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妮日记(世界最经典少年成长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第二次大战期间,纳粹党对犹太人赶尽杀绝。犹太小女孩安妮·弗朗克随她的家人,为了躲避纳粹党的迫害,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度过了长达两年的密室生活。安妮在13岁生日那年,收到了一本日记本作为自己最喜爱的礼物。从此,安妮便在日记本里记录下了自己的点点滴滴……

《安妮日记(世界最经典少年成长名著)》是一部纯原生态的作品。

内容推荐

《安妮日记(世界最经典少年成长名著)》是安妮·弗朗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记录,从1942年6月安妮13岁生日开始,到1944年8月1日被抓到集中营的前三天为止。安妮用她的笔为世人留下了一个乐观坚定地热爱生活、立志要成为作家的女孩,如何面对残酷战争和种族迫害,其内心的成长,渴望自由、爱情的情感和经历,展现了一个成长中的少女惊人的勇气与毅力。读《安妮日记(世界最经典少年成长名著)》会让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并对迫害人类尊严的残酷战争的进行反思。

目录

第一卷

 (1942年6月——1942年12月)

第二卷

 (1943年1月——1943年12月)

第三卷

 (1944年1月——1944年8月)

后记

试读章节

妈妈去找凡·达恩先生,肯定是去商量我们第二天是否就要搬到爸爸之前找好的藏身之地去。我们加上凡·达恩一家共7个人会一起搬到那里去。我和姐姐都一言不发,都在为爸爸担心,我们在考虑爸爸现在的处境,还不知道他怎么样呢。他当时正在乔德赛·恩瓦利德(犹太福利院)探望那里的老人,当然我们也在等妈妈,炎炎烈日下的那种焦躁和对爸爸妈妈的担心,使得我们既感到恐惧,又无奈。

门铃猛地响起,我和姐姐都惊呆了,我的第一反应是哈里,我不禁喊了出来,并有一种要开门的冲动,玛戈特姐姐拦住我低声喊道:“别开门!”紧接着,楼下就传来了妈妈和凡·达恩先生同哈里说话的声音,我和玛戈特姐姐这才放心地跑下楼来迎接他们,妈妈他们进来后随手关上了门。我和玛戈特姐姐的心随着每次的门铃响而揪起,我们总是在门铃响的第一刻就猫着身子看看是不是爸爸回来了,除了爸爸以外,别人来了我们是不开门的。

后来,妈妈把我和玛戈特姐姐支出了房间,开始和凡·达恩先生谈定详细计划。当我和玛戈特姐姐单独待在卧室的时候,玛戈特姐姐告诉我说: “安妮,其实召集令不是发给爸爸的,而是发给我的。”我一听这话更加害怕了,顿觉一股凉气窜过额头,我哭了起来。玛戈特姐姐今年才16岁,难道他们真能对这样一个年轻的女孩下毒手吗?将她带到阴森可怖的集中营去?我的上帝呀,但愿不要发生那样的事情,不过妈妈亲口说过不会让她去的,爸爸在向我们交代搬到躲避处的时候也肯定是这样想的。

可是躲起来会躲到哪里去呢?是到小镇上还是到乡下去?是要躲到大房子里还是小农舍里去?究竟是在哪里?……太多的疑问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问这些问题,但是我知道这些都是不允许问的问题,尽管它们时时萦绕在我的脑子里。我和玛戈特姐姐都知道我们要离开住所是个不争的事实了,因此我们开始收拾要紧的东西。我放进包里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你”——我亲爱的朋友日记本,然后是卷发筒、手帕、课本、梳子和之前写的信函。我边想着躲起来后的生活,边收拾着各种最紧要的东西。虽然知道我们就要离开这里去避难了。,但是我并不怎么难过,因为在我看来,美好的回忆比漂亮的衣服更加重要。

那天5点钟的时候,爸爸终于回来了,爸爸给库菲尔斯先生打电话问他晚上的时候是否能够来我家一趟。凡·达恩先生则出去找梅爱朴夫人(梅爱朴夫人从1933年起就一直和爸爸一起共事了,大家已经是非常熟识的老朋友了,当然她的新婚丈夫亨克先生也是我们的好朋友)去了。她来我家的时候拎着一个大包,塞满鞋子、外套、大衣、内衣和袜子后便走了,并答应说晚上还会过来一趟的。接着整座空大的房子里到处都充斥着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一个人能够吃得下东西的,虽然天气不怎么热,但光是这怪异的气氛就使得大家很不习惯。

