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敢止步(一个软件工匠的12年)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开发者,也有最大的市场潜力。如何成长为开发者中的高手呢?熊节的这本《不敢止步(一个软件工匠的12年)》真实记录了一个开发者的成长经历,套句俗话,“填补了国内程序员传记的空白”,很有历史意义。这本书对于开发者和想进入软件界的年轻朋友,都有极好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熊节是一个时代程序员的代表。他从技术开发者到技术媒体编辑、主编,再到咨询师、技术管理者、经理人,各个角色的跳跃性很大,有着多变且不寻常的成长历程。作为《不敢止步(一个软件工匠的12年)》的作者,他以自己十多年的职业发展经历为背景,将自己职业生涯中经历的故事纪实地写出来,分享的同时,启发和引导读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思考和校准。

这本书不是讲一位程序员怎么艰苦奋斗出人头地,也没打算写成程序员的职业规划励志书,而是通过朴实的文字记录一段复杂、丰富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作者的塑造。作者认为这一系列经历的结果,只是所有的经历累加起来的一个巧合——值得关注和咀嚼的是这些经历本身,而并非最后的结果。

本书适合对IT行业充满热情的刚毕业甚至还没毕业的学生阅读,更适合各个层次IT行业从业人员阅读,包括初入行的程序员和已经工作十几年的技术人员,他们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同样的转型的苦恼,作者的经历和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减少转型中的痛苦和代价,这正是本书的最大价值。

目录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试读章节

我出的第一趟差是太原,南方证券的一个营业厅,那天有块屏彻底瞎了,客户火急火燎地打电话到洛普。那天我正好在那儿,汪总听完电话跟我和姜哲一合计,也不用带什么行李了,马上去火车站,当晚赶到太原给客户维修,务必要保证营业厅第二天早上正常开业。我跟着姜哲打车到西客站,也没买票,直接冲上最近一趟去太原的火车,然后找乘务员补了两张软座坐下,一路无话。

到太原已是夜里,我俩打上出租车就直奔营业厅。路上姜哲又接了个电话,跟对方说“马上就到”,想来是南方证券的人已经等得心焦了。车到地方,只见营业厅灯火通明,门口站着一男一女正等着我们。见我们下车,靠前的圆脸眼镜哥像是见了救星,老远就迎上来,一把握住姜哲的手:

“哎呀,你们可算是来了……今天早上都还好好的呢,快中午那会儿,这第二块屏突然就瞎了,还得让你们这么大老远的赶来,你说这事儿闹的……哟,还没请教您贵姓?”

“您放心,您放心,保证您明儿早上照常开业——免贵,姓姜,您叫我小姜就成。”姜哲脸上满是殷勤的笑容,我还从没见他这么热情过。

四个人一起往里走,另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转头问我:“对了,这位工程师贵姓啊?”

“我?免贵……姓熊。”

“噢,是熊工啊。”

我一错愕。“熊工”这称呼,一下子真没跟自己联系起来。女士还在热情地说着话:

“熊工看着可够年轻的。”

“哦,我今年二十,大学还没毕业呢。”

一听这话,走在前面的姜哲回头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吓得我不敢开口了。

走到大屏跟前,眼镜哥打开电源开关,只听“嘶嘶”的电流声响起,几块三米多高、四米多宽的显示屏就在我们眼前逐一亮了起来——当然第二块没亮。这还是我第一次离这么近看证券显示屏,LED点阵上一个个小黄灯闪得我眼发晕,上面显示的文字和数字都显得很不真实。

我又回头看看女士和眼镜哥,脑子里冒出了“客户”这个词:他们就是我的客户吧?以前每当这个词从那些在公司里实习的师兄们嘴里若无其事地吐出来,我都觉得好高端。现在我自己身边就站着两个客户,满脸焦急而又期盼地看着我们,一副欲言又止生怕扰乱我们的样子。原来这就是“见客户”啊。这感觉也让我觉得很不真实,再加上舟车劳顿,脑子有点儿迷迷糊糊的。

突然一阵恐慌从我的心里窜过:我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从中午到刚才,我一直在为第一次出差而兴奋着。现在这股劲儿一过,我才意识到:面对一块瞎了的屏,我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是硬件故障吗?还是软件问题?怎么查?怎么修?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愣在原地,也许就几秒钟时间,可感觉像是有一辈子那么长。

“小熊,把大褂儿穿上。”姜哲扔过一件蓝色的绝缘服,这简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啊。我手忙脚乱地穿上绝缘服,不敢看两位客户的眼神,跟着姜哲就钻到了大屏的背后。

