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亲爱的老爱尔兰
内容
编辑推荐

土豆岛寻觅美食,在竖琴与大河之舞的故乡探访,失落的凯尔经秘密……

邱方哲所著的《亲爱的老爱尔兰》是诠释凯尔特爱尔兰文化最权威读本!《亲爱的老爱尔兰》还原真实神秘的古代爱尔兰!

《百年孤独》译者范晔,北外爱尔兰研究中心主任王展鹏教授联合推荐!

内容推荐

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爱尔兰街头,是否还能重温凯尔特薄暮的传说与梦幻?土豆、小矮妖和吉尼斯黑啤怎样串起爱尔兰五千年的曲折历史?

邱方哲所著的《亲爱的老爱尔兰》萃取爱尔兰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和最有趣的瞬间,将它的风土人情追溯到传奇的时刻或独特的民俗传统。纵横于神话、历史、语言学、文学之间,深度挖掘爱尔兰人的身世和内心。首次从第一手古代资料出发,引介中国读者闻所未闻的信息。

目录

自序

序 范晔

一 隐遁的诸神

二 谁是凯尔特人?

三 圣徒保佑您!

四 猛犬英雄

五 幽默与美酒

六 教会与社会

七 绿野妖踪

八 食在土豆岛

九 爱尔兰Q&A

附录

爱尔兰人名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隐遁的诸神

经济繁荣的时候,看似源源不绝的金钱让人们在无论事业选择和生活习惯上都发展出一些让他们此后不得不缩紧裤腰带时后悔莫及的趣味。爱尔兰人也像全球的乐观人民一样捧热了房地产市场,大肆购买奢侈品;但是“凯尔特之虎”的年份留给爱尔兰的不仅是烂尾楼盘、蒙尘的跑车和巨额按揭欠款,还有两件别的地方不易看到的繁荣后遗症:改行的考古学学生和无处不在的文化遗产中心。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依靠低税率和廉价劳动力富有起来的爱尔兰在考古项目上非常慷慨,大学和各种机构得到了丰厚赞助在全国四面开挖,那个时候到爱尔兰的中国旅客一定会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只不过这里的工地都只是向下发掘,从没有向上的建树。当被奖学金和光明前景吸引来的考古学生毕业时,金融海啸来袭,一夜之间资金断绝,爱尔兰乡间又恢复了宁静,只好纷纷转行。毕竟烂尾的考古工程比烂尾楼容易解决,大约是把土填回去就可以了事。跟着考古队来的是文化遗产中心(heritage centre),许多是由郡乡政府甚至私人投资兴建的,只要一个地方有点历史意义,哪怕只是一个国王曾经驻扎过的土包或一所修道院的残垣断瓦,也会有人建一个文化遗产中心,包括旅客中心、餐厅和展厅等等,售门票卖咖啡。可惜经济好景不再,许多已经撤掉或者依靠政府拨款过活。

实话说一哄而上虽然不理智,有钱的时候把钱花在发掘保护历史上却不失为一件好事,比挥霍在无谓的战争上好太多了。有意思的却是为什么爱尔兰人对自己土地上的遗迹如此着迷。个中的原因当然有文化自豪感,有寻根和证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爱尔兰人和他们的土地在精神上的结合确实不一般,而且这片土地确实有太多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从迷雾笼罩的史前时代开始,到基督教来临之后,甚至到现代,古老的诸神和精怪还在田边林间和人们的意识深处徘徊,神圣的地貌还无言地矗立着,见证人和大地不可割裂的血缘。

白牛女神的子宫——波茵河谷

要说爱尔兰有什么不可不游的景点,我一定会推荐波茵河谷(Bru na Boinne,Boyne Valley)的遗址群。从都柏林出发向北30公里左右,波茵河有一处拐弯,围绕着肥沃青葱的田地和山坡,这里保存了一批人类文明最早的宏伟建筑,甚至要早于埃及金字塔的建立。

