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种子的信仰/世纪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种子的信仰》是梭罗毕生研究自然和自然律于人类意义的登峰造极之作。这本书将成为自然和自然史热爱者的必读书,也是对梭罗生平和作品感兴趣者的案头珍藏。

梭罗是如此出色的遣词造句和使用比喻的专家,即使在这样一部科学的作品中,他都不倦地显示文字的魅力,令人得到莫大的阅读乐趣。

内容推荐

《种子的信仰》是梭罗的遗作,《种子的信仰》一如既往着他特有的文风:明澈和优雅,正如在我国拥有广大读者的《瓦尔登湖》文体。梭罗接受了当时还不被广泛认同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写就了这本现在看来依然新奇的19世纪中期的著作。

梭罗为了求证植物是通过种子繁殖的,通过实地考查和日常仔细观察,揭示了油松、五针松、柳树、樱桃等树木的种子如何通过风力、水、冰雪和动物传播开来,甚至远涉重洋,异地生根成长。种子易于传播的巧妙构造、利用多种外力最大范围的传播,表现出的坚韧和生命力,让作者赞叹不已。

目录

前言:学习田野和森林的语言

引言:梭罗的未竞事业

附图: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地区方位图

种子的传播

其他晚期自然史作品

野果

野草与牧场

森林里的树

梭罗年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几天后我经过一片油松林,和平常一样,地面上到处是松枝。我注意到一根11英寸长半英寸厚的折断的松枝躺在两个松果之间,其中一个松果的枝干还被弄断了。在离这片小树林几杆外开阔些的地面上,我看见三枝松枝被扔在一起。其中一枝只有两英尺长,上面还结着三个松果。另一支松枝还要长一些。

这样,观察就证实了我的理论。这些松鼠把结着松果的松枝拖到更方便的地方,要么立即吃掉,要么储存起来。你要看到它们拖拉的树枝之大,一定会感到吃惊。一个邻居告诉我,他有一只灰松鼠可以拖动一整束麦穗,它拖着麦穗跳过谷场的坏窗户,再蹿到房顶上,也可能钻进更高的榆树里。

你在树林里看到的绝大多数树枝都要小些,都是紧挨果球的,这样扭下来后果球摘着就容易了,运送起来也方便。一般这些树枝是在秋天被折断,这时只有少数油松会结果,在树林里时常会看到繁殖力强的树木的绿色树枝撒满其下的棕色土地。

令人惊奇的是松鼠对它们赖以生存的这些树木会进行粗暴的破坏。我常想如果这些树是属于我的,我会多么气愤。但这对油松有益,即使它们遭到这样的修剪。

明显的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松鼠只把松果带走。但一只强壮的松鼠也许更愿意一次带走三个果球和全部的松枝,这样就免得跑三次。我常看见它们在受到打搅时会扔下松果,有一次我还数到24个这样新鲜的没打开的果球,全都被扔在田野里一个单独的松树下面,看来它们本是要被运往他处的。

去年10月,我却没有和往常一样看到这样的果子被吃掉或是剥开。我的结论是大多数果子一定是被松鼠藏在树洞里或埋在它们住所的地下,也可能其中一些被单独地埋起来。

想想松鼠们在10月的时候是多么繁忙!在全国每一片油松林里,松鼠都在折枝集果。当农夫挖土豆收集粮食时,他很少想到这场油松林里的丰收,此时松鼠们也在邻近的树林里更忙碌地采集果实。

以这样的方式,松鼠甚至能把松树种子散播到田野各处。我常看见一个松果单独躺在田地里,它是被松鼠在去向树木、山墙或是树桩的路上扔下的,更常见的是在篱笆边上,松鼠从树林里要穿过很长的距离才能达到那里。有时果实在整个冬天都会被埋在雪里,直到雪化让它们感觉到阳光时,它们的种子才开始传播。

油松有坚实的茎,直径常有1/4英寸粗,但没有那么长,采摘起来比较困难。尽管难度很高,但你看见的躺在地上的每一个这样的松果都是被松鼠采摘的,上面还有它们的齿痕。它把树枝弄弯再折断,几下就把它和树干分开了。

松鼠采集好果实后,就坐在篱笆上或其他地方,从松果的根部开始往上啃,它吃完所有的种子,只在顶部剩下几粒没籽的。被啃光的果子看上去就像一朵漂亮的花,要用刀刻的话倒需要很长时间。

这种采集和剥皮的事是松鼠家族的拿手好戏。这是它们的强项。我怀疑你能提出任何可修改的建议。也许经过了多年试验,它们的本能就像我们的理智一样已经想出了办法,如果我们也需要用牙齿咬开松果的话。而它们发现松球里有松仁也比我们人类早得多。

仔细看看这是怎么发生的。如果没必要,松鼠并不探爪、顺须,或啃啮坚硬的松壳。它先把挡道的小树枝或松针除去(有的时候甚至包括冠部,它就像一个好樵夫一样先要丈量好空间),再用那凿子般的利齿整齐地去掉松果的茎部,接下来就容易了。为了更方便,它会把松果放在地上,仔细地看一会,好像这不是它的一样,但也许它是在思考它的位置,在头脑里把它和以前成百的其他松果放在一起,这样也许更像是属于它的。到打开的时候了,它把松果捧在手上,这松果又硬又凹凸不平,用牙齿一咬就能打转。松鼠就停顿一会,也许并不是不知从何下手,而只是听听风里的声音。它完全懂得不能从尖部下手,这样吃下去就会碰到许多尖刺。如果松鼠吃松子都摸不清方向,这世道就坏了。它完全知道一气从硬壳处咬下去3/4英寸实在不算明智。听过声响之后,松鼠便立刻把果实底朝天一转,从苞片最小刺最少的地方开始咬起。虽然有果柄,但它们已经被弄得很短,根本不挡事——与松枝之间的连接处恰恰最脆弱——它接下去就咬破最软的底部,碎裂开后立马就显出一排排种子。这样,它轻易地就剥去了果皮,就和苞片和糠皮没什么两样。它一边快快吃,一边转动果实,你根本看不见它干了什么,除非你把它赶开检查它没完成的工作。把这一扔,它又跑向另一根油松枝,直到很多堆苞片和这些有趣的果子留在雪地里。P36-38

