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乞力马扎罗山下/海明威全集
内容
试读章节

“不。他们不会做那种事。”老人说,“他们不可能做那么愚蠢的事。他们可都是瓦卡姆巴的茅茅党人哪。”

老人不知道自己多老了,不过肯定已过古稀之年。他是这个庄园的管家,眼神和善,常带笑意,薄唇犹如利刃一般横亘于英俊的睑上,只有笑时才会咧开嘴角。他是瓦卡姆巴人,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做过步枪手和侦猎员。做私人管家已经四十三年了,替一个不错的白人猎手服务,从第一仗开始到最后一仗结束,都一直跟随着这个主人。主人也已垂垂老去。他和主人惺惺相惜。

老人穿半军式短上衣,长裤子,包着穆斯林头巾。他皈依了伊斯兰教,还很虔诚。他对游猎的后勤事宣所知颇丰,能够让人在享乐的同时又不致伤身。老人单纯、机警,技艺非凡,像所有瓦卡姆巴人一样,愤世嫉俗又不失幽默感。他有五个老婆,在他第二次心脏病发大约九个月后,最小的一个老婆给他生了一个孩子。现在他还想要一个孩子,因为心脏病没有再发作了。他爱吹毛求疵,像个老妇人;又很严厉,像个没有军衔但已服役三十年的军士。他的信仰不容置疑。但我从不知道,在一种特定的宗教仪式里,有多少是利欲驱动,又有多少是真正信仰。我不知道的事太多了,与日俱增。

这位老人一直在服侍他的主人,不管主人患的是普通发烧、黑尿热、阿米巴痢疾、脾疝气,还是有致命危险的蜱热(在没有抗生素之前,蜱热就像落基山斑疹热一样致命)。在主人经受着脊柱损伤、慢性坐骨神经痛、肺炎以及痔疮等各种疾病苦痛的时候,他一直在旁照料,共渡难关。主人非常依赖他,晚上,他站在帐篷里,守护着主人在帆布浴缸里洗澡,这时,你可以听到他们之间的交谈。他在主人面前从来不坐,就站在那儿,取笑主人,骂骂咧咧,似乎主人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们太了解彼此了,并肩作战无数次,相互欣赏和尊重,感情深厚。所以,在晚间洗澡这种时刻,你很难定义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他们犹如一对共谋犯。他们以忠诚服务和保护主人著称,美国那些被宠坏的有钱人的孩子,那些正儿八经的猎物标本收集者,各种又老又有钱的美国人,都深信他们的重要性和能力。认为他们能把在位的王公大臣训练成彬彬有礼的学生。许多人想到东非来已经想了大半辈子,渴望献身于崇高的野兽杀戮事业。这意味着猎杀大猛兽有许多专业技巧。这是最好应付的一群人,通情达理,他们时时刻刻都沉浸在这奢侈的享乐游戏里,手边钱不多时也会给足小费。这些人学习当地的斯瓦希里语,重点是学习为他们服务之人的名字,不再大喊“小弟”之类。这位游猎队老总管的名字叫黑帝,那些喊他的人都不知道,在瓦卡姆巴语里,这个名字非常高贵。他自己知道这一点,但他也知道自己没有什么高贵的血统,只是在还未记事的年纪起,就有了追猎的天分,像许多注定没有好结局的天才坏小子一样。他知道自己会在这一行一直千下去,直到预料当中的第二次心脏病来袭。

游猎并非简单之事,因为东非已经今非昔比了。那个白人猎手是我多年的亲密老友,我比敬重父亲还要敬重他,而他对我信任有加,我自觉惭愧。不管怎样,我该努力不辜负他的信任才是。他对我因材施教,放任自流,只有在我犯错误时才指出并修正,他会解释为什么错了,然后说要是我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他就会更加信任我。他思维缜密又勇气可嘉,有着好人的软心肠,待人接物触觉敏锐,见解独到。他非常顾家,却更喜欢离家而届。他热爱家庭,热爱老婆孩子,但注定要流浪。他最后离开我们,是因为必须得回他的农场了,那是一块两万英亩的畜牧场,在肯尼亚。那天黎明之前,他跟我说:“老爹,我不会透露女主人的任何事情,因为你。这么长时间以来我对她_直都很信任。只有在那个该死的马加迪城。”他朝烟管吸了一口,吐出烟雾,“你才不能信任任何人、任何事。P3-5

