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世朗润(明瓷)/中国瓷境
内容
编辑推荐

郑云云编著的《一世朗润:明瓷》是中国瓷器的随笔文集,以一篇篇随笔类文字构成,主旨是围绕明代的中国瓷器文化,例如,明瓷某件作品,或明瓷某个知识,或当时文士贵胄与名瓷的故事,或透过明瓷展示当时的社会生活点滴,或现代名人与明瓷的故事,或作者和瓷器之间难忘之事……凡此种种,展现明瓷的丰富与精致的文化内容。

内容推荐

《一世朗润:明瓷》由郑云云编著。

明代中国,出现了中国近代文明的曙光,涌动出商品经济的活力;明瓷在景德镇的崛起,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集岁月之大成,在一代代工匠的手中越来越成熟地发展,渐入佳境,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大雅之音。尤其是青花瓷,以一种豁达沉静宽广的美,让人类能够在各种险恶、各种焦躁中感受到天空的亲切和土地的分量。唯有青花真国色,在明朝深厚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瓷器,成为西方人眼中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载体。

目录

引子

皇家与民间

 洪武——朱元璋与御窑厂初建之谜

战事未定,朱元璋为什么首建御窑厂

珠山之上,朱元璋让御器厂气宇轩昂

 永乐——瓷塔、郑和与朱棣

朱棣的抱负与一代王朝

南京瓷塔——奇迹是怎么发生的

郑和与青花瓷

 宣德——皇帝的艺术情趣与官窑烧造

明宣宗的浪漫才情之果:宣德炉,宣德窑

震古烁今看宣窑

 成化——黄金紫玉看斗彩

明宪宗——唯美艺术的痴迷者

成化斗彩——霞起赤城春锦列

 清雅如兰——吴吴十九

 民窑奇葩——崔公与周公

 知其味而溯其源——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颜色釉——日生紫海瑞光腾

 青花料的演变与传奇

 官退民进——唯有青花真国色

 明代青花的装饰题材

动植物图案——展示传统文化因子

青花人物——从神话典故到社会生活

青花山水——沉净世俗心境的天国

青花花鸟——日日可见的生灵诗境

风情与习俗

 明代景德镇的瓷业风光

 独特的瓷业崇拜与习俗

 白土业——重重水碓夹江开

 匣钵业——“出得世好余晃里,学得艺好匣钵厂里”

 挛窑业——从槎窑到柴窑的进化

世操此业的魏氏砌窑

柴窑——神秘而独特的镇窑

 满窑与烧窑——火眼金晴看碧姻

 圆器与琢器——到手坯成宛转看 出手坯成板上铺

圆器老板当老板

琢器业——被颠覆的瓷罐命运

 彩绘业——红店的出现

 古代物流业——九域瓷商上镇来

 展现东方之韵——明瓷的对外传播

明代瓷器输出的四种途径

东南亚地区:从马六甲古城到越南的“景德镇”

东亚:从朝鲜李氏王朝到日本的伊万里窑

西亚:是什么打动了异乡人的心

非洲:拉穆群岛的“中国情”

西方:中国瓷器从王室走向民间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正统八年,大权落入宦官王振之手,朝纲散乱,“土木堡之变”时,朱见深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在与蒙古瓦剌部的交战中被俘,一年后释回即被软禁。此时皇位早已被英宗之弟,也就是朱见深的叔父占据,年号改为“景泰”。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随即被废。八年后英宗复位,改号“天顺”,史称“夺门之变”,十一岁的朱见深又重新成为太子。

正统与景泰年间,因为政局动荡,也影响到景德镇官窑的烧造。因为鲜见此一时期的官窑瓷器,后人论瓷史时谓之空白期。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这一时期的民窑十分发达,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土木堡之变”时,朱见深才两三岁。一位十九岁的宫女万贞儿被太后派来照看他。从此,不论宫廷争斗如何无情,万贞儿始终跟随并忠心地保护着这个孩子,在朱见深人生中最黑暗的岁月里,万氏一直守护在朱见深身边,始终如一,不离不弃,看着他从幼儿成长为少年,从囚徒之子复为太子。直到有一天继承了皇位,成为明宪宗,即百姓所说成化帝。  ’

