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安门往事追踪报告(上下)/共和国心脏地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权威军史专家倾力奉献,图文并茂,真实再现共和国领袖的风采,给人以思想和视觉的震撼。是一部值得阅读、收藏的珍贵红色经典。

天安门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它不仅目睹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落的悲凉,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同时还见证了新中国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更是共和国举行盛大庆典的神圣重地。

打开沉重厚密的天安门历史档案,见证新中国开国大典最光辉的历史时刻。

内容推荐

饱经600年风雨沧桑的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脏。作为近代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它不仅目睹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落的悲凉,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更是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神圣重地。新中国领袖们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几乎都会在天安门前有所体现。

目录

报告之一 打开沉重厚密的天安门历史档案

 01/世界上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广场,当属天安门广场

 02/昔日天安门外同时上演着“金榜题名”和“秋后问斩”

 03/历史悠久的城楼兴建,满清入关起了“天安门”之名

 04/金水桥、华表与石狮的来历和典故

 05/广场遭遇庚子之劫,民国年间又改建

 06/天安门广场喜获新生后,首先清理陈年垃圾

 07/天安门城楼于1969年秘密重建,后来揭开神秘面纱

报告之二 英雄纪念碑和博物馆建设揭秘

 01/纪念碑的开工比共和国诞生早十几小时

 02/极富民族特色的造型设计,毛泽东、周恩来亲笔题字

 03/做好壮阔精美的浮雕装饰,历经8年纪念碑隆重揭幕

 04/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一部立体形象的“二十五史”

 05/油画《开国大典》经历坎坷命运,国家博物馆匾牌高挂又开新篇

 06/年复年、日复日,广场国旗与旭日同升

报告之三 天安门广场上卷起“五四”学生运动的风暴

 01/“克林德碑”变为“公理战胜碑”,部分国民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

 02/新文化运动领袖走上广场大讲台

 03/巴黎和会激怒的学生,在天安门前引发“五四”事件

 04/游行队伍汇聚天安门广场,随后前往“火烧赵家楼”

 05/“五四”爱国风暴在全国引起反响,天津学生周恩来等积极参与

 06/ 天安门广场的风暴冲击全国,军阀政府被迫拒签巴黎和约

报告之四 广场上响起抗日民族解放的最强音

 01/“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书桌了”的呼声惊起了北平学生

 02/一二·九当天,长安街旁的新华门前出现大请愿

 03/一二·九一星期后,一二·一六爆发第二次大示威

 04/天安门抗日之火燃遍全国,推动了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报告之五 筹备开国大典选定天安门广场

 01/在西柏坡山沟里,共产党领袖们感到胜利比预想来得更快

 02/毛泽东强调永远以马恩列斯为师,并告诫不要当李自成

 03/刘少奇访苏与开国大典提前

 04/围绕国号出现争论,开始毛泽东喊的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

 05/选定天安门为开国大典地点,使它永远与新中国同在

 06/天安门城楼大“整容”,领袖亲手升起五星红旗

报告之六 天安门迎来历史上最光辉的时刻——开国大典

 01/在世界瞩目的伟大日子里,毛泽东按钮升起五星红旗

 02/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未说“站起来了”这句话

 03/中苏两国摄影师为盛典留下历史镜头,可惜苏方的彩色胶片烧毁

 04/经过3个月紧张训练,解放军的阅兵震惊中外

 05/在“我们自己的飞机来了”的欢呼声中,解放军有了自己的空军

 06/面对万众欢腾的大游行,毛泽东站立6个小时,回去也无睡意

报告之七 “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场上漾起“红海洋”

