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移情心理学
内容
编辑推荐

《移情心理学》是C.G.荣格在1946年出版的著作,探讨了心理分析中常见的现象:移情。移情首先有弗洛伊德提出,是投射的一种。指人们在早年时期对父母和家人形成的印记,会投射到心理医生身上。荣格结合炼金术著作《玫瑰园》,探讨了心理分析中病人与医生移情的发生、发展和疗愈作用。

内容推荐

  病人为什么会爱上心理咨询师?爱上心理咨询师怎么办?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作者的老师弗洛伊德,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理学家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发生了移情现象。

在《移情心理学》中,C.G.荣格借助了十六世纪炼金术文献《哲人与玫瑰园》中的图片来阐述这一著名的心理现象。移情不仅发生在心理分析师和患者之间,也发生在人际关系之中,尤其是恋爱关系之中。这个过程和炼金过程相似,包括两人无意识的相遇、投射的发生、投射的收回、融合、新生命的诞生等。

目录

丛书序

序言

引言

1 墨丘利喷泉

2 国王与王后

3 赤裸的真相

4 沐浴

5 融合

6 死亡

7 灵魂升天

8 净化

9 灵魂归来

10 新生

后记

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如果存在某种非个体性的无意识——不是由个体获得的内容构成的无意识,无论这无意识是被忘记了,还是可以下意识地觉察到,抑或是被压抑住了——那么,在这种“非自我”的心灵中必定有什么事情发生,这是与原型共时的事件,只有在投射时才能被意识到。它们是无法追忆的,陌生而未知,但似乎我们自古以来就已经认识了它;它们还散发着无可抗拒的魅力,让人眼花缭乱又深受启迪。它们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们,也让我们感到畏惧;它们显露在幻象里、梦里、幻觉里,也出现在某种宗教狂热里。融合是原型之一。原型的这种吸收力量不仅解释了融合主题(motif)的广泛影响,也解释了它为什么能突然“抓住”个体,让他释放出强烈的激情,常常无视一切理智常识。最后几幅画中所展示的过程属于融合的转折点。它们描述的效应是意识人格的对偶融合之后产生的。其极端后果是无意识中自我人格的解离,这一过程类似于死亡。它可能源于自我与无意识因素之间或多或少的认同,也可能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源于玷污(contamination)。玷污就是炼金术士体验到的坏疽、污染。他们认为这是某些超越了粗野和迟钝的肉身的污垢,因此,这些污垢必须纯化。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肉身是我们个体与意识存在的外在表现,我们感到这一肉身有可能会被无意识吞没或毒害。因此我们试图将自我意识与无意识分离,让它远离无意识危险的怀抱。虽然人们畏惧无意识的力量,感觉它是邪恶的东西,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感觉只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我们也知道无意识能够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它所造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识心的态度倾向。

因此,净化(mundificatio)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试图找出困住个体的、与个体并存的对立面。一个理智的人,如果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话,就必须将“自己”与我们所谓的“永恒之人”(etenal man)区分开来。他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但他同时也代表着“人类”种族,因此集体无意识的一切发展中都有他的一份。换言之,如果“永恒”的真理抑制了个体独特的自我,以他为代价换取存在,那么这真理就变成了危险的干扰因素。心理学研究的经验材料的特殊性质,使得我们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但这丝毫不会让自我意识受到轻视。若是单方面地过度重视自我意识,则必须考虑到某种价值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不应过度,不能让自我彻底被原型真理吸引、征服。自我存在于时空之中,因此如果它想存在下去的话,就必须让自己适应时空的法则。如果它被无意识同化了,使后者单独具有了决定权,那么自我就会受到遏制,也不会再出现能够让无意识得到整合、觉醒的媒介了。所以,经验自我从“永恒的”、普遍的人之中分离出来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今人格大规模退化到可怕的边缘的时候。这个大规模退化并非仅仅源于外部,它还源于内部,源于集体无意识。“人权”(droits de l'homme)为抵御外部提供了一些保护,但是如今大多数欧洲地区已经失去了这层保护,即便是那些没有真正失去它的地区,也存在着无知而强大的政党,以主权国家社会安全之名不惜一切手段地废除对人权的保护。在抵御内部的魔鬼方面,只要教会还具有权威,它就能提供庇护。但是只有当庇护与安全感不会不断限制我们的生命的时候,它们才显得可贵;同样地,只有当意识的优越性不会过分抑制、阻拦生活的时候,它才具有价值。生命始终是一场进退两难的漫长而艰难的旅行。

