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闺阁里的那点春风/时尚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姜鹏编著的《闺阁里的那点春风》内容介绍:闺阁是个很神秘的所在,因为历史总是羞于将女子的世界展现在我们这些现代人面前。所以闺阁呢,便缥缈得叫人浮想联翩,一切优雅的,美丽的,端庄的,妖媚的……都可以上演。

只要那些被囚禁的女子们在属于她们的世界里欢笑着,精致着。

当我们看腻了电视剧里古代的姑娘们大咧咧走上街头与人随意飙诗,纵情打马豪饮之余,就不妨钻入古书字里行间,去探索那些珠帘之后,罗帐之内的小精致与那些属于古典的快乐。

内容推荐

姜鹏编著的《闺阁里的那点春风》是讲述女子闺阁生活的一册,《闺阁里的那点春风》稿以女子的青春年龄为顺序,描画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闺阁生活画卷。作者以轻松现代的月亮式话语,极甯画面感诗意盎然的描画,丰富的史料例证,着力地探索描摹着那一个薄雾中渐行渐远偏又风情摇曳、古雅丛生的,快活过、纯真过、忧愁着、压抑着的,附着于男人身侧的那一抹嫣红。

目录

序 撩拨闺阁

记得那时年纪小

手指问的鲜绿——斗草的快乐

舞动的落花——扑蝶是一项很唯美的行为方式

小虫在鸣叫——闺秀们袖口内的声音

飞舞吧,羽毛——你还不那么知道的毽子

恰一场青春的呢喃

拉扯住的相思——风筝

在哪里,在哪里见到你——那些属于星空的游艺

粉墨——看戏、弹词兼论其他

情系——悠悠荡荡秋千架

赌棋泼茶懒眉画

琴——指尖上的幽魂

棋——麻将其实是集大成的雅趣

画——纸上还是脸上这是一个问题

诗——几瓣胭脂染成的活体标本

乃子——虔诚面孔下的游戏

一朝选在君王侧

来自周礼的笑意——投壶,禁忌与娱乐

唐、宋的诱惑(上)——打得双陆,下得象棋

唐、宋的诱惑(下)——那些小球们

紫禁城里的特殊声音——明清公主们的游艺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打破了这样一个神话,我们可以去看看最早斗草的源头了。

斗草,亦称斗百草。这是个发生在五月初五节日里的游戏。南朝梁人有“童子学士”之称的宗懔写了一本叫做《荆楚岁时记》。之所以提到他这样一个外号,是想使这个善引典故的人为下面的结论佐证。他说:“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五月五日是个什么日子呢?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个屈原一跳而成的节日。而事实上,五月五日在屈原惨烈的一跳之前便存在着。这个日子并不是个好日子,被称为恶月恶日。先民们认为这一天到来,各种毒蛇害虫就都跑出来为害人间了。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这所谓五毒,再加上天气炎热疟疾横行,它们生存的高峰期对于那个医疗卫生条件都十分不好的农耕业时代有着巨大的威胁——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在今日,过了端午节,便意味着夏天来临了,咱家最讨厌的蚊子也该出现了,确实叫人很讨厌呀。先民之不能受,今人之不能忍,有一个更好的主意,那便是,洗澡吧。

好吧,您别笑,这是真的。除了用药草洗澡,还有喝菖蒲酒,用雄黄涂在鼻子耳朵上。这些多少在今日之端午还能看到影子的习俗所需要的便是,百草。

终于说到正题上来。先民一定不会和我们一样到药铺里随便刷刷医保卡,提一袋子药回来。先民们要做的是到山上漫山遍野地去寻找,这个可以用,这个很好,这个很臭……看得多了,采得多了,便开始比较起来。我今天采了什么,你今天采了什么,活跃了彼此见面的尴尬气氛,也彼此更熟悉了怎么样的草有怎样的用途,什么样的名字。这就是所谓的文斗了。