序言

1954年1月23日到24日,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理想游猎之旅。结束于两起飞机失事的噩梦之中。海明威本想带着妻子玛丽,重温1933—1944年在非洲的快乐游猎时光,那段经历记载在他的纪实小说《非洲的青山》里。他逗留了两个月,写出了他两部最好的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的短暂幸福生活》以及《乞力马扎罗的雪》。但这次在他们从当时比利时的领地刚果到乌干达去给玛丽买圣诞礼物时,飞机相撞,海明威夫妇和他们的飞行员罗伊·马什被迫降落在了默契森瀑布附近。他们幸而得救,在瀑布附近临时扎营。后来,海明威夫妇乘船去了乌千达的布迪亚巴,在那里,他们又遭遇了第二起飞机失事,当时,他们准备飞往恩德培,飞机在起飞时碰撞了。1月25日,全世界的报纸都登载了他们的讣告。虽然这富有戏剧性的消息是假的,但在第二起事故中,海明威确实遭受了严重的脑震荡和内伤。他自己对这两起事故的直接回应,是写了一篇嬉笑怒骂的两段式文章,仅仅在事故发生三个月后就刊登在《观察》杂志上。回到古巴以后,海明威开始写这一次的游猎经历。

从1954年10月底到1956年的春天,海明威都在奋笔疾书。很明显,这本书与他以往写过的作品都大不相同。他叙述之前的游猎经历时,都会添加一些想象的事件在里头,但这一次《乞力马扎罗山下》的手稿完全不同于《非洲的青山》,这次文中的叙述者对非洲人、猎杀大猛兽以及其他主题的态度,与他本人完全一致。《非洲的青山》是在海明威35岁左右时写的,那时他还相对年轻,还在致力于维持自己文学上的声誉,毕竟那声誉是通过前+年的努力赢得的。而写《乞力马扎罗山下》时,作者刚刚取得了专业上的两大成就,一个是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年)获得巨大成功,还有一个就是他为此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在作者海明威用一种自嘲的幽默来完全放松地描写自己时,就成就了这么一本生动而富有幽默感的书。只是,一直支持他的“可怜的老妈妈”,也就是书中的女主人公,已经从《非洲的青山》中的第二任妻子波林·菲弗·海明威,变成了《乞力马扎罗山下》的第四任妻子玛丽·威尔士·海明威。玛丽从来就不怕刺伤她丈夫的自尊心。海明威常对她抱怨,说她对自己的幽默写法没有给予足够的肯定。在这本非同一般的书里,他展示了自己的幽默天分,用了一种漫不经心却又异常认真的笔调,就像另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所说:海明威热衷的是“高度严肃的喜剧”。他对种族主义、女权主义以及冷战等紧张局势的先见之明。在这本书里既没有解释,也没有议论。他只是记录、展示,没有说教,从而再一次证明了叙述优于阐述。

这本书写得得心应手,海明威按照老规矩——每天两页的速度推进。1955年的1月16日,他在手稿第186页的页边上记录下了日期;这一年的12月29日,他已经写到了748页;他最后标注的日期是1956年的2月27日,第843页。此后他就把这部厚厚的手稿搁置到了一边。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曾提到自己寄存在古巴保险箱里的手稿,说它们是他的“人寿保险”,言下之意是,他死后,他的遗孀玛丽·海明威就可以把手稿取出来拿到出版社出版,获取版权费。研究过《流动的飨宴》、《岛在湾流中》以及《伊甸园》手稿的学者知道.有时情况并非如此。这本“非洲之书”,海明威曾在他的信件中非正式地提到过。850页手稿部分是手写的,还有一部分是打印的。打印的部分作者又用笔大量地修改过。手稿包含了一些脚注(给他自己用的),表明要重写一些段落、扩充一些,查证某些事实,还要解决一些他在文中用到的斯瓦希里语、瓦卡姆巴语以及马赛语的问题。但最终,这些段落没有确定。我们无法知道他会如何添加、概括、调整。也不知道他会给这本书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手稿的最后一段是一句没有写完的话。