序言

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即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进路。世纪出版集团倾力编辑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宗旨亦在于此。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与之呼应,“世纪前沿”着重关注二战以来全球范围内学术思想的重要论题与最新进展,展示各学科领域的新近成果和当代文化思潮演化的各种向度。“袖珍经典”则以相对简约的形式,收录名家大师们在体裁和风格上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阐幽发微,意趣兼得。

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理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大学经典”依据中西文明传统的知识谱系及其价值内涵,将人类历史上具有人文内涵的经典作品编辑成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读本,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为塑造现代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国家精神倾力尽心。“开放人文”旨在提供全景式的人文阅读平台,从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面向调动读者的阅读愉悦,寓学于乐,寓乐于心,为广大读者陶冶心性,培植情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温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由此,我们深知现代中国出版人的职责所在,以我之不懈努力,做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2005年1月

后记

《种子的信仰》是一本寻根的书。天下有各式各样寻根的故事,而梭罗则将笔触回溯到自然界的根源。他把目光停留在微不足道的种子身上,通过追寻森林成长的轨迹,揭示了种子传播和生长的秘密。无论远足,还是写作,梭罗都是为了完成同一项根本的追求,即对世界本源的探索。

对世界本源的热情贯穿了19世纪的历史。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即是有力的明证。在《种子的信仰》里,梭罗不止一次引用((物种起源))以及多部欧洲科学著作,如《鸟类史》、《植物学》等。事实上,这股寻根探源的烈焰不仅在自然科学的范畴里熊熊燃烧,也深深影响着同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人类学就是在19世纪萌芽的,而梭罗在文中也引用了皮克林的《人种及地理分布》,谈论文明人和野蛮人对.种子分布的影响。同时代的小说家,如乔治·爱略特也注意到这股社会潮流,在《米德尔马契》这部长篇小说里,他塑造了一个希望发现所有神话起源的牧师和一个试图找出所有生命之源的医生。借用爱默生的话,这类探索的目的之一是证明“人类王国可以征服自然王国”,这给予了人类“一种统治权,这如今在他的梦想之外”。在此历史背景下,梭罗对种子的探索就并非仅仅出于热爱自然的本性,而是希望通过对细致的观察把握一门知识的秘密。因此,梭罗的研究态度首先是科学式的。在这本书里,他显示了惊人的细致与严谨。所有观察都有详细记录,观察的日期、植物的形态、动物的踪迹、地形地貌等等都有准确记载,而且这种记载往往持续若干年。可以说,康科德的自然界对梭罗而言是一个自足的文本,他如同最忠实的读者,竭力阐释着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大自然本身的变化。

然而,梭罗又不只是一位科学家,他还是一位思想家。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兴起就与他、爱默生及富勒的倡导息息相关。作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超验主义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外,通过直觉可以得到把握。爱默生于1836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自然》,在最后一章,他提出人是“沦为废墟的上帝”,而大自然则是他孤独的意识。因为人类创造力的丧失,自然冻结为一种象征形式,而人可以通过破解这些暗示逐渐恢复他丢失的能力。从这一论点出发,可以发现自然界不再只是物质,而是对人的思想具有一种救赎作用的生命存在。梭罗深受爱默生的影响,对超验主义的这一主张身体力行。他在新英格兰群山中的无数次远足正是希望通过自然媒介,完成对人类内在神性的回归。

相对于科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梭罗更像是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充盈着一股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带着一种生机勃勃的美。在这个生生不息的世界里,每种事物都在和其他事物交谈、回应,形成复杂的对话体系。如梭罗所言:“每棵树、每丛灌木、每棵草都把头昂扬在白雪之上,它们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结冰的外衣,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回应夏季的装扮。”在这里,我们可以读到自我、自然以及大地循环的语言。在大自然中可居可游可写的生活对梭罗而言乃是一次自我发现的经历。他不仅是严格的记录员,也是自由的漫步者,他将自我铭刻在荒野之中,这已成为他主要的生活方式。如梭罗所言:“我来到这个世界,并不主要是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是生活在其间,不管它是好是坏。”上山下湖都是生命过程的实现,是最快乐的问与答。世俗意义上的家已不再重要,因为大地处处都是家。可惜大多数人对这样的经历很陌生,农夫对他们的田园知之不多,只顾毁林赚钱。梭罗没有直接攻击这种实用主义,他只是静静地在林间行走、丈量、观察,将这场对话化为一场隐秘而私人的经验。这场持续的行走最终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如果不是镇里的人询问我的生活方式,我并不想用自己的事打扰读者们的注意力。”无论初衷如何,他的个人目的最终影响了其他人。

在梭罗于哈佛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天,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以《美国学者》为题发表了演讲,吹响了美国文学独立精神的号角。他提出美国人“倾听欧洲显贵的缪斯已经太久了”,希望美国自由人“要用自己的脚走路……要用自己的手工作……要说出自己的思想”。我们不知道梭罗是否聆听了爱默生的发言,但可以肯定,他比起同时代的人更好地履行了爱默生的提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种子的信仰/世纪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梭罗
译者 王海萌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804546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4-49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28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