楼上的一间大房子先租给了古德斯密特先生,他是个30多岁的离过婚的人,平常是不怎么在家里待着的,可是那天晚上他却偏偏闲得厉害,一直跟在我们的身边,直赖到10点钟的时候,要不是我们不得不动粗的话,很有可能还赶不走他。

1l点钟的时候梅爱朴夫人和她丈夫亨克·凡·森腾先生来了。又是一大堆鞋子、衣服、袜子及一些书籍,塞进了梅爱朴夫人的大包和他丈夫的深口袋里,等到11点半的时候,这对夫妇又匆匆离开了,他们的身影消失在暗夜里,我已经困得支持不住了,一头栽倒在目己柔软的大床上,尽管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晚上在这张大床上睡了,但我还是很快就进人了梦乡,睡得很沉,直至第二天早上5点半的时候妈妈将我推醒,我才不情愿地起床。

还好第二天的天气不像周日那天的那样闷热,下了一天的雨。我们尽可能多地穿衣服,好像是要立即搬到北极去似的,里三层外三层地裹着,因为我们都想尽可能多的带走一些随身衣服。我穿了两件背心、三条扎口短裤、一件上衣,外面套着一条裙子、一件夹克和一件夏季披风,头上戴着厚厚的毛线帽子,脖子上围着围巾,脚上套了两双袜子,外面窘盖一双系鞋带的靴子……哦,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说完呢,还没起身离开的时候我已经快被闷死了,我想大家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但是谁也没有抱冬什么。这种天气里有谁会像我们一样竟然带着一大箱子衣服出门呢?

玛戈特姐姐首先收拾的就是她的课本。然后骑着自行车紧紧跟在梅爱朴夫人身后消失在了雨中。直到动身的那一刻,我都不知道我们秘密藏身的地方是在哪里。7点半的时候我们要出发动身了,大门关上后,整座屋子里只能听见莫蒂的叫声,我可爱的小猫咪的细细的叫声,立是这座房子里唯一一个和我道别的生灵了,我只期待上帝能够让它和它的邻居过上好日子吧。我们留给古德施密特先生一封信,这些当然都写在信里了。

家里已经收拾一空,厨房里仅仅留下一磅肉,那是留给莫蒂的食物,餐桌上还摆放着早餐时用过的餐具,卧室里的大床已经被我们剥得光秃秃的了,一切都给大家留下狼狈逃离的印象,然而那个时候我们已经顾不上什么印象了,因为我们的头脑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赶快离开那里,赶快抵达安全的避难之地。

好了,凯蒂,今天已经说得够多的了,明天再继续向你讲述接下来的事情吧!

好朋友,安妮 P18-20

序言

每当看到安妮·弗朗克的这张黑白照片,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辛德勒名单》中那个唯一的彩色镜头: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我一直把她想象成那就是安妮。她应该是穿红色毛衣的,大大的眼睛,阳光般微笑,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下一页页日记。

在13岁生日那天,安妮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本硬皮笔记本。于是,写日记就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她津津有味地谈起自己、朋友、学校的考试和老师,还有哈里,那个让她蒙蒙胧胧地感到羞怯的16岁小伙子。清新的文笔让我们几乎忽视了这个可怜女孩所遭遇的残酷的生活环境——1942年6月的阿姆斯特丹,一个被法西斯占领下的混乱城市。在这个到处都弥漫着恐怖气氛的城市里,安妮必须每天佩戴一颗黄色的大五星,不被允许坐电车,不被允许进电影院,不被允许骑自行车,甚至每天的8点钟后她都没有坐在花园里的权利,所有的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她的全家是犹太人,这就像一张恐怖的无形网罩一样围在安妮的身边。

