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年沧桑(上)
内容
编辑推荐

现如今,关注农民生存状态的作品少之又少,而从中国现代史的角度关注农民生存状态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百年沧桑》作者肖明尧从民国写起,通过山东胶东鲁家庄以齐、鲁两个家族数代人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等各个历史阶段惊心动魄的生存搏斗,呈现给我们一产发人深思的中国农民生存史。

内容推荐

《百年沧桑》高度浓缩了近百年来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是一部发人深思的中国农民生存史,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的长幅画卷。

肖明尧所写的《百年小沧桑》上部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了山东胶东地区以鲁家庄齐鲁两个家族数代人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在不同历史阶段惊心动魄的生存与搏斗,苦难与奋争,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抗美援朝战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阶段,艰苦卓绝的生存状态和可歌可泣的精神风貌,突出表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英雄般的作用与贡献,讴歌了生生不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浓烈的乡土语言风格,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浓重的平民英雄情结,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丰富细腻的人物性格,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颤的真实感。

目录

序 难得一见的英雄赞歌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代后记 苦行僧与跋涉者的春天

试读章节

  入夜,下雪了。

  这场大雪,无声无息,飘飘洒洒下了一夜。

  齐兆胤一夜没合眼,他坐在寒气浸骨的被窝里,嘴里叼着烟袋,透过窗户纸,呆呆地看着外边的大雪。宁粉红几次催他睡觉,他总是一言不发,只是仔细地掖掖被子,以示回应。孩子们挣扯被子的声音,不时地从东间传来,他仍是一言不发,只用烟袋锅子敲得炕沿叭叭山响,直到把孩子们的挣扯声吓回去。

夜,很静。

这寂静的夜,是被报晓的雄鸡打破的。他想,这肯定是鲁东生家的那只大红公鸡打的鸣。想到此,顿觉一阵致命的恐慌袭上心头。公鸡啊,别打了。他在心里祈祷。鲁东生家的那只大红公鸡,仿佛明白他此刻的心情,只叫了一声便不再叫了。

不知过了多久,鲁东生家的那只大红公鸡再次报晓。这一声,高亢嘹亮,悠然深长,没等收住尾音,更多的公鸡便呜叫起来。

夜,醒了。随即,狗们闻声相咬,将民国二十六年最后的一个白天,提前送到了鲁家庄。

因为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今天早晨,齐兆胤和宁粉红起得比往日都早。跟往常一样的是,他俩一起来,先上东间给娘请安。当轻轻掀开东间的门帘,他俩看到娘正和衣坐在炕头上,背对着窗户,迎看着他们。请了安,齐兆胤和娘说起夜里的雪。有道是瑞雪兆丰年,一家人自然想到了明年的好收成,也打了些还饥荒的谱。这场大雪,无疑给这个贫寒之家带来了些许希望和温暖。齐老太嘱咐宁粉红,一定要过好这个年。宁粉红就说,保证能过好。

这时候,齐家的四个孩子从被窝里探出头来,不约而同地问:“娘,今早上,咱还揍(方言,做)晨饭吗?”

宁粉红不假思索地说:“揍。”

“晌午煮肉吃吗?”

“煮。”

“那咱家还没买肉呢!”

“那咱家还包鼓扎吗?”

“包。”

“真事的?”

“真事的。”

孩子们欢笑着,有气无力地又钻进了被窝。

所谓晨饭,是全年当中最后一顿早饭,也是全年早饭中最最好吃的一顿早饭,它连同腊月三十中午煮肉吃,拉开了显示富有和迎接新年的序幕。然而,宁粉红做的晨饭,与往日的早饭一样,仍是两捧地瓜叶和一勺地瓜面做成的地瓜叶汤。孩子们一看,绝望了。他们忽然感到,今年,他们家不会请财神了。就是请,也肯定请不到,而死神,仿佛已经来到他们的身边。

祖宗留下的规矩,大年三十这顿晨饭,要在天明之前吃完。齐家吃完晨饭,雪停了。东边的天上,也泛起一抹白光。天井里的雪很厚,一脚下去,脚脖子都被埋在雪里。齐兆胤扫了雪,贫穷的天井里便有了几个雪堆。这时候,齐兆忠家的后窗撑开了,成团的热气携带着香味从那个碗口大的窟窿里一个劲儿地往外奔涌。轮流拉屎撒尿的孩子,每每走到天井中央,都不由得停留一下,抻长鼻子,忘情地吸纳空气中的香味。他们从这种香味里,仿佛看到了安庆家的晨饭碗里,不但有小米、绿豆、红枣,而且还有白菜叶子、花生米和猪肉片子。真香人啊!

