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方建筑师的中国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付瑞柯,祖籍意大利,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获得建筑学荣誉博士学位,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城市规划设计硕士学位。付瑞柯在中国的十余年里参与了众多中国重大的建筑设计项目,亦参与到北京2008年奥运会相关设施项目。本书讲述建筑师在中国的人生经历。

内容推荐

付瑞柯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变,也见证了中国建筑设计风格从亲美到亲欧再到融合自己民族风格的过程,同时也体验了同中国建筑师磨合与沟通的实践。作为一名在中国工作的外国建筑设计师,数次到中国,长则三四个月,短则一两个星期,无论在北京、大连,还是那些大大小小他到过的城市,付瑞柯独往独来、走街串巷,搭公交、乘地铁,俨然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中国通”。本书是其对中国文化印象、感觉和理解的描述。

目录

序 梦想成真在中国

绪言 作为建筑师的一生

第一章 改善环境的终生承诺

第二章 寻找新天地

第三章 到东方去,发现“新世界”

第四章 理解与挑战

第五章 中国建筑的新时代

第六章 实现建筑梦想

第七章 融合东西传统

鸣谢

试读章节

今天,中国正大费迈向一个领先的大国。与此同时,它已经成为建筑师的天堂。业内的每个人都想到中国来,争取下一个项目,来展示出那些在他们自己国家里不可能被建成的作品。我们在北美和欧洲不能做到的,今天在中国都成为了可能。

正是邓小平使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之于中国改革的作用,堪比革命家毛泽东在其峥嵘岁月中发挥的作用。而我与中国的深厚渊源更可以追溯到三四十年前。

中国“文化大革命”(1966—1976)爆发之时,我们这一代欧洲建筑师正处青年岁月,我还在学校里学习建筑。当时,所有的学生都同情毛泽东的运动,却不知道文化革命背后的问题。不仅是我们,在当时的西方就没有人知道。我们只是简单地想着,“喔,这太好了!”而没有考虑过运动对中国文化和发展造成的影响。复兴一个数千年之久的文明的意图变成了摧毁它的平台。这些岁月给中国的教育留下了巨大空白,因为在数年间,教授们和知识分子被送往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远在欧洲的我们,当时是乐见其成的。但事实恰恰相反。

那时我们圈内的所有人都同情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毋庸置疑地,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击败了在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自力更生的国家,并对世界的左翼运动影响深远。当时,意大利左翼运动汹涌澎湃。共产党的两个派别——一个追随的是苏联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另一个则更加左翼,有毛泽东主义知识分子倾向——有着广泛的影响。绝大多数学习政治科学、社会学、建筑学和哲学的年轻大学生都是“毛派”。我也同情毛泽东的事业,但保留了自己的意见。那时候在中国发生的一切并不能使我完全信服。

像家乡的绝大多数人一样,我在“文化大革命”前从未听说过有关中国的事情。只有到了那段时期,我们才把这些知识一一捡起。我读了“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是毛泽东著作中一些语句的选编本。因为最流行的版本用红色封面包装,又是共产党领袖的经典言论,所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普遍称为“红宝书”。——编者注)和一些被翻译成意大利语的毛主席诗词。直到现在,我还能记得其中的部分内容。当时在意大利,任何人几乎在任何图书馆都能借到毛泽东的作品。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意大利大学学潮中,很多学生都在读这些书。不仅仅是毛泽东的著作,在博洛尼亚的某个左翼图书馆,人们可以找到所有的共产主义文学作品。

我那时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在中国工作。当然,现在想来,这样的预示倒是有的。在博洛尼亚读书时,我有一次参加一个聚会,碰到了一个算命的老婆婆,她让我伸出手来,我那么做了。她把我的手放在她自己的手掌里,闭上眼睛,然后告诉我我会周游世界,在各个城市里盖起很多很多建筑。她没有说明我会去何方,我也并不信她。但今天我知道,她当年是对的。她所说的或多或少都变成了事实——我来到了中国。

我们当时又怎么可能知道呢?在铺天盖地的政治运动之中,崭新的一代有着强烈的改变体制,以期创造一个更加开放的政治环境的渴求。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

意大利社会党颇为积极地参与到了运动当中。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建筑学、政治科学和社会学的学生们,都有着强烈的左翼倾向。我们都非常希望见到政府能作出激进的变革,能够真正地关注工人阶级,提供福利住房和社会主义政治所包含的所有其他方面。

1967年,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大学里都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这与毛泽东在中国向红卫兵发出要破除既有文化体制的号召几乎是同时的。在中国发生的运动对欧洲的激进分子们至关重要,因为那代表了一个国家政治的激进变化,也代表了教育政治学本身的激进变化。

直到那时,欧洲每所大学的教授都还掌握着相当的权力。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帮自己干脏活累活的助手,但到最后,赢得一切的还是这些教授。这个背景对理解中国的红卫兵运动对欧洲学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它的影响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学生们开始占领学校,把学校封锁起来,宣布罢课。学生们想把教授们从他们的黄金交椅上拉下来,让这些人能真正地给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当然,在某些场合,少数教授甚至遭到极端激进的学生团体枪击,腿部受伤。P15-18

序言

我认识付瑞柯·斯克洛齐(Franco Scolozzi)已经有十年了。这十年中,每年付瑞柯都数次到中国,长则三四个月,短则一两个星期,无论在北京、大连,还是那些大大小小他到过的城市,付瑞柯独往独来、走街串巷,搭公交、乘地铁,俨然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中国通”。