将自我与无意识区分开来的过程在净化中有着相应的阶段,而且正如净化是灵魂回归躯体的必要条件一样,如果无意识不打算毁灭自我意识的话,那么保留躯体也是必要的,因为它能给予人格一定的限制。只有在自我坚实稳固之时,无意识才能被整合。所以,一旦心理学家让自我意识不再受无意识的遏制,那么接下来他要做的,就好比炼金术士把净化完毕的尸体和灵魂联合起来一般。炼金术中,净化是无数次蒸馏的结果;心理学中,净化来自同样彻底的分离,将普通的自我意识人格从所有膨胀、混合的无意识内容中分离出来。这项任务需要极为艰难痛苦的自我检视与自我教育,但是这两者可以由一个受过训练的人传授给他人。心理分离的过程绝不轻松。它需要炼金术士依靠耐心与坚韧,在熔炉最炙热的中心处净化除去躯体上所有的冗余物,“从一个新婚洞房到另一个新婚洞房”地追逐墨丘利。正如炼金术的象征所表达的那样,如果没有伴侣,想要完全理解这一工作是不可能的。泛泛地在学术上谈“洞察别人的错误”是无用的,因为这样根本不会碰触到真正的错误所在,只能大体上了解。可是,当人们处于关系中时,他人和自己会注意到这些错误,将之尖锐地暴露出来。这样,而且只有这样,它们才能真正被感受到,它们的真实本质才能被认识。同样,偷偷在内心进行忏悔几乎不会有效,而面对他人做出的坦白忏悔则有意义得多。

P102-105

序言

所有具有心理治疗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弗洛伊德所说的“移情”过程总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一切需要长期治疗的案例都围绕着移情现象,而治疗的成败似乎从根本上取决于移情。因此心理学无法回避移情问题,心理治疗学家也不应自欺欺人地认为所谓的“移情的解决”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升华”(sublimation)这一防御机制与移情紧密相关,我们曾对它的治疗抱有类似的乐观态度。在讨论这些现象的时候,人们往往表现得好像这些可以通过理智、知识和意愿来解决这一问题,或是可以通过医生超级精湛的医术来治疗它。如果情况复杂,而且也不准备抽丝剥茧、化繁为简的话,这种感情带人式的抚慰就够用了;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会掩盖问题真正的困难所在,阻碍或延误深层的探究。虽然我最初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再怎么重视移情也不为过,但随着经验的增长,我意识到移情的重要性是相对的。移情就如同药石一般,对此人是良方对彼人是毒药。在某个案例中,移情的出现代表情况好转,而在另一个案例中则是阻碍,加重了病情;还有可能在别的案例中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什么。但是大体来说,缺乏移情与出现移情一样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本书里涉及的是移情及其现象的“经典”形式。作为一种关系形式,它往往意味着“面对面的”(vis-a-vis)。无论面对面消极与否,甚至存在与否,移情通常起不到什么作用,比如当自卑情结伴随着某种补偿性自尊需求而到来时。

读者或许会感到奇怪,我竟然会借用炼金术象征体系这一看似不相关的东西来阐释移情。但是读过我的《心理学与炼金术》(Psychology and Alchemy)的人都知道炼金术与移情现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无意识心理学的实践中必须考虑到这种联系。读过之后读者便不会惊讶,这种在实践中如此重要且频繁出现的现象在炼金术的象征意象体系中也具有一席之地。这些意象不太可能是移情关系的意识表现,相反,它们无意识里与移情天然吻合,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将它们当作阿里阿德涅之线(Ar4adne's thread)来引导我们的论述。

本书中不会涉及移情的临床症状。本书并非为指导那些初次接触移情的新手所作,而是专门为已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行家里手写的,意在为这个新发现的、尚待开垦的领域提供某种指引,让读者能够了解其中的一些问题。鉴于本书理解起来困难重重,我想强调,我的研究结论只是暂时的。我试图将我的观察和想法整合起来,呈现给读者,希望能够吸引读者关注那些于我而言长久以来无法忽视的重要观点。可能没有翻阅过我之前的著作的读者会觉得我的表述难以理解,因此我将相关著作在脚注里做了提示,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背景知识不甚完善的读者在接触本书时,或许会为我研究中涉猎的大量历史资料感到震惊。这是因为只有当我们站在另一个时代观察现世时,才有可能正确认识、评判当代的心理学问题。我们只能从过去某个存在相同问题的时代来看这些问题,虽然问题的形式和所处的环境会不同。所以我们的比较分析必然需要对当时历史状况的方方面面进行同样细致的考量。如果研究涉及的是大家熟悉的内容,表述则会变得简单得多,稍许注释和提示就够了。但事与愿违,本书探讨的炼金术心理学几乎是片处女地。读者若尚未翻阅过我的《心理学与炼金术》一书,则会很难理解本书。而具备足够专业与个案经历的读者,熟悉移情相关问题,则不必我多虑了。

虽然当前的研究可以自成一家,但它同时引入了炼金术中更为复杂的对立面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现象与整合,我会在下本名为《神秘融合》(Mysterium Coniunctionis)的书中论述这些。我想借此机会对所有在我写作过程中提出指正的人表示感谢,尤其感谢玛丽-路易丝·冯·弗朗燕(Marie-Louise yon Franz)博士的慷慨相助。