齐家的午饭,仍是地瓜叶汤,只不过,这顿地瓜叶汤,是用四捧地瓜叶和两勺地瓜面做成的,而且,做得既稠又多些。孩子们吃得很欢。他们两手捧着碗,不住地转动着,似乎把安庆家大块大块的猪肉都忘了个干净,那喝汤的呼噜声越紧越响。

面对孩子们狼吞虎咽的吃相,齐兆胤心里酸酸的。

而宁粉红却是满脸怒放的心花,她笑呵呵地嘱咐孩子:“慢慢吃,别噎着,锅里有的是。再说,五更黑介,咱还吃鼓扎呢。”

孩子们听了,立马停了呼噜声,睁大眼睛望着娘。

春芝问:“娘,你说的是真事的吗?”

宁粉红说:“过年了,当娘的能撒谎吗?”

只听齐老太在炕上说:“赶紧把碗里的饭都吃了。过年了,要顿顿饱,到明日早 上吃鼓扎,还有好多时辰呢。”P9-10

序言

难得一见的英雄赞歌

当下,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弥漫着大量反现实、反传统的作品,好像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深刻,才能留存于文学艺术史上;弥漫着大量帝王将相、后妃佳人的作品,好像作品中的权谋文化仍然需要在今天张扬;弥漫着大量盗墓、穿越乃至娱乐至死的系列作品,好像只有这样的制造,才能深得受众的欢迎。这样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当今中国人们曰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吗?我以为,不是的。弥漫在人们眼前的这些作品,偏离了中华文化,看了让人揪心,更让人痛心。近日,好友张廷平先生推荐了g 部长篇小说《百年沧桑》,却让我看得振奋,看得耳目一新,真可谓是难得一见的好作品。

浓烈的乡土语言风格,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胶东——中国版图上几乎无法标示出来的小村庄一~鲁家庄。作者对胶东方言、俚语的使用,让人感觉信手拈来、驾轻就熟。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作者数易其稿,对语言的琢磨加工、精心提炼下了何等苦功,是可以想见的。如此鲜活、生动的方言、俚语融入小说语言中,加之作者令人信服的平实语言和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都是近年读到的作品中难得一见的。

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仿佛把我们领到了一群胶东农民的身边。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农民心理的通晓令人钦佩。为了完成这部力作,作者重返农村,深入生活,结交朋友,调查采访,吃了农民吃过的苦,受了农民受过的累。生活是文学创作之源。以如此丰富的农村生活素材,以如此细腻感人的生活细节,在作者笔下升华成跨度如此之大、文笔如此凝练的小说,也是近年阅读中难得一见的。

浓重的平民英雄情结,让人读来精神振奋。一种崇尚英雄、追求崇高的浩然正气,充满字里行间。作者以平民的视角书写农民,写出了农民因贫穷而追求改变的痛苦与挣扎,写出了农民为感恩而舍生忘死的无畏与英勇,写出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英雄般的作用与贡献。如果说,文学的作用可以提高我们生活的能见度,那么正是借助《百年沧桑》,我们真正看清了中国农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上英雄般的地位。这在近年的文学作品中,更是难得一见的。

现如今,关注农民生存状态的作品少之又少,而从中国现代史的角度关注农民生存状态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百年沧桑》从民国写起,通过山东胶东鲁家庄以齐、鲁两个家族数代人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各个历史阶段惊心动魄的生存搏斗,呈现给我们一部发人深思的中国农民生存史。这是一部血与泪的生存史,这是一部苦难与奋争的生存史。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同时也记忆了这个民族。《百年沧桑》的魅力在于,她唤醒了我们的历史记忆。我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权利忘记,占中华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是怎样步履维艰地在中华大地上前行的;无论如何也没有权利忘记,中国农民为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

《百年沧桑》的作者从农村走出来,参过军,当过记者,但他骨子里眷恋着农民,深深地热爱着生他养他的农民。作者借书中的人物为农民兄弟发自肺腑地呐喊:“从古到今,就是我们这些庄户百姓,草木之人,在支撑着这个国家。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毛主席赞美的人民,就是指咱们这样的庄户百姓。”这是振聋发聩的呐喊。她在警醒人们:谁轻视了农民,谁忽视了农民,谁就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欣闻作者还在写这本书的第二部,我热忱地期待着。

