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议会迷宋教仁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知识分子的议会情结出现在一个多世纪以前。

那段时期,有一批社会精英认为,只有民主宪政这个药方,才能让国家民众看到光明,如果中国能出现西方式的议会,那将是政治生活的极大进步。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把整个生命都投入了改造社会制度的事业之中。

宋教仁就是这样的人,他出生在清朝末年。

崇善编著的《民国“议会迷”宋教仁》这本书,讲的就是宋教仁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内容推荐

宋教仁是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又是民初国民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以实际行动力求促进中国政党政治的实现,然而,所志未遂,于1913年3月22日在上海被刺杀。年仅32岁。孙中山叹之:“宋氏乃为中国宪法而牺牲之第一人!”

宋教仁的被刺促成了革命党人的党醒,二次革命随之爆发,袁世凯帝制阴谋破灭。宋被刺一案乃中国近代一大转折,标志着17世纪以来在欧美国家大为流行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在中国的破产。也象征著近代中国与世界民主潮流接轨的努力归干失败,从此中国陷入长时期的军事、政治混乱中。

《民国“议会迷”宋教仁》作者崇善汇集各类史料,运用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文献及近年来海内外新发现的资料,旁征博引,对宋教仁的一生经历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评述。《民国“议会迷”宋教仁》真实再现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桃花源里革命家

 1 少小怀壮志,爱国不忠君 

 2 风声雨声读书声,同学叫他‘‘宋公明”

 3 青年要爱国,大清要维稳

 4 知识分子筹建“反动组织”,热血青年活动新军士兵

 5 华兴会起义失败,众英雄四散逃亡

第二章 日本六年流亡志 

 1 留日志士,理念不一

 2 《二十世纪之支那》,一份杂志一片心

 3 革命维新刺激朝廷,袁大巡抚老成谋国

 4 命俦啸侣孙中山振臂,风云际会同盟会成立

 5 留学生起“学运”风潮,宋教仁显领导才华

 6 伤感忧愤,修身学习 

 7 四壁虫声急,孤灯夜雨寒 

 8 清政府改革官制,众饥民发动起义

 9 黄兴孙文吵翻脸,教仁离日开新篇

 10 联络辽东“马贼”,起义泄密流产

 11 中日夺岛,教仁献书

 12 同盟会分崩离析,革命党山头林立

 13 宋教仁拨乱反正,同盟会中部崛起

第三章 肇造共和建巨功

 1 襄助于右任,大笔写政论

 2 黄花岗烈士成仁,同盟会精英痛失

 3 湖北革命党准备起义,中部同盟会筹划全局

 4 四川保路点引信,武昌起义起枪声

 5 黎元洪拣到大便宜,同盟会全力保武汉

 6 制度专家亲笔起草,湖北颁布《鄂州约、法》

 7 袁世凯东山再起,革命党浴血奋战

 8 沪宁轻松独立,义军频繁内斗

 9 革命党人争权,中央政府难产

 10 孙中山回国任总统,宋教仁力主内阁制

第四章 壮志未酬身先死

 1 《临时约法》制定易,临时政府吃饭难

 2 吴禄贞命断联军梦,袁世凯要做“华盛顿”

 3 大清国寿终正寝,袁世凯偷改诏书

 4 袁世凯不愿挪窝,新政府定都北京

 5 留守困顿,内阁短命

 6 军警干政,议员无骨

 7 黎元洪借刀杀人,赵秉钧出任总理

 8 缔造国民党,全力搞选举

 9 袁世凯踢开两院搞独裁,宋教仁奔波各省做演讲

 10 上海车站响起枪声,一代英才遗憾身亡

附录 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

试读章节

9 黄兴孙文吵翻脸,教仁离日开新篇

1907年1月10日下午,宋教仁在孙中山寓所遇到了日本《国民新闻》的一名记者。宋教仁在日记里记录了当天的辩论。他说,前些天贵报把我们中国革命军的活动说得很糟糕,你们这是啥意思?中国革命是我们国民的革命,你们这么泼脏水,伤害了我们的国民感情。新闻是一个国家舆论的代表,你们代表着日本的民意,这等于日本国民伤害了中国国民的感情,将来会影响我们的邦交。

那名日本记者避开宋教仁的语锋,问道:中国太大了,方言又不统一,虽然你们搞起了革命,但能统一全中国吗?