成化元年属鸡年。鸡是吉祥的化身。成化官窑从此创制出一样历史留名的新瓷种:青花斗彩鸡缸杯。此种小杯无把手,外形如小小浅水缸,上绘母鸡与鸡雏。我翻阅了所见到的所有史料,无人解释成化帝为何会让官窑创烧出这种小小的鸡缸杯。传说,万贵妃一直喜欢用这种杯子喝茶。

它会不会是成化帝送给万贵妃一生的礼物?在成化帝柔弱的内心里,万贵妃就像母亲一样,护卫了年幼无助的他。

当上皇帝的这一年,朱见深十七岁。从此,他把他一生的爱情,始终如一,不离不弃,都送给了年长如母亲般的万贞儿。即使她没能生育皇子,即使她已经年老色衰,即使她为保卫自身的利益做下不少伤害皇室利益的事情。

史书上记载,万贵妃是一个很歹毒而又意志力非常坚定的人。成化帝娶皇后吴氏34天后,吴氏就被她赶走。她有了权力以后,勾结宦官,戕害每一个怀了身孕的嫔妃。任何嫔妃只要跟皇帝怀有身孕,不是被流产,就是连母亲都身亡。

在封建时代,帝王没有子嗣,王朝何以承继?所以皇帝无子是头等大事,大臣们忧心如焚,纷纷上书希望皇上远离万贵妃。可皇上却回答说“此乃朕之私事”。性格柔弱的成化帝,在这一点上却很顽强。不过,内心里,他还是渴望能有儿子的。

成化十一年,宦官张敏在给成化帝梳头时,听见皇上深深叹气,随后下决心将一个隐藏了六年的惊天秘密告诉了皇上:六年前成化帝曾经临幸过一位纪妃,纪妃把儿子生下来后一直藏在后宫。成化帝大喜,下令要见儿子。关于这一段史实, 《明史·纪太后传》中有这样生动的描述:“妃抱皇子泣日,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走投帝怀,帝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日,我子也,类我。”当成化帝抱着藏于深宫,从未理过发而长发拖地的小儿子摸了又摸、悲喜交集地说“是我的儿子啊,多么像我”时,悲剧已经拉开了帷幕:一个月以后,纪妃被毒死,宦官张敏也自杀了。

五个月以后,成化帝宪宗立太子弘治。

每每读到那些惨烈血腥的宫廷故事,我都百思不得其解: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产生过尧舜理想传说的皇天后土,几千年来怎么就走不出这种极端不合理的政治格局呢?凭良心说,那些极有个性的皇帝并非天生就是昏君,有些女人也不是天生就是恶毒。如果不是制度使然,他们的一生,完全可以是另外的样子。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贵妃患暴病身亡。宪宗非常伤感,辍朝七天,并违反祖制,将万氏安葬在十三陵陵区。按照明朝的制度,只有皇帝和皇后死后才能葬于天寿山陵区,像万贵妃这样的妃子只能葬在西郊的金山。今天在定陵西南约两公里处的苏山脚下,有一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的陵园,即是万贵妃墓。墓碑雕云凤纹,中间一“卍”字,既表墓主“万”姓,且寄吉祥之意。这年八月,宪宗因失去万氏过于悲痛而驾崩,时年四十一岁。葬于北京昌平明茂陵。

作为一个男人,明宪宗的感情深挚久远,不为色只因情,不要说一位帝王,就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能做到如此者也不容易。只可叹他是皇帝,他的所,作所为,包括他的爱情,都会被人利用,都会牵涉到政治和王朝的兴衰。

万贞儿成为万贵妃,成为皇帝最宠爱的妃子,也成为像总揽西厂的汪直那样的特务太监和失去气节的官员们攀附的大树。第一位皇后因为看不起万贞儿而侮辱了她,明宪宗毫不犹豫地废了她的帝后之位,虽然这是父亲当初为他选定的。第二位皇后学会了明哲保身,对万氏宽容谦让。于是成化一朝的内宫,基本上是万氏主宰着,进而影响了外廷的政治。明代流传在民间的谚语“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正是出现在成化朝时。这些,是明宪宗的错,也不全是他的错。在封建帝制下,皇上只要有宠妃,就会产生外戚和小人,无人可以逃脱这种规律。好在正直的大臣还有不少,好在祖辈留下的财富也还多着,还能够让成化帝再当一回太平天子。