是为序。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荣胜

辛卯十一月十一日于三里屯

后记

苦行僧与跋涉者的春天

一九七五年春天,我高中毕业以后的第一个理想,是能在自己的村子里当一名民办老师,尽自己所能,培养几个有思想有抱负的学生。当时我们的村办学校不但有初中班,而且还有高中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实.让我对实现这个小小的理想充满信心。结果事与愿违。有人说,我没当成老师是因为我家里没有背景:也有入说,我没当成老师是因为我年龄太小了。我想了想,觉得他们说的都对。

一九七八年春天,我怀着誓死保卫祖国首都誓死保卫党中央的崇高革命理想应征入伍。在工作、学习和军事训练样样走在前边,忽然多起来的休闲时间让我感到空虚的同时,也让我萌生出一个当作家的想法。这个理想一经树立,我便坚持牺牲午休,坚持零点就寝,开始读书,开始写观察日记。我夜间自学的地点是一进连队大门的走廊。夏天蚊子咬,冬天寒风袭,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夜间查哨的首长发现我喜欢写作,就调我到报道组工作。在报道员这个岗位上。虽说我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但历时六七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最终没能面世.每每想起这件事,那种辜负部队培养的愧疚感便长时间撕扯着我的心。

我怀着种种遗憾转业回到地方。时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经济体制改革步步深入,机构消肿,政企分开,大张旗鼓砸“三铁”.我那时的理想仅仅是能够保住饭碗。然而,我所在的物资流通行业由价格双轨制最终走向单轨制的时候。一度被计划经济养得脑满肠肥的物资人,竟然被身单力薄的个体户打得落花流水。流通行业的航空母舰最终沉没,我想保住的饭碗最终没能保住。上个世纪末,异地打工便成了我当时唯一的选择。

二OO二年下半年,我听说一个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老军人.成为第一批下岗职工以后选择经商,最终成为进口电热水器的山东省总代理。他的最终目标是利用太阳能和空气能,制造出冬天采暖夏天制冷一年四季用热水的一体三用机。我怀着敬仰之心忙去拜访。为了开发再生能源新产品。他把几年的利润已经全部耗尽。那种不到长城非好汉和不见棺材--T落泪的精神。感动得我全身心地为他呐喊助威,我们立志想通过自己的二次创业,让那些现役军人看到脱掉军装以后的希望。我们朝着这个目标艰难地跋涉着。忙里偷闲,我以这段生活为基础。写出小说《天堂烟火》。

二OO五年八月,我回老家给母亲过生日。心想,过了母亲的生日,就忙里偷闲修改《天堂烟火》。哪知,母亲一过完生日忽然得了脑溢血。半身不遂。每天大小便四五十次。我的心思一下子转移到给母亲治病和照料母亲起居上。每天的睡眠时间经常不足两个小时。我最初想,我给娘端上一千次屎尿。娘的病就好了.后来我想,我给娘端上五千次屎尿,娘的病肯定会好。我想感动老天爷把娘的病治好。可我给娘端了足有一万五千次屎尿,最终也没能感动老天爷。一年多过去了,老母亲的病没有好转,我们的阳光事业也依然没有起色。我便卖掉房子保证急需开支,寻找新的起跑线。

二OO七年七月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我想起了爹娘。想起了家乡.便拿起了一个铅笔头,从家乡的地貌开始,信马由缰地写开来。第二年五月。我把这几十万字的初稿定名为《百年沧桑》。

《百年沧桑》采用的并非是头脑中张扬红色主旋律的传统写法.也许这个缘故,我这个屡败屡战需要鼓励的苦行僧和跋涉者,竟然没听到一句鼓励的话,身边一片圣贤,没有一个知音,那种难以言状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沧桑,归根到底是劳动人民的沧桑。中国农民从古到今自始至终在支撑着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农民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成了我创作《百年沧桑》唯一的精神支撑。耗时四年多,五易其稿。掏尽四十多年的生活积累,最终完成上部的定稿工作。

我能写出《百年沧桑》,首先感谢培养我的部队和部队首长:上部得以顺利出版,应归功于许玉美、丁莉女士,沈武钢、马朋昌、张延平、杨刚等先生的鼎力支持。李荣胜先生在百忙中为此书写序,更是让我感动。在此向他们表示真挚的感谢。我用“苦行僧与跋涉者的春天”为题代后记,就是为了表示我的这份真诚。同时。我真诚期盼着读者和方家对《百年沧桑》的指正。

肖明尧

2011年12月21日于潍坊圣华公寓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同时也记忆了这个民族。《百年沧桑》的魅力在于,她唤醒了我们的历史记忆。我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权利忘记,占中华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是怎样步履维艰地在中华大地上前行的;无论如何也没有权利忘记,中国农民为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年沧桑(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明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9060486
开本 16开
页数 3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9
16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