宋教仁批驳道:革命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全体国民的事业,全国国民都统一思想起来革命,就能成功,怎么可能统一不了全国呢?

不看好中国革命前景的人很多,不光是这名日本记者。许多参加过革命活动的中国志士,也在革命与保皇两条道路中间摇摆不定。

这天下午,有位名叫徐佛苏的说客登门拜访宋教仁,称保皇派二号人物梁启超在《民报》上看到了他的文章,愿意伸出橄榄枝,以后“和平发言”。不再互相攻击。

保皇派,也就是主张在中国搞君主立宪的老牌“愤青”,或者说“过气愤青”(康有为的确过气了,但流亡对梁启超来说只意味着“短暂的过气”),希望中国政治走上改良立宪的道路,从而结束灾难深重的纷乱局面。

革命党人和保皇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要不要保留皇帝。保皇派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个不错的人(康有为把他鼓吹为难得的天才),应该保留其位置,这样的话改革的阻力会小一些,社会不至于发生大的动荡,外国人的干涉也会少一些;革命党人则认为,皇帝是旧时代的象征,帝制是新社会的障碍,有了皇帝,就会有皇帝所代表的满族权贵,他们不可能真心支持民主,“君主立宪”在中国已经证明是骗局,做什么白日梦呢?那帮家伙何德何能。有什么资格让万民尊敬呢?

两派人马以《新民丛报》和《民报》为阵地,经常进行激烈的论战。梁启超招架不住革命党里的青年才俊们,便请徐佛苏出场。

徐佛苏是华兴会的创始人之一,东渡日本之后思想倾向改良。这个中间人1906年7月在《新民丛报》发文劝双方停止掐架,但《民报》一方没有答应。此次梁启超请徐佛苏上门拜访宋教仁,抛出一个理由说,保皇会已经改为国民宪政会,不再提保皇那茬儿了。

保皇党人会放弃对皇帝的拥护?革命党人与之长期交手,认为改名国民宪政会只是一个幌子。老朋友上门,总得留点面子,宋教仁没有向徐佛苏现场表态,只说会和其他同志们商议。次日,他征求大家意见,章太炎表示可以调和一下,孙中山和胡汉民却不以为然。(直到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民报》的革命才子们仍在猛烈地进攻。10月17日,梁启超等人在东京成立政闻社,张继、陶成章率领400多名革命党人大闹会场)。

随着身体状况渐趋恢复,宋教仁的翻译写作进展顺利。1907年1月14日,他翻译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与支那人书》,他在日记中说,“余阅报,见大阪侮日新闻》有俄国(杜)尔斯兑(托尔斯泰) 《与支那人书》一篇,大约劝支那人不可学欧洲人之武装及代议政治,当以中国古昔之所谓‘道’,即天之律、神之法为基础,而行‘道’之政治,营‘道’之生活云云。其言亦有至理。张溥泉遂议欲译登《民报=》,余亦赞之”。可见,宋教仁对政治的思索,并非不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文化传统。

四天以后,他开始编写《汉文学讲义》。23日,宋教仁还翻译了几页《日本地方渔政法规要览》——日后他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农林总长,这些知识派上了用场。

元月下旬,宋教仁相继得知好兄弟胡瑛在汉口被捕入狱、刘道一在长沙被害的消息,心情变得非常沉重。更让他不舒服的事接踵而至。

黄兴在香港的活动一无所获,1907年2月15日返回东京。他和革命领袖孙中山之间,开始出现嫌隙。

围绕国旗式样之争,黄兴和孙中山差不多要翻脸。

说到国旗,不得不提到孙中山早期的光辉岁月。这个出身广东农村的穷孩子,从小就有志于颠覆大清帝国的统治,可能是故事听多了,他把建立“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领袖、“山寨版”基督徒洪秀全奉为偶像。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在美国檀香山打山站住脚之后,把这个弟弟接到美国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孙中山在香港一家西医学院求学,学成之后在澳门、广州一带做过一段时间的医生。行医的舞台不足以施展孙中山的政治理想,向大臣李鸿章进言遭拒之后,他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1895年2月成立了反政府组织“兴中会”,当年就筹划进攻广州的起义。和黄兴、宋教仁组织华兴会起义一样,兴中会1895年组织的起义也因为事先泄密而流产,名叫陆皓东的骨干分子和一批英勇的革命先驱被捕牺牲,孙中山流亡海外,继续为同志们未竟的事业而奋斗。

