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情黄河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展示了黄河流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讲述了民间艺人在传承黄河文化过程中执着而真实的故事,宣传和扩大了延安的对外形象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对挖掘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对传承、保护黄河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内容推荐

“这是对黄河流域民间文化的一次庄严巡礼。”12月10日,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高建群说。

《风情黄河》原生态的记录了黄河沿岸九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状态。纯朴百姓对原价值的追求,展现了“草根阶层”的艺术人生和浪漫的艺术情怀。

目录

一 我是法师

二 黄河上的日子

三 园子村的踏脚

四 乌审小子

五 刘道情和强家班

六 张存地的鼓声

七 印象孙志宽

八 剪纸者刘兰英

九 刘家河的正月天

十 唢呐恋曲

十一 戏外孙存蝶

十二 陕北说书匠

十三 皮影戏迷孙老头

十四 灯影戏

十五 鼓乐传人

十六 年画

十七 泥人娃娃张

附录一 沿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录二 大型电视纪录片《风情黄河》研讨会摘要

试读章节

夏琼神山的雪峰引领着来自天边干净圣洁的光线,如同寺院飘荡而出的唱经歌声,护佑着隆务河汩汩的清流和那片静谧瑰丽的土地。

在藏语里,“夏琼”本意为“大鹏”神鸟,夏琼山的山势也如同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仰天高歌,气宇不凡。有人曾这样形容夏琼神山:“青龙游于前,黄龟伏于后,灰虎卧于左,红鸟翔于右。”分别指的是前面流淌着的黄河的直流隆务河,左边的尕吾山,右侧的多尔福山和后面的八宝山。

每日里,夏琼寺层层堆绣织锦的唐卡飘荡着山风里的钟声,将福音洒向青藏高原的各个角落。在这座神山脚下,有一个小村落,名叫年都乎村,常年近距离地沐浴着神山带来的庇佑与呵护。

这里与青藏高原之上的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居住者以土族人为主。一千多年前,连绵的战火让土族人颠沛流离,他们携着妻儿老小,不远千里从宁夏南行而去。直到有一天抬头仰望,看到一只大鹏鸟嘴中噙着一颗璀璨的吉星,他们知道,这是神的旨意。于是,夏琼山下,炊烟袅袅,就这样缭绕了一千多年。

在距离年都乎村200公里之外的西宁市,有一个青海民族学院艺术系的大二学生,名字叫做周本才让。他与所有弱冠之龄的年轻人一样,时尚、帅气,青春的色彩铺满全身。他会与最好的朋友多杰仁青、扎西南杰一起锻炼着属于这个年龄的性感,或是一边听着痞子阿姆的rap,一边舞动着年轻的骄傲与自信,或是学习之余与同学们一起又笑又闹,挥洒着一份时光的肆意。

但是,与其他年轻人不同的是,他还拥有另一个特殊的身份,这个特殊的身份来自神的眷顾,代表着无尽的荣耀与光芒。

他是土族法师的第八代传人。

周本常说,法师家是不能杀生的,尤其是天上飞的。法师家的猫也不能。不过周本的父亲阿吾有一只心爱的猫咪木一,倒是经常调皮,让阿吾总是不得不去抢救被它紧紧咬住的鸽子,如果鸽子死了,阿吾就会许久地站在鸽子的尸体面前,嘴中默念绿度母经,来超度鸽子的亡灵。

年都乎村约有343户人家,1400多口人,分为8个生产队。按照古老的土族传统,主人和仆人部落两两为一组,住在一起。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都是年都乎村的重要日子,因为这一天会迎来他们特有的节日——於菟节。在这一天里,他们将一年里的所有晦气和疾病都会赶出家去,并为来年的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祈来福音。阿吾作为法师家的第七代传人,已经主持了年都乎村二十八年的於菟节和节前的“邦”活动。

除了诵经和主持仪式,大多数时候,阿吾只是和妻子坐在布满阳光的房廊上做堆绣唐卡,或是一个人站在庙宇之前,望着黄河上游的清流,静静地想着心事。

高原上的风会自在而肆意地向各处播撒着自己的雄放,夏琼寺外的经幡则常常舞动着一首苍凉的歌,与阿吾心里的歌默默相和。

阿吾有一个兄弟,生的都是女儿,阿吾的头一个孩子也是女儿。法师家要将法师的资格传下去,必须有一个男孩。于是,当妻子再怀上孩子的那一年,阿吾登上了4800米高的夏琼神山去虔诚地祈祷。

那一年,风依旧是那么肆意,日光也依旧灿烂得毫无顾忌,夏琼山顶的雪洁白纯净,正如天上的云彩落到了人间。山底下,牦牛和羊儿的乖巧照映着草原的旖旎,偶尔有一两个唱着山歌儿的牧民走过,那空灵的天籁久久地在山谷回荡。

