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魂(附光盘航天精神纪事)(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天魂》编委会编写的《天魂:航天精神纪事》以中国航天事业55年光辉历程为写作背景,用纪实文学的手法追寻了中国航天人创造以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伟大成就的艰难历程,披露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起步到超越的辉煌业绩,记述了航天领域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件,刻画了航天战线感天动地的典型人物,在这一过程中集中展现了具有航天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航天(传统)精神、“两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统称航天精神)及其孕育形成的曲折过程。

本书叙述以时间为经线,以型号任务为纬线,以航天精神为结合点,结构新颖,主题突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书中文字真挚感人,洗练壮美,感染力和表现力强。为了使读者更准确地理解航天精神的精髓,本书在每章首页都设计了导读文字,使故事既能纵横捭阖,又能扣紧主题。这部书被称为“一部揭秘航天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英雄史诗,一首奏响航天人不懈求索开拓天疆的嘹亮赞歌,一幅描绘航天人放飞神舟拥抱嫦娥的历史画卷,一本记述航天人自主创新为国争光的生动教材”。

内容推荐

  《天魂》编委会编写的《天魂:航天精神纪事》共分六章,每章着重展现航天精神的一个侧面。第一章《大国的抉择》以白手起家创建航天大业为背景,突显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精神;第二章《尖端技术买不来》以迎难而上研制尖端武器为背景,突显航天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第三章《太空高挂中国星》以依靠自己力量突破卫星研制的各种困难为背景,突显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精神;第四章《开辟飞天长征路》以协同作战攻克难关研制长征火箭为背景,突显航天人严谨务实、大力协同的精神;第五章《大山深处的赞歌》以建设航天三线献了终身献子孙为背景,突显航天人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第六章《向着更广阔的天域》以不懈求索开拓广阔天疆为背景,突显航天人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精神。

在《天魂:航天精神纪事》中,编者们试图用纪实文学的手法追寻、撷取和还原航天领域这些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件和感天动地的典型人物,以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航天精神的渊源,更加深刻地理解航天精神的内涵,更加明确航天人的价值取向,更加领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目录

第一章 大国的抉择

 1.这是命运决定的

 2.钱学森回来了

 3.神秘的“老五院”

 4.“老大哥”的礼物

 5.从仿制起步

 6.一步一步爬楼梯

 7.逼上“梁山”

 8.争气

第二章 尖端技术买不来

 1.不信“东风”唤不回

 2.有无枪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3.“黑猫中队”的覆灭

 4.吹响飞向太平洋的号角

 5.“中国飞鱼”声名鹊起

 6.四海欢呼水下腾蛟龙

第三章 太空高挂中国星

 1.叩问苍天

 2.能在中国着陆就是胜利

 3.不“买星”,要“造星”

 4.建立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5.抢救“风云一号”

 6.“百家星”成为“世界星”

 7.小卫星的大用途/148

第四章 开辟飞天长征路

 1.毛主席说:8公里也了不起

 2.长征火箭第一飞的背后

 3.悲壮的首发式

 4.中国不能在静止轨道上缺席

 5.追赶太阳的脚步

 6.从“纸上谈兵”到挺进国际市场

 7.承载新的光荣与梦想

第五章 大山深处的赞歌

 1.建设战略大后方

 2.泪水汗水交织的日子

 3.挺直的脊梁

 4.感天动地的壮歌

 5.大山魂

 6.最后的村庄

第六章 向着更广阔的天域

 1.曙光来临

 2.太空漫步

 3.火箭是有生命的

 4.深空探测第一步

 5.探月之旅

 6.“二姑娘”披嫁衣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950年10月19日,傍晚。夕阳落尽,乌云四合。以我东北边防军更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百万人马蹑足潜踪,熄火禁声,神不知鬼不觉地跨过了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他们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每日黄昏至凌晨4时悄然行动,天一亮便隐蔽不动,以至于朝鲜战场上的美军浑然不觉。

10月底的一天,中南海紫云轩。下午,秋意正浓,艳阳正暖。毛泽东从容地坐在宽大的书桌前批阅文件,他不时地抬起头望向窗外。身边的警卫员理解毛泽东的心思,每天这个时候,他都会收到朝鲜战场上的消息。

中国出兵朝鲜,别无选择—朝鲜亡则中国危,假若侵朝美军压至鸭绿江,中国在毫无缓冲之地时再用兵,形势就危险了。迫于局势,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人力排众议,果断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然而,中国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用兵,能取胜吗?一些人对美作战无自信。毛泽东有信心,但也没有绝对把握。

从军事指挥上,毛泽东派身经百战的彭德怀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又亲自指挥,他有信心赢美国;论士兵斗志,毛泽东也放心。然而,最让毛泽东不放心的是我军的武器装备。和美国相比,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实在是相形见绌。就在一年前新中国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受阅部队的武器,从大炮到坦克,从汽车到飞机,有95%是“战利品”。这些品种五花八门、被称作“万国牌”的武器装备多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从敌方缴获的,而且几乎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生产的,不仅性能落后,甚至连修理用的零配件都找不到。如今,在“老大哥”苏联的援助下,志愿军虽然已经配备了较为先进的苏制武器,而美国却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除了先进的飞机、大炮、坦克、步枪,还有让全世界望而生畏的导弹和核武器。

