汇率差获利。庞齐疯狂席卷新英格兰,数以千计的投资者蜂拥而来。短短三个小时,他就将100万美元收入囊中。骗局崩溃时,一份调查显示庞齐仅仅购买了总数为30美元价值的订货单。 麦道夫的天才在于把庞氏通常的心理吸引反其道而行之。代之巨额、短期的回报,他给出了长期、温和但超过平均回报率(通常给付每年约10%到12%)的回报。少数优质客户宣称收到了更高的回报率。对冲基金和高科技股票大起大落,但是麦道夫的基金保持稳定推进,当有投资人要求收回一些钱时,他们要做的只是填写一张表格。数日后,美元准时到手。麦道夫不大肆宣扬,相反,根据2009年6月美国证监会对考麦德证券公司(他的重要的支线基金之一,该公司大部分股份为他和其长期好友莫里斯·索尼·考恩所有)的诉讼,他把潜在客户拒之门外。“麦道夫玩的是欲擒故纵的把戏,避开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一对一的会面,故意以客户看似出尔反尔或太过势利眼等因由把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通过创造一种威严和排外的氛围,很多BLMIS[伯纳德·L·麦道夫投资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受害者感觉能够和麦道夫一起投资是一种优先权,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和很多潜在投资人想方设法加入进来。” 即便有20世纪90年代的股票市场的繁荣,华尔街的很多人也搞不懂他是如何做到的。实在没有听说过一种投资基金那么多年来每年都支付超过平均回报率的。有人一次次、郑重其事甚至用详细数据警告美国证监会有关麦道夫的事情,但是都未能阻止他的骗局。麦道夫的庞氏骗局于2008年12月11日上午崩溃,当时他被联邦调查局(FBI)逮捕。次贷抵押危机造成华尔街其中两家最大的银行倒闭: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银行,甚至威胁到了美国的偿付能力。美国金融管理者和世界领导人抓狂地努力阻止世界经济崩盘。麦道夫的机构投资者要求撤回数以十亿美元计的投资款,但是美元已经不存在了。 麦道夫骗局引起了很多问题,有些让人十分不安。其时麦道夫已经是一位千万级富翁并成了纽约金融部门的顶梁柱,他为何继续运营这个犯罪企业多年?他又如何能长久以来侥幸成功?这样一位显赫的犹太人又如何忍心对待自己的族人、慈善机构和大屠杀幸存者呢?他独自单干吗?如果不是,谁又是帮凶?监督部门又在干吗?有种种议论:说信贷紧缩没有发生者有之;说数家机构投资者没有要回资金者有之;说麦道夫的庞氏骗局会继续进行者有之;诸如西蒙·利维等投资者将会继续安然不知麦道夫所说全为谎言和他们的积蓄早已不存在了。 接下来的数页篇幅我追述了麦道夫家族的历史,从东欧到曼哈顿;详述了麦道夫的崛起,解释了他合法与违法的运作模式。我将向世人揭示他所操纵的历程:从曼哈顿的沙龙到长岛与棕榈滩的乡村俱乐部和高尔夫球场。他们的权力构成、社区心理和麦道夫最大的投资人的氏族价值观将被揭示和探讨。我将详述关系网,以及其间的数以百万计美元的流动,展示麦道夫是如何压榨他们的。我将回答最让人费解的问题:为何这么多人给他的不是他们储蓄的一部分,而是像西蒙·利维那样给了他几乎是他们的所有储蓄? 对于骗子来说,信用就是一切。麦道夫当然有信用。他是“宇宙间的大师”之一,是金融巨人,是汤姆·沃尔夫反映20世纪80年代纽约时代精神的小说《名利场的篝火》中所描写的不朽巨人。他的公司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总部位于口红大厦,占据整整三层,口红大厦是纽约第三大道885号位于曼哈顿中心的地标性建筑。数十年来,麦道夫闻名华尔街和华盛顿特区美国证监会办公室部门。他银发飘飘,西装华贵,加之举止颇具长者之风,看似惹人喜爱的长辈,实际上他以“伯尼大叔”的雅号为其投资人所熟知。他们授予他“犹太金融现钞”的称号,称号来自美国现钞财政部,意指最安全的投资。“他确实惹人喜爱,非常自谦,又平易近人。”埃德·尼科尔如是回忆说,这位纽约的金融家认识麦道夫超过20年了。“那确实是谦逊又具有帝王气的奇妙结合。”对很多人来说,那是诱人的汇合。当我问西蒙·利维为什么他打破了投资的黄金法则——多元化投资,把自己多数财产压在了麦道夫身上,他回答说:“因为我认识他40年了……很多人都做非法交易,但是我们认为他会是最不可能的一个。” 然而,与众多华尔街同行不同,麦道夫通常避开大众焦点和曼哈顿炫目的派对。他关注慈善事业——一个美国犹太人世界中关系网的要求,但是他非常谨慎。伯纳德和露丝·麦道夫通常在普利莫拉用餐,这是一家离他们房子很近很出色的意大利餐馆。被逮捕前,麦道夫数次被媒体提及,另外在金融交易新闻上也偶被提及。伯纳德·麦道夫肯定对调查自己商业门道好奇的新闻记者非常警觉。2001年发表在《巴伦周刊》上的一篇报道用了这样的标题:“别发问,不回答”。作者问麦道夫基金是如何产生如此高的回报,投资策略又是什么,麦道夫严词拒绝。 2007年10月在菲罗克忒忒斯中心,麦道夫于一次讨论会上说了一丁点。当时他出席了“股票市场的未来”的小组讨论。菲罗克忒忒斯多学科想象研究中心(中心全称)是位于曼哈顿上东区的艺术和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中上阶层社会活动的中心,拥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菲罗克忒忒斯赞助人免费赞助诸如电影艺术、展览和人文讨论会等活动。