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神剪传人绽奇葩(王建中)/海上谈艺录
内容
编辑推荐

《神剪传人绽奇葩(王建中)》是由庞兆麟、文水编著。

5年前,王建中被同济大学派到嘉定校区任管委办副主任。隔了两年,他在安亭镇购买了一套住房,这样每天可以节省二三个小时的上下班时间,以便把更多的业余时间用于剪纸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本书是对剪纸传奇人物王建中的采访记录。

内容推荐

《神剪传人绽奇葩(王建中)》是由庞兆麟、文水编著。

作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组的成员,多年来,作者除了对民俗、民风进行过一些考察和研究,还曾专门采访过棕编艺术家叶邦叔和面塑艺术家赵艳林,并写成专题报道,发表在《新民晚报》上,以弘扬传统的民间艺术。如今.要作者撰写的是一位剪纸艺术家的传评,他正是闻名遐连的剪纸特级大师王子淦(1920年4月18日-2000年2月16日)的儿子、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人王建中。要写王建中,必须要从王子淦写起,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本书可说是王子淦和王建中的父子合传。唯有如此,才能看清楚他们父子俩的传承关系。通过几个月来的多次访谈,作者对王建中从知之不多到逐渐了解,再到熟悉,竞至肃然起敬。

《神剪传人绽奇葩(王建中)》是一本人物访谈录书籍。

目录

艺术访谈

 乐享剪纸人生

艺术传评

 第一章 父亲母亲

 第二章 童年的回忆

 第三章 风云突变

 第四章 农村岁月

 第五章 大学生涯

 第六章 海派剪纸的诞生

 第七章 重握剪刀

 第八章 剪纸为乐

 第九章 传承的脚步

 第十章 对剪纸艺术的思考

附录

从艺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王建中的父亲王子淦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剪纸艺术特级大师。

王子淦1920年4月18日生于江苏南通县(现改为通卅『市)金沙镇一个世代以种菜为生的贫农家庭。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王子淦的家乡就和中国大部分农村一样,呈现一片凋零破落的景象。到王子淦出生时,这个贫农家庭正陷人生计艰难的窘境之中。孩子的出生不但没有给家庭带来欢乐,反而为这个家庭增添了负担。正好王子淦的叔父那时结婚数年没有孩子,愿意把王子淦过继过来。于是王子淦就离开亲生父母开始跟着叔父过日子。叔父也是一个贫穷农民,但是为了改善生活境况,学了一门理发手艺,待到学成后,借债开了一间理发店。当王子淦长到6岁时,有人介绍叔父为金沙镇国立小学的师生理发,作为交换,也算是照顾,王子淦被学校破格批准免费读书,意外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人也聪敏,读书很努力,一直读到小学即将毕业。可是那时叔父的理发店生意却越来越不景气,开店时借的债未还清,农村人理发又常常赊账,收入微薄却债台高筑。叔父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在1931年除夕深夜,带了叔母和王子淦乘上一条船,逃到了崇明岛。

叔父一家三口在崇明岛住了一段日子,仍然无法维持起码的生活,只得再逃到上海。1932年,王子淦在叔父的带领下,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走进了大上海。

叔父一家在上海举目无亲,赶紧到处求人,把13岁的王子淦送进了一家钟表店学生意,希望他先顾好自己一口饭,慢慢学了技术后能帮助家里。想不到那家钟表店的老板和老板娘非常狠毒,每天天不亮就支使王子淦做这做那,从倒痰盂、涮马桶到带小孩、洗衣服,忙得连歇口气的时间都没有,王子淦早起晚睡,吃的是剩菜剩饭。特别可恶的是那个老板娘,一不称心,就毒打王子淦。王子淦这样一个刚到城里的农村小孩,天天挨打,身上落满伤痕。3个月后,王子淦实在忍受不了,逃回家中,哀告叔父,再也不愿意回钟表店了。叔父一看他浑身上下青一块紫一块,忍不住伤心落泪,只得借钱赔偿钟表店的“损失”,才算把此事了结。

逃出钟表店后,王子淦心中气愤难平,感到天下不平事太多,正义无处伸张,幼小的心灵受到武侠故事的影响,就想去江西龙虎山寻找高人学本事,学好回来后能除掉恶人,帮助穷人。于是,他偷偷在家中拿了几文钱,到火车站,偷偷地爬上火车车顶就往江西去了。可是那时国民党军正在“围剿”中共苏区,火车刚开到江西省境内就再也无法朝前开了。王子淦在那儿等了一段时间,根本遇不到有本事的高人,可是身上已经囊空如洗,无奈之中只得重新爬上火车回上海。

