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超级产品的本质(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自传)/读客商业思想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亨利·福特所著的《超级产品的本质(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自传)》是“读客商业思想文库”挖掘的经典之作,本文库只出版全球顶级商业巨子、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的代表作——他们或者曾经缔造过显赫的商业帝国,或者曾经改变过现代社会的形态,或者准确指出了商业运行的某种规则,或者引领了当下商界的最新思潮。

内容推荐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在《超级产品的本质(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自传)》中,详细回顾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超级产品之一——“福特T型车”从构想到狂销全球的全过程。关于一个超级产品的一切:理念、构思、设计、检验、改良、简化、人性化、改进生产方法、降低造价、改进使用体验、广告、定价……福特都进行过偏执狂式的反复推敲和实验。一个世纪以后,福特的信徒史蒂夫·乔布斯,将超级产品的思想全面升级、运用到新的领域,又一次用最少的产品拿走了行业最高的利润,征服了全世界的消费者。

《超级产品的本质(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自传)》中找到合适的产品,通过对其反复研究,去掉任何多余的部分,这才是正确的。要反复问:产品还有没有更简便、更轻便的余地?

大多数的生产者,更新产品比改进生产方法快,我们则恰恰相反。

生产的着眼点应是产品。组织、销售及财务计划都围绕产品展开。

福特成为20世纪伟大的工程师、企业家和管理大师,因为他掌握了一个商业秘密:不断改进产品,直至尽善尽美,就能取得越来越高的利润。

目录

引言 真正重要的是产品

第一篇:产品的研发是不断回归本质的思考

 第一章 超级产品的诞生:一生只完善一个好的理念

 第二章 超级产品的打磨:超级产品应致力于真正的服务

 第三章 进入市场:瞄准95%的需求

第二篇:基于产品本质的生产

 第四章 T型车:高利润的超级产品

 第五章 发明全世界第一条流水线,使高利润成为可能

第三篇:基于产品本质的管理

 第六章 生产率是生产管理的最好工具

 第七章 人性化管理保证超级工作效率

 第八章 提高购买力,扩大市场

第四篇:基于产品本质的价格

 第九章 生产普通消费者也买得起的产品

 第十章 不断降价,反而获得更多利润

 第十一章 每一次降价都意味着扩大潜在客户群

 第十二章 拖拉机的原则也一样:再次回归产品的本质

第五篇:伟大的产品造就伟大的企业

 第十三章 企业应致力于改善生活

 第十四章 真正的慈善事业能自负盈亏

 第十五章 将企业的原则应用于铁路:同样可以降价并服务更多人

 第十六章 广交良友,获益甚多

后记 我们的优势便是我们没有先例

试读章节

我们的优势便是我们没有先例

福特企业所做的一切——我所做的一切,都是通过工作以努力证明,服务先于逐利,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业,才是高尚的。我常想到,我们企业所取得的,那些多少被认为杰出的进步(我避免称之为“成功”,因这未免有盖棺定论之嫌,而我们不过才刚刚起步),都源于偶然;而我们采用的方法虽好,也只适用于我们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并不适用于企业所有产品的生产,其实也可以说,不适用于任何与我们生产产品及人事管理不同的企业。

过去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我们的理论和方法从根本上是错误的。那只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理解这些理论和方法。事实胜于雄辩,然而仍有人坚持,我们走的路其他企业走不了——我们不过是撞了好运。不管是我们,还是别人也好,都没法按我们造汽车和拖拉机的方式去造生活必需品,譬如鞋子帽子,以及缝纫机、手表、打字机等等。只要我们涉足其他行当,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我完全不能同意。天上不会掉馅饼,之前的章节应该已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没有什么别人没有的;我们也并没交什么好运,只是好运眷顾那些全力以赴工作的人。创业之初我们没有任何“有利”条件,几乎是白手起家。我们所拥有的,都是靠自己挣来的,是通过不懈努力和对原则的坚持挣来的。不玩把戏,也没有花言巧语,我们将本来被当作奢侈品的汽车,变为了生活必需品。当我们开始制造如今这种汽车时,整个国家没几条像样的马路,汽油稀缺,而人们也都认定了汽车最多不过是有钱人的玩物。我们唯一的优势,便是我们并无先例可循。

