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都过去了(在运动中穿梭而过的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都过去了》是一本个人色彩极浓的回忆录,是詹振权先生用他一生经历完成的,这是一部成功的回忆录,有真感情,有丰富的细节,更有詹先生对历史的分析和判断。

老师用他一生的经历和心血教诲我们,如何面对挫折,面对委屈,面对逆境,面对困苦;如何面对亲情,面对爱情,面对友情;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使众多经他教诲的学生走上政界、走上商界、走上教育界,走上科技界,有所出息,有所建树,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内容推荐

詹振权老师题为《都过去了》的回忆录,这可说是一部活生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的中国现代史。它通过老师一生所经历过的各个年代、各个事件、各个人物,反映出了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的命运和一个国家的命运是如此的戚戚相关。

老师的一生,就是我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真实写照。

老师宽宏大量,心胸坦荡,一本《都过去了》,原谅了所有对他有意无意迫害过、冤枉过并已证明错了的人和事,原谅了他们对自己一生身心、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可牢牢记住在自己危难之时伸出援手的、曾帮助过自己、对自己有恩情的所有人:送上上学路费的父亲的朋友、运动中给他温暖的杭大老师同学、新狮乡的乡长队长、批斗会上敢于仗义执言的万全同事、半山庵中的救命师生、从洪水中救起师母的农民兄弟、打开春天大门的县委书记、填张表格可作档案的师院领导、为师母的工作和全家户口奔波的好心人……

目录

序一 留下了文字,也留下了真实的历史

序二 一部鲜活的现代史

序三 一直在跑步的人

题记

第一章 十九岁的“坎”(1956—1960)

 一 大学生活好滋味

艰难的起程

初上秦望山

为陈教授画像

秋夜草坪

没有任命书的话剧团团长

钱塘江畔的“故事”

白球鞋风波

快乐的除夕咖啡

 二 不平常的春天

热闹的1957年

《青春枯萎了,凋谢了》

画在旧包装纸上的漫画

《法纪何在?》

留恋旧社会、仇恨新社会的铁证!

组织结论

胜利成果

山间小路情

四顾无援,遍体鳞伤

 三 “脱胎换骨”新狮乡

美味的“苞萝年糕”

稻田放“卫星”

有坤叔送我“遮羞布”

“半桶粪”一路晃

共产主义的诱人美景

一等劳模

 四 冷暖松木场

可怜的老教授

好心的图书馆阿姨

给你找个右派帮手

脸上满是橡皮膏的人

《姑娘的辫子》

旧帽子和新帽子

《红花献给谁》

斯明之行

 五 与母校说再见

毕业鉴定

包裹不见了

丧家犬逃离校园

第二章 摘帽右派回老家(1960—1964)

 一 我的老屋,我的亲人

老屋里的铁锅不见了

外面走进一个独眼的老头

我“乡里称贤”的老父亲

不出工,会没有饭票的

在外婆的絮语中睡去

 二 第二次艰难的磨砺

凤凰山脚的“精神会餐”

闻着都会醉的“番薯镬”

斯明过大年

爱的夭折

吃饭“三步曲”

农场新“难友”

外婆的烂菜帮

关于“营养粉”的记忆

 三 初上讲坛

“果然果然”

学友情谊

师母的寒号鸟

“实践出真知”

为国家分忧还要理由吗

书记很忙

 四 半山庵里“东风”吹

果然来了“神仙”

特别的老师和特别的学生

两次与死神插肩而过

怎么又多了一顶帽子?

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场灰色的婚礼

猪圈:我的新家

一泡尿惹的祸

第三章 文革洗礼11964—1977)

 一 外婆身边的日子

与校长抬杠

外婆与我的阿维

谁敢说伟大领袖“不好”

考验每个革命教师的时候到了

你说的是哪个年头的事

 二 造反!造反!

到老爸家破“四旧”

到上海“大串联”

“狗头军师”

“神头”放灵清一点

小戏种祸根

 三 捍卫革命路线

“这是我的命”

东江山决战

他们人还在,心不死

上天突然响了一个炸雷

敌我矛盾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外婆的老鸭煲

 四 大榕树下

萍踪又一方

救命恩人周高升

苦命的母亲

拚死一搏

我的孩子真乖

 五 黎明之前

怎么受伤的总是你?