正如其网站所说,它的目标是“提升用整体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理解创新和想象过程”。中心主任是爱德华·内尔塞西安和弗朗西斯·利维。内尔塞西安是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和精神分析师,他著有数篇论文,包括《作为神物的猫:女性性欲的反思》。利维是位作家,是自认的“强迫适应成瘾症患者”,他一周七日工作数小时,同时还拥有日本空手道三段黑带头衔。 对麦道夫来说这看似是不可能的朋友,然而他并未拒绝。麦道夫曾是弗朗西斯·利维的父亲诺曼·F·利维的朋友,此人于2005年去世,时年93岁。利维是麦道夫成功获得帮助的几位年长犹太商人之一。事实上,利维是个非常富有的人,他把自己的财富全部投向房地产,尤其是美国最繁华商业区的曼哈顿中心的摩天大楼。利维在口红大厦麦道夫楼下有办公室;像很多美国成功的犹太商人一样,老利维是位慷慨忠实的慈善家。2007年贝蒂和诺曼·F·利维基金报告财产达2亿4440万美元。他的基金投给了伯尼·麦道夫,诺曼·F·利维声称“非常荣幸”。利维和麦道夫共同支持很多慈善机构,如叶史瓦大学——一所曼哈顿的犹太人大学,林肯中心剧院和生命的礼物——位于南佛罗里达为白血病患者与潜在骨髓捐献者配型的一家慈善机构。 小组协调人是《时代周刊》杂志的贾斯汀·福克斯,其他发言者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国际金融法专家艾尔莎·勒尔,第一位拥有纽约股票交易所席位的女性穆里尔·西伯特,以及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自动市场交易组(交易代理的一个部门)的主席乔希·施滕普夫利。讨论会被该中心拍成了视频,并可在网上观看,讨论会是一个虽然非常轻松,但具有情报价值的活动。小组成员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涉猎话题广泛:华尔街的历史、交易的变迁、交易策略的复杂程序、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影响以及管理市场的法规。麦道夫一如既往地身着灰色西装和浅蓝色衬衫,只是因为周末未打领带而略显逊色。最初,他背靠椅子,看似有点无精打采,但是轮到他发言时又活泛起来。他言谈睿智、深谙机理,博得了其年轻同行斯塔姆普弗拉的支持。 那个周六下午看似诡异地颇具预见性,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而已。福克斯说麦道夫的公司是“那些我们金融系统里未抛头露面、真正重要的机构之一”。麦道夫自己以为“当下,根本上说华尔街的大钱是由冒险制造的”。他解释了被美国证监会强加的法规负累,“法规的代价急剧增加了……当我去华盛顿会见美国证监会,并向他们抱怨实业要么被规范过度了,要么负担太过沉重;当我们谈论往昔美好时光时,他们就像我们所有的孩子那样全都眨巴着眼睛,不知就里。”他对交易自动化的优势赞叹有加:“因此我们决定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彻底地把人从交易中剔除……转向计算机帮助决定——我揣测你也可编程钻法规的漏洞,但是我们还未到那种地步。”听众哄然大笑。 但是无论市场如何计算机化,永远存在人的因素。也许斯塔姆普弗拉说得最到位,他当时正谈论的是情感因素(尤其是贪婪和恐惧)如何影响人们的买卖行为和建立市场的群居本能的重要性。“贪婪是一个更加缓慢、渐进的过程,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走向同一个方向。然后,在某个点上估价达到了极限,每个人都购买可购买的物品,尽其所能占取可占取的利润,你跑出那些继续支持这种趋势的群体。”然后他接着解释:“忽然间,群体中的每个人需要掉头,飞奔向出口,然而出口太小,不是每个人都能全身而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麦道夫其人其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亚当·拉伯 |
译者 | 苗福光//魏贝贝//怀蒙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7678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1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8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外国及港澳台法律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971.24 |
丛书名 | |
印张 | 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9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2010-108号 |
版权提供者 | Weidenfeld & Nicolson Ltd, an imprint of The Orion Publishin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