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者的迷宫/张炜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炜编著的《行者的迷宫》也可视为《古船》、《你在高原》等作品的“制作”“花絮”,不同的是,“花絮”竟有这样严谨的逻辑,深邃的哲思,“花絮”时常荡得很远,那是一片时而混沌时而清晰的世界,一个行者的足迹慢慢显现出来,这是作者张炜的心路轨迹,沿着他的足迹走下去,我们看到了书中未写之境,体察一个经典作家和作品的最真实最细密的关系,看到一个写作者的“非写作时态”。本书是一部访谈记录,漫长的访谈中,作者张炜从童年讲起,一路娓娓道来,将自己的创作之路与读者分享。

内容推荐

《行者的迷宫》是作者张炜三十多年里写下的散文和随笔,具有切近现实生存的灼疼感。许多篇目写在青春时段,那时的冲动、单纯直撞的勇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化为更加悠远深沉的思絮。许多篇章描述了东部半岛地区,那里有无边的丛林,有大河大海,展开书页,等于打开一幅幅绚丽动人、魅力无穷的多彩画卷。作者自己把这些文字比喻为“一部长长的出航志”,说“人是一条船,并且始终是独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长。这部出航记录未免颜色斑驳,腥咸汗洇,但唯其如此,也才称得上一本真实的书。”

目录

第一章 开始,从虚构到幻想

 《河殇》;对《古船》的批评和道歉

 一度文学会议都不能参加了,评奖当然更不可能

 《九月寓言》“把我们的农村写得一团黑暗”

 1980年代文学的冲劲和局限,深厚的腐殖质成长大树

 一直在“跑”

 《你在高原》的删节,渴望保留不修边幅的气质

 为什么要写得很长

 “消失的分号”,走廊又连着许多房间的结构

 重复是在强化一个东西,小说的繁复美

 自学中医

第二章 家族和童年趣事

 家族往事

 1980年代济南青年的辩论和出走

 梦想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

 推敲山河

第三章 土地和人性的深渊

 “入世”对文学造成的伤害,作品无愧于时代还是时代无愧于作品

 为那个遥远的高处的我而写作

 优秀的文学不需要实践的检验

 从斗争时代到竞争时代:中国独特的家庭样本

 人性的黑暗深渊里产生各种各样的体制

第四章 革命,承诺和飞蛾扑火

 延安文艺座谈会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双重影响

 革命叙事退潮后的再叙事

 走出现代主义文学的集体忧郁症

第三世界的自卑和模仿带来的痛苦

 革命潮流中的两大阵营,有承诺和没有承诺的人

第五章 行走,一些人和一些事

 徐福东渡考

 游走中遇到的人和事

 《聊斋志异》的故事或是真实发生的

第六章 富翁的迷宫,熏风和世外桃源

 企业家的故事:超级富翁的个人迷宫

 手上沾着他人鲜血的“泰斗”