 01/八大报告刚通过几天,毛泽东在天安门上便对刘少奇表示了不同意见

 02/“八·一八”毛泽东检阅红卫兵由来始末

 03/毛泽东8次检阅红卫兵,数目达1,100多万人

 04/“文革”头5年间,天安门上站在毛泽东身边的只有林彪一人

 05/“接班人”林彪对毛泽东的对抗公开化,在天安门上竟不辞而别

报告之八 “四五”运动和广场上的百万人悲戚

 0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去世,引来百万人到广场自发举行国葬

 02/“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清明节广场上发出怒吼

 03/天安门前也成为毛泽东的追悼大会会场

 04/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时,天安门又成沸腾的海洋

报告之九 广场上建起的伟人圣殿纪念堂

 01/保存毛泽东遗体的前前后后也充满了斗争和风波

 02/人们担心“如果遗体保护不好,我们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03/经过十几年努力,现在宣布“完全可以万无一失地长期保护下去”

 04/纪念堂选址在何处?是香山、景山、玉泉山还是天安门……

 05/万人拼搏,半年间在广场南部建起纪念堂

 06/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谈到纪念堂说:“我不赞成把它改掉”

 07/毛主席纪念堂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

 08/在毛主席纪念堂内,解放后党的第一代领袖群体聚一堂

报告之十 天安门城楼上的外交活动内幕

 01/新中国成立时最早上天安门的苏联人,来的却不是政府官员

 02/赫鲁晓夫一上天安门加深“蜜月”关系,下城楼却不同意给中国核技术

 03/赫鲁晓夫二上天安门时,竟当面向毛泽东说要撤回专家

 04/屡屡上天安门城楼上的亲王成为毛泽东、周恩来的朋友

 05/毛泽东与西哈努克并肩登上天安门

 06/美国作家斯诺登上天安门是中国发出的信号,尼克松却未看懂

 07/让小球推动大球转,中美交往大门终于打开5

 08/尼克松访华成功,在天安门上表达交往信息的斯诺却在此时长辞人间

报告之十一 广场上的14次大阅兵见证了军队现代化进程

 01/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又愉快又不愉快”,受阅部队虽意气风发却装备陈旧

 02/35周年国庆大阅兵展示改革开放后的国防新面貌

 03/50年大庆阅兵,是半世纪以来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04/阅兵显示中国国防同过去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05/60年大庆新世纪大阅兵,壮我国威、军威

报告之十二 广场见证港澳回归和北京申奥成功

 01/香港回归经历了艰难历程,终于在1997年迎来了盛况

 02/天安门广场上竖起象征香港回归的倒计时牌

 03/澳门的顺利回归,再次引起历史广场上倒计时的欢呼声

 04/申奥成功的喜悦,使沸腾的天安门广场彻夜不眠

试读章节

世人都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位于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心脏。自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以来,天安门广场便成了新中国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那一个个雄伟壮观的场面,那一片人山人海的欢声鼎沸,早已经印记在亿万人的心中……

欢声背后却凝聚着多少艰辛和泪水?广场隆隆行进的方队,背后却有着多少故事?

在那高耸的城楼之上,明清两朝宫廷的隐密,共和国60多年的曲折经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印刻在这座世界第一大广场上,后人是否都能知晓?

让我们掀开历史的尘封,从广场的历史再看到它的现在——

01/

世界上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广场,当属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气势最宏伟的城市中心广场。这不是夸张之辞,而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区中心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北端,五星红旗在广场上空高高飘扬,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广场中央,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壮丽的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在广场东西两侧遥遥相对,毛主席纪念堂和彩绘一新的正阳门城楼矗立在广场南部。整个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百万人举行集会,堪称世界广场之最。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任何一个广场,建筑面积都不能与之相比。如莫斯科著名的红场,大小只是天安门广场的1/10。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已成为新中国的象征,是全国人民最向往的地方。

讲到天安门,就要讲到北京,是首都的地位造就了这一凝聚天下人心的广场。

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帝尧时代建立的都邑——“幽都”,就在北京这个地方。当时,那个时候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夏以前还是部落联盟时期,首领居住的地方一般连城墙都没有,顶多四周挖条沟,再修个土围子,还称不上城市。

北京真正形成城市,是在什么时候呢?