可是,回上海后王子淦闲在家中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叔父又到处托人,想再把王子淦送出去学生意。这次找到的是一个摆剪纸摊的小老板叫武万恒,那人虽然只有26岁,在同行中已是一个略有名气的剪纸艺人了。经人介绍,叔父在1932年中秋节那天,买了一对大红蜡烛,带着王子淦登门拜师。王子淦给师傅叩了3个头,当场写了一份关书(契约),上面规定,学艺3年,中途不得辍学,若有天灾人祸,与师无涉等内容。真是命运的安排,王子淦从这一天开始,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武万恒主要是剪制民间刺绣图样,王子淦跟随他,每天仍旧是干杂务,从早到晚,劳动还是很繁重。但幸运的是,三餐能吃饱,挨打的次数比起钟表店少多了。如此境况,王子淦感到非常幸运了。况且,离家时,叔父再三嘱咐:“要好好学艺,千万不能再逃回来了,如果被人辞掉,不但遭人耻笑,家里也实在没法养活你啊!”王子淦就这样开始了新的生活。

旧社会的师傅其实是不会认真教徒弟的,但是有心人王子淦在旁看多了后,就像有缘分一样,不知不觉喜爱上了这门手艺,艰苦的劳作并没有泯灭这个农村少年的爱美之心。王子淦开始挤时间学艺,他比往常更早起床,在窗前,借着朦胧的天光剪纸;晚上是无法剪的,因为开灯要耗电费,会遭到师傅的斥责。王子淦把师傅平常剪的花样作为模本临摹着剪,师傅只要他不耽误干活,也就随他去。王子淦有时趁师傅高兴,会拿着自己的习作去讨教,师傅也会指点一下。王子淦练功很苦,因为睡眠少,剪着剪着有时人就睡着了,头朝下一冲,碰到剪刀尖,惊醒过来继续剪,手上不断磨出水泡,疼得钻心。冬天,寒冷刺骨,生着冻疮的手握着冰凉的剪刀;夏天,在不透气的小房间,汗流浃背。但即使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王子淦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了。

当时上海类似武万恒这样的剪纸艺人很多,约有百十来个,其中许多集中在八仙桥一带。每当下雨,不能在外设摊时,他们会集中在“日日得意楼”茶馆,挥剪劳作。王子淦常常随师傅一起去,并且做了一个有心人,从这个艺人看到那个艺人,把别人的剪纸花样都暗暗记在心里。

3年后,王子淦满师了。此时师傅的生意有了发展,在金陵中路141号开了一家名叫“恒昌祥”的花样店。照理,王子淦可以离开师傅独立了,但师傅不放他走。师傅的打算是,王子淦的手艺越来越好,开了新店,需要人手,正是用得上的时候。王子淦想想自己孤身一人(叔父叔母又回崇明去了),离开师傅,创业没本钱,吃住一下子都成问题,也就同意留下。这一留就是10年,与学徒不同的是,他开始有了一些微薄的报酬。

王子淦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旦掌握剪纸技术后,便不被师傅的剪纸样稿所囿,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常常翻出新花样,加上刀功也越来越精到,自然受到顾客的欢迎,名气越来越响。这样一来, “恒昌祥”的生意明显比其他花样店要好,王子淦的剪纸成了店里主要的经济来源,师傅很开心,把他当做一棵摇钱树。

这段时期经历了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上海孤岛的种种苦难,王子淦都一一经历过来了。

1943年,王子淦和潘妙新结婚成家。

潘妙新是独生女儿,抗战中为躲避战火,举家从江苏常熟逃难来到上海,恰巧租赁了“恒昌祥”的后楼安顿下来。潘妙新自幼家境较好,读过几年书,性格温和,心地善良,人也长得秀丽端庄。到了上海,潘妙新无所事事,除了看小说,就到店里看剪纸解闷。潘妙新喜欢刺绣,看到王子淦的剪纸,非常喜爱。她从来没有看到别的剪纸艺人能剪得那么好,于是人了迷,天天要到店堂里看王子淦剪纸。有时王子淦忙不过来,她还能帮着做些小事。时间一长,因剪纸的缘分,两个青年人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然而这件事遭到了潘妙新母亲的强烈反对,因为王子淦真是太穷了,而潘妙新的母亲本来打算好要把女儿嫁给有钱人的,现在眼看计划要落空,心里又急又气。可是,平时很温顺的潘妙新这次却铁定了心非王子淦不嫁,于是矛盾尖锐起来。潘妙新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父亲和哥哥说服了,在他们的帮助下,经过曲折的斗争,潘妙新的母亲无计可施,只得同意他们的婚事。但是潘妙新母亲要求他们婚前必须签下协议,明确王子淦和潘妙新结成夫妻后将来即使穷到要饭,和潘妙新的母亲没有关系;潘妙新负责赡养父亲,潘妙新的哥哥负责赡养母亲。勇敢的潘妙新签下这份苛刻的协议,终于争得了自己的婚姻自由。但是两人结婚时手里没有什么钱,他们商量后,潘妙新做了一对枕套,王子淦剪了一对枕头花样,上面特地嵌入“痛苦”二字,潘妙新就把这对花样绣在枕套上。他们的新房是租来的亭子间。新婚之夜,这对新人心里充满了凄凉悲苦,但是又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希望从痛苦的起点能走向幸福。