解释当然可以这样解释,但是您千万别忘了咱家在开篇就提醒您观看的:在古典的背景下,便可以看到这种文斗的优美与精致。

精致与优美往往藏之于那些优美的词句中。借着这些优美的词句,顺便进一步将“斗草”这事儿娓娓道来吧。

因为这种游戏精致又有趣得紧,于是它大量地被记载于诗词中间。何以见得,我试着佐着古曲《阳春白雪》诵读如下这首:“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鹉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便在音阶之上生出些美丽的画卷。

词是“太平宰相”晏殊写的,无论是燕子之墨色,梨花之雨后初谢的晶莹还是池上苔的碧色,叶霞黄鹦鹉之嫩色,滚滚飞絮的轻柔都透露出春的一点点儿勃勃的生气,如是还不算,那拈过奇花异草的纤指灵动地从衣袂间间或出现,只是采桑至于偶尔的一次斗草,便胜似昨夜梦里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好时,笑眼已经弯成了月亮的形状,落在词人眼中,置之千古。

其实我一直觉得词是不堪解的,反而是个人从字里行间读出些个人的东西。比如咱家除了在脑中yy了些画面外还读出了斗草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元素。推而广之,也便讲讲这文学三元素好了。

时间,请原谅我再一次唠叨地说出五月初五端午节这样一个节日。因为继而我要告诉你,除了这个日子以外,好玩的游戏被中国人推而广之到了暮春、仲夏,寒食、清明……这些有着花花草草的季节一例可以玩。

晏殊那词便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说宋人已经在玩嗨了的唐人之后把斗草运动扩展到了清明和春社这两天。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更可出现于天气明媚的春的任何一天,但是我们比照一下从先提到的至明清女教愈盛的社会环境来看,对于明代女子而言,这游戏也不会随时随地地进行。即便,这也似乎宣告着这种游戏赫赫然受欢迎的地位。P6-7

序言

闺阁是个很神秘的所在,因为历史总是羞于将女子的世界展现在我们这些现代人面前。所以闺阁呢,便缥缈得叫人浮想联翩,一切优雅的,美丽的,端庄的,妖媚的……都可以上演。

只要那些被囚禁的女子们在属于她们的世界里欢笑着,精致着。

当我们看腻了电视剧里古代的姑娘们大咧咧走上街头与人随意飙诗,纵情打马豪饮之余,就不妨钻入古书字里行间,去探索那些珠帘之后,罗帐之内的小精致与那些属于古典的快乐。

那快乐便是,闺阁游艺了罢。

据我所看到的资料,能最早追溯出来的闺阁游艺应该是半坡时期。因为在半坡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在152坑发现的墓主人的左侧有三枚磨制的非常精致的石球,同时还有一枚陀螺。其墓主人是一个只有三四岁的小姑娘(哀悼)。这是一个何其混搭的组合。因为在那个何其久远的时期,石球是用来砸伤大动物小动物,然后大家群起追而杀之,分而食之的用具。放在一个小姑娘的墓里,或者是一种期许,希望彼之灵魂长大成人之后也能捕获野兽,就和秦始皇期许自己在地下还能统率三军,所向披靡一样。而又或许是小姑娘生前很爱不释手的东西吧——请容许我十分不厚道地想起“魏武王常所用戟”。无论是什么,对照着和它在一起的陀螺而言,它是一种游艺的道具无疑。就和现在的小朋友喜欢拿着芭比娃娃给她们精心打扮一样,是一种对成年人生活力所能及的模仿。

考古学常常尽力地给我们还原祖先们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探究古人的一个最切实的依据。彼的存在一直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已经变化了。

于是我所强调的是,日后我要讲究的这些快乐存活于中国人特有的韵味之中。

所以,便应当有出现这样一篇文字的必要。

作为文章的小序,是为了讲述写本书所没有讲述而需要被人知道的事儿,有人叫这个为历史环境或者知识背景都是没所谓的,只是期望能将看书的人们引入到那个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时代里。或日:时光穿梭机,也,OK啦。