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北燕,北燕定都蓟城(今北京广安门以北和白云观一带),这便是北京城的前身。公元前5世纪至3世纪,战国七雄中的燕国,也是以蓟城为首都。

现代的出土文物证明,那时的城市还很繁华,已经是当时北方的大都会。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蓟城就成了秦朝的46郡之一。一直到唐朝末叶,这里既是一个商业中心,也是一个军事重镇。北京曾先后称幽州、燕山府。

公元10世纪,契丹人连犯中原,并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辽朝,燕京是它的陪都,号称南京。据史书记载,城内繁华程度虽比不上北宋的首都开封,不过宋朝的人士来此一游,均说景物之盛与南朝已无太大区别。

作为一个大王朝的首都,北京定都的历史应该追溯到850多年前,即金代。2003年,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建城850周年纪念,便是从金中都算起。

从东北白山黑水起兵的金国灭辽、灭北宋后,于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从此,这里成了一个割据中国半壁江山的王朝的首都。后来,元灭金,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建立新都,并建新城,改名为大都。这里就成了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并享誉海内外。

1367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同年9月,徐达大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统治被推翻。

为了削除前朝的“王气”,朱元璋下旨将大都改名北平府,将大都北城墙向南收缩了3公里,另建新墙一道。1380年,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遵父命镇守北平。

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继位,年号建文,是为明惠帝,又称建文帝。此时,镇守北平的朱棣已重兵在握,一心想要篡夺皇位,遂于1399年以入京诛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史称“靖难之役”。4年之后,叔叔打败了侄儿,夺取了大明帝位,燕王朱棣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成祖,并改年号为永乐。

坐上龙椅的朱棣,并未忘记自己起家的“龙兴之地”北平,并深知逃到塞外的蒙古族残余势力,仍可能卷土重来。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北方,保住明王朝的千古基业,明成祖打算将国都由南京迁至北平。

一些大臣看出朱棣的迁都意愿后,便开始“急皇上之所急”,搜肠刮肚地为明成祖寻找起迁都的理论依据来。据《明成祖实录》所载,永乐元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上书朱棣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统。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

1403年2月4日,朱棣将北平改称为北京,但在正式迁都前暂称“行在”(即皇帝外出时的行宫)。1406年,朱棣派大臣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征集木料,烧造砖瓦,并征派各地工匠、军士、民工,开始了大规模营建宫殿楼阁的浩大工程,直到14年后的1420年方告完工。1421年(永乐十九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宫城(即现在的故宫)建在元大都城的中心,沿用了元朝大内的旧址而稍向南移。其主要建筑都布置在北京城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两侧匀称地排列许多建筑群,且左右对称。这座成为了北京核心部分的帝王宫阙,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它巍峨壮丽,千姿百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堪称世界建筑的瑰宝。

宫城之外还有范围更大的皇城,筑高大红墙围绕,同样是百姓不得进入的皇家禁地。皇城围墙长3,225丈9尺4寸(约10,753米)。从现今遗留下来的东皇城根、西皇城根、西安门和东安门等地名,我们可大致描绘出皇城的范围:东西皇城根相连,为皇城的北墙(即现在的平安大道位置);东皇城根向南,经过东安门再向南,与东长安街相接,为皇城东墙;西皇城根向南,经过西安门再向南,沿太液池西岸(即现在中南海的西墙)与西长安街相接,为皇城西墙,东西长安街为皇城南墙所在。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皇城的正门——承天门(今天的天安门)建成。这一年,可以算是天安门的建成之始。在皇城的最南端,还建有一座砖石结构3个洞的券门,为皇城的最南门“大明门”,大致在今天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上。