明宪宗朱见深不是明太祖,也不是永乐帝。他也没有宣德帝的幸运,从小便有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眼光深远的祖父朱棣,亲自将他培养成文武全才。他长在深宫,虽然贵为皇子受到良好教育,但在锦衣玉食和宫廷黑幕中成长起来的他,性格变得独特而执拗。他成为明王朝的皇位继承者,纯属命运的安排,不关半点雄心与壮志。

人到中年,少年锐气本来就不多的明宪宗,终于只肯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当着他的皇上了。从此,对他的美誉变成了大臣们不断的指责和规劝。但他依然我行我素。

他从小就喜爱那些美丽的瓷器。宣德朝的青花瓷,曾让少年的他眩晕。现在,他有王权,国库里金银也还多,从永乐到宣德,瓷器都是显示国富民强的礼器。所以,他想做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对,于是,他将对艺术的雅好与提倡,如同对万贵妃的执拗感情一样,全部投放进了景德镇官窑中——成化年因此成为永乐宣德以后中国制瓷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期。明代中期官窑器烧造的数量以成化为最。明史记载:“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一位官员曾屡屡上疏建议成化帝撤销派太监去景德镇督陶,以节省国库费用,他一生气,将那位迂腐执拗的官员送进了监狱。这桩事,是成化帝不太光彩的行为之一。好在他只是关一关而已,并没有以危害国家形象的罪名砍掉此官员的头,如果他对艺术的嗜好变成对血腥的嗜好,成化瓷器再美,也不值得将光环罩到成化帝的头上。而封建帝制送给皇帝的权力,本来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这种时候,成化帝就不再是皇上,他只是一位唯美艺术的痴迷者,他愿意利用权力,倾其所有,只要能烧造出与祖父的宣德朝相媲美的瓷器。祖父血脉中的艺术因子,隔了一代,在他身上显现。

P54-57

序言

我以碓杵当桨,在古老的黄河长江之上,划着轮廓暧昧的船,漂过一条又一条岁月的河流。河流两畔的山丘随着船的划行向后移动,山丘上走过那些曾与黏土、与火、与窑神亲近过的人们,他们默默地回过头来,察看一眼人间,察看着一个女人在夜里,孤独地用瓷勺舀着渗透进船里的水——就在那一刻,他们与我的眼神相遇,山丘上突然电闪雷鸣,把黑暗中的椿树叶都照亮了,但我却看不清人们的脸,只是亮光闪起的时候,我明白他们接受了我,接受了我的船和桨。也许,他们就是我的前生,而我,最终还将回到他们的中间。

欣喜又惶惑的我,任船飘荡,抓起桨随手在水面上匆匆写下一些关于黏土与火的文字,那些文字会随着河水飘向两岸吗?我本想让它们生长在茂盛的松林中,让那些可以将火燃得更旺的松脂把它们牢牢粘住,就像粘住一只再也无法挣扎的昆虫,最后会成为琥珀;我还希望它们能通过河水让那些劳作着的大手把它们揉人黏土中,这样,当人们使用那些黏土烧制而成的器皿时,会听见我曾经的自语;或者,就干脆让文字成为一块火照,被那些站立山丘的人们扔进熊熊的窑火中,到了一定的火候,它们就倒下了,完成了火照的使命,在它们倒下的瞬间,人们会举起精美的瓷器跳起祭祀窑神的舞蹈。

但没有一件事情是我能够做到的。今生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作家,我只能用职业的语言进行记录和写作。但我知道,所有的故事都有结束的时候。但瓷没有。无论人类走得多远,都会带上它。它是人类文明生活中最实用最美丽的器皿,在失去宗教的年月,它是我们面对野兽、洪水、旱魅、战争和一切灾难时的心灵慰藉。人类走出丛林后就面临美善和丑恶,面临洁净与污秽,这是我们无法逃脱的宿命。而瓷,是我们民族奉献给世界的最洁净的宝藏。