显示屏是用钢桁架固定在墙边,离墙根有大概一米距离,稍微侧点身就能进人。这地方平时没人会来,清洁工也不会打扫,一落手满是灰尘和蛛网。姜哲左手举着电筒走前面,右手不停地把大片蛛网拨拉到一边,我跟在后面小心翼翼往进走,不时提防着脚下的电线。走到第二块屏的位置,手上、身上早已蹭满了黑灰。

“来,帮我举着手电。”姜哲把电筒递给我,“照这儿。”他从绝缘服的兜里摸出一支电笔,从上往下测了几个点,点点头,嘟囔了一句:“嗯,行了。”说着又从兜里掏出一柄螺丝刀、一把线钳、一卷黑胶布搁在脚边,扯着嗓子喊了一声:

“哎……把电给我断了。”

不一会儿工夫,只听“咔嚓”一声,几块大屏全灭了。少了电路板缝隙透过来的LED灯光和电流声,墙角里突然变得又黑又静。我举着电筒,姜哲麻利地铰下一段像是被老鼠咬断的电源线,把两边线头重新接好,用黑胶布裹得严严实实,站起来拍拍手,又扯着嗓子喊:

“哎……打开中,瞧瞧。”

又是“咔嚓”一声,过了几秒钟,跟着传来了女士和眼镜哥的欢呼声。姜哲拾起地上的工具装进兜里,冲我一摆手:“走吧。”  出了营业厅,女士和眼镜哥硬要请我们吃饭。我俩本来也饿着肚子,略微推辞一下也就客随主便了。吃完饭,眼镜哥又开车把我俩送到酒店门口方才告别。

我和姜哲只开了一个标间,两张窄床,不过对于每天住在学生宿舍里的我来说,这完全不是问题。洗完澡躺在床上,姜哲闭着眼抽着烟,一言不发。我实在按捺不住,转个身问他:

“哎,姜哥,你刚才怎么知道就是电源线的事儿呢?”

“嗨,整块儿屏黑了,不是电源线是什么?”姜哲深吸一口烟,还是闭着眼,“像这种不上电,或者上了电不出字儿的毛病,都是小毛病,就是哪根儿线折了。要是遇上出字儿出一半儿,或者出来东西是错的,那我可就没辙哕……”

“姜哥你真行。我年轻不会办事,你多教着我点。”我是真心很佩服他。

“你呀,,’姜哲猛地睁开眼瞪着我,“别老跟人说你大学还没毕业,人家听了觉着不像话。”

我的脸“腾”地一下红了,嘴里嗫嗫地答应着。

“行了,睡吧。”说完他把烟头一掐,转身躺下,关了灯。

P6-8

序言

我拿到熊节的书稿时,第一时间先看了其中提到《程序员》和CSDN的章节,还好没有看到不宜的情节。书中关于他在《程序员》和CSDN工作情景的描述,让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人,熟悉的事,不过那时候还是很幼稚啊。想想年龄也就释然了,毕竟当年熊节才21岁,我也刚过30岁。那段时间是在希望与迷茫中探索前行,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经历这样的成长过程吧。从懵懂少年逐渐成年,成家,成名。

我有位武术圈的好朋友,他创办了国内最大的武术社区——“武术万维网”。他说他最大的愿望是用视频记录每个武术人的成长历程,这样才能看到真实的武林。没有传言的绝顶高手,没有速成的内功绝技,功夫是用正确的方法和时间磨出来的。

软件正在吞噬整个世界,智能手机已几乎人手一台,每个行业都在被软件重构,每个人的生活也被各种软件占据。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程序员的代码,这是属于开发者的大时代,这是技术驱动的大时代。“每个人都应该会编程”,这是美国IT界正在发起的“CodeForAmerica”的活动口号,得到了总统奥巴马和各界名人的支持。

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开发者,也有最大的市场潜力。如何成长为开发者中的高手呢?熊节这本书真实记录了一个开发者的成长经历,套句俗话,“填补了国内程序员传记的空白”,很有历史意义。这本书对于开发者和想进入软件界的年轻朋友,都有极好的参考价值。

蒋涛

CSDN和极客帮基金创始人

2014年9月

后记

决定把这个故事结束在2012年,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初动心发愿开始写这个故事,是在2012年底在武汉给同学们上郑大晔校时被鼓动起来。到这里如果再写下去,这个故事就难免会陷入自我指涉的时空紊乱当中无法自拔。对无穷递归调用的恐惧让我决定就此停笔,这是程序员的本能所致。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从2013年开始的若干事情直至今日仍在发展当中,作为身处其中的当事人,我暂时还无法以平静的、不偏不倚的态度来讲述。大概得等到几年之后,眼下的事情尘埃落定,才能回头来再评判它的得失。