在大明门左右两侧,是两道通脊红墙,分别向东向西,再折而向北,形成一个长540米、宽65米的中央大道。然后红墙再分别折向东、西,与位于今天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门前的两座砖石结构的3洞券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相接,再往北,与天安门城墙一线的皇城相接,形成一个东西长365米,南北宽约125米的横向广场,并与中央大道组成为一个瘦长的“T”型广场。更确切地说,就是由一条倒凸字形的围墙,圈出了天安门广场最早的雏形。

明朝在皇宫南边这种建筑的多样格式,使承天门即后来的天安门前的广场显得布局严整且富于变化,气势也更加开阔。

P8-12

序言

北京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脏,是古老皇宫的外大门,又是新中国的象征。我们的国徽,正是以这个雄伟的城楼作为图案。

拥有600年历史的天安门城楼,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俯瞰着天安门广场,目睹了明清王朝的兴起和没落,八国联军的入侵和炮击,民国政府的卖国和无能,更亲眼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这里觉醒、奋起和走向富强。

明、清两代,天安门城楼作为皇宫的正门及“金凤颁诏”之地,是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标志。从它那巍峨身影中透露出的是阵阵肃杀之气。普通百姓莫说进入,就连走近也是不可能的。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和清王朝的垮台,天安门昔日的辉煌不再。长年的无人问津,使天安门城楼呈现出一派落败景象。天安门广场到解放前夕,更是成为了市民生活垃圾的堆积场……

1919年5月4日,首先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们,正是在这里发起了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五四运动”,并且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由此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历经整整30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使饱受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真正站立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天安门城楼再度焕发出青春。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天安门目睹了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发出的庄严宣告,瞻仰了新中国领袖群体的风采。

从那时起,天安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便成为了重大庆典活动和群众集会的重要场所。城楼被多次修缮乃至秘密重建,广场也数度扩展,并矗立起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等雄伟建筑,成为了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中心广场。

巍峨的天安门城楼,宽阔的天安门广场,如今已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庄严象征。凡是第一次来到北京的中国人,天安门广场是必到之地,没亲眼见到天安门城楼,便等于没到过北京。而对于外国人而言,天安门城楼即是新中国的象征,凡到中国游览,没到过天安门广场,没见到天安门,就如同没到过中国。

50多年来,天安门既目睹了新中国蒸蒸日上的发展和天翻地覆的变化,也目睹了新中国领袖们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走过的曲折——无数次庆典活动和广场大阅兵让它无比振奋,文化大革命中的疯狂也曾令它迷惘,“四五”广场事件中人民的呐喊让它看到了希望,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及港澳回归、申奥成功的喜悦更令其容光焕发……

新中国领袖们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几乎都会在天安门前有所体现。

50多年来,天安门能一直牵系着亿万中华儿女之心,主要在于这里举行着一次次国庆检阅游行和阅兵,这是新中国最隆重的仪式,是国威军威和民族精神的显现。当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升起时,毛泽东登上城楼检阅了刚刚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英雄部队。从这时起直至1959年,他在这个雄伟的广场进行了11次正规的国庆阅兵。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又在天安门乘车检阅了部队并在城楼上阅兵。1999年国庆50周年大庆时,江泽民又在这里阅兵,并和百万军民共度盛典。2009年,国庆60周年盛典,胡锦涛与20万军民在此同庆共和国华诞。

天安门前的群众游行,是首都人民表达欢庆之情的仪式,也是全国人民将建设成果向世界显示的一个橱窗。天安门广场的阅兵,是按照国际上现代阅兵的惯例,分为阅兵式和分列式两个部分。阅兵式是阅兵首长在阅兵指挥员的陪同下乘车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分列式是由受阅部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领导人或贵宾的检阅。当年的人民解放军官兵,都把能到天安门前接受毛主席检阅作为最大的幸福,而毛泽东在城楼上的镜头也永远成为亿万人民不能忘怀的历史画面。天安门阅兵,实际上也成为共和国发展和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1949年10月1日的新中国开国大典之日,中苏两国摄影师同时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了纪录片。遗憾的是,苏联人拍摄的彩色胶片随后在北京饭店因吸烟失火而不幸烧毁,如今人们在电视屏幕上经常目睹的只是中国摄影师拍的那些黑白片。从这些历史镜头中,可以看到广场上万众欢腾之时,毛泽东的表情却始终凝重,脸上很少出现笑容,此刻的心情按他自己说是“又愉快又不愉快”。毛泽东后来解释: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