我是听过最美妙的瓷乐的,那是一窑瓷器烧成出窑时,它们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降晚耳清脆的歌声,此起彼伏,欲罢不能。就在瓷的回音里,我看见南方的先人,以一只伏在双尾虎背上的青鸟作为自己的图腾;我看见在长满古木和藤萝的盆地里,一位年轻女子手中的红砂粗陶罐在阳光下闪着迷人的光彩……

那正是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相交之际,距今一万三千多年前,在今天的赣鄱平原一带,森林密布,湖沼成片。我们的先民,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繁衍生息。耸立的丘陵上绿树交织,狭长的盆地在远古的风中有着安详和古朴的静谧,春天的风从远处的湖面上慢慢地吹过来,从山脚下望去,成片的草洲上,茂盛的蒌蒿在风中起伏,如满湖绿水波涛荡漾。

万年之后,也就是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会有一位叫苏轼的大诗人吟咏出关于这种植物的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而现在,只有一位身材矫健,皮肤黧黑的氏族部落女子,披着如瀑布般的长发,腰间系着用兽皮缝制的裙,赤着脚步履轻快地向山洞走来,她明亮的眼里充满欣喜,一边走,一边举起手中捧着的一件红砂陶罐,对着阳光细细欣赏。年轻女子颈上佩戴的蚌壳项链和手上的陶器,在阳光下闪亮。

洞穴里住着年轻女子的族人,那是一支繁衍多年的大家族。男人们出去渔猎了,孩子们在洞外玩耍,女人们有的在缝制兽皮,有的外出采集野果去了。那用陶罐煮熟后会发出迷人香味的一粒粒小小的野生稻米,因为才被族人们开始试种,每年只能收获极少的数量,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比如重大的祭祀中,它们才被用来煮食。

因为要贮藏野生的稻种,需要烧制更多的红砂陶罐以备用。好在黏土随处可取,用水和泥,架土焙烧,圆圆的陶罐沾着清晨的露水,就这样因为生存之需出现在我们的先民手中。它们是多么实用的器皿,又是多么神奇的物件!年轻女子盘泥制陶时,细心地在泥浆半干之际,捺上了绳状的花纹。虽然这样做并不实用,却会使陶罐显得更漂亮,美好的东西会让她的心情愉快起来。她沉浸在制陶的快乐中时,便忘了前几天在森林采野果时险被野兽吞食的恐惧。太阳多么温暖,野花多么芬芳,而自己手中的泥罐,又是多么可爱!她仰起脸,发出一声声欢快的歌啸,嘹亮的啸声在盆地间回旋。

她看见打猎的男人们回来了。他们抬回了一只虎,还抬回了一个人。年轻女子手中的陶罐失手摔碎,她看见自己最心爱的男人,氏族中最勇猛的男人,满身是血,气息奄奄……

天空下起了大雨,我用碓杵写在水面上的文字再也飘不到岸边,它们被雨点击沉了。

我从大雨滂沱中逃回人间,很奇怪身上竟然滴水不沾。打开电脑,我开始用先民们从没见过的方式重新开始我的叙述:

报道之一:公元1962至1964年间,一只红砂粗陶罐的碎片在江西万年县一个叫做仙人洞的地方被考古发掘出土,却很快被人们遗忘。直到1993年、1995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对仙人洞遗址的再次发掘和测定,人们才知道它是中国最早烧成的陶器,并和其他陶罐一起,贮藏过人类最早的水稻种子!

报道之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江西吴城商代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龙窑。最大的一座龙窑竟长达8米,窑北壁有8个投柴孔,一个排烟孔。当人们在前面的火膛点火烧窑时,烟气就会顺着火道对后面的窑穴进行预热。即使在今天,它在设计上的巧妙与合理也让我们叹为观止。正是这些投柴孔保证了龙窑摄氏1300多度的高温,在这样的高温下,釉面结晶,青瓷诞生,人们走完了从陶到瓷的遥遥路程。吴城商代遗址是中国原始瓷的发源地之一。原始瓷器的烧制随着吴城文化不断扩大,又与周围各族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渐渐遍及江西和长江中下游一带。虽然从原始瓷到江西汉代青瓷的出现还有极其漫长的。道路要走,但当我们的先民首次以瓷土制胎,以瓷土掺和草木灰制釉之时,融青揽秀之美的青瓷就在龙窑中开始孕育并呼之欲出了……

