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教师的成长
为了研究教师成长,我们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成长,应该怎样去理解教师的成长呢?
成长即包括自然界生物的成长,也包括人类生命的成长。日新月异是成长,一棵幼小树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是成长,一个踉踉跄跄的小马驹长成能快速飞奔的大马是成长,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从学会爬学会走到学会跑是成长……看来宇宙间万事万物到处都存在着今天不同于昨天的各种成长。什么是成长?简单地说,成长就是一个生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稚嫩到成熟的生长变化过程。这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什么是教师成长?教师成长是教师在不间断的学习、工作实践、探索、总结反思中,使其教育思考、教育教学经验、技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日趋进步成熟、完善和提升的过程。
与自然科学研究有所不同,我们这里不是重点研究教师“身”的成长,即生理结构的成长,我们要研究教师“心”的成长,即教师人生境界的成长、教育思想的成长、专业知识的成长、技能智慧的成长。
教师成长是一个教师自我发现的过程。世界上有许多种发现,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种:一种是发现外部世界,一种是发现自己。那么,教师成长所要研究的就是教师如何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开发自我、创造自我,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
教师成长是有差异的。其实,教师成长的基础原本差异不大,每位教师都有一个无限发展潜能的宏大世界,但是由于每位教师个人努力不同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其成长的速度和水平的差距就拉大了。
教师成长与教学成绩、教师成功相互联系,但并不相同。成绩关注知识,成功关注事件,成长关注生命。教育需要传承知识,创造财富,但是目前在学校教育中过分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生命发展,而在教师培训中,强调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忽视教师的本体性和生命性。
成绩是一时的,成功常在一事,而成长是一生的。成绩表明结果,成功追求效益,成长注重过程。成绩交织着痛苦,成功伴随着失败,成长享受着愉快。
(二)教师成长的四条路径
条条大路通罗马,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途径固然很多,但是乘坐飞机就比乘坐火车要快得多。通常在我国教师教育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1.职前教育。职前教育是教师成长的基础,我们现在在岗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经过师范专业教育才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教育为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不应回避,目前我国师范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尤其近些年高校扩招也给师范教育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办学指导思想存在问题。一方面一些师范院校片面追求综合性办学,一味追求办学效益,对师范性和学术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量削减教育类课程和社会、自然课程比重;另一方面师范的教育类课程一味追求理论上的大而全,严重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学生在校很难学到参加工作以后有用的东西,而学的大量东西又用不上。
从学生层面上看,由于学校不十分重视教育专业,导致学生自己也不重视师范专业的学习,特别是学校不能提供大量的参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机会,学生自己也很难找到接触实践的平台,而许多学生把接触实践、’提高能力寄希望于教育实习,可是。,现在的师范生实习也变了味,走了形式。许多学生实习材料写出来了,证明材料开出来了,但是根本没到实验校去实习,即使去了,也是走马观花地应付一下。这充分暴露了师范教育的软肋。.
以下是一位工作一年的青年教师的日记摘抄:
2006年5月21日
虽然我就读于师范院校,但是从没有学过如何去当一位称职的教师,我觉得师院给我的教育有一点失败,不过也许大学就是这样,只教给你理论,而我学的理论全都是老师圈出的要考试的条条框框,没有过多的思考与反思,巍大学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是为考试而学。我觉得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应该改一改,既然是师范生,.应该让师范生的教育更突出。参加工作以来,我了解了我知识的匮乏之处,大学期间我不知道哪些课程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学、有益于我今后发展的。作为我自已,我怎么可能有什么先见之明呢?我又怎么知道,学这个东西有没有用处呢?我在象牙塔里思索,就好像井里的那只青蛙一样,想象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所以,实习的重要性就不用更多地去阐述了。而关于实习的安排,我发现有问题。我们学校对实习的安排,大约是在大四上半年。此时,我们并不是有了许多知识的积累,我们可没有学过如何去当一位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年龄大了而已,至于学的什么心理学、教育学,对不起,啥都记不_住,交完考试卷以后就什么都是空白的了,甚至想把那些废话统统从脑子中倒出来扔掉,没有用。你可能会想,对于学过专业课程的你,现在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初中、高中的知识了。这一点我可以承认,但前提是你自己有能力将你学的专业课系统的知识结构与以往的知识树连在一起,才会起作用,而仅仅借助于考试,那几道破题,那知识还是不能为你起到高瞻远瞩的作用的。再说,高中毕业都三年了,高中的知识也慢慢淡忘了,解题的方法和过程已经生疏得不得了了,而我们大学没有老师会讲高中的知识点了,我们也没有机会去过多地站在高角度或者另一角度去重新审祝高中、初中的教材,跟教材只能是越来越远了。所以说,如果学校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再走进实习的话,仔细想一想,我储备了什么呢?也许我真的储备了,但是无法总结出来……P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