波茵(Boinn)这个名字就很值得一提。它的意思是“美丽或洁白的母牛”(Bo-fhinn),finn来自凯尔特语的词根*windo-,它还在欧洲大陆上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奥地利的维也纳(高卢语Vindobona,“美丽的低地”)和瑞士的Windisch(Vindonissa)名字都跟它有关。传说达南神族(见下文)曾有一个成员Nechtan(这个名字和罗马海神尼普顿Neptunus同源)住在这一带,他的妻子名叫波茵。她因为好奇打开了丈夫汲取神秘知识的魔井。可惜好奇一般没有好下场,作为惩罚,三股大水从中喷涌而出,夺去了她一条腿,一支胳膊和一只眼睛。她惊慌逃走,可是大水在她后面紧追不休,形成了波茵河。这个故事出自10世纪的《地名传统》(Dindshenchas)一书,该书用诗歌和散文夹杂的方式搜集了大量和早期爱尔兰各个地方相关的传说,其中很多像波茵的起源故事能追溯到非常遥远的年代,而波茵本身也许就是一位女神,因为不仅红耳白牛在爱尔兰的传说中被视作神灵的畜群,具有某种魔力;单腿单眼单臂的女人还出现在文学里,预言着国王和英雄的毁灭(例如库呼兰之死,见“猛犬英雄”一章)。

Bru一词原意是“边缘,河岸”,也可作“腹部,子宫”解,波茵河湾勾勒出平原的边缘,但既然波茵是一位女神,这个词也应该是指她作为母亲哺育大地和人类的子宫。说到哺育万物的母亲女神,爱尔兰南部有一处圣山叫做“阿努女神的双乳”(Da Chich Anann,Paps of Anu),是两座对称、圆润的山峰,从远古时起人们就在山顶上立起两座石塔,远看去仿佛女神的乳尖。全人类都有类似的信仰,认为大地的轮廓是由神明的身体形成的,不说远的,泸沽湖边的摩梭人就崇拜形似躺卧的格姆女神的圣山,三峡曾经的著名景点之一神女峰,甚至夸父逐日最后身体分化为天地万物的故事也都属于人类学和神话学所称的“身体创世”和“身体象征”范畴。有趣的是无论具体的信仰怎样变迁,一些千万年的文化心理沉淀下来,已经牢固地构成我们思考和审美的底色,不自觉地引导着我们对新事物的解释。例如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形似毛泽东轮廓的“毛公山”,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赏。纪念伟人事迹虽然是现代的,纪念的方式背后透露出的心理却和千年之前别无二致。

P1-4

序言

“仙丘”津逮

借用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名,我想大约很多人都有自己版本的“凯尔特之梦”。方哲君这本《亲爱的老爱尔兰》对我这样外行又好奇的读者,不啻是久候的津逮。却未曾想被邀来作序,于是惶然压过了荣幸,在电脑屏前踟蹰了半天。还是从结识方哲伉俪的缘由说起。

方哲君的文章在豆瓣常常拜读,虽然至今悭吝一面,不过早就听我的同窗兼同事闵雪飞女士说起。她口中的小邱是天赋异禀的语言通才。当年她去北大周末书市淘宝,只要有小邱同行,每次必有惊喜的斩获。直听得我心痒难耐,但由于拖延症的缘故终究没能成行,不过也分润到一卷《洛尔迦全集》。小菁来西班牙的时候,我正好在格拉纳达,略尽过一点地主之谊。还记得她在塞维利亚的弗拉门戈博物馆买了一顶小礼帽,伴她走遍了安达卢西亚又回到翡翠岛。从那时便常听她说起爱尔兰的种种,而每次读他们二人的读书札记随想,都有一种霍比特人从精灵女王所赠的秘粮中加添心力的感觉。我对爱尔兰的想象与神往,除去叶芝和托尔金的影响,可以说都是拜他们所赐。

全书翻看下来,真如古人所说,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眼睛变泉水的母题令人印象深刻。加斯东·巴什拉在他《梦想的诗学》里说:“水是世界最初的目光”。失去眼睛而产生泉水,丧失视力而换来以泉源为象征的“真视”,或许暗示着从“看见”到“被看见”的神秘经验?圣经《创世记》里讲到身怀六甲的夏甲流浪旷野,在水泉旁与神不期而遇。她对神的称呼是:“你(是)看见了我的神(Tu Deus qui vidisti me)”,因而惊呼:“我岂不是在这里看见了那看见我的?”