小虎“出山”

十月预感

暗绿色的脓水溅了我一身

老蔡的悲剧

儿子的“时装”

春的信息

第四章 迟到的春天11978—1985)

 一 峰回路转

我的得意门生

詹老师的打气筒

两次平反

寄白海峡对岸的一封信

又跳出来了

快乐的七村路九号

 二 重上仙坛寺

命运“拐弯”的证据

一批特殊的大学生

课堂上的掌声

《爷爷的春天》

怎么说话还那么冲

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放电影”

原始“百家讲坛”

令我内疚一生的“作业讲评”

“名生”如云

二见县官

 三 “右派”校长

坐校长室的第一天

为苦命母亲最后一次送行

动一动“大锅粥”

让谁上展览

金老师翻开笔记本

血压突然往上窜

改变环境的努力

 四 香港之行

老王托我带礼物

一个新奇的地方

到赵女士家做客

我留在了冰冷的铁门之外

影视新场景

甥舅重逢

舅舅身世之谜

不光彩的档案丢了也就丢了

第五章 春天里的酸甜苦辣(1985—1997)

 一 无尽的思念和伤悲

你去哪我也去哪

乡下孩子的奇迹

你就放宽心去昆明吧

香港之行余波

令人不解的“肿块”

外婆回老家

终身难忘的遗憾

外婆的最后日子

舅舅迟到的大陆行

 二 九山湖畔的思考

不会当校长的人教人家怎么当校长

为教育改革鼓与呼

挑战权威

杜教授的苦恼

临湖小窗的灯光

 三 党外实职

意外的谈话

电话的烦恼

果然不出妻之所料

不能再打了

苦命人之间的“斗争”

市长的误会

你的课就是高了一个层次

要不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四 招生趣事

令我胆颤心惊的电话铃声

一封“群众来信”

残疾考生的录取难题

坚持已见

你的动机是什么

一切后果由我负责

老先生的“条子”

 五 教授之痒

谁是第一作者

一波三折

一场楼梯口的辩论

小虎来信

播种是为了收获

轻舟终过“万重山”

第六章 还未结束的结局(1988-)

 一 让我快乐的合作研究

富有成效的多次双赢合作

什么都不懂的小学生也能创新新

老师在研究中成长了

 二 春天的感悟

酸甜苦辣的回味

失误的徘徊和徘徊的失误

不会妥协的遗憾

 三 祸从天降

享受生活

晴天霹雳

诀别

小孙女带给我的快乐

“三人行”悄然落幕

 四 我的金秋

贵宾如云

一个别开生面的“鉴定会”

我的答词

 五 历史的反思

亲历者的原汁原味历史

伟人和凡人的反思

“美好的我”和“糟糕的我”

都过去了

附录一:学友文章

 回顾和思考

 我与詹老师的“忘年交”

 人会跟着日子走”

 《都过去了》的价值

 感动的理由

 值得我一生品读的一本书

 一个冬日的清晨

 昨日重现

 来自洛杉矶的问候

 东风中学的詹老师印象

附录二:我的一生暨论著一览

 跋:苦难使我们成熟

后记

试读章节

来,来!让我们为一群不能回家过年的大学生,为这些快乐的穷光蛋,干杯!

紧张、充实的日子过得特别的快,不久就放寒假了,同学们都打起背包回家过年了,校园顿时显得空旷了许多。平时由于学习紧张,一门心思只放在读书上,别的什么都顾不上;一放假,我的心就飞到了遥远的我那破旧的家,飞到了我那可怜的妈妈的身边:妈妈,您过得还好吗?我从姐姐的信中知道父亲已从监狱释放回家,但我已想象不出这个我已陌生的父亲会是什么样子。除夕了,放在摇晃着的竹椅上的铁锅里还有点稀饭让全家过过年吗?我想念你们,但我身边分文不名,哪有钱回家呀!但愿您们的日子在艰难中慢慢挨过。我相信待我毕业后,总会让您们过上一个稍稍舒心一点的日子。

我还以为只有我是穷光蛋,谁知老家来的老同学也大都留在学校过年。我想我们没法回家过年的也要“自寻其乐”一番。经了解,包括来自老家、一起在山上求学的数学系的吴德元、物理系的陈桂良、地理系的奚志强,他们也都没有回家。我们还约了城里体育系的徐启铎、历史系的林正秋来到我的寝室里会合,一起过个穷而快乐的新年。

1956年的除夕,东斋402室的人字形天花板下面,汇集了来自老家的这六位有家难回的青年人。虽然我们身无分文,但平日难得一见的老友相聚、屋里屋外的节日氛围,还是让我们暂时忘记了这个不能回家过年的遗憾!