在她过完生日的一个月后,厄运降临了,一家人必须立即躲藏起来。安妮收拾的第一件随身物品就是硬皮笔记本。

几个月来,安妮的爸爸一直在悄悄地准备藏身的地方——一幢旧楼里的两层内室,曾经是他公司的办公室,现在公司交给两个荷兰人打理,正是凭着他们的正直、勇气和友谊,安妮一家才得以暂时躲过纳粹的搜捕。这栋荷兰的老式房子里建有密室,可以封闭起来与外面隔绝,如今,安妮和她的父母、姐姐玛戈特;,再后来又来了一位名叫杜塞尔的牙医。他们从此在这间狭小的密室里,终日提心吊胆,轻言慎行,对一个生机勃勃的小姑娘来说,这样的日子可以说是令人窒息的。再加上不同个性的三家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使原本很艰难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在这段枯燥而又漫长的时间里,读书和写日记成了安妮生活的中最重要的事情。日记成为安妮最亲密的朋友,她的日记记录了对战争、人类命运的思考,对成人世界的观察,和父母、姐姐及邻居之间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记录了一个小姑娘内心情感的变化,这个豆蔻年华的少女逐渐萌生的青涩甜蜜的、纯洁的爱情……安妮是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对生活,她满怀着期待和理想,她憧憬着未来,战后她要成为一名记者,成为一名作家。她总是以无限的喜悦和感激为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健康以及这个世界的美丽事物祷告,她深信不疑地告诉自己:“上帝是不会抛弃你的,因为你是他的儿女。”纵使有孤独、恐惧划过心头,也不能动摇她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不久,一个好的消息传来了——盟军开始反攻了。这给安妮带来了极大的喜悦和期望,她想,也许到了秋天,自己就可以告别这个囚牢般的密室,重返美丽的校园。

1944年8月4日,密室被纳粹发现,命运之神却无情地将她投进了恐怖的集中营。

八个人,一个小小的密室,两年里,他们躲在这里,每一天都可能会被刽子手发现,每一天都像走在死亡悬崖边,他们由相处时的不适应、互相埋怨、争吵,变成了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家人。安妮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学习与人相处,内心的成长越来越健康、越成熟。

1945年3月,荷兰解放前两个月,安妮死于一个集中营里,离她的16岁生日仅差三个月。

安妮走了,留下的只有这本红格子的日记,在这个仅可容身的黑暗阁楼里,安妮用她的笔描绘了一副绚丽的七彩世界,浇灌了一朵含苞欲放的青春小花。当这朵花笑着飘往远方时,全世界的河水都在哽咽。多少年后,我们已记不起这位小姑娘的青涩面容,却永远能闻见她种下的那颗信念种子的芬芳:“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后记

1944年的8月4日,全副武装的盖世太保在荷兰纳粹的带领下一同闯进了科伦公司,逮捕了所有“密室”成员,以及他们的保护人克莱勒先生和库菲尔斯先生,将他们统统送进了荷兰的纳粹集中营。经过短暂的停留后,9月3日,所有的犹太人被装入牛车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盖世太保将“密室”劫掠一空。几天后,办公室清洁女工在整理遗留下来的书籍和海报的时候,发现了安妮的日记,将它转交给梅爱朴夫人和艾丽沃森小姐保管,战争结束后这两位好心的女士将这本珍贵的日记交给了在集中营里唯一存活下来的安妮爸爸,受尽磨难的安妮爸爸含泪将女儿的日记付梓出版。

“密室”的8个成员中,凡·达恩先生被送进了毒气实验室当实验品,最终被毒死了;安妮的爸爸侥幸逃脱,并最终生还。安妮的妈妈于1945年1月5日死于集中营。1945年的2月到3月,姐姐玛戈特和安妮先后因斑疹伤寒死于贝尔根一贝尔森集中营。

书评(媒体评论)

“对大地的热爱和关于大地的知识结合得十分完美,这一点,我在任何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还未曾见过。”

——高尔基

安妮.弗朗克倘若还活着的话,也许她会成为作家或者是诗人。她的日记中透露出一种天生的才能或者说是一种早熟的表现,那体现出的是一种勾魂摄魄的魅力……

——艾尔莎·特丽奥莱(法国著名女作家)

关于战争,没有任何一部著作更比这部令人感动和难忘了

——《观察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妮日记(世界最经典少年成长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安妮·弗朗克
译者 海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704233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45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