 在物质主义的熏风下变得酥软的文化老人

 自我苛责是知识分子最了不起的素质

 葡萄园不是世外桃源

 创立万松浦书院

第七章 漫长黑夜孕育出的一部文学年鉴

 知识空前没有力量

 孔子在当年是思想最解放、觉悟最高的人

 周游世界:再也不能做一个利益的动物了

 绕开垃圾的办法就是回到经典

 频繁转型是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低级招数

 书的厚度只有时间才能给予

 心情不是色彩,而是艺术的深度

第八章 我就像那只寻找老窝的獾

 多元的意识形态形成合力,有深度的小说应该听到这种嘈杂声

 表达强烈的善和恶的纠缠、胶着和斗争,就是要破掉生活中的虚拟性

 不能保持一毫米理想的市长,善良背后藏着冷酷的老干部

 消失的故园和午夜来獾

 按照市场的框子去衡定雅文学的价值会导演悲剧

 全盘西化和全盘本土化都是简单化

第九章 在阅读感受中产生一种酽实的钢蓝色

 宗教与文学

 《你在高原》的创作论:语言,人物,情节,主题,世界观

 重复是为了强化

 和中外文学史上的其他文本的区别

 诗歌和小说的关系

 小说中的诗性和神性

第十章 只有时间才能给予的那种神秘力量

 文学不需要迎合、取悦任何一部分人

 “幸福”是商业主义时代利润最高的麻醉剂

 文学批评为什么消失,批评家趋利避害

 二十年漫游中的危险与奇遇

 屋子大了不忍拆

 造了两台机器

 齐文化、鲁文化、秦文化

 文化与制度,一百年来那锅千年文化老汤仍然没换

第十一章 这根弦,这根老弦仍然在弹拨

 虚构越大,求实的力量就要投放得越强

 韩复榘不是一副蠢样子,气质甚至有点斯文

 抱犊崮土匪事件

 关于禁止哄抢寡妇的通令

 “文革”不是突兀发生的

 一个50年代人的沉沦故事

 游走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挂职时期;开始第四次游走

 战斗英雄是傻子

 能吃的脆骨石

 蚂蚱庙

 岛主

 人送外号“野蹄子”

后记

附录 散文总目

试读章节

《九月寓言》“把我们的农村写得一团黑暗”

朱又可:听说《九月寓言》当时发表也遇到了麻烦……

张炜:就内容来说,《九月寓言》本来应该是没什么敏感的,但它的结局也让我大吃一惊。我很尊重的一位文学前辈,曾经对《古船》称赞得不得了的老人,一直给我很大的鼓励。他一再说:中国有这样年轻的作家,中国文学大有希望。是让我汗颜的话。但是他看了《九月寓言》送审稿之后,竟然联系到那场风波——说再也不能把我们的社会、把我们的农村写得一团漆黑了。实际上《九月寓言》里写的更多的是劳动的欢乐和人的顽强,是坚忍不拔,跋涉千山万水寻找新生活的信念。至于说小村人生活得苦,那也只是现实而已。我是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人,小时候经常到那样的小村里去——我们一家住在海边林子里,因为孤独,就常常穿过一片林子到小村里玩。那个小村离我们比较起来算是最近的,它叫“西岚子”,现在已经没有了。我最愉快的事情就是和小村里的孩子们在一块儿捉鸟、捉迷藏。小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我都熟悉,吃过他们的煎饼,喝过他们的水,怎么会不知道他们的生活?

《九月寓言》里写他们吃地瓜干——地瓜不好保存,那里地下水位比较高,不像南部山区,山区人可以打一个“地瓜井”,把地瓜放到里面保存到来年春天——小村人必须将地瓜切成片晒干,装到囤子里保存,太阳好的时候还要赶紧拿出来晒一遍。这是一年的口粮,要谨防发霉。其实海边湿度大,不发霉是不可能的,我亲眼看到小村人将长出绿毛的地瓜干晒一下,然后拍拍打打重新装到囤子里。这些要吃上一年。 就在这样的情势之下,从鲁南一带传来了饮食妙计——小村人大多是从鲁南那个地方逃荒过来的,其中有一个人想起了老家的食物——那时候坐不起车,交通也极不方便,从海边返回鲁南,不知要走多少个白天黑夜,没有钱住旅店,就睡在野地里……就这样,他千里迢迢回去背了一个鏊子回来。胶东海角一带不要说鏊子了,连煎饼这种食物也从来没有见过,鏊子更是连听说都没有。所以那个地方有了一个鏊子,马上被视为宝物。