话说自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自此后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不管天下如何古木连空,乱山无数:两千多年间,县始终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基层单位,县令被称为七品芝麻官。

却也有因瓷而独特一方的地域,那便是浮梁县。

江西浮梁自有宋以来,因管辖着重镇景德镇而地位特殊,为中国唯一的五品县衙门。既然如此重要,在浮梁古县衙门厅陈列着的历朝历代县太爷们的姓名列表中,元代时期的县太爷们个个名字稀奇拗口就不奇怪了,因为他们都是骑着马从北方那片疆域辽阔的大草原上一路拼杀过来的蒙古族人的子孙。

一个来自草原上的马背民族,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疆域空前辽阔的元帝国,对景德镇的制瓷工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景德镇,在宋末元初的战乱中相对稳定,没有受到更多的破坏。对于马革刀鞘裹挟着强梁锐气,青锋出鞘间充满了生命张力的马背民族蒙古人来说,作为对手的南宋小朝廷不值得他们回眸一顾,赵宋王朝到了南宋末年,只知一味偏安求和,早已没有了先祖赵匡胤的锐气和威严。最后一位君主不是死在反抗中的刀枪乱箭之下,而是被大臣抱着跳南海自尽,孱弱的王朝失败得如此窝囊,还比不上他的一位忠臣文天祥殉国时的一声呐喊,一首《正气歌》,让胜利者震慑、愤怒甚至肃然起敬。

然而,充满英雄气的胜利者却在景德镇瓷器奇崛幽深的大美之前折服了,这个从不畏惧杀戮、流血、拼搏的马背民族,在纵横驰骋、征服天下之后,却在这些人间瑰宝前止步不前了。

一系列从未有过的官方政策,出现在景德镇制瓷行业中。

元政府早在统一全国的前一年(1278年)就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烧造瓷器……大使、副使各一员。”(《元史·百官志》卷八十八)这是历史上第二-一个官方瓷业机构,专门负责官府用瓷的烧造事宜及官办贸易所需瓷器。相对民间烧造而言,官方瓷局代表朝廷,集中了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多种优势,这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同时,元朝政府还下令对于具有一定技能的人籍工匠给予优惠政策,比如免除其他一切差役,可以专心投入制瓷工艺,职业甚至可以世袭等等。

南北各地受到战乱影响,各地瓷窑的制瓷工匠们,大约也于宋末元初时期纷纷逃亡并辗转来到景德镇“落脚”,以“挟其技能以食力”;这样,景德镇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又不断吸收外来技艺,以致景德镇瓷业生产集天下制瓷技艺之大成,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此时的景德镇也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户成为新居民,尤其是景德镇周边地区的鄱阳、都昌、乐平、祈门、抚州、南昌、余干、余江、上饶等府县的农村闲散劳动力纷纷涌人,汇聚到景德镇谋生,扩大了工匠来源,为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融入了新的生机。

江西是中国陶瓷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上世纪以来江西考古界震动全国的多项重大考古发现,几乎都与陶瓷有关。从明朝开始,景德镇的制瓷业之所以最终能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与江西远古以来所具有的深广制瓷传统是分不开的。熊熊窑火将赣人关于生命、关于大地的认识化为瓷上诗情——神灵、花卉、河流、山脉、地上的百兽及天上的云彩。

明朝景德镇制瓷业,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集岁月之大成,在一代代工匠的手中越来越成熟地发展,渐人佳境,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大雅之音。

朱元璋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皇帝。他“以猛治政”,杀人太多。从刀光剑影中厮杀出来的一代枭雄,文化在他眼里自然轻如鸿毛。但他颁布的明典中,从发展经济出发,改元代已经僵硬的匠籍制为匠役制,使手工匠户不仅可以免除杂差,大部分时间还可以为自己生产。这一政策,无形中为景德镇制瓷工匠们的创造天分进发打开了艺术的闸门,在天光云色金木水火土的冶炼中积蓄了千百年的创造之源,一下子喷涌而出,就像云端上观音手中的瓷瓶,魔术般地轻轻一倒,竟飞流直下三千尺,犹如银河落九天。或者说,更像伏羲驾驭扶桑之日,在初现晨曦的东方天空,突然就尽情尽性地洒满了让天下惊讶的五彩朝霞。