在中国古典文化当中,男女阴阳,夫妇乾坤本是将男女作为等量齐观的存在看待。然而如果把这个作为历史真相的话,那么大同社会便在不远的正前方了。隐藏在厚厚的黄卷中的历史真实是记录着女子行为规范的《女诫》、《女则》,是动辄得咎的“七出”,还有一座座埋葬无数红粉白骨的贞节牌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第一句,便愉快地吟唱出男女之根本。而能匹配君子者,是窈、窕且淑的女子。这里最经常的解释便是善良而美好的女子。然而我们就其本意而言,《广韵》说:“善心日窈,善色日窕”,《尔雅》又释淑为:“善也”,便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在古人心目中喜欢的女子的样貌了。

三个“善”组成了红楼谶语一样的“好!好!好!”历代男子们便任意地在这善上做了道德文章,一直到“女子无才便是德”。

于是,中国古典女子的面目似乎恐怖了起来,仿佛挂在历史博物馆里正襟危坐的画像,褪去光艳的红妆,任由画师涂抹了苍白深红的,装点上凤冠霞帔的妇人们。

想到就不寒而栗,真是不知道古代人怎么产生了那么多古怪的念头。所以本人在下我拨弄着扑面而来的历史的尘埃,试图点亮出一条通往古代女子世界的道路。这里有苦涩有欢乐,有今人传承了一切的悲欢离合,也有古人秘密缝在龙凤袍脚的春秋笔法,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想来在现今到处都是文字飞扬,知识爆炸的世界里,诸公观我书者会有一部分懒得再去翻弄那一些渐行渐远的古代文字,不枉我姑且辛苦一番。

于是,我先来说说《列女传》这个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女子历史的东西吧。

记得应付高考前,大多数人会把一种叫做文学常识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本人在下我就在自己的本子上大笔一挥地写道:“《列女传》,作者,汉代刘向。”并以此为标准答案出入各大考场,所向披靡。然而,当本人在下我学着别人假装斯文的,也去找本《廿五史》读读时,才被无情的知识就是力量击中了小心肝,抽搐地倒地不起。

原来,刘向之后更有人。

原来,答案从不是唯一。

传说,《列女传》的产生和赵宜主的女人有关。这个名字如果改作“旺夫”,也许更适合进入我们今日所想象的贞洁烈女行列(这个烈和《列女传》的列还真是俩字,但是后来常常被混淆而成为纠错的重点对象)。当然了,她还有一个更为人知的名字,叫做,赵飞燕。

提及赵飞燕,很多女孩子要很羡慕嫉妒恨吧。一个能在掌上舞蹈的女子,轻盈得仿佛一只不染凡尘的仙子。可惜,这一切都是浮云呀。“凉风起兮天陨霜”,她的地位很快被丰腴的彼妹赵合德取代了。一般失宠的妃子会做很多事情来挽回帝王的喜新厌旧,比如送一缕长发表达别无可赠,唯有青丝系君(环肥燕瘦的前者就成功的使大唐天子三顾而转)。或者写一首“梦里听到你的低诉,要为我筑爱的宫墙”(“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长门赋》);再或者有倾国之权,只需莲步轻移,便可以使得圣明神武皇帝陛下把.一切罪责推脱给臣子,笑脸相迎(“我初无此心,皆上宫仪教我”)。摆在赵飞燕的面前有如此多的路,没有贵妃的丰腴,没有司马相如的文笔,没有武则天的权力的彼却选择了另外一条另类的道路——给皇帝陛下赠送了一顶又一顶的绿帽子。

真是彪悍呀!