在当时的中国,孙中山的革命资历出类拔萃。大家拥戴他做同盟会的老大,可以说是找对了最佳的人选。

作为此次同盟会分歧的主角,孙中山主张采用兴中会原来的青天白日旗,因为这是革命志士陆皓东所发明,“兴中会诸先烈及惠州革命军诸将士先后为此旗流血,不可不留作纪念”。

黄兴却认为这种旗帜样式不美,而且和日本国旗相似,主张采用象征平分地权的“井字旗”。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好商好量解决也就算了,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无。

但孙中山相当固执,说话很难听。

黄兴被惹急了,表示要退出同盟会。

2月28日,目睹了同盟会大会上的争吵,宋教仁在日记里写道:孙中山“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心坦怀以待人,做事近于专制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

这是黄兴与孙中山的第一次公开冲突,此后的革命岁月里,他一直是孙中山的坚定拥护者。作为威望仅次于孙中山的革命党第二号人物,黄兴处处隐忍谦让,苦心维护着大局的团结。宋教仁被刺之后,孙中山不听黄兴建议,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打指模、无条件效忠党魁,这种独裁风格令黄兴彻底失望。

考虑到同盟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多疑心疑德,宋教仁说:“余久厌之,今又如是,则将来之不能有所为,或亦意中事,不如另外早自为计,以免烧炭党人之讥,遂决明日即向逸仙辞职,庆午(黄兴)事亦听之。”

19世纪初期,意大利人成立了反抗法国侵略的“烧炭党”,这个组织因内部不和而失败。宋教仁不愿和孙中山发生更多的矛盾,“另外早自为计”或许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国旗之争暴露的,不仅仅是孙中山我行我素、处事专断的风格,还有革命党人之间的地域观念和派系之见。虽经有资历和声望的章太炎、刘揆一从中调停,这次不愉快以黄兴让步而告止,但同盟会上层领袖之间的分歧并未到此结束。不久,同盟会内部又爆发了更大的风潮。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3月1日,宋教仁向孙中山请辞。

之后,他便和黄兴商议开辟满洲革命基地的事宜。宋教仁决定潜赴东北,试图以南北交攻,实施“中央革命,联络北方军队,以东三省为后援,一举而占北京,然后号令全国”的战略。

1907年3月23日,大雨。当晚宋教仁与日本浪人末永节、古川清等人,自东京启程,履行一个结果难料的使命。

两天后,他们抵达下关海峡一岸的门司市,与同盟会会员白逾桓会合,决定不经朝鲜釜山,乘船直抵中国东北安东县(今丹东市)。

在时常晕船的痛苦中,宋教仁开始了筹建同盟会辽东支部之旅。

如果出发前找一个算命高手请教的话,宋教仁得到的答案可能是:此行有惊无险,诸事不顺,但有意外收获,堪慰辛劳。

P102-105

序言

1

中国知识分子的议会情结出现在一个多世纪以前。

那段时期,有一批社会精英认为,只有民主宪政这个药方,才能让国家民众看到光明,如果中国能出现西方式的议会,那将是政治生活的极大进步。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把整个生命都投入了改造社会制度的事业之中。

宋教仁就是这样的人,他出生在清朝末年。

2

清朝末年,中国一团糟。

一帮高高在上的满人把持着朝廷,祖宗打下的基业快被他们败光了。

老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许多人衣不蔽体,甚至连饭都没得吃,卖儿卖女只能救一时之急,新的饥饿和屈辱很快又会逼到面前。