学校为了照顾我们这些留校过年的贫寒学生,年夜饭都加了菜。每人一大碗,全是鸡、肉、鱼、蛋等高档货,加上从泰顺老乡处获得的“计划外”部分,质和量“提高”了不少。不知是谁的点子,大家还把同类的菜都夹在一个盆子里,鱼归鱼,肉归肉,果然也是像模像样的六大盆、四大碗。于是,我们面前呈现了一桌色、香、形俱全的“酒席”!在两张拼凑起来的书桌上摆开的琳琳琅琅的丰盛晚宴,开宴啦!

正当大家望着面前的空碗,因为没有“老酒”而有点扫兴的时候,我嘴角掠过一丝笑意,不动声色地站起身,悄悄地走向自己的铺位,突然从床底下拽出一壶神秘的东西,照准大家面前的空碗往里猛筛。于是,每个人面前的空饭碗里被斟了满满的一大碗黑乎乎的、浓浓的、散发着香味的饮料。正当大家惊诧莫名的时候,不知是谁,重重地拍着桌子,大声喊道:

“咖啡!这是咖啡!詹振权,你他妈的从哪里弄来的咖啡?”

在五十年代,我们这班乡巴老,没见过、甚至于有人没听说过这玩意儿,大家都稀罕地往碗里嘬了一口这有点香甜、又有点苦涩的不知名东西,让大家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为了供父亲求学,我祖父每年要卖去50亩地,这也算是我爷爷舍得教育投资的战略眼光吧。我不知道父亲当年在上海读大学时曾享受过哪些高档的“奢侈品”。只知道父亲回到老家后,这瓶贴着洋文标签、从未开封过的粽色咖啡粉因为没有了“用武之地”,一直在箱底静静地“躺着”。三十年后,他的儿子也上大学了,就把它和一床印有粉红细花的全毛毯,也带到学校里来。

为了创造出一种节日的气氛,我事先把这瓶从家里带来的咖啡在厨房里煮熟了,还放了一把泰顺师傅那里“匀”过来的红糖,先在床底“埋伏”着。准备在关键时刻贡献出来庆除夕,给大家一个惊喜。让这种三十年前的旧“洋货”派上新用场,这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看着学友们高兴的样子,我环顾四周,举起杯,颇有点风度地喊道:

“来,来!让我们为不能回家过年的大学生,为这群快乐的穷光蛋,干杯!”

“干杯!干杯!”大家都快乐地喊着叫着。  我们一边就着这香味浓浓的高档的稀罕物,一边天南海北地聊着天:回忆着少年时的求学趣事,点评着当年的老师和同学,介绍着自己系里的新鲜见闻……虽然没有酒精的刺激,但大家也是又说又笑,唾沫四溅地说着,前俯后仰地笑着……直到窗外断断续续的鞭炮声渐渐稀落。我们知道夜已经深了,大家也就尽欢而散,几位城里的同学还留在我的寝室里过夜。

1956年的下半年是我青年时期最为扬眉吐气的时候。与少年时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苦日子相比较,我不但没有温饱之忧,而且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只觉得前途似锦,生活洒满了金色的阳光。

第二天大年初一,我早早就起来了。送别了留在寝室里过年的学友,我踌躇满志地站在钟楼前,深深地呼吸着初春早晨的清新空气,遥望秦望山上茂密的丛林和玉带般绕过脚边的钱塘江,心中涌动着美好理想和为之奋斗的壮志豪情。P15-17

序言

我和振权先生至今不曾谋面,我读到他这部回忆录,是通过詹先生的老朋友温州潘德孚先生的介绍。我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詹先生的这部新作,并答应为本书写几句话。这是一本个人色彩极浓的回忆录,是詹先生用他一生经历完成的,我以为这是一部成功的回忆录,有真感情,有丰富的细节,更有詹先生对历史的分析和判断。