手稿没有最终确定,这个问题海明威直接抛给了他的出版商、编辑和继承者,这些人都是因为他的意愿或渴望来关心他未完成的遗作的(他的部分信件除外,那是他不想出版的),他的继承人面临着一系列的选择。熟知他的喜好以及喜欢他写作技巧的一些评论家和文艺研究者争论说,如果没有海明威本人的明确同意,他的任何作品都不应该在他死后出版。对于这类作品模糊或消极的评论,似乎都为这类论证提供了证据。

然而,根据海明威对这部手稿作为遗产的含蓄表示,以及作品本身相当可观的原创优点,还有作为作者生前作品无可争议的价值等。我们相信这本书完全值得出版,完全可以忠于原著,不用改编、炒作或对原文进行没有根据的改动。

我们的目的,就是出版一本完全是海明威手稿的读物,此手稿是根据他第二次的非洲游猎生活(1953—1954年)而写成,是一本极少包含抽象理论的读物。

海明威在介绍《非洲的青山》时称,他已经“尝试去写一本完全真实的书,以与一本想象的作品比较,看一片地区的样貌以及他们的行动模式,能否完全真实地呈现”。对于《乞力马扎罗山下》来说,更是如此。他在处理他1953年年底和1954年年初的经历时,就像他在1930年的那次一样,大部分的叙述都是基于真实事件而成,这一点玛丽·海明威在她的自传中也证实了。不过就像他早些时候“真实”的书一样。他还是增加了一些虚构元素来改进和塑造日复一日的非洲故事,重现了维吉尔《牧歌》里的浪漫田园风情。《牧歌》这本书玛丽和欧内斯特都读过,他们读的是英国文学家刘易斯翻译的版本。还有与《非洲的青山》相似的一点是,作者倾向于在叙述中跳到欧洲和美洲一些有趣的话题上去。(他在《午后之死》和《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也采用了这种回忆往事的方式。)

就像他写《非洲的青山》一样,这个故事也结构巧妙。尽管是编者为本书起的名字,但“乞力马扎罗山下”这一标题,表示它不仅仅是一本消遣性的非洲游猎日记,而且像亨利·戴维·梭罗的《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个星期》一样,是一个故事。《非洲的青山》塑造的“情节”是两个男人之间捕猎大猛兽的竞争(其中一个并不知自己是竞争者),除去这方面的悬念不讲,《乞力马扎罗山下》完整地叙述了两个狩猎故事:一个是半真半假的从12月到5月的爱情故事,是关于叙述者和一个年轻的瓦卡姆巴族女人之间的一段感情;另一个就是游猎队日常的捕猎活动。吸引人的是幽默的对话,以及对即将出现的两大猛兽的判断。叙述肯定是基于真实人物、地点和事件而完成的(其中的妻子玛丽和儿子帕特里克·海明威都可以证实,他们当时也在那儿。如果他们不能完全证明的话,欧内斯特提到的全部事件,其后的传记作家卡洛斯·贝克作过恰如其分的评价,即“轻微虚构”)。

这两个狩猎故事都没有《非洲的青山》那么复杂的追捕过程,两个猎手在《乞力马扎罗山下》中,并没有竞争,都只是出于自己的原因,决心去杀一些野兽。玛丽一直追寻的是一头特别大的狮子。叙述一开始,她就已经失败了。挑战来自她的身高,她没办法在高大的灌木丛里不被挡住视线。还有她没个定准的枪法,每次有机会杀死狮子时,她总是又兴奋又痛苦,来来回回地错失机会。海明威则面对着另一种挑战,《观察》杂志的摄影师厄尔·西塞拍了一张他和一只被杀的猎豹的图片,但猎豹并不是他杀的(虽然他真的帮忙杀死过这只野兽,但第一枪是他的古巴朋友马伊托·梅洛克打的,根据狩猎的规则,猎物属于第一个打伤它的猎手)。所以,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同时也为了维护那一地区的安宁,他必须亲自杀死那只侵袭非洲人家畜的猎豹,而且要赶在照片刊登之前,即1954年的1月之前。最后两个猎手都成功了,这是推动本书行动的两大主要情节。

许多深刻的观察都作了喜剧化的处理,这是海明威最为幽默和轻松的作品。但偶尔也有暗藏的悲剧漫不经心地从表面浮出来。有一次,玛丽批评海明威学习语言的方法不对。他就拒绝正确学习斯瓦希里语,宁愿用自己非正式的方式学习。正因为如此,玛丽说,他才能说、能读法语,就是不会正确拼写。当他开玩笑地嘲弄她的批评时,她跟他说,是因为自己绝望了。海明威的回应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方式,就像书中所说:我没有绝望,因为我还有希望。等到没有希望那天,你就知道了,很快就会到来。