我们按照一个当时在行业内闻所未闻的理念开始生产。新事物总被视为异类。而有些人是如此古板,认定了新事物一定是另类,甚至是古怪的。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方式不断改变。我们总在不断寻求更好的新方法,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但从不认为有必要改变我们定下来的原则。我也没法想象有改变这些原则的必要,因为我坚信,这些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可以让所有人过上更美好、更广阔的生活。

如果不是抱有这样的想法,我就不会继续工作——因为再赚多少钱已无关紧要了。只有当金钱以实例证实并发扬原则时,它才是有用的。而这原则就是:只有企业提供服务,其存在才是合理的;企业对社会的付出须多于它索取的;只有让人人受益,企业的存在才有价值。我已经用汽车和拖拉机证实了这一点,现仍打算用铁路和公众服务机构来证明。这样做并非出于自我满足,也不是为了赚钱(虽然比起以逐利为目标,运用了这些原则反而能获更大利润)。我想要证明这一点,这样,人人都能拥有更多物质,企业提供的服务日益增加,人们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光靠公式是无法消除贫困的,只有辛勤和智慧的工作可以消除它。事实上,我们都是证实原则真伪的实验站。我们的确赚了些钱,而这只是用事实进一步证明了我们原则的正确性。

在前言里我已经阐明了这一理念。现在让我根据遵照该理念完成的工作,再将其重申一遍——因为它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基础所在:

(1)不惧失败,不囿于过去。一个人若对未来充满恐惧,害怕失败,终会故步自封。吃一堑只意味着可长一智。诚实付出而失败并不丢脸,害怕失败才是可耻。而过去,只有在为我们的发展指明方法时才是有价值的。

(2)对竞争淡然处之。谁干得最好,就该由他来完成这件事。试图从这个人手上抢走生意不啻于犯罪——因为这等于是为了一己之私而降低同胞们的生活条件,是凭玩弄权力而非智慧来竞争。

(3)服务先于获利。没有盈利,企业难以扩展。追求利益本质上并没错。一个运营良好的企业一定会获利,但利润必须在,也肯定会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后作为回报得到。利润不能是企业的基础,它应是服务的结果。

(4)生产并不意味着低买高卖。生产的过程,是用合理价格购入材料,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将这些材料转化为商品,再将它们提供给消费者。赌博、投机,和欺诈行为,都只会妨害这一过程。

我们必须生产,但最重要的是生产背后的精神。只有具有那种真心想提供服务的愿望,才能进行服务性生产。如今,针对金融业和工业,建立了各种完全人为制定的规则,它们还被通过称为“法规”,然而通常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也从而说明了,这些“法规”甚至连好的设想都算不上。所有经济推论的基础,应该是土地及其产品。使大地各种形式的出产物,产量够大,质量够可靠,并以此作为真正生活的——不只限于吃喝的真正生活——基础,这才是服务的最高境界,才是经济制度的真正基础。我们能制造产品——生产中的问题已被极高明地解决了。我们能以百万计地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充实。现在还有不少改进方法,如果它们都可一一得到实现,我们的物质生活会更臻于完善。然而我们过于关注所做的工作,却对工作的初衷漠不关心。好像整个竞争机制,整个生产创造过程,以及所有员工的劳动,都是以物质生产和它的副产品(即成功和财富)为中心。