这个跋山涉水背回鏊子的实有其人,姓张,叫张启祥,在书中被我易名“金祥”。他用一块厚布包着鏊子,背在身上,一路上逢山翻山遇河蹚水,困了就在野外睡一觉,渴了就捧一把溪水喝,历尽辛苦,将这个宝物背到了小村里。有了这个东西,对小村来说可是了不起的一件大事,该记到村史上才对……鏊子支起来,把地瓜干粉碎,调成糊糊或捏成窝窝状,然后开始做煎饼——我见到的方法是将窝窝状的瓜干粉团子放在灼热的鏊子上面滚动,粘上薄薄的一层,揭下来就是煎饼了。滚动之前先要用蘸油的布擦一下鏊子,以防粘锅。滚动之后,粘了一层,还要用一个木板蘸了水刮、刮,刮得均匀并且眼看着焦干了,再用一把小刀子从边上撬一下,一张圆圆的薄薄的煎饼就揭下来了。

我当时特别好奇,和一群孩子站在鏊子旁边,看一两个小时一动不动,并且还能享受摊饼人赠予的破碎煎饼。当时觉得那么香,本来地瓜干是难以下咽的,但是做成了煎饼竟然又香又甜又脆。如果拔一棵大葱夹上,那就更棒了。全村像过节一样,对大人孩子都是盛大的节日。实在一点讲,从那以后整个村子的面貌都发生了变化,这样说是毫无夸张的。老头老婆将一些煎饼揣在腰里,上街晒太阳,一会儿拧下一点放到嘴里嚼嚼,让外村人好奇和嫉妒。当地没有这个饮食传统,所以小村人很是得意和炫耀,吃的时候故意不看外村人,拧一点放进嘴里……小村人跟煎饼不叫煎饼,而是以鲁西南当地人的发音,叫成“黏宁”——一个老婆婆说:“我昨晚吃了两个‘黏宁’,今儿又吃了一个‘黏宁’。有‘黏宁’真好,做一碗汤就成了,再也不用为吃饭害愁了!”

一贯鄙视小村的外村人第一次羡慕起来,他们馋得要命。鏊子在这个小村里就一个,他家摊完煎饼那家再摊,那得提前预约,去取鏊子时,讲究的人家不说“拿”和“提”,而是说“请”——把鏊子请过来,当然是敬重。我记得最清楚,我们家也说:咱能不能请一回鏊子来呢?因为我们离那个小村最近,也是从遥远的外地迁移过来的,所以还不同于当地人。我们家小心地提出这个请求以后,不知小村人研究了与否,反正等了好几天才得到了答应——他们派来一个人看着,用完要马上拿走。母亲摊煎饼的时候我在边上看,好奇,当然也捏了一把汗。她去学习过,怎么调糊糊怎么烧火,可最后实践起来还是不行:不是煳锅了,就是摊好的煎饼揭不下来。没有办法,最后不得不请来一个小村人帮我们,这才摊了一小摞——那个等在旁边的小村人立刻把鏊子拿走了。

他们对我们家算客气的,因为都是异地人。当地人歧视小村人,叫他们为“廷鲅”,就是河豚,一种毒鱼。为什么取了这样的外号我们一直不解,只明白是一种污辱,想一想,可能是小村人就像毒鱼一样需要远远躲着吧?因为我们也是外地人,所以小村人多少视我们为同类。当地人如果要请鏊子,小村人就仰着脸,说:“不借哩!”P5-7

序言

这是我三十多年里写下的散文和随笔,几乎是虚构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丢失了,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渐渐都像迎风奔驰的老马,背上的一些驮载难免要在路上飞扬四散,再也无从寻觅。

从头看这大大小小的篇章,让我时而激越时而黯然,难以平静。这分明是树的年轮,是履痕和足迹,也是由远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编织的那些故事作品,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现实生存也更有灼疼感。

许多篇目写在青春时段,那时的稚嫩和面红耳赤的冲动,今天看非但不尽是羞愧,而且还引起我多多少少的钦羡。单纯直撞的勇气与昨日紧紧相连,如今这一切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潜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时、在倾听扑扑海浪和漫漫市声的无眠之夜,才缓缓地升腾起丝丝绺绺。是的,我仍然为当年人和文学的承诺而激动不已。