距离第一次到非洲狩猎已经二十年,海明威对待狩猎的态度也改变了。玛丽作为一个到非洲狩猎的新手,被允许去捕获躲在热带家园的狮子,而海明威作为一个老猎手,已经不再渴望去猎杀热带野兽,他甚至许诺不再杀那些稀有动物,比如说印度豹之类。取而代之的是,他只是为营地打些食用肉回去,然后只要观察这些野生动物就已经获得巨大的满足。在玛丽追猎那头狮子期间,他最高兴的时刻不是玛丽远距离而漂亮地射中了那头狮子,而是在之前的一个晚上。他看见那头狮子像一只猫一样卧在一个山冈上,守卫着它的王国。有一次,他悄悄跟踪一头体积庞大的野公水牛,最后却只是朝向它开了几声空枪而已。追踪就足够了,杀死一头公牛就会损害追猎的乐趣。不管什么时候,他的游猎队伍都尽可能地避免与犀牛交锋。当象群经过附近的瓦卡姆巴族村庄而没有搞破坏时,海明威就会松一口气,因为要是象群千了坏事,作为一个名誉上的狩猎巡逻官,他就得被迫对象群采取行动。

《乞力马扎罗山下》的读者将会遭遇一个在之前作品中很少见的海明威。作者的幽默感并非人人都能欣赏,它有时是开玩笑的形式,特别是在拿自我开涮时。比如说,在说到195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温斯顿·丘吉尔时,海明威便放话说,既然丘吉尔以酗酒著称,而自己又步其后尘,在不断地消耗酒精,那最后也很有可能赢得诺贝尔奖。又或者,他可以遵照他的一个英国朋友的建议,凭借夸夸其谈去得奖,因为丘吉尔得奖的部分原因至少应该归功于他的演讲术。海明威最后还让玛丽作了决定,因为她说,如果他偶尔写点东西的话,也许真的可以通过写作来赢得那个奖项。

阅读这部不同凡响的作品,读者们既能重温与以往相似的愉悦,也能发现新的体验。我们能从这部作品中找到与海明威其他作品的联系,有《春潮》中的热闹幽默,也有《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中的冷嘲热讽,还有《老人与海》中的淡定哲学。海明威死后所出版的书,从《流动的飨宴》到《岛在湾流中》(1970年)和《伊甸园》(1986年),再到《乞力马扎罗山下》,都显示出了他从形式到内容上的新尝试。在这本最新的著作中若说能找出海明威那种灵活、幽默的文风,那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正是它最本质的优点,也是被一小部分能够接触到这部手稿的学者兼读者所肯定的。尽管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一样,还省略了两场险些让人丧命的飞机相撞而造成的坠落事故,但是,故事的主要矛盾都解决了,主题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这点上来讲,这本书不能算是没有完成或有所缺漏的作品。或许。它就是一位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最后的礼物。

罗伯特·W刘易斯

罗伯特·E.弗莱明

内容推荐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所著的《乞力马扎罗山下》根据海明威第二次非洲游猎(1953~1954)的手稿整理而成。此手稿被海明威称为他的“人寿保险”,曾寄存在他在古巴的保险箱里,手稿的出版意味着这种保险产生了功效。

《乞力马扎罗山下》基于真实人物、地点和事件,完整地讲述了有关狩猎活动的故事。既能让读者重温与以往相似的愉悦,又能发现新的生活体验。这部作品既有《春潮》中的热闹幽默,又有《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中的冷嘲热讽,还有《老人与海》中的淡定哲学,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佳作。

编辑推荐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所著的《乞力马扎罗山下》的读者将会遭遇一个在之前作品中很少见的海明威。作者的幽默感并非人人都能欣赏,它有时是开玩笑的形式,特别是在拿自我开涮时。比如说,在说到195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温斯顿·丘吉尔时,海明威便放话说,既然丘吉尔以酗酒著称,而自己又步其后尘,在不断地消耗酒精,那最后也很有可能赢得诺贝尔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乞力马扎罗山下/海明威全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海明威
译者 陈四百//黎亚洲//刘志颖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56005
开本 32开
页数 6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13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10
146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