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鹊华秋色/济南历史文化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幸运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同样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济南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坚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书是“济南历史文化读本”之《济南美食》,是由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和济南出版社等部门通力合作所编辑出版的,该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挖掘济南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市人民热爱济南、建设济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更好地宣传济南、展示济南,提高济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内容推荐

1948年9月24目,济南战役胜利结束,济南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济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古老的泉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毫不动摇地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巩固,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当前,济南的建设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济南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录

一 从一幅名画谈起——《鹊华秋色图》

二 画中的真实背景

三 书画家赵孟叛的历史地位

四 王孙的显赫与悲哀

五 济南行踪

六 才女管道升

七 词家周密的思乡曲

八 壮丽的湖光山色

试读章节

画的诞生过程

济南城北周围散布着9座小山,使人联想起唐诗人李贺“遥望齐州九点烟”的诗句,故称“齐烟九点”。城东北方的华不注山和鹊山,都是这“九点”中的两座山,过去两山地处湖河之间,湖山如画,“鹊华烟雨”也成为泉城的胜景。自古以来,此地留下不少人文史迹,以此两山为背景,还产生了一幅名画——《鹊华秋色图》。

此画的作者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故又称赵吴兴、赵湖州。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宋亡后仕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又称赵承旨。追封魏国公,谥文敏。他幼年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可谓名高一时。

赵孟頫著有《尚书注》《琴原》《乐原》,得律吕不传之妙,后人辑为《松雪斋集》。《元史》称其“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尤以楷、行书著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其他三人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他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为精致,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这位才学不凡的赵孟頫于公元1286年被征召往燕京,后得外放驻守济南近3年。1295年回江南与故旧相聚,或畅叙别情;或言及宦海沉浮;或笑谈各地风土人情;或评说对北国文化考察与探索的收获时,自然颇多感慨。就在一次好友聚会中,大家都显得很兴奋,言谈亲切而热烈。一向心细的赵孟頫,发现长于自己二十多岁的周密,虽然很专注地倾听他纵谈济南的名胜古迹和湖光山色,却一反常态话语不多,仿佛有满腹心事。赵孟頫了解这位故交父辈是济南人,但他从小生长在江南,对故土没有具体真实的记忆,他还会有思乡之情吗?赵孟頫带着这一疑问离开聚会场所。当赵孟頫回到自己书房时,还是翻阅了周密交给他的一本著作的抄本,书签上题着《齐东野语》,看到扉页上的自序中说:“余世为齐人,居历山下,或居华不注之阳……”赵孟頫猛然感到周密是有怀乡之情的,他又翻阅周密近年所作词章。“梦隔屏山飞不去,随夜鹊绕疏桐”、“故国山川,故园心眼”。在这些词句中所流露出的物是人非、家国沧桑感,不正是他怀乡情与故国感的具体表述吗?这深深感动了赵孟頫的心。他感受到周密身受外族统治的愤激心情,他向往济南,也是怀念故国之情的曲折反映。赵孟頫清楚,自己与周密涉及这类话题,心情也是悲怆的,自己的思想深处也与周密一样有不肯仕元的心境。现实把自己置身于如此境地,是违反初衷的,内心是痛苦的,他羡慕避世隐居的朋友,这也正是赵孟頫与周密之间始终保持着深厚情谊的基础。

赵孟頫虽与周密相隔十年,彼此的心仍然贴得很近,这让他们都感到很欣慰。当周密郑重而热切地要求赵孟頫把故土风物描绘出来,以慰思乡之情的时候,赵孟烦认真地答应了老友,似乎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他静下心,具体思考题材时却颇费踌躇。济南的风物给他留下的记忆太多、太深刻,由此引起的感情寄托也是太多、太深刻了。那些真实的物象,常有一种沉静、苍茫的感慨与之交织在一起,使他苦思冥想,一时不得要领。作为大画家的赵孟頫在创作过程中,这恐怕并非是稀罕事,而这一次创作也许是他最感踌躇的。

他想到济南城郊的春光明媚、桃花盛开;想到清晨坐在水亭眺望;想到赴龙洞山祈雨;想到“济南胜概天下少”的胜概楼;当然想得更多的是趵突泉……这些地方真实的景物最令人难忘。“城西泉上最关情”,多少往事萦怀于心,感慨难忘。但这些画面的叠影一一闪过之后,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构想,远远不能充分抒发自己含蕴无限的情感。

(笔者在这里不是写小说,不是虚构故事,而是联想到赵孟頫最初构思过程的必然性。)

画家最初一定想到北宋黄庭坚的诗句:“济南潇洒似江南。”这句诗的妙处一是“潇洒”,二是“似”字。江南风物潇洒秀丽,北方风物辽阔壮美,而济南地处北方,却有山有水,有江南水乡的潇洒,有几分“似”,又并不全像,“似”字下得很有分寸。周密的祖辈住处是在济南城东郊,要画这里,先要画出一种潇洒的韵致来才好。

“潇洒”是要求画有意境与韵味,不是画的具体物象。具体物象怎么画呢?