因为家父也曾经是一个小右派,近年断断续续接触过一些有此经历的前辈,我从内心感觉到他们对自己的这一段生活,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但多数人并不能把自己的经历形诸文字,所以我经常感叹,这一段历史急需抢救。詹先生现在完成了这个工作,为个人记录了曾经的生活,为历史保留了记忆,我相信本书在以后的时间里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价值。

1957年的反右运动,在中国当代历史上是一件大事。这个历史的阴影,今天还不能说完全消失。反右运动以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本已形成的特立独行的品行被严重损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清议习惯几乎不复存在,这种以摧毁中国知识分子尊严和独立精神的运动,对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今天说假话,说大话,敢怒不敢言的普遍精神状态,都与这场运动不无关系。

中国的反右运动,有两个层面,一是高层的反右运动,一是底层的反右运动。高层的反右运动,在个人命运的转折方面,震荡相对较小,高层右派的政治命运相对于底层右派的命运较为平静,虽然也有起伏,但反差尚在可预计范围;而底层右派的个人命运,却因为反右运动的发生产生了极大的逆转,特别是学生右派,可以说一生基本被葬送了。所以研究中国的反右运动,也自然会有两个视角,一是关注高层右派,因为他们的言论和行为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二是关注底层右派,他们的经历更能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也更能反映出政治运动对个人生活的直接影响。

目前关于反右运动的研究中,关注高层右派以及上层对反右运动的态度是主流,而对于底层右派的关注和研究还不是很多,这方面的主要研究基础,是近年有相当一部分底层右派,自觉意识到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关系,所以主动拿起笔来写出了不少回忆录,为历史保存记忆,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已引起了许多职业历史学者的注意,相关的书目和研究论文索引正在编纂中,詹先生的这本回忆录为这样的学术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

到今天,对反右运动,尚不能用真实的历史研究态度去对待,在这种困境中,个人回忆的价值就显示出重要性。瞿兑之上世纪40年代为《一士类稿》所写序言中有一个看法,他说:“自来成功者之记载,必流于文饰,而失败者之记载,又每至于淹没无传。凡一种势力之失败,其文献必为胜利者所摧毁压抑。”这个看法和陈寅恪早年处理史料的一个看法相同。陈寅恪在《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一开始就指出:“通论吾国史料,大抵私家纂述易流于诬妄,而官修之书,其病又在多所讳饰,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

在以后的反右运动研究中,就基本史料来讲,可能也会是两个方向,官书和私著并重,而在这二者中,我个人感觉私著的价值可能常常会超越官书。

詹先生的回忆录将要出版,我写了一点个人的阅读感受,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有此经历的人加入到个人写作历史的行列中来,留下了文字,也就留下了真实的历史。

(谢泳:1961年生,山西榆次人。1983年晋中师专英语专业毕业,曾在山西作家协会工作二十多年,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研究。著有《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储安平与(观察>》、《书生的困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简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等书。)

后记

拙作之所以得以顺利地告一段落,和我的许多老师、同学、学生、朋友、亲人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

为我作序的是厦门大学的谢泳教授、我曾经的学生施正伦教授和特级教师姜玉铭先生。他们分别从历史、教育和文化的角度对拙作进行了深人的剖析。

谢泳教授是我的新朋友。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特别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深人研究和深刻反思,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这部“个人色彩极浓”的回忆录,不但“有真感情,有丰富的细节”,更有作者“对历史的分析和判断”。

施正伦从一个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学生,跳过了中学、大学的学习阶段,成长为浙江大学的能源专家、知名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他说是我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其实是他碰上了一个好时光!姜玉铭是我从教以来的最早的学生之一,一个在文学、艺术领域具有宽泛修养的特级教师。他认为这篇回忆录的价值“在于它是以历史的视觉,展开特殊时期和特定地域的社会叙事。”他的思考已经远远超越了自己“记录旧事”的初衷。

