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哈奇森/大家精要
内容
编辑推荐

弗兰西斯·哈奇森,17~18世纪英国重要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欧洲17~18世纪仁慈主义的创立者之一,道德感体系的集大成者,西方古典经济学开创者亚当·斯密的老师。《哈奇森》是“大家精要”丛书之一,由杨通林编著,主要介绍了哈奇森的生平事迹,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其思想学说。

内容推荐

《哈奇森》是“大家精要”丛书之一,由杨通林编著。

弗兰西斯·哈奇森(1694-1746),17~18世纪英国重要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欧洲17~18世纪仁慈主义的创立者之一,道德感体系的集大成者,西方古典经济学开创者亚当·斯密的老师。他和托马斯·黎德一起曾被称为苏格兰哲学之父,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奠基者,第一个创造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句名言。哈奇森的“两种感觉论”、“善恶两性论”等思想,对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的情感主义、康德等人的直觉主义、边沁等人的功利主义思想,乃至现代西方的仁慈主义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哈奇森》主要介绍了哈奇森的生平事迹,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其思想学说。

目录

第1章 哈奇森生平及思想背景简介

第2章 内感觉:哈奇森伦理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一、内感觉和外感觉

 二、先天内在的认识根据

 三、非自爱情感的源泉

第3章 道德感:哈奇森伦理思想的核心

 一、道德感与善恶之争

 二、道德感的特性

 三、道德感的功能

第4章 道德情操

 一、两类情感学说及其理论基础

 二、道德情操

 三、自爱情感与道德情操的相互关系

第5章 道德与功利

 一、道德定量:道德的功利层次

 二、道德计算

 三、政治伦理的功利标准

 四、哈奇森与功利主义的主要区别

第6章 美学思想

第7章 哈奇森思想的历史意义

结语

 年谱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三、非自爱情感的源泉

以内、外感觉的认识论为基础,哈奇森提出了非自爱情感和自爱情感并行不悖的“两类情感说”,以此证明自爱和仁爱是两种并行不悖的人性。同时,哈奇森以内感觉高于外感觉的原则为基础,证明非自爱情感高于自爱情感,以此论证仁爱人性是一种超越于自爱人性之上的更深刻的人性,以反驳自爱人性论的片面性,确立道德仁爱在人性中的“合法”地位。

哈奇森认为,(对象)形式本身并没有使人感到不愉快的东西,不足以让人产生任何情感。只有人们通过感觉感知到对象的观念后,通过观念联想(判断)赋予对象某种价值属性,心中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也就是说,情感和人的感觉及其感觉观念之间有内在联系,是人们对对象属性感觉的结果。

不同的感觉有不同种类的情感,同一感觉,不同的种类会产生不同强度的情感。外感觉只能够感知到对象具体的、感性的属性,获得感性的观念,从而让人产生感性情感;而对象深处那种普遍的、抽象的观念(比如和谐、一致性、美、善等)都只能够通过内感觉才能被人们感知到,并在人的内心产生普遍、深沉的情感。外感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自爱人性,激发人的自爱情感;内感觉不仅是人类感知普遍观念(比如善恶美丑——哈奇森着重强调了道德和审美领域的道德感和审美感)的能力,也是人们产生美丑等非自爱情感的基础,体现了人的非自爱人性。因此,哈奇森以“两种感觉论”为基础,把外感觉情感和内感觉情感与自爱人性和非自爱人性联系起来,提出了自爱情感和非自爱情感并行的“两类情感说”:源于自爱人性功利得失的情感属于自爱情感,非源于自爱人性功利得失的情感属于非自爱情感。

哈奇森认为,外感觉情感和功利损益密切相关,具有功利性特征,内感觉情感则无关于任何利害得失,没有功利性特征;因为利害得失而产生的情感是外感觉的情感,和利害得失无关的情感就是内感觉情感。他认为,宇宙中的很多部分似乎根本不是为了对人们有用而设计的,人们不会因为没有利害得失而丧失对宇宙美的享受,当然也不会因为一个恶棍向他们重金行贿而对他产生崇高的情感。哈奇森举例说,如果因为拥有一幢辉煌漂亮的建筑物而高兴,那么,这种情感就是一种源于功利得失的外感觉情感,属于自爱情感。反之,虽然自己不是该建筑物的主人,自己和该建筑物的拥有者也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自己一看到这幢建筑物就感到一种美的震撼和快乐,这时候内心所激发的情感就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内感觉情感,属于非自爱情感。因此,哈奇森认为,无论是道德情操还是审美情感都与利害无关,同属于非自爱情感。根据这个思想,他把霍布斯、孟德威尔等人的自爱情感归结为外感觉情感,而把道德情操、审美情感等归结为内感觉情感。

和内、外感觉分类一样,“两类情感说”也是为“善恶两性论”服务的。通过论证非自爱情感的存在,哈奇森证明了非自爱人性的存在,通过对自爱情感和非自爱情感对比分析,哈奇森认为非自爱情感高于自爱情感,以此证明非自爱人性高于自爱人性。

 首先,从性质和对象看,内感觉情感高于外感觉情感。哈奇森这个观点主要是针对快乐主义而提出的。快乐主义认为,感官肉体快乐是快乐的全部,是幸福的根源,纵情于物欲是充分享受生活的最高方式,因而拼命追求物质财富、追求肉体快乐正是人性自爱的表现形式。要反驳自爱论,首先必须反驳快乐主义,为此,哈奇森以“两类情感说”为依据,对快乐主义思想观点展开了深刻机智的批判。哈奇森认为,内感觉情感属于非自爱情感,外感觉情感属于自爱情感。外感觉情感(比如性爱)是一种低级、短暂、肤浅的肉体快乐,内感觉情感(比如情爱)则是一种高级、持续、深沉的精神快乐。它们(内感觉)在生活中给我们所造成的不管是快乐还是不快乐,其程度和效果都超出我们所有外感觉的总和。从非自爱情感高于自爱情感的前提出发,哈奇森证明了道德情操高于自爱情感,并由此证明仁爱不仅是最基本的人性,而且是比自爱更高级、更深刻的人性。

其次,从观念层次看,内感觉情感高于外感觉情感。受洛克影响,哈奇森也把观念区别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他还进一步把情感和观念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简单观念产生简单情感,复杂观念产生复杂情感。包含自然的美、规则与和谐的复杂观念,能够产生更强烈的快乐感。他举例说,一张表情丰富的漂亮脸蛋比一种单调的漂亮颜色更让人高兴;伴随着五彩的云朵、雄伟的建筑、满天的残星以及美好的景色而冉冉升起的太阳,比单纯空旷的天空更让人感到高兴;一曲雄伟的乐章比一个单纯的音符更能震撼人心。只有内感觉能够感知这些复杂观念,并激发这种复杂观念特有的强烈情感,而外感觉则无法接收到这些复杂观念,只能够激发简单观念所特有的低级情感。因此,内感觉情感高于外感觉情感。

P24-2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哈奇森/大家精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通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542800
开本 16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61.29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27
15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