景德镇瓷器之美震撼世界,可以有种种原因,或者说各种机缘。但有一点似乎难以否认,它向世界展示的美,绝对来自中国民间对美的理解和思维。在这里,民间的含义广泛深刻,不是一时一地,也绝不是仅为底层,即使是皇家制瓷,也难以消除民间的成分。朱元璋对景德镇瓷器的偏爱,首先就源于他与民间的血缘。中国士大夫阶层对它的认可和喜爱,也难以排除景德镇瓷器,尤其是青花瓷,以一种豁达沉静宽广的美,让他们能够在各种险恶各种焦躁中感受到天空的亲切和土地的分量。  中国瓷器最早的源头是农人的“亦耕亦陶”,从一开始,它就没有脱离过中国最广大的土地和农民。不过,江南“水土宜陶”的地方,大多产茶,景德镇也不例外。极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和相应产生的对外交流,便使这一地区的农耕文化又多了一种厚重积淀。景德镇距离中国古代经济发达地区扬州、杭州、南京都不远,而这一地区是古代精英阶层集中的地域。景德镇瓷业与精英文化的接触可以说是十分密切频繁的,从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明显的痕迹。到了明代,几乎全国著名产瓷区的优秀人才都蜂拥而至,集大成的景德镇陶瓷,成为中国民间工艺中实用与艺术结合最成功的典范。正是有了如此深厚的文化背景,景德镇才能成为“中国瓷都”;在这种文化背景中产生的青花瓷,才能成为“国色”;中国瓷器,才能成为西方人眼中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载体。

后记

2011年秋,我正沉迷在景德镇的陶瓷工作室,对比试验着青花料和颜色釉的丰富表现力,白日黑夜乐此不疲,深感时间太少。此时接到天津教育出版社王轶冰女士电话,约请我写一本关于明瓷的书,作为该社计划出版的中国陶瓷丛书三卷本中的一卷。我并没有多加考虑就婉言回绝了。原因有二:其一研究明瓷的专家已有很多,而我并不是明瓷史专家,虽然以散文笔调撰写过江西陶瓷文化史《千年窑火》,但要专门写作一本关于明瓷的书,我感到自己难以胜任;其二我对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更感兴趣,并正打算全身心投入,不想再分心有别事干扰。

但王轶冰女士坚持说服我,并申明此套丛书不属于学术著作,为的是普及大众对于古代陶瓷的认知,尽可以按照作者个人观点和兴趣发挥。此时又接到久未联系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谢大光老师的电邮,终于让我动摇。二三十年前,作为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的大光老师,在我写作的最初道路上,曾给予我有力的鼓励和扶持,我深知没有他们这一代人的优良编辑作风,我很难在今天被人们冠以“作家”头衔。有时候,人是不能单单考虑一己私利和兴趣的,即或是升斗小民,也都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明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阶段,正是在此一时期,中国景德镇成为了全世界的瓷都。作为陶瓷艺术家,作为江西作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向世人介绍明瓷所达到的成就,普及中国传统文明的知识,都责无旁贷。就这样,我虽然自知学识浅薄,却最终斗胆接受了书稿写作的任务。

感谢我的先生常年华,以及我的学生姚屹雯小姐在我写作此书期间,尽力分担烦琐的生活杂事,从而让我能够在书稿写作期间安心码字。同时,江西省图书馆黄健女士,为我查找并提供了大量相关资料;朋友徐岩先生则无偿地提供了他在景德镇瑶里考察所获的重要考古资料和所拍照片,使本书第一章的写作有了确凿实证;此外,本书部分历史图片选自《瓷都景德镇》一书,在此向本书所引用和参考的有关著作的编者和作者深深致谢,没有他们多年的研究工作,我的写作无从谈起。

因为时间较紧及资料查找不易等诸多原因,我虽然尽力,书中疏漏必定难免。我想,自己做的不过是抛砖引玉的工作吧,会有更多的学者、专家致力于中国明瓷的研究,并促进中国陶瓷艺术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郑云云

2012年5月2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世朗润(明瓷)/中国瓷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云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976654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2014156047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