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觉悟
内容
编辑推荐

生命有欢乐,肯定也有会有痛苦,正如岁月四季轮回,日月阴晴圆缺。欢乐、痛苦其实无所谓,重要的是你要有一颗觉悟的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意的时候,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失意的时候,出去走走,一抹阳光、一泉细流、一丛绿草,都是生活对你的启示,者凝结了人生的真谛。你拥有它们,还有什么迷惘的?

本书精选了60个佛教哲理故事,让你了解觉悟,体会觉悟,达到觉悟。

内容推荐

本书从佛学思想的角度,从人生观、人生目标、如何做人、如何相处、如何说话和如何做事、把握适度、学会放下、珍惜光阴、接受缺憾等十个方面依次展开,具体阐述怎样获得圆满人生等道理。我们虽然不能改变大环境,但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变我们周边的小环境,在生活中自净其意。

目录

前言

一 去滓成器,去心垢染:乐享人生

 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卸下妄想妄缘

 不要害怕被雕琢

 不要踏人三大陷阱

 做到才重要

 白天求生存,晚上求发展

 放下才能拥有

 魅力从哪儿来

 别忘记摘个苹果

 你原本就很快乐

 你要习惯“不习惯”

二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回归平和

 把平凡的生活笑成一朵花

 我不教他,谁来教他

 承载幸福的重量

 重视当下一刻

 请将你的杯子倒空

 快乐与痛苦都是常态

 平和是起点

 知足则幸福常存

 谁能飞越生死

 别让今天悄悄溜走

 左右之间,一线之隔

三 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修身养性

 无俗情之浓腻如水月般淡远

 被责也是一种幸福

 别让绳子把你绑牢

 自己就是一把标尺

 做自己的主人

 忍耐就有路,宽容路更宽

 感悟中道,明心见性

 放低你的姿态

 做小事的境界

 珍惜自身宝藏

 学会取悦自己

 最害怕的是什么

四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点亮心灯

 点亮心灯,发掘般若智慧

 平常心是道

 心静才是幸福

 时时把握,时时用心

 把握你的“乐观系数”

 扩展你的心量

 借人慧眼不如安己慧心

 为自己扫出一片心地

 心量决定能量

五 扫相破执,明心见性:遵循本性

 浮生如梦,为欢几何

 你为什么而活着

 惜苦才能幸福

 了悟真实自己

 求人不如求己

 先帮别人,后助自己

 谁能为你赤脚开门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找到自己,庄严自己

六 缘来缘去,智慧清凉:摒弃喧嚣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看脚下,看今生

 天在心内人在外

 闭上嘴巴,打开耳朵

 不听是非,不传是非

 不是所有的鼓励都对

 没有时间老

 你简单,生活就简单

 无处不宁静

 等待中的机会

 挫折让你更成熟

七 嚣嚣红尘,有缺有漏:苦乐参半

 尘本非尘,当悟身空

 浮生若茶——当你面对痛苦

 咸有咸味,淡有淡味——当你面对贫穷

 无计可逃,何苦再逃?——当你面对孤独

 人生不需要占卜——当你面对风险

 敌人的价值——当你面对敌人

 珍惜眼前人——当你面对诱惑

 小和尚卖石头——当你还没得志

 抖落身上的泥沙——当你陷人绝境

试读章节

利踪禅师有一次在深夜里,站在僧堂前大叫道:“有贼!有贼!”

叫声惊动了堂内的大众,这时,刚好有一位学僧从堂内跑出来,利踪禅师就一把抓住他道:“纠察师父!我抓住贼了。”

学僧推拒道:“禅师!你弄错了,不是贼,是我!”

利踪不放手,大声道:“是就是,为什么不肯承担?”

学僧惊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利踪禅师说偈道:“三十年来西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有道是“擒山中之贼易,捉心内之贼难”,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向外执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欲乐,引生种种烦恼痛苦。三十年的修行,每日的二时粥饭,都只为了降伏心中的盗贼,能够如此领会,上山一转,心贼一捉,佛法就此当下了!

利踪禅师对禅者的一番考验,实在是禅师的大机大用。昼夜二十四小时,如何守护我们六根的门户,不使它蠢动妄为呢?

俗话说:六根门头尽是贼,昼夜六时外徘徊,无事上街逛一趟,惹出是非却问谁?想一想,这是不是我们真实的写照呢?

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贪嗔痴烦恼的包裹,想要修正我们错误的身口意行为,谈何容易!

平时,我们用眼睛看美色,耳朵听谄媚的话,鼻子只会闻到香味、舌头品尝美食,时常放松身体,意念不守法规……明明是自己有所贪求,却故意压制和隐藏,等到惹出了事端,要么百般推脱责任,要么怪别人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却丝毫不去思考自己有没有去贪离欲。有了贪欲,就没了真心;受到蒙蔽,就看不到真相,到最后,连自己安身的地方都找不到,追到最后,终究发现是一场梦。

那么,我们该如何卸下这些妄想妄缘呢?