赵孟頫设想了几个方案:

一种方案是:画华不注山与莲子湖,水光山色相映成趣。画莲子湖可以像从前自己画过的湖州鸥波亭旧居那样,画得湖波浩渺。可赵孟頫又想:不行。要表现莲子湖,必须采取俯视角度,那就减弱了华不注山的峻峭山色。欲突出山的峻峭必须采取仰视角度,一仰视,莲子湖就不见了。

另一种方案是:周密说“居历山下”,那就画历山,即千佛山。但赵孟頫心想:也不行。千佛山不似华不注山孤峰特立,而是山峦连绵、山坡平缓,又古书记载“舜耕于历山”,画出来观者会误认为是一幅《舜耕图》。

还有一种方案:画两山相连,即画华不注与千佛山遥遥相对。赵孟頫转而一想:更不行。如两山相对,观者的立足点在哪里?山是一南一北,城区在中间,观者不可能同时看到南北两面。如远远站在东西两侧看山,或为小山所遮蔽,或则山形太小,都不能构成一幅画。

以上各种方案都在赵孟頫脑海中闪过,但都被一一否定了。最后,他才形成一种设想,就是让华不注山与鹊山加盟。

他想到华不注山尖耸入云,鹊山浑圆敦厚,两座山形态迥异。两山之间地域开阔,树木茂盛,水波荡漾,足可驰骋想象……一幅画的轮廓渐渐凸显,赵孟頫也渐渐从云雾迷茫中走出来,他这幅画的题旨物象都明确了。

《鹊华秋色图》中突出的是两座山,右方是孤峰峭拔的华不注山;左方是似踞似卧的鹊山。华不注山平地突起,除山脚下排列成行一丛树木外,整个山周围都是水泽,从近景伸展到远处的地平线。这部分画面比较空阔,给人以苍茫之感。整个山呈深青墨色,庄严肃穆,气势逼人。鹊山山形平而圆,与华不注山形成鲜明对照,更反衬了华不注山的突兀峭秀。为了使画面的反差得以和谐一致,鹊山周围的景物就比较繁多,在树木掩映之中有错落的三所茅舍,草地间有五头羊,还有一排渔网,茅舍门前有一人嘹望水边的渔具。华不注山周围空旷的水面上,有两只小船相向而行,右边一只正向远方划行,小舟中的人物为汉族打扮。整幅画中杂树繁多,松柏高大繁茂,多在远景,两山之间的近景是一组较为密集的丛树,杂树相间错落有致、高低不同,有的枝叶茂盛,有的红叶满枝,有的叶落枝秃;近景中的四棵老柳干体盘曲、柳枝婆娑。水边堤岸横斜,芦草丛生……整个画面展现了自然的雄伟壮观,一草一木,秋色渐浓,渔叟的安静与林木、茅舍、羊群、湖水的平静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在各种线条、不同色彩、丰富的细节所组成的意境中,我们处处都可感受到画家隐含着的无限深情。

赵孟頫用卷曲松柔的线条勾皴山形,世称披麻皴,右面一山又属披麻皴系的荷叶皴,汀渚坡脚全用线条写出,更加书法化。画家随着自己的情意而驱动笔触,用笔颇为讲究,因而他的笔下不是一团死墨,而是具有变化,蕴藉无穷,且有透气感、空灵感的线条,即笔下有物,他笔下的每一根线都有自己的生命力。在色彩运用上,是以深蓝和淡蓝为主,这种颜色最真切地描绘出了鹊华山石的质感。树屋、汀渚以红黄褐诸色,色调鲜润,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使画面更加柔和,与那种粗硬、苍劲的绘画完全不同,文人画的“文雅”意识非常明显。

画面内容丰富,华不注的辽阔背景,把客观的景物赋予了主观的情思。一层深一层的景,成为一层深一层的情。  在画正中央的上面,赵孟頫题了这样一段文字:

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日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

这段题识有三点颇引人注意:一说“最知名,见于《左氏》”,有历史古远的文化背景;一说“命之日鹊华秋色”,这是画龙点睛之笔,整幅画的思想内涵尽在于此,赵孟頫那一代文化人的悲秋愁绪,一个“秋”字,把题旨点得明明白白,一个“秋”字价重千秋,一个“秋”字尽得风流;一说“峻峭特立”,是赞美山势,但那铮铮铁骨的形象,傲然独立苍茫的气概,又似在暗喻济南人的品格。《鹊华秋色图》,这原本是为朋友所请而作的一幅思乡之情的画,本不是大题材,世上的画家这种应酬之作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这幅画的价值却恰恰非比寻常。