和历史上很多时候一样,无路可走的人们只好砍翻前来逼债的税吏,然后冲进官仓把粮食抢光,接着把衙门砸个稀巴烂。既然已经造反了,再杀掉几个当官的又算什么呢?——闹得最厉害的一群农民,成立了新朝廷,名叫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坚持了十几年,控制了半壁江山,最后被镇压下去,但足以让大清国伤筋动骨。

天灾和人祸接连不断。

连树皮都没得啃的情况下,人就开始吃人,千年礼仪之邦几乎每个省份都留下了“饥民相食”的记录。

与此同时,洋人的军舰在中国沿海和内河港口高傲地游弋着。当局吓破了胆,乖乖地奉送出大量的白银和土地。

洋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大清帝国的麻烦有增无减。

当然,总有一些聪明人想改变现状。他们很会读书,文章写得也很漂亮。通过科场上的竞争把“红顶子”搞到手,并不是他们人生的最终目标。他们简直就是为了历史这个大舞台而生,无论什么样的挫折,都拦不住他们万众瞩目的演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个名单可以开出很长。他们不仅做了官,而且官做得相当大。

在这批精英的努力下,大清帝国改造了军队和工商业,崭新的社会气象似乎要超越康熙、乾隆皇帝的时代。

一批新式的战舰雄赳赳满载清兵,在黄海上巡逻,让东边的一个岛国感到很大压力。

有压力未必是坏事。东边的邻居相当争气,没过几年就拥有更先进的战舰。他们的海军纪律严明,不像大清水师的官兵居然会在战舰的炮膛上晾裤手。两方交火之后,李鸿章苦心经营的海军部队全军覆没。

中国不得不赔出更多的银子和土地。

中国人恨不得把李鸿章千刀万剐。

李鸿章一肚子委屈,他是替中国最有权力的慈禧太后背骂名。

虽然在镇压农民的时候很有谋略,毫不手软,但李鸿章拿太后没办法——满朝文武都一样,在这个越来越衰老的女人面前,他们只能下跪。

清廷仿佛一艘在风雨中颠簸的大龙舟,能干的官员们忍受着各种干扰和羞辱,使出全身的本事,却只能在破船上搞搞装修,补补漏洞,让其不可避免的沉没晚一些到来。

一个名叫康有为的广东文人看不下去了。

他带着自己的弟子从遥远的南方赶到北京,奇迹般地出现在皇帝的身边,开始以“维新变法”的名义发号施令。

在康有为看来,不“变法”,大清只有死路一条。

以“圣人”自居的康夫子有开阔的眼界,他仰慕和精通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并孜孜不倦地宣传自己的理念,吸引了不少朝野的拥趸。  让维新派满怀信心并且感恩戴德的是,他们遇到了“明君”——这是让许多人激动得流泪的幸事!

名义上已经执掌大权的光绪皇帝,也格外赏识身边慷慨激昂的新面孔。

既然慈禧太后在颐和园里悠然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就索性痛痛快快地打一把“维新”的牌局。

可惜历史开了个恶毒的玩笑。

由于押注的失误,在这场改天换地的政治豪赌中,维新派几乎输个精光。

那位名叫载湉的青年皇帝根本没有足够的权力,甚至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老太后眼睛一瞪,就把这个傀儡软禁了起来。

搞了103天的“维新变法”迅速流产,康有为和他最优秀的学生梁启超匆匆流亡海外;一大批追随他们搞改革的官员掉了脑袋。

在京城菜市口被斩首的维新派“乱党”里,有一位名叫谭嗣同的湖南人,他本来有逃生的机会,却宁肯选择死亡——他希望自己的死,能够为后来人提供一些启示。

1895年9月28日,谭嗣同被押往刑场。他的小老乡宋教仁当时才13岁,正因家境贫寒而失学。

10年后,宋教仁和孙中山等人组建了同盟会,成为比谭嗣同、康有为等“维新派”更让朝廷忌恨的“革命党”。

谭嗣同的死,让革命党人,尤其是他的小老乡意识到,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在中国行不通。