我的出生地在半岛地区,即那个东部海角。那里曾经有无边的丛林,有大片的松树,离河的入海口不远,又在重要的古港之侧,于是被命名为万松浦。一个人由此地起步远行,就近的比喻是一条船从这里起航,缓缓驶入了风雨之中。如果留有一部长长的出航志,那么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必定连接着万松浦、开始于万松浦。

人是一条船,并且始终是独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长。这部出航记录未免颜色斑驳,腥成汗泅,但唯其如此,也才称得上一本真买的书。

记得有一次回到故地,一个辛苦劳作的下午,我疲惫不堪地走入了万松浦的丛林。当时正是温煦的春天,飞蝶和小虫在洁白的沙土上舞动蹿跑,四野泛绿,鼻孔里全是青生气息。这时我的目光被什么吸引住——那是正在冒出沙土的一蓬蓬树棵嫩芽,它们呈深紫色向上茂长,四周是迎向春阳的新草与灌木……我一动不动地站定。大野熏蒸之气将我团团笼罩,恍惚间又一次返回了童年。置身此地此情,好像全部人生又在从头开始,兴奋与感激溢满全身。我仿佛接受了冥冥中的昭示,在心里说:你永远也不要离开这里,不要偏移和忘却——这就是那一刻的领悟、感知和记忆。

那是难忘的瞬间感受。也就是类似那个春天下午的一种莫名之力、一种悟想,时不时地在心底泛起,提醒我,并用以抵御生命的苍老、阴郁和颓丧。多少年来,万松浦一直伴我吟哦,伴我长旅——它的意义,它与我、与我一生劳作的关系,若以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而论,那么更多的是“兴”,而不是“比”。它总是明亮着和激励着我的整个劳动。

这些文字是系列的短章编年,更是一部丝绺相连的心书,一部长长的书。它们出生或早或晚,都一概源发于万松浦的根柢之上。

后记

张炜这位二十七岁写作经典之作《古船》,三十年来创作量惊人却又沉潜的劳动者,终于又一次沉默潜行,完成并出版了他花费了二十二年时间的“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他可以缓口气了。

我趁人之虚,跟他做了十一次采访,就历史、文学、时代、革命、道德、宗教、人性、婚恋、家族、土地、时间、写作秘密等话题听他从容道来,大抵梳理了其无比纠缠又勇气非凡的思想历程,读者诸君由此可以渐渐清晰:张炜何以成为今天的张炜?

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思想失语后的一次舒缓而漫长的言说,是一个人孤独穿越之后对二十年地理和文化时空的一次耐心的检索。二十多年沉默和积淀使之有话则长,尽管面对的是一个失重的时代。

这可以看作是一个作家的文学自传,当然加上了“第三者”——作家不用说总是和自我对话,自我算是“第二者”——一位记者的刺激,这就有所不同:自传转向了开敞。它留下了一份张炜个人的“文学断代史”。它是一个始料未及、没有路标的冒险长旅。因此,它是犹疑的、试探的,在路途中会担心森林里的交叉小径被不小心错开——这是极可能的。怎么能不是呢?

这从济南到广州的“酒店长谈”,不同于读小说,又似乎不亚于读小说:可以从中窥见一个作家的秘密,还有一个记者的——秘密和破绽的袒露使得你无法销赃毁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不仅发生了变革,还有变质。一个知识分子在绝望之后,开始了个人的第二次抉择。或者变成肥厚的腐殖质的一部分,或者在肥厚的腐殖质上逐渐长成为大树。在物质主义流行的时代,知识以及知识分子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是什么?信仰或信念有什么意义?我们对于改变失去耐心或期待甚高了吗?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辛亥百年来的关系,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抑或三千年未变之局的关系,张炜都几乎一一直面.并不回避。

十字架并不飘渺和轻巧……

朱又可2013年5月13日修订于广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者的迷宫/张炜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6358
开本 16开
页数 3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201422730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