例如,有人认为,个人或某一团体可以为了自身利益去牺牲他人或其他团体的利益。然而,这样做损人而不利己。假设农民击垮工业主,或是工业主打压农民,他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么?如果资方压倒劳方,或是劳方摧毁了资方,他们谁就能因此受益么?或是商人能通过打压竞争对手而获益?不能。破坏性的竞争于哪一方都无裨益。我们应该摒弃那种多数人失败,残酷的少数人获得垄断的竞争。破坏性竞争没法促使进步;有风格有水平的竞争才能产生进步。恶性竞争是个人化的,它不过是某些个人或集体扩张的爪牙。恶性竞争与战争是一个道理,驱使它的是一种意图“击垮”他人的欲望,完全是自私自利的。也就是说,它背后的动机并不是对自己产品的自豪,不是想要在服务上高出一筹,也不是出自探索科学生产方法的远大抱负。它只是想将他人排挤出去,为获金钱利益垄断市场。一旦目的达成,便以伪劣产品充塞市场。

将自己从这种琐碎的破坏性竞争中解放…术,可以使代们不再思想僵化。我们被牢牢束缚于陈旧的方式,束缚于单一、单向的使用方法,需要变得更为灵活。我们使用事物的方法、运送货物的渠道都过于单一。一旦货物的使用量下降,或是渠道被中断,生意便陷于停滞。然后,所有由所谓“萧条期”引起的糟糕结果纷至沓来。以玉米为例,现在全美玉米的仓储量达几百万蒲式耳,却看不到任何出路。只有一部分玉米被用作人畜的食物。在禁酒令颁布之前,还有一部分用于酿酒,但这对于好粮食而言,算不上好用途(福特一生都是极为坚定和彻底的禁酒者——译者注)。很长一段年岁里,玉米只有这两种用途。一旦其中一种用途被中断,大批的玉米存货堆积如山。通常,玉米库存的流通会因金钱因素而受阻;但有时库存会多到,即使我们资金充裕,也没法将它们全消耗掉。

如果粮食过多,无法全作为食品消费掉,那为何不另辟蹊径?为何只将玉米用于喂猪和酿酒呢?为何只知坐叹玉米市场所面临的空前危机?难道除了喂猪和酿酒,玉米便毫无用处了么?当然不是。我们应该能为玉米找到许多用途,而且只将其中重要的用途进行充分开发。我们总归会找到足够多的渠道来使用玉米,避免产生浪费。

以前,农民把玉米作燃料烧——那时玉米遍地,煤却稀缺。这样处理玉米的方法虽极为原始,却闪现着新点子的火花。玉米中含有燃料,可以从中提取植物油和燃料乙醇。是时候开发这一新用途,把堆积如山的玉米解决掉了。谁说弓上只可安一弦?安双弦又有何妨?这样,一根断了,还有一根。要是养猪业萧条了,何不将玉米用于拖拉机燃料呢?

我们需要全面的多样化,应在生活各处都形成灵活通达的机制。我们现在的货币体制是一条道、死脑筋的。对掌控这一体制的人来说,它自然再好不过。对那些坐享其成、操纵信贷的金融家来说,这体制可谓完美。那些金融家不仅拥有了“金钱”这个商品,还几乎掌控了金融体制这一制造和使用金钱的机器。既然他们喜欢,就让他们留着吧。但在“艰难时期”,人们发现这一体制极为不利,因为它使得生产停滞,阻碍流通。既然有对利益集团的特别保护,那也应该有针对黎民百姓利益的专门保护。出路、用途、金融途径的多样化,是我们应对经济突发事件最强有力的武器。

劳工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应该由年轻人成立流动工作队,当庄稼丰收,或是矿场、车间、铁路人手不够时,这种流动工作队就能随时去帮忙。当成百的工厂因为缺煤而面临着熄火的威胁,百万工人因而面临着事业的威胁,如果这时,有足够多的人能自愿去矿上和铁路上帮忙,那么这样的举动既帮助了商业、又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这世上总有有待完成的工作,也只有靠我们自己才能完成。也许世界经济整个不景气,也许工厂里“无事可做”,也许这里那里都无事可做,但其实总有工作等着我们去做。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应该组织起来,去完成那些“有待完成”的工作,将失业率降到最低。