当时在天安门参加检阅的英雄部队,也显现出“很落后,很穷”的情景。展现在广场上的装备是日制九七式“老头坦克”、150毫米“花炮”和德制七九步枪、捷克式轻机枪……这些缴获的“万国牌”武器出自十几个国家,多是别国淘汰的旧品。检阅途中有一辆装甲车驶到天安门西侧,还因机械故障熄了火,多亏后面装甲车里的战士急中生智,开上前去把开不动的装甲车顶到西长安街上。

据卫士长李银桥等人回忆,当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很兴奋,足足站了6个小时没有休息。阅兵的最高潮,是新建的人民空军的战机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此前看着阅兵,人们只闻军乐奏响而屏息无声,此刻在广场和城楼上突然爆发了如雷如潮的掌声欢呼声,毛泽东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因为从这一新军种的亮相让人们看到了人民军队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从开国大典开始,10年间每逢国庆举行阅兵成为制度。在1954年国庆阅兵中,部队编成和武器装备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刚刚胜利结束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诸军兵种参加了检阅,受阅部队的武器结束了过去的不统一状态,全部上标准化、制式化的苏式装备。1955年国庆阅兵时,刚刚授衔的官兵们穿着有军衔的新式服装通过了天安门广场,军容焕然一新。1956年国庆阅兵在大雨中进行,受阅部队乘坐中国刚刚生产出来的解放牌汽车通过广场。1957年阅兵时,中国新生产的喷气式歼击机通过了天安门。1959年10月1日,国庆10周年阅兵大典的规模远超过此前任何一次。在大大拓宽了的天安门广场上,由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和6个空中梯队组成的阅兵队伍接受了检阅。最令人兴奋的是,解放军带“五”字头的新式武器——五六式冲锋枪、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五九式坦克、歼五型歼击机等也纷纷亮相,而且基本都是中国自产。不过在世界范围内,此时一国军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已不是新型坦克和喷气式歼击机,而是美苏英已装备的核武器及远程导弹。恰恰在这一问题上,中苏之间刚刚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和矛盾激化。

在阅兵时,毛泽东同赫鲁晓夫并排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虽然庆典空前隆重,毛泽东的心情却很不愉快,此前党内刚刚在庐山会议上就“大跃进”和经济困难问题出现了激烈争论,中苏关系也趋向恶化。中国的国防事业在常规装备上虽有飞速进步,但在发展尖端武器方面却受到苏联的限制。这时,毛泽东已经下定了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决心。从某种意义上讲,1959年国庆阅兵是中国单纯的常规装备检阅的终结,而向“两弹一星”的迈进。

1960年夏天,因“左”的方针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的恶果显露出来,同年8月结束的北戴河会议决定全党共渡难关,毛泽东也决定带头不吃肉。在这种形势下,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发出通知说,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典礼制度,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后来的政治动乱,又使阅兵制度在20多年间中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1981年邓小平提出恢复阅兵制度,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了规模更大的阅兵。1999年国庆50周年时,江泽民主席又检阅了全新装备的部队。2009年国庆60周年,胡锦涛主席检阅了军容齐整、军威雄壮的受阅部队。当人们通过检阅看到新中国的国防事业日新月异之时,便不禁回忆起全国解放初期毛泽东参加的阅兵,追念起峥嵘岁月中的那些奠基事业。

饱经沧桑的天安门城楼,流逝的是历史,留下的是记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安门往事追踪报告(上下)/共和国心脏地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30519
开本 16开
页数 8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1.7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4
丛书名
印张 5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85
6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