阿吾在夏琼神山的山顶点燃了柏枝和香草,香气缭绕。煨桑结束之后不久,妻子就为法师家诞下了第八代法师,就是周本才让。阿吾知道,周本是山神赐给他的儿子。

课间时候,藏族的年轻人们喜欢在一起唱着歌儿表演着节目来休息耍闹,每次轮到周本,大家经常会起着哄把他安顿在椅子上,让他扮演大法师。这个时候全班的围巾都成了献给他的“哈达”,将他裹得严严实实的,同学们的玩闹经常让他笑得演不下去。

有的时候,他也会和扎西、多杰几个好友打会儿篮球,或者是要上几瓶酒,点上几个小菜,唱着RAP,吐着烟圈,相互打闹玩耍。

他曾经说,父亲去过拉萨很大的寺庙,在那里磕头煨桑,从此烟和酒都戒掉了。

青藏高原的每一米阳光仿佛都带着一种朝圣的力量,神的旨意也许会降临在一个部落,也许会降临在一片草场,也许会降临在一枚微微颤抖的格桑花上。

对于阿吾来说,於菟节和“邦”活动的主持是法师家的义务和责任,即使在迫于“文革”而停滞十多年之后,他还是听取了村里老人的建议,再一次拿起了法杖和牛角,穿戴起法师的衣装,组织起了於菟节和“邦”。即便是在刚刚恢复的时候,於菟们都没有脱衣服,即便那时的“邦”也只存在于小范围的交流,阿吾却始终相信这是法师家的责任,默默地坚持,守候着复兴时代的到来。

於菟节前有一项重要的活动,来祭祀各个部落的守护神,被称做“邦”。每年到了农历十一月初八,阿吾凌晨五点钟就上了二郎神庙所在的山,日出之前,煨桑、吹号,请神下山。

可是今年,阿吾像往年一样登上了山,却发现煨桑的青烟已经升腾而起,神也已经被别人请下山去。那夜冷风吹了很久,阿吾没说什么,转身回了家。

他知道,去年村里五队、六队的人将外面的保安法师请过来主持他们的“邦”,今年他们又请来了那个保安法师,煨好了桑,请走了神。

村子旁的隆务河水,在此时已经冻住了大半,一旁的积雪包裹着瑟瑟发抖的小草,留给这倔强生命一种独有的温暖与包容。

第二天早上,五队、六队来了两个年轻人,他们带着哈达,恭敬地立在阿吾家的门廊之上。阿吾知道,五队、六队来请他了。

很多时候,神的旨意会通过草原上飘拂的经幡或是远处山顶的雪色传达给他们的法师。阿吾明白,这次的“邦”是不能去了。于是他小心地拒绝了两个年轻人和他们的哈达,并告诉他们,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尽管讲,只是这次的“邦”,他确实没有和外村的法师一起主持的理由。

两个年轻人走后,一个长者带着哈达再次登门邀请阿吾,并解释请保安法师并非他们村所有人的意思。阿吾对他说,我主持了近三十年,村里平安无事,你们突然请来了保安法师,为我减轻了压力,我也非常高兴。长者尴尬地收起了垂在手中的哈达,一边叹着气一边离开了法师的家。

看着长者远去的背影,阿吾也无奈地摇了摇头。周本知道,父亲就是这样固执,就像坚持反对向看仪式的游客收钱,也坚持不与外来的法师一起主持“邦”。他的固执就如同夏琼神山上的石头一般,用那坚硬的躯干挺立着那一份与生俱来的冰冷的骄傲。

尽管没有主持“邦”,阿吾也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了对神的敬仰。他自己煨桑,去夏琼庙敬神。只属于大法师的号角在夏琼庙孤单地响起,干净的高原上,风也在低声呜咽,轻轻地和着。

从农历十一月初九开始,整个年都乎村就会飘荡着六字箴言的吟诵声,每人必须念一亿遍的“唵嘛呢叭咪吽”,如果一天不念,要罚15元钱,年都乎寺的阿卡们也会在这几天里帮助他们念平安经。酥油灯的烛光摇曳着唐卡的佛像,阳光则会倾泻而下,仿佛洗去了人们身上的污浊。纯净的光芒和口口相传的箴言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仿佛能够穿透云层,直通上天。

这时候,也是周本应该请假回家过於菟节的日子了。

他打好假条,交给学校,背上书包,坐上返乡的大巴车。汩汩的隆务河水,用青色的含蓄来调和着整个黄河的雄浑与奔放。望着窗外,青藏公路绵延,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起伏的山脉,天边的云压在头顶,所有的声音、色彩仿佛汇成一种感觉,那就是,快点回家。

