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谣言,自古有之,于今尤甚;传统社会中有之,转型社会中尤甚;现实生活中有之,虚拟网络上尤甚。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报告了国内首次针对网络谣言的综合性应用型实证研究的成果。在对中外文献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作者周裕琼选取过去十年间中国社会最为典型的网络谣言,以个案研究和模拟实验为主导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问卷调查、焦点小组和深入访谈等方法深入细致地考察了不同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影响过程。最终,总结实证研究的成果,作者认为,中国已经进入“新谣言时代”,谣言的本质特征、传播媒介与社会功能都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重要转变。

内容推荐

在自然、社会和技术三重因素的合力推动下,造谣传谣正成为一种日趋常态化的舆论活动。通过对近年来一系列标本性案例的实证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总结了当代中国社会网络谣言不同于以往的三大特征:首先,传统谣言往往是由少数人出于特定动机而捏造的虚假信息,网络谣言则主要是与谣言主体之间并无直接利益关系的许多人参与制造与传播的“工具性说法”;其次,与传统谣言在熟人社会中口耳相传不同,通过新媒体在陌生人之间传递讨论的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及影响机制发生了重要改变;最后,有必要在认识到网络谣言负面影响的同时,将之视作信息安全阀和社会预警器,深入考察谣言表达社会诉求、展开话语博弈、进行曲线舆论监督、实现虚拟社会参与的新型社会功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面对网络谣言这种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病毒”,我们必须转变思路,不求从根本上消灭网络谣言,但求提高全社会对网络谣言的综合免疫力,实现“深度安全”。

《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由周裕琼编写。

目录

绪论//001

文献研究篇

第一章 核心概念的厘清//007

 第一节 谣言研究的历史//007

 第二节 定义谣言广义VS狭义//012

 第三节 谣言的特征和分类//017

 第四节 网络谣言有何不同//023

 第五节 流言、谣言、传说//028

 第六节 界定本书的研究对象——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034

第二章 谣言研究成果综述//037

 第一节 谣言的产生//037

 第二节 谣言的评价//044

 第三节 谣言的传播//049

 第四节 谣言的影响//057

 第五节 这一切在互联网上有不同吗? //062

 第六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070

实证研究篇

第三章 艾滋谣言的演变与传播//077

 第一节 艾滋谣言的文本演变分析//078

 第二节 艾滋针谣言的传播路径分析//089

 第三节 艾滋针谣言的实际影Ⅱ向//093

 第四节 艾滋谣言的背后//096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101

第四章 新媒体平台上谣言传播与影响的实验研究//103

 第一节 谣言研究中的实验法//104

 第二节 “奥运谣言”的实验设计//105

 第三节 “奥运谣言”实验中用到的四则谣言//107

 第四节 “奥运谣言”的实验发现//115

 第五节 “柑橘生虫谣言”的实验设计//128

 第六节 “柑橘生虫谣言”的实验发现//132

 第七节 结论与讨论//137

第五章 胡斌“替身”说的造谣、传谣与辟谣//141

 第一节 研究背景:胡斌案中的网络舆论//141

 第二节 数据搜集//144

 第三节 胡斌“替身”谣言的产生//146

 第四节 胡斌“替身”谣言的传播//150

 第五节 官方在应对“替身”谣言上的表现//156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160

第六章 真实的谎言:抵制家乐福事件中的新媒体谣言//162

 第一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162

 第二节 事件背景//165

 第三节 由四大谣言组成的“真实的谎言”//168

 第四节 模糊性的建构与消解//173

 第五节 谣言舆论场中的四方博弈//181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186

第七章 网络谣言与群体性事件——以瓮安事件和石首事件为例 //190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学术解读//190

 第二节 瓮安事件和石首事件中的谣言//196

 第三节 谣言背后的话语博弈//199

 第四节 行动动员、野闻直播与在线参与//204

 第五节 反思地方政府的表现//208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212

第八章 伤城记——深圳学童绑架案引发的流言、谣言和都市传说//210

 第一节 事件背景//215

 第二节 研究架构//218

 第三节 流言//220

 第四节 谣言//224

 第五节 都市传说//231

 第六节 从流言到谣言再到都市传说//237

 第七节 结论与讨论//240

总结反思篇

第九章 新谣言、新媒体、新功能、新思路//245

 第一节 宏观背景//246

 第二节 “新”谣言//251

 第三节 “新”媒体//256

 第四节 “新”功能//264

 第五节 “新”思路//271

后记//276

书评(媒体评论)

在自然、社会和技术三重因素的合力推动下,造谣传谣正成为一种日趋常态化的舆论活动。通过对近年来一系列标本性案例的实证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总结了当代中国社会网络谣言不同于以往的三大特征:首先,传统谣言往往是由少数人出于特定动机而捏造的虚假信息,网络谣言则主要是与谣言主体之间并无直接利益关系的许多人参与制造与传播的“工具性说法”;其次,与传统谣言在熟人社会中口耳相传不同,通过新媒体在陌生人之间传递讨论的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及影响机制发生了重要改变;最后,有必要在认识到网络谣言负面影响的同时,将之视作信息安全阀和社会预警器,深入考察谣言表达社会诉求、展开话语博弈、进行曲线舆论监督、实现虚拟社会参与的新型社会功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面对网络谣言这种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病毒”,我们必须转变思路,不求从根本上消灭网络谣言,但求提高全社会对网络谣言的综合免疫力,实现“深度安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裕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91978
开本 32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9.9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