这种open到极致带有一些报复性质的方式不单招来的是皇帝的注意,更是引起朝野非议。按理说后宫这事儿是皇后来权衡掌管的,可是皇后自己不检点,就还有管她的地方,那就是光禄勋。光禄勋是做什么的呢?就是用来专门掌管宫廷门户、杂务之类的事情。赵皇后秽乱宫廷,召壮硕美男淫乱无度,是宫廷门户的大问题。可是怎么管,要注意,作为臣子,不可能找到皇后思想教育一番,这个时候,刘向就出现了。刘向当时的职务是光禄大夫。所谓,“光禄勋属官有大夫,掌论议”。他的义务就是和皇后长篇大论一番。而有故事采集癖的刘向(《新序》、《说苑》就是证据)采取了一种讲故事的方法,兢兢业业地写出了我们绕了一大圈想要介绍的这本《列女传》。虽然这东西对于皇后赵飞燕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绿云压顶的汉成帝最终没有过了美人关,一旦感念旧欢,此事便草草收场。最后的赵飞燕,还是站在了女人与男人角逐中胜利者的那一方,笑而不语了。但是他将形形色色的女子人史,写成了一部指导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的史书,这种开创之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收获吧。不过对于今日被人们默认为文学家、目录学家的刘向,意外收获也太多了。

这种创举为很多当时或者后世人所应用,当然,这些都不是讲述女同胞自己的故事,而是一种男子对于自己想象中女子应当如何的描摹和规范。这种标榜很快被史书吸收借鉴,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列女传》这种带着一种男权主义的、儒家的、审美趣味的、群体性女性传记便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史书的一部分,从此而后,无论是《隋书》、《新唐书》、《旧唐书》,还是《明史》,都一脉相承了《列女传》的设置,总算是为被历史忽略又忽略的女性留了一席之地。

这就是我们可以管中窥豹见到中国古代女子的最正规最正经的记载了吧。翻阅每部史书的《列女传》(这其实用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发现很多叫人深思的结论。比如它被设置的位置就是其一。《后汉书·列女传》被安排在本书八十篇列传之第七十四,居宦者、方术等传之后,仅先于外族的东夷、南蛮、西羌、西域、南匈奴与乌桓诸传。女子仅仅比四夷蛮邦在前面一点。这样的设置只能说彼时女子的地位在历史的长河里占有十分不重要的地位。而《北史》、《新唐书》、《明史》等书的《列女》位于《佞幸》、《奸臣》之前;《魏书》将《列女》提至《恩幸》、《阉官》之前,也只是史官是非观的分辨而已。

女子天然的等而下之完全反映了在史书中,女子非有非常人所为才能入史的特点。尤其是被封为古代女子典范示例作用的《列女传》,看其中女子面目,大多数是在生死攸关之际选择了牺牲或者被牺牲自己。于是在本应温暖的绮罗帐中,却经常上演血溅当场的戏码。讲一个比较惨烈的故事来吓唬一下阅读到这里的你们,因为我在翻史书的时候确实被这个女子吓到了,她就是上官氏。上官氏,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人有一个名字很容易记住的丈夫:灵龟。好吧,她丈夫的全名叫做李灵龟。其实也是个贞观年间的好官啦(“为政威严,盗贼不发;凿永济渠,通新市,百姓利之。”《旧唐书》)。所以我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灵龟不幸挂掉的那一年,上官氏在处理了一切应该处理的事情之后,面临着一项重大的抉择:改嫁或者不改嫁,这是一个问题。是奔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还是在别人的同情与叹惋中无限挣扎;是一咬牙名垂青史,还是在那个大唐盛世做个快活的人……这一刹那的抉择涌上心头的时候,上官氏终于选择了对自己狠一点——她是个要名垂青史的人,因为她的丈夫是个有义烈之名的人。好吧,于是就困守穹庐,过着纺织数棋子的日子吧。可惜她身边围绕着好多有爱的好心人,劝她改嫁了吧,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个贤淑节义美貌青春尚存的女子在大唐那个女子守节还不那么流行的朝代里确实面临了太多诱惑。为了和诱惑决绝,她便决定挥刀……割鼻。确定我说的不是割席而是割鼻吧,因为我很快发现了附带产品,她的一双耳朵。这是怎样大的勇气和信念,才使得她能拿起刀子来毁损自己的花容月貌。好在,不久之后,她便也死掉了。我说“好在”二字,是发自真心地觉得死亡对她而言是一种更为坦然的结局。她使别人活在了自己的残忍里,使自己时刻撩拨着“节义”二字的残酷。

