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述了20世纪上半期美国公众的中国形象及其成因,书中具体包括了:亨利·卢斯和时代公司的崛起、宋美龄和中美关系的人格化、与浪漫化中国观的悲情告别、二战时期中美关系的内幕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 | 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描述了20世纪上半期美国公众的中国形象及其成因,书中具体包括了:亨利·卢斯和时代公司的崛起、宋美龄和中美关系的人格化、与浪漫化中国观的悲情告别、二战时期中美关系的内幕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描述了20世纪上半期美国公众的中国形象及其成因。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美国的中国形象是基于传教士激情,由卢斯媒体误导、赛珍珠小说强化,再由宋美龄推向高潮的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形象,是美国人按自己的理念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反映了美国人的希望和梦想,其背后是美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不过这种中国幻象在当时对中国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促使罗斯福政府采取制裁日本、帮助中国的政策,并最终废除了带有种族歧视性的《排华法案》。 目录 译者的话 致谢 前言 绪论 美国传教士及其创造的中国观(1890—1931) 第一章 亨利·卢斯和时代公司的崛起 第二章 时代公司和它的中国赌注 第三章 美国联合援华会及其塑造的中国形象 第四章 中美同舟共济:光荣的战争年代 第五章 宋美龄和中美关系的人格化 第六章 二战时期中美关系的内幕 第七章 “美国世纪”的曙光 第八章 “美国世纪”的倾塌 第九章 与浪漫化中国观的悲情告别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T.克里斯托弗·杰斯普森 |
译者 | 姜智芹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406286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9 |
出版时间 | 2010-07-01 |
首版时间 | 2010-07-01 |
印刷时间 | 2010-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829.712 |
丛书名 |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
印张 | 9.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1 |
宽 | 156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10-2008-383 |
版权提供者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