尽管没有多说什么,父亲眼中荡漾的却满是慈祥的笑意,儿子回来了,即使有什么不愉陕的事情,也好像为之烟消云散。

对儿子装扮不太习惯的父亲,看了看他的鞋子。儿子笑了,告诉父亲,这是货真价实的,皮子的呢。父亲也笑了,说看着好像布的。

周本知道,父亲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建立一个於菟博物馆,里面有相关的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于是今年回家,他借来一个DV,希望能给父亲保存一些影像资料。

阿吾看到,没有说什么,但他知道,儿子真的长大了。

对于土族人来说,每个月的一、三、八、十三、十五日都是好日子,二十日是最不好的日子,所以於菟节就要在二十日这一天举行,将过去一年所有的疾病和灾难在这一天彻底地驱赶出去,这一天也被称做“黑日子”。

在初九的那一天,由法师主持在二郎神庙挑选“於菟”。对于年都乎村的所有年轻男子来说,这一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更是一个可以快乐并放纵的时间。阿吾击鼓与待选的小伙子问答,时常会有一些“荤段子”博得众人一笑,“於菟”也在欢乐声中选了出来。

时间如同青藏高原上的蒲公英,在夏琼神山上浪荡开来,一亿遍的六字箴言抹去时间的重量,一切似乎都像如同镜子一般的天空和黄河的清流一样,独显出一份抹去世俗的纯净。

P9-15

序言

黄河从青藏高原走来,流经九省区,分别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一路东去,直穿三级阶梯,最后在东营汇入大海。九省区行政区划已然不同,而最关键的是地理区划和文化分野的千差万别。

这些差别构成了中国精彩多姿的文化格局,将汉、藏、蒙、满等几十个民族文化会聚成统一的华夏文明,黄河和长江就如同中国的两条文化动脉,将所有文明串联到了一起,从而建立了中华大一统的文化根基。

黄河具有根系性的力量,华夏子孙的源起和中华文明史的历史意义,几乎全部融汇于这条倾泻而下的大河和两岸的土地。无论是青藏高原上的连山,还是广袤无垠的内蒙古草原,或者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都依偎在这条大河身侧,一起吟诵着属于华夏文明的灿烂乐章。

塔尔寺的酥油花开放着冬日的灿烂笑脸,转经筒下匍匐着前来膜拜的藏族阿妈,寺内挂满了堆绣制成的唐卡,僧侣们吟诵的唱经歌声飘扬着寺外的经幡,青绿色的连山上挂着纯净如洗的白云,一个牧人坐在羊群之间,“花儿”一曲唱响。正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了一个地区特有的民族风貌,还有於菟节、玉树卓舞、藏族拉伊、纳顿节等,让黄河的源头风姿绰约、美不胜收。

沿着黄河一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几百种,如青海的格萨(斯)尔、藏族拉伊、花儿、玉树卓舞、土族於菟和塔尔寺酥油花,四川的川江号子、弦子舞和木偶戏,甘肃的河西宝卷、苦水高高跷和兰州鼓子,宁夏的回族服饰和回族民间器乐,内蒙古的长调民歌和那达慕,山西的董永传说、绛卅J鼓乐、五台山佛乐和二人台,陕西的西安鼓乐、陕北秧歌、安塞腰鼓、汉调二簧、陕北说书、安塞剪纸和民间社火,河南的豫剧、少林功夫和朱仙镇木版年画,山东的柳子戏、山东快书和潍坊风筝等。

千百年来这些传统的民间技艺、民间艺术、民俗和传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也伴随着黄河日夜的流淌。

延安地处黄河中游,延安的黄土风情文化打着深深的黄河印迹,陕北黄土风情文化是黄河流域灿烂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随着时间的流淌,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这些散落在中国农村乡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艺术与文化传统,在一辈辈人的繁衍中延续了下来,民间的风俗习惯也在无声无息地流传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现状如何?从事或者说以这些民间艺术为生的人们的生活境况如何?于是,我们萌生了以延安作为一个黄河文化的坐标点,上贯下续的念头,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一路走下去。记录民间艺术存在与发展的现状,讲述那些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一想法得到了延安市委李希书记、市政府陈强市长、薛占海副市长、郝保仓副市长、张西林副市长的关注。2008年初,市人大主任郝飚、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鑫专门组织召开了工作协调会,市政府下拨了节目拍摄启动资金。经过2008年5月至6月初和2008年10月至11月初,两次沿黄河流域各省区采风,确定了拍摄方案以及拍摄思路:即以陕西为重点,以沿黄各省区为缀联,将体裁确定为系列电视纪录片,片名定为《风情黄河》。此片经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一年多的积极筹备、多方协调,到2008年11月3日,正式开始拍摄。已于2010年元月在西部电影频道、农林卫视频道和延安电视台等频道首播。