也许,这种坚贞来自一种彼此双方的情谊——我一向不乐于刻板化古人,尤其在唐那个年代里。但是这样骇人听闻而被炫耀地记录在史册里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且呈现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的趋势。全其节、守其贞是这个社会强加给女人的道德规范,而不再完全出于一种夫妻间真挚的情愫了。

或许可以再说一个,来证明我的上述观点。这个事情发生在明代。这个依旧没有名字的女子姓程,请原谅我不厌其烦地记录下她们的名字,因为这样的女子总该值得人钦佩她的勇气。她的丈夫,一如既往地要死了。不知道是何缘故,总之程氏割下了自己腕上的肉给他吃。我个人揣度估计应该是药引之类吧。古人拔刀割肉的事迹比比皆是,我们且不要太着急大呼残忍。不幸的是,她的丈夫胡尚纲已经无法吞咽,一命归西。这个时候她尚有四个月的身孕。放在现今,大家一定要劝这个女子节哀顺变,不要忧伤过度等等之类的话。事实上,大家也劝了,劝的第一句话是,你不要自杀啊!要是个男孩子,你就有活下去的理由了。大致上中国人还是乐得劝其生,不乐劝其死的。可是程氏却坚定地说,要是生个女孩儿,还白白耽误这么多时间,赶紧麻溜叫我死了吧。原来夫死从之于地下是何其深入骨髓的一种信念,竟比活下来更值得叫人鼓舞信念。于是半年后,即便她诞下男婴,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饿死自己。没有人能阻止这种疯狂的想法,也没有人想阻止这种疯狂的想法,只有彼婆母提醒她还不曾和亲生父母告别,她便喝了点米汤,熬到与父母弟弟诀别了。情何以堪啊!继而,她为自己算了一卦,觉得八日九日十日都是好日子,便命令自己那天死掉了。这是何其强大的愿念。哦,最后还要说一点还记得我们刚才说过她割下左腕要给她先生吃掉的肉么?既然没有吃掉,便嘱咐家人用灰和上,敷在手腕,保存一个完整的自己。

再讲一个这样血淋淋的故事,估计作为读者的你也要抓狂了吧。因为,笔者就是在这样抓狂的一个个的事件中瞻仰着一个个贞洁烈妇的。

不!这个世界本来不是这样的,刘向那个时代,我们还看得见一个个光辉的母性形象,她们代表着睿智与预言,无论是开篇的舜之二妃的聪颖贤惠,还是定姜送未婚儿媳改嫁的豁达慈爱,还是文伯之妻敬姜对于丈夫的辅佐,女性的智慧之美俯拾皆是,叫人渴慕不已。虽然她们也会忠贞,也会殉难,但是,她们不愚。随着女性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忠孝节义逐渐为浮名所累,服从与群意识的第一位逐渐被宣扬,中国女子便逐渐变成了一种属于某一特定男子的附属品,她们生活的目标是我们手头血淋淋的《列女传》,她们有七出保护维持着她们的婚姻,她们有足禁,限制着她们的活动范围。她们生存的指南则是《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女四书”)、《女儿经》、《闺范》、《教女遗规》等如此之多的规诫,使得她们行动有参照,举止有约束。待人接物,衣食住行,都有指点,就仿佛一个教习嬷嬷,把无数不同风姿的女子规范为统一的模样。比如《女论语》这部书,从年幼需要的教育到吃饭喝酒,到服侍父母姑舅,以及最重要的丈夫,到教育子女,接人待物,到最后的夫死守节,可说是规划了一个女子的一生。看起来似乎很有裨益,但是普天之下以此为圭臬,女子必然诵习,则不免千人一面,叫人觉得人生不过如此了。