P1-6

序言

济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中华民族重要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最初发现地。相传,大舜曾耕于历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任北宋齐州(济南)太守期间对此作过详实考证,济南亦有舜祠、舜井、娥英祠等舜迹遗存。春秋战国时期,济南是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处,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和重仁义、尚伦理的鲁文化在这里有机融合、兼收并蓄,长久地滋润了济南的地域文化、城市性格。秦汉以来,又有伏生传《尚书》、娄敬谋国策、终军请缨出使南越、曹操相济南等重大历史人物、事件在这里风云际会,其中伏生口授《尚书》,对于填补秦始皇焚书坑儒形成的汉初文化真空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北宋时期,济南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名相房玄龄,名将秦琼,高僧义净,诗人崔融、员半千、范讽等皆为一世俊杰,李白、杜甫、高适、苏轼、苏辙、曾巩等名流文士或游历或仕宦于此,诗圣杜甫留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句。南宋以后,济南文坛更是频升巨星,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边贡、李攀龙、李开先,皆为一时领袖诗坛的大家,再加上新城(今桓台)王士稹、淄川蒲松龄(清初新城、淄川均为济南府属县),可以说,宋、元、明、清四代,济南文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令人瞩目的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济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长清孝堂山的东汉石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石祠内的汉代石刻画像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建于隋大业年间的四门塔,是中国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位于长清的灵岩寺,唐代曾为中国四大名寺之一,寺内40尊泥塑罗汉,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此外,让济南人引以为豪的,还有甲天下的众多涌泉。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在《齐乘》中赞日:“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盖他郡为泉一二数,此独以百计。”众泉喷涌,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景观,成就了济南“泉城”美誉。更兼泉水汇流大明湖,湖在城中,城在景中;南部屏列如黛群山,泉溪淙淙,峰壑森秀。山、泉、湖、河、城有机融合、交相辉映,济南风光秀美如此,也就无怪古人赞叹“济南潇洒似江南”,而“有心常做济南人”了。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胜利结束,济南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济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古老的泉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毫不动摇地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巩固,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当前,济南的建设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济南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幸运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同样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济南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坚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和济南出版社等部门通力合作,编辑出版了这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丛书,对于进一步挖掘济南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市人民热爱济南、建设济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更好地宣传济南、展示济南,提高济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2010年3月

后记

济南出版社要出版“济南历史文化读本”系列丛书,以“《鹊华秋色》”一题属稿于我。对家乡有益的事我有义务去做,不敢推辞,但我衰老有病,恐不能及时完成任务,因请吾弟雅会合写。我写过《鹊华秋色》小说,对赵孟頫的材料较熟悉,但小说与散文式的漫话不同,前者可以虚构,后者却必须有根有据,力求符合历史真实。有此巨大差异,势必要重新构思和营造。

我初步设想了一下:一要广泛搜集与此画有关的史料,二要辨别可信与否的有关史实,三要有持论公允的史笔,四要有准确表述又有可读性的文笔。以这四个标准为出发点,又要对如何解读这幅名画有不断深入的认识,认识到它是史诗,它是丰碑。联系赵孟頫这个在书法史上、绘画史上都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联系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及有关人物,这幅画的传承有序及其波折命运,这幅画的主题及价值,画与实际景物的关系,画的保存现况及实际景物的沧桑变化。这样漫话一番,可以增长史识,可以是艺术享受,并可以增强爱国心和艺术修养,确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还有一点,对画的作者赵孟頫,他在历史上是毁誉参半的。其实,有些“毁”是过分的,有失公允的。他是宋朝赵室王孙,但那已是遥遥华胄;被迫出仕蒙元,又出于不得已。这些地方,不应苛求他,何况今天少数民族已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历史地看,更应谅其心迹。

这种不幸遭遇,构成了他后半生的政治苦闷,而政治苦闷形成另一意义的推手,恰恰促使他集中全部精力攀登艺术高峰。坏事变好事的辩证发展,也成为本文的关注点。

我把这些零感碎想向雅会陈述过,请雅会照这些想法先写个初稿。

经过一个大热天的艰苦写作,雅会终于完成初稿,并寄到上海。

我读初稿时,开始有些惴惴不安,怕他写得草率疏忽;读下去,文字流畅,立论鲜明,不禁暗暗叫好。尤其最后写到历经沧桑的济南新貌,对我这个久客江南、对故乡情况已感陌生的人来说,是无从下笔的。因此,我便向济南出版社建议,出书时由谢雅会一人具名,我就不必连署了。

后来接到济南出版社责任编辑的电话,还是希望我能连署。我揣测出版社意图:一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我是济南人,又六十多年住上海,是半个外来和尚;二是我年龄大,失败的教训多,要我连署就加强了我的责任感。

我只好上套拉车,好在是两驾车,我省了不少力。

我把初稿重新翻读,觉得初稿完全可以作为定稿用,我只在极个别地方做了些改动、润色。有些大段落都保存了雅会初稿原貌,尤其是作者抒发个人感想,几次经过华不注山麓,一次直达山顶;写济南新貌等等,都是雅会的个人经历,这里的“作者”只代表雅会个人,恕我不能掠美了。再着重说一句,本文是雅会写的,我只是补几针、添几线,虽是连署,不过挂名罢了。

老家伙把关,也不敢说没有错误,不敢说没有繁简失当之处。但可以告慰的是,至少它有助于读者认识这幅名画的价值,欣赏这幅名画的艺术魅力,从而了解这幅名画曲折表达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执著之情,并感受到人们热爱自然美、热爱艺术美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永恒的爱。

2009年11月

田遨写于上海红雨轩

时年九十又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鹊华秋色/济南历史文化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遨//谢雅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800118
开本 16开
页数 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1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21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9
170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