进步总是从小事开始,从个人开始。集体本就是个人的总和。进步由个人开始;当他从心猿意马进步到目标明确;当他从犹豫不决进步到坚决果断;当他的判断从幼稚进步到成熟;当他从初学者进步到行家;当他从一知半解进步到从工作中感受到真正的乐趣;当他从需要别人监督进步到无需监督和鞭策便可做好工作,值得信任——那时,世界便进步了!进步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我们处在一个毫无斗志的时代,人们被教导认为凡事都轻松容易。然而有意义的工作从来都不会是轻松的。一个人的职责越大,他的工作也越难。当然,闲适也很重要。每个工作的人也都应能充分地休闲放松。一个辛勤工作的人,理应也有权享有属于自己的安乐椅、温馨的家庭生活、惬意的环境。但闲适必须以工作的完成为前提,不能把闲适装点混杂在工作中。有些工作并没必要那样辛苦,刻意通过适当的管理来减轻负担。我们应想尽办法,让工人去做人该干的活。如果钢铁机器完成得了,那就没理由让血肉之躯去承担重负。但是,即使条件已达到最好,工作还是工作,我想,每一个全身心投入于工作的人都会有感于此。

对工作不能挑挑拣拣,一个分派到的工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一个人真正的工作并不总是他本意想选择的工作,而是他被选择去做的工作。也许将来仆人这一类的工作会比现在少,但只要这一工作还存在,总得有人去做。但谁也不该因为从事佣人的工作而被看不起。这一工作具有的优点,是许多所谓更有社会责任感的工作所不具备的,那就是:它有用,诚实,值得尊敬。

应该让工作变得不再繁重。人们反对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的苦役。一旦我们发现工作哪处过于繁重,就应设法解决这一问题。除非每日的工作不再单调繁重,否则,我们的社会就不能算彻底的文明。现在,各种发明已使情况有所改善。在让工人摆脱沉重、费力的工作这一方面,我们已成功迈出了一大步。但即使减轻了工作负担,我们仍无法消除工作中的单调乏味。我们将朝这一方向继续努力。而在试图消除单调的这一过程中,我们肯定也将发现体制中其他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今,工作和进步的机会,较之过去要多得多。比起25年前刚人门槛的年轻人,今日的年轻人所面对的企业体制已大不相同。整个体制井然有序,大大降低了敷衍工作、发生摩擦以及任意妄为的可能。现代工人发现自己已成为组织的一部分,这自然难以发挥个人能动性。尽管如此,认为“人只是机器”,也有违事实。工业组织也给工人们提供了机会。如果年轻人能摆脱错误想法的桎梏,正确地看待工业体系,他将发现,先前认为是阻碍的,其实正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工厂组织之所以存在,并不是为了阻挠人们能力的发挥,而是为了减少因平庸造成的浪费及损失。它的存在并非为了妨碍目标远大、头脑清楚的人才施展才华,而是为了防止无责任心的人酿成大错。如果放任工人偷工减料、不负责任、缺乏工作激情,工厂里的每个成员都将受损。工厂会因此萧条,从而付不起工资。当工厂组织的监督使得本来没什么责任心的工人做得更好,这对这些工人来说也是有好处的——他们的健康、心智、收入都将因此而受益。如果我们就让那些缺乏责任心的人按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步调来生产,工厂哪里开得出工资昵?

