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39年7月8日这天,纽约州哈德逊河畔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可谁也不曾想到,日后他竟然成了美国著名实业家、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标准石油)的创办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他就是约翰·洛克菲勒。他常说:“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和出生在贫困家庭的众多孩子一样,小洛克菲勒调皮捣蛋,常常逃学,又很争强好胜。但与其他伙伴不同之处在于,他善于发现财富机会。他把从垃圾里捡来的玩具车修好让伙伴们玩耍,向每个玩的人收取0.5美分,不到一星期,他就用赚来的钱买了一辆新的玩具车。他还没读完高中就退学了,放弃了去读大学的机会而做了一名小商贩。他卖过电池、五金、柠檬水,每一样都经营得得心应手。但真正使他从一名小商贩变成一名真正的商人的,却是一批丝绸。
有一天,当洛克菲勒在他常去的一家地下酒吧喝酒,无意中听到邻桌的几个海员在讨论如何处理一批丝绸。原来这批数量足有一吨多的丝绸来自日本,但在运输过程中遭遇风暴,被染料浸染了,想出售但没人想买,想运出港口扔掉,又怕被有关环境部门责罚。因此,如何处理这批丝绸令他们很头疼。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时洛克菲勒就觉得机会来了。于是,第二天,他就租了一辆卡车来到船只停泊的港口,对船长说,他可以帮他们把这批丝绸不计报酬地处理掉。就这样,他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拥有了这一批丝绸。他又把这批被染料浸染的丝绸制作成了各种迷彩的衣服、帽子和领带,并低价销售。几乎一夜之间,他拥有了10万美元的财富。
洛克菲勒对金钱的执着到了“小气”与精打细算的程度。虽说他是一位亿万富翁,但平常生活却是异常节俭,出行方式甚至要选择坐公交。有一次,他向秘书借了一角钱,并说:“你一定要记得提醒我还钱,我怕我忘记了。”秘书笑答:“没关系的,就一毛钱而已。”洛克菲勒听了正色道:“怎么能说没什么呢,把一块钱存入银行得整整两年才能获得一毛钱利息啊。”就这样一位“一毛不拔”的亿万富翁,却在捐赠时“干金散尽”,这使他成为全球最大慈善组织的创建者。
执着于机遇,执着于财富,执着于慈善,这就是洛克菲勒——超级实业家的全部人生。
在19世纪的美国,如果问谁能与“汽车大王”福特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并驾齐驱,那一定是安德鲁·卡内基,一个出身于美国贫民窟的“钢铁大王”。
1835年的冬天,卡内基出生在苏格兰的古都丹弗姆林,他的父亲以纺织为生,而母亲以缝鞋为副业贴补生活。安德鲁-卡内基是以他的祖父命名的。也许是传承了祖父政治家的血液,卡内基从小就能言善辩,乐观进取,每天都早早起来帮家里挑水,干完活才吃饭上学,是一个颇为懂事的孩子。卡内基8岁那年,英国的工业革命浪潮席卷了整个苏格兰,新兴的蒸汽织布机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手工纺织业,这也让卡内基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窘境。俗话说,祸不单行,福不双至,紧接着发生的欧洲大饥荒和英国经济危机,更是让卡内基一家的生活难以维持,不得不举家投奔远在美国匹兹堡的两位姨妈。来到美国之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卡内基找到了一份纺织厂的工作,每周的薪水也只有一美元两角。
在卡内基14岁的一天夜里,姨夫告诉他,市里一家电报公司需要一个送电报的伙计,他忽然感觉到,他的好运气来了。第二天一大早,他西装革履,随父亲一起来到这家电报公司。走到门口时,他停下来对父亲说:“父亲,我想一个人去,您就在外面等着我吧。”原来,他怕和父亲一起进去,给人家造成他身材矮小年龄太幼的印象,甚至怕父亲不得体的言行冲撞了公司老板,反而让他丧失大好的机会,这才决定一个人面试的。见到这位身材矮小的少年,公司老板略有失望,问:“市里的街道,你熟吗?”卡内基诚恳又淡定地说:“先生,不是很熟,但我保证在一星期之内熟悉匹兹堡所有的街道,而且别看我个子小,但我跑得快,请您放心。”就这样,卡内基用自信赢得了老板的青睐,顺利得到了这份周薪为2.5美元的工作。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