2013年,ThoughtWorks的CEO,Trevor,辞职了,去了一家英国的公司,原因是“离家近”。郭晓成了ThoughtWorks全球的CEO。以一个中国人和程序员的身份,十五年后做到一家美资跨国IT企业的CEO,还挺像一个励志故事的。

2013年,Roy到成都来了一趟,各种溢美赞扬之后,他批评了中国区一件事: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失去了从前的国际主义精神,成天想着自己的业务怎么发展,没人去想应该怎么帮助其他地区、尤其是其他欠发达地区了。

其实早在2012年,我就已经跟Roy达成了一个共识:再在成都干一年,把这个分公司做稳定,培养起能接替我的人,我就去支援ThoughtWorks在非洲的建设。至于到底去干什么,其实心里没数,但是非洲缺人尤其是有经验的人这是客观事实,去了总会有用——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态,我在逐步准备着。

到2013年的夏天过去,效坤已经全然摆脱了当年的青涩,变成了一个成熟可靠的领导者。在成都招聘的外号叫“女王”的姚瑶也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稳稳地接住了办公室运营和管理的若干事务。做销售出身、外表柔弱文静却有着一颗“一到客户现场就兴奋”的大心脏的文琪,接手Suncorp的关系以后,把客户梳理得有条不紊。在我离开之后,成都分公司在这几个美女带领下不仅没出乱子,反而进发出一股新的生命力。“前任领导刚走就报复性增长,这都成我厂传统了,”郭晓打趣地说,“好像安了心要证明我们这些‘前任’有多没用似的。”  我去非洲要做什么则要到9月才能定下来。原本想的是要帮助乌干达分公司的人员培养能力建设,Roy到成都来却劝说我把重心放在刚启动的全球医疗业务上。Thoughtworks的全球医疗业务是放在第三个企业文化支柱“社会公正”之下的,专门做贫穷地区、弱势人群的医疗信息化,可以说是Roy的企业理想的一个集中体现。领导这个业务的David Walton医生,在加入Thoughtworks之前在海地做了十年医疗援助。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Roy,去了乌干达参与到一个农村医疗信息化的项目中。

碍于保密的原因,我现在还不能太多地谈论这个项目,总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也非常有挑战性的项目。这种复杂度不仅仅在于技术,甚至都不止于业务,甚至包含了复杂的国际政治。说得严重一点,有时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对是错,只是凭着一些简单的信念在继续努力。这种新奇与挑战,正是我在这个行业里工作最享受的部分。

所以,当海玲编辑要我为这个故事结个尾,我着实感到为难。过往的经历充满偶然,将来的世界充满未知,我只是在享受着这个丰富而变幻的经历。又哪里敢说下个定论,唯有每天打点精神不断前行而已。

就拿这个“未完结”权当作这个故事的结尾好了。

书评(媒体评论)

“看完熊节写的自己的故事,第一个感觉是很有勇气,第二个感觉就是写得很真实。IT这个新兴行业里有很多光鲜的成功故事不断出现在媒体当中。虽然当事人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成功的过程中充满了困惑和无奈,但给别人讲故事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最值得钦佩和最有价值的’动机和理由,并强调在柳暗花明或是峰回路转中这些个人的驱动力和努力的决定性作用。能真实地记录下来自己的心路历程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尤其是在公众面前,直面自己曾经的困惑和无奈……除了关于IT行业的故事以外,熊节写了很多自己对软件开发理解的变化历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个软件开发行业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的一些发展变化。对程序员读者,还是能有很多感触的。”

——郭晓,ThoughtWorks首席执行官

“我拿到熊节的书稿时,第一时间先看了其中提到《程序员》和CSDN的章节……不过,书中关于他在《程序员》和CSDN工作情景的描述,让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人,熟悉的事,不过那时候还是很幼稚啊……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经历这样的成长过程吧……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开发者,也有最大的市场潜力。如何成长为开发者中的高手呢?熊节这本书真实记录了一个开发者的成长经历……对于开发者和想进入软件界的年轻朋友,都有极好的参考价值。”

——蒋涛,CSDN和极客帮基金创始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敢止步(一个软件工匠的12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熊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5364920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1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2014225746
中图分类号 K828.3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