导弹,是一种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具有制导系统的武器,可携带数吨炸药或更少重量的核弹头,准确命中目标。导弹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远距离遥控发射实施突然打击,命中精度极高。可谓是“拒敌于千里之外,灭敌于无形之中”。

核武器更为可怕,其中原子弹是代表。几年前,美国为了提前结束二战,用B-29轰炸机在日本的广岛上空投下了全世界第一颗原子弹,之后,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每颗原子弹的破坏力都远超过1.5万吨TNT当量,而且伴有巨大的冲击波、光辐射、穿透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据统计,日本两地受原子弹伤害而死亡的人数最终达到37.5万。原子弹爆炸之后,许多幸存者也饱受辐射后遗症的折磨,包括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遭到两颗原子弹轰炸的日本旋即宣布战败投降。从那时起,全世界都领教了核武器的威力,世界人民都笼罩在这可怕的核阴影之下。

正当毛泽东陷入沉思时,警卫员报告:“聂帅到。”

作为总参谋部代总长,聂荣臻负责志愿军出国作战的部署、训练、运输、供应、补兵、轮换等工作,日夜忙碌,有时几天几夜睡不了觉。他手拿电报,面有喜色:“主席,第二次战役打胜了!”

毛泽东急忙按灭手中的烟蒂,抓过电报,连说:“好!”

按毛泽东的部署,志愿军的前两次胜利,都是在敌人措手不及,毫无防备,而且是在兵力两倍、甚至三倍于敌兵的优势下,实施突然打击而取得的。

毛泽东很快收敛了笑容,他点燃了一支烟,来回踱步。现在,志愿军的实力已经全面暴露给敌人,接下来的仗怎么打?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停住脚步,自言自语道:“和老美比,我们装备落后,无制空权,缺乏坦克和炮兵支援,也没有制海权,这个缺陷已经越发明显了……”

事实确实如此,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志愿军因缺乏步兵反坦克武器吃了大亏,志愿军兵力上的优势被美军火力上的优势抵消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围美军往往能在强大的地空火力的支援下逃出包围。美军第10军在东线遭到宋时轮兵团包围时,大部从海上撤走;第二战役中美军几个兵团被包围时,被空军救出相当一部分。

一个月后,毛泽东命令聂荣臻:传令彭老总,用老法子—“零敲牛皮糖”。

于是,志愿军又拿起了我军游击战的法宝,集中优势兵力穿插迂回分割包围,他们用一个军一次只吃掉敌人一个营的办法,一点一点地取胜。

就这样,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在七个月内连续进行五次战役,把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志愿军的胜利震惊了美国政府,他们惊呼:中国陆军是一流的作战部队!

对一流的部队就应该采取非常规的作战手段,这是美国的逻辑。11月20日,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建议美国研究对朝鲜、中国东北以及内陆实施核打击的目标,他说:“为了联合国军守住他们的阵地或重新向鸭绿江推进,使用原子弹是必要的。”美国空军和海军方面则认为:核轰炸可以产生足够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妥协。

11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以满足军事形势的需要。”

记者杰克·多尔蒂问:“这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意味深长地说:“包括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

消息传到中国,毛泽东和国防部所有将领都感如泰山压顶。

1953年,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

5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对印度总理尼赫鲁说:“如果不能实现停战,美国将不再承担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

所幸的是,在美国的核大棒落下来之前,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书。

虽然毛泽东立志“我们的国防应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我们不但要有一支强大的陆军,而且要有一支强大的空军和一支强大的海军”,1950年他还曾一连三次观看兵器展览,但在建国之初经济一穷二白、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毛泽东也还没有下定决心要研制中国自己的导弹、原子弹。

促使毛泽东下决心搞出中国自己的尖端武器的,是美国一次次变本加厉的核威胁。

1954年8月,退守台湾的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袭扰大陆东南沿海,妄图反攻大陆,再取政权。8月3日,美国政府宣布向台湾提供军事援助,以阻止共产党占领台湾。8月11日,接替杜鲁门担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称,要“粉碎中国进攻台湾的任何尝试”。

面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中国人民不能坐视。9月3日,毛泽东命令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猛烈炮击蒋军盘踞的大小金门岛和马祖岛。

美国恼羞成怒,再次举起核大棒,这是美国的“杀手锏”。白宫政策规划办主任罗伯特·鲍伊说:如果金门和马祖落入中共军队之手,美国将向两个岛屿投掷核武器。1955年初,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罗伯特·卡尔内向报界透露:美国已经拟定了一个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的计划……

美国的核大棒如希腊神话中的达莫克利斯之剑,再次悬在中国人民的头顶上。

如果中国也有尖端武器,谁还敢动不动甩出核武器的大棒!正如周恩来所说:“的确有可能造成一种力量来反对使用原子武器,因为现在美国和苏联都掌握了原子武器……你用我也用,战争就无法进行了。”