如果一个工厂的体制,虽促进平庸之材提升到一个更高标准,却也拖垮了优秀人才,那这个体制着实糟糕透顶。然而一种制度再怎么完善,总归得由有能力者来负责其运行。制度是无法自行实施的。而比起旧制度,新制度的运行需要更多有才能的人。虽然对人才予以要求的工作可能已发生了变化,但比起过去,如今的工作需要更多人才。这跟动力的变化是一个道理:以前,所有机器的运转都是靠脚力;且这脚力是直接作用于机器上的。而如今,我们已将动力提供后移至——或者说集中到发电厂。因此,最具智慧的人才再不必疲于车间操作。脑力更好的人才,被安排到了对技术要求更高的发电厂工作。

企业发展,必然能同时为人才提供新的工作机会。这并不是说每天都有新工作机会接踵而来。事实绝非如此。工作机会是辛勤工作的结果;只有那些承受得住每日辛劳工作的枯燥,并仍保持工作热情与敏锐度的人,才会最终找到最适合发挥自己才华的岗位。在企业中,一个人追求的不该是光鲜一时,而是稳定、踏实与可靠。大企业的发展应循序渐进,审时度势。有鸿鹄大志的年轻人,应当高瞻远瞩,为成功的到来做充分准备。

有太多的事需要我们作出改进。我们应学会做自然的主人,而非奴仆。即使有如此先进的技术,我们仍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资源,并认为它们无可取代。我们挖煤开矿,乱砍滥伐。这些煤矿为不可再生资源,而要树木成材则需要数十年。总有那么一天,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热能提供动力,而不再依赖于煤炭,例如,我们现在刻意利用水力发电产生热能,且这个方法会得到进一步改良。我坚信,随着化学的发展,我们终能觅得新方法,将自然生长物转化’为比金属更耐用的物质。比方说,我们尚未认真开发过棉花的用途。我们还将能开发出比自然生成的木头更优质的木材。只要具有提供真正服务的理念,我们就会创造出这一切。而我们每个人所需做的,便是尽心,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一切皆有可能……“凭借信念,我们承托全部希冀;凭借信念,我们求索于茫茫未知世界” (原文出自《圣经:希伯来书》——译者注)。

序言

真正重要的是产品

美国的发展,不过刚起步——尽管众人常交口谈论文明进步,但我们现在也只是小有成就罢了。现今,全国所有工业建设所用动力合起来,还不如单用于耕地这一项上的动力多;只要想想这一点,便可以知道在我们面前有多少机会了。而且,鉴于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动荡不堪,各地都不太平,以过往经验为鉴,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现在正是最佳时机。

一说到改进动力、机器和工业,人们脑海便浮现出一个钢筋水泥的冷漠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大型工厂使得花草树木、田野飞鸟无容身之地;而金属机器与活人机器则构成了这个世界。这样的观点,恕难苟同。我认为,只有人们更多了解机械及其用途,更好地理解生活中可用到机械的地方,人们才有闲情逸致去观花赏树,叹飞鸟赞绿野。

我认为,正因为将提供生活的手段与生活本身对立起来,才放弃了许多生活的乐趣——这样的例子,恐怕已是屡见不鲜了。人们浪费了太多时间与精力,以致都无暇享受生活。

动力、机器,金钱、商品,都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只有当它们让人们更自由便捷地生活时,它们才具有价值。打个比方,我从不将承载着我姓氏的福特车仅仅看做机器而已。如果它们只是一堆钢铁机器,我早就另起炉灶了。在我看来,它们是我商业理念可行的证明——而我也希望这一理念不只局限于商业,它也可令世界变得更美好。

福特汽车公司商业上的成功是非比寻常的;这一点颇为重要,只因它清晰无误地证明了迄今为止这一理念的正确。仅鉴于此,作为一个仍屹立于这个行当中的人,我或许有资格批评目前盛行的工业体系、金融配置方式乃至整个社会。我们公司现在的运作有条不紊,若我仅为一己之私,便不会想做出任何改变。若我所图仅为金钱,那现在的体制正合我意,因为它让我获利颇丰。但我所考虑的是服务。现行体制助长了各种浪费行为,难以提供最优服务——同时,它也使得许多人即使提供了服务,也无法得到全部回报。这样的体制没有发展前途可言,需要对它进行更合理的规划与调整。

目前我致力于证明,我们所实践的理念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推广应用的——这些理念不只局限于汽车、拖拉机的领域,而是可以放之四海皆准的。我深信,这理念符合自然规律;我想充分证明这一点,让它被接受——不是作为一个新理念,而是作为自然法则被接受。

