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文字,大多出自作者2005年起厕身游走在中国电影乃至文化研究学界边缘的一些心得,内容涵盖四大方面:影像空间、国族电影与文化全球化;图绘中美电影关系;新媒体与电影理论;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兴衰史。
图书 | 电影经纬--影像空间与文化全球主义/海上电影学人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所收文字,大多出自作者2005年起厕身游走在中国电影乃至文化研究学界边缘的一些心得,内容涵盖四大方面:影像空间、国族电影与文化全球化;图绘中美电影关系;新媒体与电影理论;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兴衰史。 内容推荐 本书所收文字,大多出自作者2005年起厕身游走在中国电影乃至文化研究学界边缘的一些心得,涉及的领域包括电影理论、中国电影发展、中美电影关系、新媒体和电影,以及文化研究及其应用等。取名《电影经纬》,意在喻示自卢米埃尔兄弟起,电影从来就不曾被民族国家的限阂所束缚,而是一直在技术和文化的全球旅行中完善和更新自我。尽管论述角度各有差异,论题也不尽一致,但本书关于电影的思考却贯穿了一条主线,即试图跳出国族电影的箍限,在全球语境的文化关联中重新审视中外电影实践和理论,同时寻找某些具有普适主义意味的电影发展路径。从根本上说,《电影经纬》中所收的大部分文字,都期望超越全球/民族、东方/西方、中国/美国等许多世纪以来挥之不去的二元吊诡,转而倡导以全球主义的眼光看待电影诞生以来日形繁复的影像流动和消费,以及这一过程中各种文化之间的交互联系和借镜。也许,这种跳出传统命题箍限、换一套思路看问题的诉求或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中外电影交往与碰撞过程中的技术、文化、政治和经济脉络,从一个侧面重新图绘全球影像图谱,也助益电影史在新语境下的重新书写。 目录 自序 一、影像空间、国族电影与文化全球化 跨地域性与“无地域空间”:全球化语境中的华语商业电影 空间的审判:影像城市与国族建构 敌托邦城市与延伸的电影时空:兼论中国电影30年贫弱的未来想象 二、图绘中美电影关系 电影“中莱坞”:全球影像版图的重构? 权力格局中的“普适性”策略:好莱坞与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中国电影 年度报告:2008年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和评价 叙述的政治: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的上海想象 当代美国电影创作评析 从审查到分类:解读美国电影分级制度132从Nickelodeon到Megaplex:影像消费空间与美国电影院线 科恩兄弟与美国独立电影 美国的学府电影教育 三、新媒体与电影理论 市场转型中的影像重组:新媒体与文化批评 新媒体的叙述:浮沉在影像库中的千面城(层)市 新媒体与早期电影 电影研究的“历史转向”:理论与方法 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 四、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兴衰史 经典伯明翰学派 晚期伯明翰学派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电影经纬--影像空间与文化全球主义/海上电影学人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绍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07280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6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0 |
丛书名 | |
印张 | 1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