以上这几本书,大多出于女子之手,她们的身份有皇后,有贤母,有孝妇……她们对于怎样做好女人有着深远与深刻的认识,这些指南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有很多指导意义的。有人说,她们像男人一样思考,在思考自己的立身之地,这似乎也有一些道理。在我看来,这些劝诫,指导的书籍还是要随着代降而变得趋于男性利益。

从《列女传》到《教女遗规》,这是一条十分漫长的路。女子从一种孕育万物的地位,变成一种柔顺服从,这是怎样的代变,于是我想抽出手中的一卷书来高声诵读,使得作为读者的你来了解一个父亲对于女儿的定义。

“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

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三者盖女

子之常道,礼法之典教矣。”——《教女遗规》

一句“古者”,就意味着这些都是古代人的做法啊,和我们虽然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但是还是要遵守的。这是中国古人的一个特性,而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出真理的变相认识。这里说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典故,就是弄瓦之喜。弄瓦这事儿说起来是来自《诗经·小雅·斯干》,上面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喧唣,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这两句话的大体意思就是生了男孩子,把他放在床上,为他穿上衣裳,把美玉给他把玩。他哭声这样洪亮,希望他有一天会穿上黼黻,去做君王。生了个女儿呢,就放在地上,包上襁褓,给她一个纺锤。希望她顺从帖服,做事不出格,只对酒食之事操心便是(典型的主内论),也不要使父母忧愁。这是一首有些类似“恭喜恭喜恭喜你”的庆贺歌曲,给孩子一些善意的祝福,在那个农业文明尚不发达的社会里,男主外,女主内,分工均衡,各司其职也是题中之义。只是被经学家们字字珠玑地剖析则得出了女子天生卑贱的结论叫今人觉得无法理解——其实,放在唱歌的古人身上他也无法理解。怎么好好的祝贺人家生个女儿就变成了遗憾的骂闲街了呢?其实这事儿还是和床这种从坐具到卧具的演变有关系。其实今天我们都被普及了,床是类似于坐席的这样一种椅子,是说“安身之坐”,所谓“在下而安者也”。继而,我们还知道有一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这下就很清楚了,祝辞的人就是形容了一下生了孩子以后的动作,放在矮的地方,别叫磕着碰着。至于说弄璋弄瓦,虽则后世觉得美玉无价,纺锤廉价,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两者的价值差不会有后世那么大。美好的寓意随着语境的逐渐不同,就导致了像刚才我所诵读的《教女遗规》里那位爸爸所理解的,女孩子就是卑下的,所以要扔到地上。这是误读么?还是那个环境本身就导致了这种解读的合理性?

不过怎样也好,大致我们所知道的,女人是存在于生育、持家、地位低下这三种特性之间的特殊生物。在她们与外面的世界被人为地造就了一道若有若无的隔膜中,她们努力地摆布着自己的这小小方圆。这个小小方圆,被我们安上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那便是闺阁。而在这个如是狭窄的空间里,却间或有着她们的小乐趣、小情趣。这些“小”之所在当然不会记录在皇皇史册之内,只是隐藏在小词艳诗的字里行间,上演于杂剧昆曲的水袖青衣之侧,漂浮在小说笔记的谈笑之内,搁浅于墓穴残垣的墙壁之间叫人去猜测,去思索,去臆想吧。