C.G.荣格

1945年秋

后记

《移情心理学》第一次出版于1946年,此时荣格已经71岁了。这本书的题献是“献给我的妻子”,而我在编辑此书时却常常想起他在30岁出头时遇到的情人萨宾娜·斯皮尔莱恩,后者是他那时的病人;也会想起他终生的情人托尼·伍尔夫,在荣格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她仍然健在。在我看来,荣格对心理治疗中的移情的研究在多方面得益于他的情人以及他众多的女病人。

“移情”一词为弗洛伊德首创,用来形容这样一种情形:患者将过往对父母、亲人的情结投射到医生身上。而荣格在书中写道,移情关系不仅发生在医生和病人身上,而是随处发生在人际关系之中。他还指出,投射的内容不仅有私人成分,更重要的是还有集体无意识,这就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这是荣格的移情概念和弗洛伊德的移情概念显著不同的地方。

在我看来,荣格对于移情心理的描述,非常准确地吻合恋爱发生的情形。爱情的发生既是个体化的,也是非个体化的,其主宰作用的是男人无意识中的女性原型——阿尼玛,女人无意识中的男性原型——阿尼姆斯。荣格对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描述可能会令当代女权主义者反感。阿尼玛主要由感觉组成,它的驱力是联合(unite);而阿尼姆斯主要由论辩组成,它的驱力是辨识(discriminate)。显然,这是对阴性能量和阳性能量最好的描述,完全符合中国的《易经》中的阴阳概念。而男女皆是阴阳和合体,只不过他们生理构造不同,心理也有差异,在个性化的过程中任务有所区别。总的说来,阴阳总是相吸,阴阳相吸的目的就是联合,转化、更新、统一成一个整体。这个过程正好与《哲人与玫瑰园》中的十个炼金阶段相对应。因此,男人渴望借由女人完整;女人渴望借由男人完整。关系的目的就是“整体性”(wholeness)。

在移情的过程中,非常有趣的是从第四阶段的“沐浴“到第五阶段的“融合”和第六阶段的“死亡”。沐浴意味着两人借由这段关系沉人了无意识。两个人很大程度上是在无意识中结合的,而不是在有意识层面,此时投射会很严重地发生。对个体而言,他或她可能并不是和真实的对方发生了关系,而是和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在对话、交流。

然而这个过程一定得死亡。对两人来说,这并非是一个真实的关系,而更像是一个魔幻的剧情。剧情总会结束,一方迟早会发现对方和他或她投射的内容并不吻合。此时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换一个投射的对象,这是我们经常干的事情。我们和这个人相处了一段时间,觉得对方暴露出了真面目,发现其实我们是不爱对方的,于是寻找下一个适合我们的人。然而,找来找去,还是会找一个相似的人,直至阿尼玛或阿尼姆斯中的个体的成分发生变化。

还有一种方式,正是荣格心理学采取的方式,那就是收回投射,认识到你在对方身上发现的正是你自己!此时融合后的死亡就会走向炼金术后面的阶段:净化、灵魂归来和重生。从佛教心理学来说,世界都是意识投射的影子,是一个幻影,我们只不过是自己和自己玩游戏而已。而对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包括心理治疗师和病人)而言,收回投射意味着不再赋予对方魔力和权力,而以他真实的面目对待他。如果此时彼此都能发自内心流露出慈悲之心——人的本质之一,那么一个真实的基于爱的关系就会产生。这才是心理治疗师对病人真正的疗愈。此时,他自己也得到了疗愈。

出版这本书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炼金术的术语。诸如“coniunctio,意为“融合”;还有“union of opposites”,翻译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opposite”有“对立面”的意思,复数时可能指两个相对的对立面,即“对偶”,也可能仅仅是指事物的对立面。因此,和译者商议,我最终将“union of opposites”翻译成“对偶联合”;而将“opposite”仅指“对立的一面”的地方直译为“对立面”。

另外,对一些不熟悉的用法、词语和人物,我也做了注释,以方便读者阅读。比如“hermaphrodite”是“雌雄同体人”的意思,而从词源学来看,是指阿芙洛狄忒和赫尔墨斯所生之子。

这不是一本易懂的书,但是不论对心理学的专业人士,还是对普通的心理学爱好者,这本书都是一本很好的读物,因为它揭示出了人类心灵很大的奥秘。

编者

2014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对于深谙心理学的人,《移情心理学》是荣格全集中最不枉一读的部分,你会一读再读……书中通过图片所展示的“对立面相融合”的阶段堪称完美的移情过程模型。

——G.Stewart Prince《分析心理学杂志》(伦敦)

《移情心理学》可以说是荣格后期最出色的著作之一,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咀嚼。从中读者首次了解到,早期书卷中的炼金术研究是如何应用于我们熟悉的心理状况之中的。这些心理状况既出现在咨询室里,也广泛存在于人类关系之中的。

——Victor White,多明我会修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移情心理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瑞士)C.G.荣格
译者 梅圣洁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078897
开本 16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2014100735
中图分类号 B84-06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7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