付瑞柯祖籍意大利,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获得建筑学荣誉博士学位,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城市规划设计硕士学位。1967年他在意大利创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Scolozzi Architect Inc.),其英文名字的首字母组合起来就是“SAI”,对应的中文就是“赛”字。的确,付瑞柯一生都在投标、中标,与别人赛、与自己赛,特别是在中国赛出了一个新天地。1995年2月,付瑞柯首次来到中国,应上海市政府的邀请参与陆家嘴地区的一个总体规划项目。当时的政府会议室没有暖气,西装革履的付瑞柯在寒冷中不得不每五分钟换一杯热水取暖。简陋的条件加空气污染并没有影响付瑞柯职业神经的敏感性。从他所住的酒店窗户向外望去,他一生从未见过这样巨大的工地,一幢幢数过去,正前方至少有40幢高楼在建设中,环绕酒店的大厦建设工程数也数不清;他一生也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色:自行车流像潮水般地在城市里流淌,高涨的人气彰显了巨大的市场。此前,他也从未做过5平方公里之大的总体规划。付瑞柯触摸到了机遇。然而,1996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使他与浦东开发的许多机遇擦肩而过。付瑞柯的长子、卡尔顿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四年级学生尼古拉斯因车祸丧生,悲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直到世纪交替之际,需要从悲痛中走出来的付瑞柯再次来到中国,在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建筑设计方案国际投标中荣获第一,3万平方米的球体建筑基本按照他的设计完成。随后而来的项目有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0.9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50万平方米的建筑设计,北京首创集团40万平方米的花园别墅,等等。他呕心沥血的一张张设计图纸变成一座座屹立在中国大地上的实体建筑。不幸的建筑师只能在纸上浓淡画图去构思梦想,幸运的建筑师可以在地球上指点江山去实现梦想。无疑来到中国的付瑞柯是幸运的,是中国成就了付瑞柯的事业。

付瑞柯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变,也见证了中国建筑设计风格从亲美到亲欧再到融合自己民族风格的过程,同时也体验了同中国建筑师磨合与沟通的实践。作为一名在中国工作的外国建筑设计师,文化冲突、设计理念的冲突在所难免,原则问题上他从不放弃。记得他设计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时,我正好在南京出差。上午与他通话时,他还在大连,并没有计划来南京;然而晚上他却带着一大卷图纸郁闷地出现在南京。第二天上午与当地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开会,因为语言的障碍,我充当了他的翻译。他说,他这么急匆匆赶来是因为他设计的图纸被改动太多,特别是地下金库周围停放的一排排汽车,这是不允许的,还有停放自行车的位置影响美观,等等。中国设计师强调中国有中国的建筑标准,地下停车场必须设计建筑面积所要求的停车数量。我说其实我不是他的翻译,是他在加拿大的一个朋友,也是南京老乡。一幢大楼要存在上百年,设计要有前瞻性,面向未来。付瑞柯说世界各地的银行金库周围都是设计成一目了然的,以防有人图谋不轨,这是常识问题,也是原则问题,更是他设计师的脸面。经过付瑞柯的坚持,当天他们双方就坐在电脑前修改,气氛越发融洽。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成了付瑞柯在中国设计的最满意的项目之一。

以付瑞柯的年龄,功成名就的他实在可以颐养天年。但付瑞柯放不下他喜欢的工作,建筑设计构成了他的生活、生命的组成部分,每当接到新项目,他全身的神经元都被调动起来,一双眼睛像两道手电光直射平面图纸。为保证动作灵活,他不仅加强锻炼,还控制饮食,他说没有哪个建筑师大腹便便。他有极强的责任心,北京首创集团的京龙花园别墅设计完成后,在施工过程中,他多次到现场指导工程建设。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他的建筑梦想。他仿佛就是为工作而生,又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工地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至今他依旧在中国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地忙碌工作着,没有停顿的时候……

多伦多国际学院院长

加中教育理事会会长

李宁玉

2009年11月

后记

这本书包含着我对中国文化印象、感觉和理解的描述。在中国的这些年是我生命中最令人满意的经历。在意大利教书的时候,我是没有机会设计大规模建筑的。而到了我1976年移居加拿大多伦多的时候,那里已经很发达了。没有剩下什么可做的,除了我有幸设计的几座有意思的高楼。从那时起,我一直以来的迫切愿望就是把我在哈佛学到的东西,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学习建筑学时体会出的点子,和在参观那些古老的中世纪城镇时闪现出来的灵感付诸实践。

中国成了我的实践之地。这是一段美梦成真的旅程。对于自己对中国社区的贡献,我感到满意,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不只属于中国;她属于全世界,属于我们所有人。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维持并提高在我们星球上生活的质量,尤其是现在,当过去那样的大规模战争不再出现的时候。

对我来说,最令人满意的经历是,我能够对中国的复兴献出绵薄之力。我认为,中国是对未来开放的。她将成为别国的典范。在历史的绵绵岁月里,我们目睹了太多国家发展、复兴、衰落以及某些时候的终结和消失。那些古埃及、希腊、罗马帝国的古老文明,和某种程度上的大英帝国,都经历了这个过程。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今天再度汹涌而起。我们将会见证中国——作为一个为我们所有后人创造最好环境的领先国家——在未来的崛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方建筑师的中国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胡亦南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16424
开本 16开
页数 1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16.16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2
10
整理 (加)李宁玉//胡亦南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