结婚的曲折过去后,王子淦开始考虑离开师傅独立谋生,但是师傅不同意,他不能失去这棵摇钱树。一向老实巴交的王子淦这次却不让步了,全力抗争,师傅理屈词穷,只得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所谓经济补偿条件,即要王子淦剪出价值40块银洋的剪纸花样才同意放他走。那时一文钱就能买好几张剪纸花样,40块银洋那要剪多少啊!王子淦咬咬牙答应下来,整个冬天,天天熬夜,在天寒地冻中手都裂开了血口子,硬是把这些剪纸剪了出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王子淦也终于胜利地离开了师傅。P25-28

后记

经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推荐,上海市文联约请我撰写民间剪纸艺术家王建中先生的传评,后来又安排文水先生一起采访和撰写。作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老会员(我入会时,名为上海民间文艺研究会),我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作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组的成员,多年来,我除了对民俗、民风进行过一些考察和研究,还曾专门采访过棕编艺术家叶邦叔和面塑艺术家赵艳林,并写成专题报道,发表在《新民晚报》上,以弘扬传统的民间艺术。如今.要我撰写的是一位剪纸艺术家的传评,他正是闻名遐连的剪纸特级大师王子淦(1920年4月18日-2000年2月16日)的儿子、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人王建中。要写王建中,必须要从王子淦写起,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本书可说是王子淦和王建中的父子合传。唯有如此,才能看清楚他们父子俩的传承关系。通过几个月来的多次访谈,我对王建中从知之不多到逐渐了解,再到熟悉,竞至肃然起敬。

王建中小时候跟父亲学过剪纸,“文革”开始后,他先到农村插队落户,后又上大学深造,毕业后留校当了教师,在这20来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没有拿起剪刀来剪纸。直到父亲的病体每况愈下后,王建中为了传承父业,让“王氏剪纸”后继有人,才决定重握剪刀,磨练剪纸技艺。他一开始只是“闭门操练”,想不到“十年磨一剑”,竞磨出了一个工艺美术大师。磨出了一个“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他矢志不渝的精神,实在令我钦佩!

王建中从小看的书,大多是文史哲一类的作品。考大学填的志愿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可偏偏被录取到同济大学读工程机械专业。留校后教的也是机械类课程,因此,那时王建中的头脑里充满了逻辑思雏。可是.他小时候学过绘画和剪纸,并经常看父亲剪纸,到青少年时期又看了不少文学作品和画册.因此,他头脑里也储存了不少形象思维。当他重握剪刀,构思图像时,形象思维又在他的头脑里占了主导地位。不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绝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甚至可以互相交融。上课只讲究逻辑性,而缺乏形象性,课就上得乏味.学生不爱听;剪纸只求形象,不考虑逻辑,难免会使构图不合情理。而王建中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来上课,运用形象思维来剪纸,因此他在教学上和剪纸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在传承“王氏海派剪纸”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果,更是令人瞩目。

当这部传评2011年完成一稿时,王建中即将面临退休。王建中在退休前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作出了三个方面的安排:一是要办“大师工作室”,让剪纸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以实现“剪纸从民间来,再到民间去”的愿望;二是总结经验.撰写一部更为完善的介绍“王氏海派剪纸”的书,让“王氏剪纸”进一步发扬光大:三是招收徒弟,传授技艺,使“王氏剪纸”后继有人。如此璀璨的愿景。令人刮目相看。

上海市文联和上海文学艺术院的领导对这套丛书的出版精心策划,寄予了莫大的期望,还为作者提供了不少方便。我在撰写过程中,得到该学院编审老师的热情帮助,锦绣文章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劳。在此表示哀心的感谢!我原先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并不熟悉,通过多次访谈及阅读王建中老师提供的大量资料后,才渐渐地熟悉剪纸,了解剪纸。因此,我未必能把剪纸的特色和王建中的成果充分展示出来,疏漏之处也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予以谅解并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神剪传人绽奇葩(王建中)/海上谈艺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庞兆麟//文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08153
开本 16开
页数 1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61
18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3: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