在《华严经》里有一个偈语,那就是“大而化之”,意思是终生要起心动念就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广大众生,不知不觉就把烦恼化掉了,这落实在生活上就是佛家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老子所谓“有容乃大”心量广大,无所不容,这就是“大人”。他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心量?因为他对于事实真相彻底明白了,这么大的心量才是我们本有的。

我们不妨看看苏东坡的故事。提起苏东坡,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气势磅礴的“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的诗句,可是,你知道这样的句子是在什么时候写下的吗?是在他落难时,看着江水而有感而发的。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笨拙、歪斜,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他原来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原因,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儿酒喝好不好?“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醉了又醒。“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他开始承担了,开始觉悟人生的真谛了。  所以,我们在品尝完世间的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却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可是,如果这个觉悟、这个体会是在我们经历了若干事、追求了若干烦恼和欲望才得到的结果,未免令人唏嘘。

苏东坡最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心境就更好一些、自然一些,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现实中的我们,追求美色、追求高官厚禄、追求物欲……总之,想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正是这些所谓的“美好”的欲望把我们蒙蔽了,我们不停的追求,甚至连做梦的时间都放不过,你不信?莫非你没听过有人说在梦中中了500万,在梦中娶到了西施,在梦中如何如何……我们远离了自己,我们不是在乐享人生,而是在索求人生,这样我们如何能开心、快乐呢?

所以,这个“淡”,唯有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你走过的这些年,问问自己心静吗?

其实,我们说追求的美其实是一个自我的循环,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为了若干欲望才活着,那么你的感觉都不仅不会美,还会累。P3-5

序言

印度有一本书叫《奥义书》,里面有一段精彩的论述给人以巨大的震撼:“一个人到了30岁,就要用全部的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

佛经上有一句话:“悟者,觉悟本性;本性不动,是名自己。”我们要明白,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很多人说,自己糊里糊涂生活了很多年,到中年了,人生的目标还不明朗,正在做的事情也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每天做的工作都是在不断的重复自己,可以说都没有什么价值。本来很重要的事情竟然被自己抛到九霄云外,每天只是专注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而自己竟然还麻木不仁。如果真不改变自己,真的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了。

我们现在就应该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我的抱负是切合实际的还是盲目的?我的人生优势是什么?我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把自己一生的目标切割成一段段的具体规划?我怎么才能让自己摆脱那些没有什么意义的琐碎生活?

其实,并不一定只有那些处于犹豫彷徨的人才应该觉悟,不论是谁,在30岁的年龄,不论你有什么样的起点和心境,都应该尽早觉悟。因为,30岁,一切都还不晚,一切都还可以重新再来。有人说,我20岁可以不可以觉悟?20岁太早,一切都还没有开始呢。30岁是应该觉悟的年龄,因为你已经站在了人生之路的起点上。40岁当然就晚了,但是相比一生没有觉悟的人总还是有益的,亡羊补牢,总比望洋兴叹好。

人生之路犹如登山,如果你选择对了方向和路径,只要义无反顾,就一定能够抵达山顶。最可怕的是方向没有选择正确,或者走了一条死路。都是枉然的徒劳。奋斗一生,你可能都没有离开起点,或者,你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附近。而在起点附近徘徊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们的身边大多是那些平庸之辈。毫无疑问,这是那些没有选择正确方向,没有走对路径的人,或者说那些没有及早觉悟的人。相反,我们同样发现有一部分人在30多岁的年龄就事业有成或者平步青云,没为别的,他们在起点附近就觉悟了,就是一个理性的人了。

一个觉悟的人爆发出来的能量是巨大的,不仅可以改变自己,还可以改变世界。“觉”就是一种自我反省的工夫,随着你反省的深度,就越能体会到佛法的真实。内在净化到某种程度,本性的作用一发挥出来,般若智慧获得开采,那就能转凡成圣。

佛教最重视“悟”,不悟的人就像经典所讲的“煮沙成饭”,那么没有“悟”的人。怎么讲都不对;“悟”的人,怎么讲都对,都能事理圆融。简单来讲,悟道的人,在每一个动点上,都会觉得很有意义,不管洗厕所、捡菜,或者别人批评他、赞叹他,对一切境界,都能回归平和,安住在无量的喜悦与安详当中。

本书精选了60个佛教哲理故事,让你了解觉悟,体会觉悟,达到觉悟。如果我们能在每一个刹那,自我观照、自我控制,远离忧虑,没有恐惧、没有攀缘,离开一切执著,则能拥有统一和谐的心灵,幸福也就掌控在你的手中。对生命有了主宰,我们就成为最会享受生命的人。觉悟生命的意义与本质,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让我们保持一份超然与洒脱,静守一份生命的恬淡与安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觉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弘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04483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4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