鼓励和指引我完成本书写作的是我的老师和学友。

邵宗杰先生是我大学时的老师,五十年前他还是个充满激情的青年干部。后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锻炼使他逐步成长为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我省教育行政机关的最高领导。他见证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活,他始终关注着我的政治命运,在我生命中的春天到来时,他又热心地引领着我的专业发展,今天他又在百忙中为拙作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裴文敏教授是我大学时的又一位令人敬佩的师长。我就是在他的指引下走上教育科学研究的道路。后来他还着力向杭州大学举荐我,使我差一点成了母校的一名教师。

张宪尧教授是我大学时的同学。他在教育科学研究上有很高的造诣,我们曾有过愉快的合作。当我把自己的回忆录初稿发给他时,他审读后认为,这部回忆录“有价值”、“有新意”、“有可读性”,使我信心更足。戴乃功教授是当年我们班级的六大右派之一。后来她在运动中吃的苦头比我还多。但凭着女性特有的韧性和灵性,她带着遍体鳞伤,在遍布荆棘的园地里拼命耕耘,终于收获了春光:家庭幸福、事业有成,修炼成了闻名遐迩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章毓光教授是我的同行、同事和同学,家庭教育专家。她说自己“有幸成为您作品的即时读者,就以为理所当然可以享受及时拜读的权利”,还鼓励我“只要好好地珍惜生命,积极地跟着日子走下去,你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一定会走出一段或几段灿烂的时光”。

童洪锡律师是我在平阳师范时的同事,我们在那里共同经历了初期学校管理改革的艰难和欢欣。初执教鞭时他才19岁,但他以自己特有的聪慧和干练,赢得了和他差不多年纪的学生的崇拜。后来他转行成了一名出色的一级律师和著名律师事务所的领导。他对我主政平师时期的评论是:“虽然时间短暂,但在校史上写下了具有鲜明个性、令人难忘的一页。”

沈绍真先生是温州日报的一位资深记者,他为拙作写的《跋》,提炼出了一个“苦难使我们成熟”的深刻命题。确实如此,经历了几十年的“折腾”,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成熟了,我们的人民成熟了,你我也都成熟了!

许多我曾经的学生是这本小书的催生者。

刘文起是原温州市文联主席和晚报总编。他在读罢拙作后,立即给我送来了洋洋千余言的评论。他在肯定了“您的经历让我感动”、“故事中的人物让我感动”、“您对自己一生心态的直率袒露的真诚让我感动”以后,提出了许多成了我进一步修改的重要参考的意见和建议。陈秀春是文起的同学,做过教师、记者、编辑、政府官员。这次他和他的学友为这本回忆录所作的插评,花费了他们许多心血。凭着他和正展、小孟、阿廉们对拙文的精辟解读,我相信将有助于读者对已经“过去了”的人与事的理解。顾孟春曾是我的同事,后来成了我的学生,她说,“长长的距离,长长的线,长长的时间抹不断老师留在学生心中的点点滴滴。”但残酷的疾病使这“长长的距离”成了永远无法连接的遗憾!

何桂琴说这本小书让她想起我的昨天和今天,于是,她的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激动”;黄春微在我的身心备受打击时,给我送来了“纷纷飞舞的夜的羽毛”;黄小梅常在记忆中追寻那段同在平阳师范的“舜华时光”;叶宗武为我重现了半个世纪前在半山庵东风中学动人的学习和生活场景;杨素琴和叶兰云对全文作了细致的批阅和校对;陈光为我义务复印了若干初稿供朋友们审阅;孙建舜为这本书的出版和印行花费了一年多的心力……此外,袁杪、余秋雪、何忠翊、吕小君、郑伶俐、林贤奎、陈友中、陈进友、翁银林、朱荣兰、林苗苗、刘建永、管慧芳、李其铁、吴方立、朱学新、叶志升、陈如春、李伟林、李绍可、龚爱敏、胡君、黄凤英、黄小波、黄启教、黄专途、龚光满、潘知友等老学生和潘德孚、陈章浩、池方浩、王德植、薛茂烈、倪彤、张海音、张一炳、蔡序珩、朱茂棠、董济、顾延龄、周家振、陈仙梅、李扬约、林圣志、李甫宽……等老朋友,他们是拙作的第一批读者,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本书在出版之前,曾在网上连载过,部分章节在连续出版物《温故》和《老照片》上发表,承蒙编辑们和网友们指教,让我获益非浅。有位名叫“已觉不薪鲜”的网友写道:

“我很羡慕您,你的命运真的很好,你有个那样好的外婆,有个那样好的夫人,有那样好的孩子,关键时刻,还有识马的伯乐。其实你也很欣赏自己的人生,在你的博文里深深的隐藏着。”“童年的记忆,外婆的亲情,用寥寥数语,描述的清清楚楚,亲亲切切。还有那黑白的老照片,让看到的人,都会怦然心动,为那逝去的往事,为那作者年长时的诉说,为那每个人都渴望的家而感动。”“迟也罢,春天总算来了!春天虽然来的有点迟,但却是繁花似锦,暖意融融,太不容易了!”网友“金绫曲”写道:“外婆拨动了心底那根弦!我也想外婆了……叫一声‘外婆’,涌上来的都是童年的温馨,泛黄的照片述说着‘过去’悠悠的岁月痕迹。”

今夜,见证我一生的苦难和欢乐的是我的家人:姑母詹华、大姐如兰、二姐如松、小妹玉秀,弟弟毓霖、毓霆、来贤、敬三,以及现已长大成人、事业有威的詹曙和小虎;还有在我的身心遭受巨创时来到我身边的陈笑虹女士,她不但绐我以生活关照、心灵慰藉,我更从她的身上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写作的建议。如果阿静此时正站在上帝的身边,她一定会微笑着注视着这一切!

我的回忆录之所以会启动、会写成、会受到读者谨慎的欢迎,全赖上述这些家人和友人的支持和鼓励。这里我要向他们郑重地鞠上一躬,道声:谢谢!

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国文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正是他们敢于让这本说实话说真话的小书面世,才让我了却了自己今生今世的最后愿望。衷心地感谢他们!

“繁花似锦、暖意浓浓”的春天为什么让我给碰上了?我认为这是“规律”,社会进步总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再说是交上好运,我的父亲在“严冬”时死去,他等不及春天的来临。这是他的“命”不好,“运”不济。而我的“命”真的不错,是上苍让我在壮年赶上邓小平和胡耀邦的时代!没有他们的力挽狂澜,社会虽然也总在不断地进步,但对于我这个个体来说,那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咯!据林圣志先生的统计,在平阳藉的225名右派中,尚健在的66人,还不到原有人数的三分之一。  我认为,记忆是人类的天生本能,是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记忆是必须的;我记住了前半生的苦难,也记住了晚年不错的结局。我希望我的子孙和学生也都能记住这一切。学者徐贲先生在《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一书中,揭示了一个具有广泛公共意义的命题,他认为记忆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面对罪恶和灾难,保持记忆不仅是为了留存一份见证,更重要的是唤起人们对建立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的道德责任和对人性的期待。他呼吁要“以全世界的名义承诺,永远不再犯以前的过错。”

章诒和先生说:“‘你是怎样过来的?’其实这个问题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民族。”我把留住历经半个世纪的记忆看成为自己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因此而辛勤笔耕,不分昼夜;可是生活总不能事事如愿。2008年7月,就在我兴致盎然地在电脑键盘上敲打着自己已“过去了”的岁月的时候,“恶性肿瘤”这一可怕的魔鬼突然闯入了我这本已十分脆弱的肌体,接连的检查、手术、诊断、服药、疗养使这一如意算盘不得不停了下来。于是半年前开始的回忆录写作被迫到此告一段落。虽然术后恢复不错,但以我目前的健康状况看,要在我回归大自然以前,再从1999年续写到今天,这一历史任务恐难完成了。于是我把后面要写的浓缩为第六章《还未结束的结局》,这只得请读者原谅了!当然如果上帝愿意再赐给我若干寿元,我还是非常乐意把这篇命题作文写下去!继续演绎许多快乐的和悲伤的,有趣的和令人深思的故事,这表明这本书还存在着有一本下册的可能。

“我们深信,我们的才智所能创造的未来将远远胜过业已消逝的过去。”(罗素语)我也深信,我的子孙的明天将“远远胜过”那不堪回首的“过去”!

由于水平,也由于觉悟,我在回顾“过去了”的时光时,难免会有事实上的遗漏和看法上的偏颇。在此,敬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詹振权2008年初稿

2011年5月19日定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都过去了(在运动中穿梭而过的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詹振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29316
开本 16开
页数 3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3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8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