工作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要认识到,只有诚实劳动才可换来财富与幸福。人类之恶端,大多数产生于对这一自然准则的逃避。而对于这一准则,除了完全遵守,我并无更好的建议。人人都该工作,我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既然横竖都要工作,不如思考地、前瞻地工作——我们所有的既得成就,都得益于这样的工作。工作完成得越好,我们过得越好,我认为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国家的三大柱石,分别是农业、制造业与运输业。没有这些,社会生活便无从说起。这三者将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种东西、造东西以及挣得东西,都与人类需求一样,既原始,却也最为现代。它们是物质生活的实质所在。当它们停止了,社会生活也就戛然而止了。在现行体制下,万事万物的确混乱不堪。但只要基础稳固,就可以期待改善。如果认为可以改变整个基础,篡改社会进程,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社会的基础是人、种植之法、制造之法以及运输之法。只要农业、制造业与交通业继续存在,世界就经受得住任何经济或社会变革。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就为世界发展尽了一份力。

前面一直泛泛而谈,现在让我说得更具体些。人们应该过上与自己提供的服务相匹配的生活。而现在正是谈这一点的至佳时机。因为我们最近经历了一段时期,这段时期,大多数人最不关心的便是提供服务。没人关心成本或服务,订单唾手可得。在以前,顾客与商人做生意,便是照顾商人的生意;而在这段时期,风水轮流转,商人卖东西给顾客,便算是让客人受益了。这对商业不利。垄断对商业不利;暴利与缺少竞争都对商业不利。商业就像一只觅食的鸡,只有当它需要做一番争抢时,才是最健康的。之前这段时期,利润来得太轻松了。价格应与价值相当,而这样的原则之前也注了水。商界不再需要“迎合大众口味”,相反,许多地方甚至出现“大众该死”的态度。这对商业尤其不利。有些人反倒称这种不正常现象为“欣欣向荣”之景。这可不是欣欣向荣——这只是全然不必的追金逐利。而追金逐利并非商业。

一个人除非严格坚持自己的计划,否则他极容易被金钱所累,然后,为了追逐更多利润,他很快就会全数忘记,销售要符合人们的需要。建立在牟利基础上的商业是最不稳妥的。这样的商业充满风险,发展无稳定可言,且撑不上几年。商业的功能在于为消费生产,而非为暴利或投机。为消费生产,意味着物美价廉——产品服务的是大众而不仅仅是生产者。如果获利这一特征被扭曲放大,那么生产也会被扭曲,变成了为生产者服务。

生意的繁荣兴旺取决于服务顾客的好坏。如果生产者只顾着服务自己,他可能会撑一段时间——就算撑了一段时间,也纯属偶然。当人们察觉到自己并未被好好服务,这个生产者离破产倒台也就不远了。在繁盛时期,大多数人生产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因此,一旦人们觉醒,许多生产者便纷纷垮台。他们辩解自己碰上了“大萧条”。实际可不尽其然。他们这样不过是混淆视听,势必会失败。贪图金钱者必失之;但若为了服务而服务,为了那份由于做自己坚信正确的事所得的满足感,就一定会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提供了服务,自然不愁盈利。获利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牢记的是,获利的目的不是为了贪图享乐,而是为了借此提供更多服务。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安逸享乐、不思进取更为可鄙。谁都没有资格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者在文明社会没有容身之处。那种要求整个废除金钱制度的主张,也只是雪上加霜。因为我们交换总得需要一个媒介。作为交换的基础,我们现行的金融体制的确存在诸多缺陷,在后面的章节我会对此进行探讨。我之所以反对现行体制,主要是因为它容易让你陷入一个为了赚钱而赚钱的怪圈,不但无益于生产,反而阻碍了生产。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超级产品的本质(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自传)/读客商业思想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亨利·福特
译者 张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54660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38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3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