在经受了美国在朝鲜战争和台海危机两次核讹诈后,新中国的领袖们深切地认识到,对付强权政治必须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掌握核武器,国家的腰杆永远直不起来。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占世界第一位的大国,只有掌握尖端武器,具备核反击能力,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

基于这种认识,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尖端武器的决定,毛泽东曾一言蔽之:“这是决定命运的。”

有一天,毛泽东问周恩来:“在原子弹和导弹研制方面,我们的人才如何?”周恩来回答:“我们有这方面的人才优势,在原子能方面,已经有钱三强等几位科学家从国外归来,可以开展工作。在导弹方面,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火箭专家钱学森早日回国。”

P2-6

序言

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55年的光辉历程。中国航天人不仅创造了以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伟大成就,也孕育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统称航天精神)。

航天(传统)精神发端于中国航天事业建立之初的20世纪50年代。面对新中国建国初期经济力量和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经验缺乏的现状,聂荣臻元帅为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建院方针和“集中力量,形成拳头,组织全国大协作”的工作方针。20世纪60年代,苏联中止援助,我国的导弹仿制处于艰难境地,国防部五院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为国争光”和“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争一口气,突破从仿制到独立设计关”的口号。1961年,国防部五院又倡导在研制工作中树立“敢想、敢说、敢干”和“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的“三敢”、“三严”作风,提出了创造安安静静、干干净净的科研环境,在尖端科技工作中做到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地按照科学要求完成任务,一切工作都要严格保证质量的号召。这些方针、原则、要求,逐渐演化成为航天人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航天事业的创业者们,以极大的爱国热忱,顽强拼搏,艰苦奋斗,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实现了中国航天从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跨越。中国航天事业在收获了丰硕的科研生产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逐步孕育、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航天(传统)精神。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和多种卫星研制成功,特别是向太平洋海域发射洲际导弹、水下发射固体燃料导弹、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等项目的完成,标志着航天科技工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研生产体系,也培养了一支思想道德高尚、技术业务精湛的人才队伍,经过多年总结提炼,航天精神的表述呼之欲出。1984年10月,在航天工业部庆功授奖大会上,经过总结概括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严肃认真、勇于攀登、献身事业”的航天(传统)精神首次提出。1986年,航天工业部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进一步精练而准确地表述了航天(传统)精神,并号召广大职工学习、弘扬。从此,航天(传统)精神的表述被正式固化下来。

1999年9月18日,建国50周年庆典到来之前,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研制作出突出贡献的23名科技工作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讲话中精辟阐述了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体现出的“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一表述涵盖了航天(传统)精神,又具有更广博、更深刻的内容。

进入新世纪,中国航天又取得了载人航天工程等辉煌成就。2003年11月7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 “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

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党的领导下,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航天事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在科研、生产、试验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提炼形成的。它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航天战线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

航天精神来源于有血有肉的航天人生动感人的事迹,来源于有笑有泪的航天人大喜大悲的真实生活,来源于航天人攻克难关过程中曲曲折折、柳暗花明的探索过程。

我们策划并用三年时间组织编写了《天魂——航天精神纪事》一书。本书共分六章,每章着重展现航天精神的一个侧面。第一章《大国的抉择》以白手起家创建航天大业为背景,突显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精神;第二章《尖端技术买不来》以迎难而上研制尖端武器为背景,突显航天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第三章《太空高挂中国星》以依靠自己力量突破卫星研制的各种困难为背景,突显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精神;第四章《开辟飞天长征路》以协同作战攻克难关研制长征火箭为背景,突显航天人严谨务实、大力协同的精神;第五章《大山深处的赞歌》以建设航天三线献了终身献子孙为背景,突显航天人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第六章《向着更广阔的天域》以不懈求索开拓广阔天疆为背景,突显航天人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精神。

在本书中,我们试图用纪实文学的手法追寻、撷取和还原航天领域这些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件和感天动地的典型人物,以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航天精神的渊源,更加深刻地理解航天精神的内涵,更加明确航天人的价值取向,更加领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本职工作中。这是我们编纂本书的初衷,也希望对践行和传承航天精神有所裨益。

《天魂》编委会

2011年4月

后记

《天魂——航天精神纪事》书稿历经三年的酝酿、写作、修改,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本书的作者都是航天人,书中演绎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读起来情真意切,感同身受。

本书前言由王春河撰写;第一章由孙欣荣撰写;第二章由刘登锐、石磊撰写;第三章由崔伟光、孙宏金撰写;第四章由游本凤撰写;第五章由王晓彦、张美书撰写,李威提供部分素材;第六章由时旭、杨建、宋丽芳、张磊撰写。全书由范占英、石磊改写并统稿。

编委会对本书的撰写和出版高度重视,多次对书稿内容进行评审,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王春河、刘登锐、余盘清、张宏显等同志不厌其烦地参与了书稿的审读和修改,在本书的结构、史实乃至文字表述等方面作了非常细致的工作。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图书和文献,在此不一一列举;本书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限于我们的水平,书中难免还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天魂》编写组

2011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魂(附光盘航天精神纪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天魂编委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902180
开本 16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38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7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