只要皇帝存在,大家就得留着辫子,下跪叩头。

没有自由和尊严的国民,形同奴隶。

指望清廷大老爷们自动放弃权力,简直是与虎谋皮。

既然这样,那还等什么呢?——革命党人决心赶走皇帝,实现“民主共和”。

历史把扭转乾坤的接力棒交到了革命党人手中。

这群当时的反政府分子不仅成立了反政府团体,还组织了反政府武装。

他们不停地筹款,购置军火,不停地招兵买马。

一次又一次的起义,牺牲了不少革命同志。

幸存者一次又一次逃到海外避难。

在许多人看来,这些大逆不道、异想天开的家伙,在执行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终于颠覆了已经千疮百孔的大龙舟。

1912年,革命党人完成了一个历史使命——他们成功地改换了国号。

从此,“中华民国”取代了“大清”。

3

绵延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了。

但中国依旧乱糟糟。

天灾和人祸依旧折磨着老百姓。

从清政府脱胎而出的枭雄成为北京城的统治者,他们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军人集团。如果真刀真枪地对着干,革命党人根本不是其对手。

民国的大戏刚刚拉开序幕,各路人物粉墨登场,他们都打着爱国救国的旗号,信誓旦旦地标榜自己会以维护民众的权利、利益和尊严为己任。

许多人一开始都以为,逼迫宣统皇帝退位的袁世凯,为中国带来了和平,也会为中国缔造共和。他的功绩和价值,就像华盛顿之于美国。

革命党阵营的领袖孙中山和黄兴,已经奋斗多年,都有点儿身心俱疲。看到从旧朝廷出身的军人集团把持了中央政权,他们既不安不满,却又不想伤和气,更不愿动刀枪。

既然袁世凯这么能干,又表示会诚心诚意搞宪政,为什么还要和他争呢?再说又争不过他。还是让他先干着,走着看吧。

袁世凯偷偷地乐了,他以为革命党已基本上被自己摆平,却渐渐发现革命党里还有一个更要命的对手:宋教仁。

宋教仁是一位清教徒式的革命家,既不贪财,也不贪色,除了有点孤傲自负之外,几乎找不到可以攻击和利用的弱点。

农林部长的位子他都放弃了,给他支票他也不稀罕,这个年轻人到底想干什么?——袁世凯和他的亲信都皱着眉头,盯着宋教仁的一举一动。

革命党人才济济,宋教仁是其中有名的“宪政专家”,他把“民主共和”视为拯救中国,使之恢复健康与活力的唯一良药。

事实上,凭着卓越的组织能力,宋教仁已经是革命党的核心领导人物,几乎所有的革命同志也都把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

宋教仁精通欧美各国民主制度,在民国肇造的短短几个月里,他起草了中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宪政法律文本。这种学识与才华,在当时的中国无人能及。宋教仁还是优秀的演讲家与组织活动家。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生在美国,宋教仁应该是一位杰斐逊式的人物。

更让袁世凯忌惮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成为中国第一大党。在他的领导下,国民党赢得了过半的国会席位。

如果能够继续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接下来,宋教仁就会当选为总理,然后组阁——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袁世凯和他手下的兄弟们暗暗地捏了一把汗。

在宋教仁的宪政构架里,总统只是虚职,袁世凯等于被架空了。

大家都知道,政治流氓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但到了关键时候,什么卑鄙的手段都使得出来。宋教仁的对手并无宪政理想,他们只想高高在上,“民主”、“共和”这么陌生的名词,他们听着并不顺耳。

宋教仁在南方各地公众集会上演讲,宣传宪政理念的时候,政敌们暗中布置着秘密的计划。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45分,宋教仁走进了上海火车站,准备踏上前往北京主持宪政大局的列车。刺客的目光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迅速搜索和定位,他举起了手中的家伙——几声枪响后,宋教仁瘦弱的身躯倒了下去。几天后,在革命同志的哀泣声中,这位“议会迷”痛苦地告别了自己未竟的事业,年仅31岁。

宋教仁的非正常死亡,给中国近现代的发展进程带来的损失和遗憾,是不可估量的。

这本书,讲的就是宋教仁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议会迷宋教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崇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1010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9: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