“死亡是墨西哥人最心爱的玩具之一,是他们最永恒的爱”(帕斯语),萨文节的风俗唤起我昔日在墨城的回忆。比起墨西哥“亡灵节”时四处可见的五彩冰糖骷髅头,书里谈及的食物就正常得多了。“食在土豆岛”一章正可收入未来的土豆世界史。如果有一天在盖尔原野吟诵聂鲁达——土豆原产大陆的诗人——笔下的马铃薯颂歌,或许也不算太唐突:

你是被掩埋的白色玫瑰

饥饿的敌人

地下黑夜的食粮

各族人民取之不竭的宝藏……

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小矮妖。小矮妖与芥川龙之介笔下的河童显然同属水系,本雅明版本的驼背小人和洛尔迦研究过的精灵(duende)似乎是土系,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里的小妖精应该是风系……抱歉,有些读者这么快就沉浸在自得其乐的幻想中了。

以往常借约翰逊博士的名言作为掩盖自己宅属性的借口:“Worth seeing? Yes;but not worth going to see.”(值得看么?是的,但不值得去看。)然而这一回方哲君的书却让我有了翡翠岛朝圣的冲动。

且让我们从下一页上路。

范晔

2013年7月 畅春园

后记

其实,我平时不太好意思向爱尔兰人介绍我的专业,因为每次他们听说我研究的是古代爱尔兰语文学及法律,都会先确认一下有没有听错,然后掩面:一个外国人,对我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了解得比我们还多?我一般会先用毛主席的教导解释一番:我作为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小岛,把爱尔兰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因为我是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云云。但我深知,我学到的所有知识,都无法让我真正地具有爱尔兰人与生俱来的那种随和、浪漫、幽默的气质。这种气质是在悠久历史和多舛命运的淘洗中,由形成现代爱尔兰的各个族群凝炼而成的。这种气质没有产生帝国和广厦,却孕育了我眼中欧洲最美丽和深沉的文学传统。

爱尔兰的历史本身就足以成为文学取之不尽的素材。我在羁旅中,更是体会到身边人们的言行、现代社会的脉动、乃至野外的一草一木,都浸透了厚重的传统。每一处地名都联系着传奇,每一则谚语都源远流长。从姓氏到踢踏舞,从肯尼迪到贝克特,从基督教文明到新异教运动,爱尔兰人和文化曾经,也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可惜的是,中国对爱尔兰的了解依然颇为贫乏。除却几本已过气的简史,市面上关于爱尔兰或“凯尔特”的书刊大都并非基于可靠和全面的材料,而是更多地受制于以讹传讹的现代神话或漫无边际的推测想象。到底什么是“凯尔特”,真正的老爱尔兰是什么情状,我还未曾见过翔实的叙述。虽然北外有爱尔兰语专业,对爱尔兰语完全的无知仍使得译著里充斥着荒唐的译名。究其根本,是我们尚未有一双能从爱尔兰真实的历史传统内部观察的眼睛。

我或能担当这样一双眼睛。多年浸润在爱尔兰语言、文化和社会中,我不敢说自己对爱尔兰了如指掌,但至少也是深有体会。从一个异乡人的角度看待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又往往有很多好玩的发现。恰好幸蒙师友范晔为我引荐上海三联书店的编辑,于是便有了这本书。初次写书,不免诚惶诚恐,不知能否让普通读者接受。不过写着写着逐渐懂得,最重要的还是我一开始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流畅、可靠、明白。

这本书始于史前爱尔兰,从5000年前的神秘墓葬讲到游荡在神话片段和萨文前夜的古老诸神。然后我们追随凯尔特人的脚步从奥地利走进爱尔兰,并揭示早已消失在历史中的凯尔特人怎样重新被语言学家和文学大师发明出来。接着挨个拜访独具个性的圣徒们,顺带看看欧甘石的真相和中世纪光荣而血腥的英雄世界。幽默和美酒是爱尔兰人生活的两大支柱,我们自然不会放过从古到今它们留下的众多笑点。之后我们又回到沉重的现实,展现教会与社会千百年来的纠葛。随后到爱尔兰的广阔绿野和传说天地中寻找淘气的小矮妖和他的金子,由他把我们带入土豆岛的美食殿堂和大饥荒的悲伤回忆。本书还附赠一篇旨在解答来爱尔兰的游客最迫切、最百思不得其解、最容易出岔子的疑问的Q&A,以及教你正确念出那些让人舌头打结的爱尔兰语名字的指南。我希望这本书能对更多的人有用:学生,游客,文艺人士,凯尔特音乐迷,土豆控,中世纪暗黑段子爱好者,好奇路人,等等。最后,真的,一定来这里看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亲爱的老爱尔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邱方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49232
开本 32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2014200239
中图分类号 K562.09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4
14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