在具体拍摄中,导演们基本用15天至20天的时间,把握好了每集人物的动作线,尽可能地运用镜头语言和同期声记录讲述核心人物的故事,尽可能地少用解说词,并注意每集故事讲述中有关“水”和“土”的意向表达,以人物故事带出某一民间艺术或民间技艺、民间风俗存在与发展的现状,力求达到真实记录、客观讲述。

沿黄河流域拍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次文化之旅,也是一次接受洗礼的心灵之旅。在陕西华县拍摄华县皮影时,退休老教师孙前恩抢救皮影戏的执著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华县皮影目前的现状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华县以皮影雕刻为生的人渐渐多了,而学唱皮影戏的人却寥寥无几,许多民间的皮影箱子都被人收购做了家居装点。今年74岁的孙老师,由于从小看着皮影戏长大,对皮影戏有着特殊的情感。因担心皮影曲谱失传(华县的皮影曲谱一直没有专门的记录,都是靠一代代的“口传心授”进行传唱),孙老师从1991年开始,遍访华县民间的皮影艺人,整理出皮影曲谱几十本。现在,年逾古稀的孙老师开始学起了电脑。他说:“在死之前,一定要将皮影曲谱编辑成书,让后人可以看着曲谱学皮影,就不用再担心皮影戏失传了。”在青海同仁县年都乎村拍摄土族於菟节,遇到了主持於菟仪式的阿吾。阿吾今年五十多岁,是主持於菟仪式的第七代法师(法师是世代相传的)。阿吾平时维持生计的来源主要是做堆绣,经济比较拮据。当村里人看到来自全国各地观看於菟仪式的观众比较多时,提出要收50元的门票。阿吾坚决不同意,他认为,如果收门票,看的人少了,那么了解於菟文化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於菟文化还怎么传承?每年主持於菟仪式是他们家的义务。还有西安鼓乐的范炳南,无论多么艰难,范炳南都从未放弃,始终为鼓乐的传承四处奔波,希望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而徒弟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之下,却大都因为老师的感情而留下,没有离开,让人动容。

事实上,无论是古稀老人的坚守,阿吾的执著,还是范炳南师徒们的努力,无不感动着摄制组的每个人,我们沿着黄河行走与记录,是一次拍摄之旅,更是一次感动之旅。

大型电视纪录片《风情黄河》由延安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和延安广播电视台联合拍摄。主创队伍采取了多元组合的方式,由延安电视台文艺部主任王黎担任策划、总导演和制片人,聘请了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西北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系张阿利教授担任总撰稿和总策划,聘请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导演系的老师、研究生和延安电视台以及遵义电视台的业务骨干担任分集导演和摄像。

现在,《风情黄河》整部纪录片已经顺利播放并制作了精美的礼品光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为此,我们还专门召开了研讨会,获得了很好的反响。现在,同名图书也将付梓。借此机会,我们要特别感谢延安市委、市政府,感谢陕西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他们为我们纪录片的拍摄和本书的编写和整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愿以本片和此书,献给所有关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们,希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得越来越好。

2010年5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大型电视纪录片《风情黄河》给我最大的感动就是它的内容和它所反映的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种原文化、原艺术。这个片子的宗旨就是要再现原文化的发生过程,要告诉观众这些最底层的、最原始的,也是最原生的艺术是怎么诞生的、怎么传承的。

——肖云儒: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

我觉得咱们延安人的这种精神气度,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不是仅仅为了宣传咱们延安的旅游、改革开放的新成果等,而是着眼于整个黄河流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延安人的这种胸襟、气魄、气度叫人很感动,很值得肯定。真正是要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保存、传统文化的保存要做一点事情,这种使命感、责任感很值得嘉奖。

——李星: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茅盾文学奖评委、著名文艺评论家

延安是我的第二故乡,延安地处黄河中游,向上望是源头,向下望是入海口。《风情黄河》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是对黄河流域民间文化的庄严巡礼,是一个大手笔,我要表示特别的祝贺!

——高建群: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

表面上看,《风情黄河》里面出现的内容是最原始的,其实又是最先进的,它还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的状态,充分体现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影像化保护。延安的确是很了不起,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中国革命有着巨大的贡献,而且在我们陕西如今经济发展方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现在,又以这样一个独特的方式,在文化上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面貌,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一种担当。

——李浩:两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上生导师

黄河的主题在每个时代都反映当时的时代脉搏,那么在今天,又以黄河为主题再现黄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貌,我觉得这个选题非常好,这部纪录片尽管看起来是在拍黄河,实际上是在拍21世纪我们的民族精神,通过这些古老的文化艺术来反映我们中华民族新的一种精神风貌和精神实质。

——张宏:西部电影集团公司总经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情黄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阿利//王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6032210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35.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