这些是写在我们去探看闺阁里的游艺前面的话,只有了解到了这么多禁忌,才看得到带着镣铐舞蹈的伊们是怎样的美丽,怎样地探索着属于自己的世界。

我今天所要写的这本书,主要目的在于使得诸位看到那小乐趣中的一部分,那便是,游艺——古代女子闺阁的游艺。那些在绣花鞋的柔软中,在窄小的闺阁内所能消遣的游艺。它包括着王公贵胄的“镇日无心镇日闲”,也包括着小民小户的茶余饭后,从女孩的呱呱坠地到嫁为人妇,生为人母,请允许我去淘洗那些淹埋于历史尘埃中的秋千、团扇、金钩、蹴鞠……使它们得以鲜妍地呈现于您的面前吧。

后记

在内心深处,总觉得,时尚是一种生活,或者确切一点,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历史,这不是单薄的我谈得起来的,我只是喜欢穿梭在琐碎的记载中,寻找我热爱的那些个人的可能的生活细节,因为我总想穿越到他们身边去看看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记得一个朋友说过:单看史书的话,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功业,或者说大事年表。好的史家多多少少能给我们看到一点人的个性,而官修历史之后,渐渐的,连个性都看不清楚了,于是古人就显得平面,显得遥远,显得除了做大事之外,就没有别的生活。也因之,叫人感觉不能亲近。所以她喜欢从各路资料最微小的细节人手,搜寻历史及历史中人的“个性”,甚至是他们的“表情”,因为古人是在“生活”而不仅仅是在“建功”。

能够留在纸上的历史中人的生活,在他们那个时期未尝不是一种“时尚”,而在今天,有些只是故纸堆中的一声轻叹,有些我们还在同样或别样的“时尚”演绎着。

比如我们平常使用的名片,战国时期就有了,那会儿称谒,主要写名字以及介绍文字。到东汉时改称“刺”,材质还都是竹木片之类,也就是这时起,有人开始添官职、年龄等内容,专供拜见上峰,名日“爵里刺”。而且还有了固定的格式。比如朱然墓中出土的“朱然谒”,长24.8厘米,宽9.5厘米,厚3.4厘米,是经过抛光的木板未加髹漆,靠右侧近边处有行小字,“持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阳朱然再拜”。

于是热爱三国时代的我翻着《三国志·蜀书》不厚道地想,刘备定蜀,掌军中郎将董和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二人地位相当。那《董和传》的记载“……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就可能有这样的情景出现,董和为一件事找诸葛亮商榷,但是一直没达成共识,于是接二连三地找诸葛亮,诸葛亮实在被纠缠郁闷了,闭门不见,于是董和向诸葛亮递刺,诸葛亮觉得不好意思,于是退还董和的刺,两人继续纠缠。

而到章武元年,丞相诸葛亮,如果他足够自恋,他的刺就可以是“丞相武乡侯录尚书事领益州牧琅琊诸葛亮”,但是这样帅气的刺,递给谁呢,昭烈和后主么,似乎又不合人情。于是浮想联翩地翻着书,在《许靖传》中发现这样一句:“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大约这诸葛丞相的刺,也只有许靖大人有幸收藏了。

到了唐宋,随着官僚制度的发展,名片也有了新的变化,宋人洪迈说“国朝官制,沿晚唐、五代余习,故阶衔失之冗赘”,并举出李端愿长达四十一字的头衔——“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使持节华州诸军事、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这要是在今天印成名片,该是怎样的一种壮观与为难。然而这样长的头衔在唐宋并不稀罕,因为这不过是唐宋官僚制度发展的一个副产品罢了。

从名片可以到人,可以到一种生活细节,还可以到一种制度,到社会发展。我喜欢这样的细节,喜欢诸如此类的联系,喜欢搜罗各种的历史生活,因为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时尚。

于是和我的作者们“献可替否,共为欢交”,渐渐地有了一个思路,最后由这些真正有爱又有才的作者们,将这些细节一一展现出来,于是就有了“时尚历史”这样一个书系。

在此,我特别感谢这些可爱的作者们。

我期待作为读者的您会喜欢这套书,因为我真的很喜欢。

刘玮

201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闺阁里的那点春风/时尚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402125
开本 16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4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968-49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