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伪经考
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第
史记经说足证伪经考第二
汉书艺文志辨伪第三上
汉书艺文志辨伪第三下
汉书河间献王鲁共王传辨伪第四
汉书儒林传辨伪第五
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第六
汉儒愤攻伪经考第七
伪经传于通学成于郑玄考第八
后汉书儒林传纠谬第九
经典释文纠谬第十
隋书经籍志纠谬第十一
伪经传授表第十二上
伪经传授表第十二下
书序辨伪第十三
刘向经说足证伪经考第十四
图书 | 新学伪经考/国学基本文库 |
内容 | 目录 新学伪经考 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第 史记经说足证伪经考第二 汉书艺文志辨伪第三上 汉书艺文志辨伪第三下 汉书河间献王鲁共王传辨伪第四 汉书儒林传辨伪第五 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第六 汉儒愤攻伪经考第七 伪经传于通学成于郑玄考第八 后汉书儒林传纠谬第九 经典释文纠谬第十 隋书经籍志纠谬第十一 伪经传授表第十二上 伪经传授表第十二下 书序辨伪第十三 刘向经说足证伪经考第十四 内容推荐 《新学伪经考》是奠定康有为变法理论体系的一部主要著作。该书初刻于1891年秋七月,1894年遭清政府禁毁,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中再刻并进呈光绪皇帝,不久再度遭禁毁。梁启超赞叹此书是当时“思想界之一大飓风”。其石破天惊的论断不仅否定了“清学正统派”汉学的立足点,而且打开了人们重新认识、估价一切传统典籍的闸门,从而冲击了正统派学术文化,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解放思想之功不言而喻。 编辑推荐 康有为著述甚多,不少曾经在近代史上影响甚巨,对于研究近代中国思想、政治、学术等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其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有着饱满的热情,大笔淋漓,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之先路。与此同时,他还留下了千余首辞采瑰丽、具有浓郁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作。其书法将碑体的圆笔、体势糅进行书,筋丰力满,酣畅淋漓,独具一格。其书论堪称晚清碑学中兴的里程碑,不仅对中国书坛有巨大的影响,而且被多次译为日文出版,对日本书法界影响深远。 本书是奠定康有为变法理论体系的一部主要著作。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学伪经考/国学基本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康有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1222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3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Z126.1 |
丛书名 | |
印张 | 2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62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