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学与智慧--国学中的人生智慧40例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学与智慧:国学中的人生智慧40例》期望改变人们的一些偏见,为中学生提供比较宽广的视野。比如先秦儒学是比较符合人之性情,比较灵活的。如孔门弟子救溺水之人,被救之人的家人送了一头牛以示感谢。众人议论纷纷,说孔门弟子见利忘义。可是,孔子却对此加以赞赏。为何?孔子认为,只要不是救人者自己索要,这样的事情也是合理的,至少能够激励人们去救患难之人。

内容推荐

国学虽以儒家为主,但也包括道、墨、法等诸多先秦学派,也包含道教、佛教等内容。本书也就跳出固有的圈子,将上述内容适当纳入,让学生对传统学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国学其实也是一个独特的历程,不仅包括孔孟学说,而且还有后世诸多人物,这是很多学者忽略的。

《国学与智慧:国学中的人生智慧40例》分为:

先秦篇:从周文王、周公姬旦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主要介绍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与学生们所学课本不同的是,各家虽然思想学术的角度不同,但是,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严峻或冷漠,相互借鉴是一个重要特点。

汉唐篇:西汉武帝时期是儒学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董仲舒为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大胆吸收法家和阴阳五行说,帮助儒家成为朝廷推崇的正统。唐朝的情况则是儒家腹背受敌,李氏朝廷推崇道家,尊奉老子(李耳)为李氏先祖。佛教又因禅宗扩展甚速,儒学该如何应对全新的局面?韩愈等人担起重任,为儒学的第二个兴盛期奠定了基础。……

徐渭清的《国学与智慧:国学中的人生智慧40例》既可对中学生学习高中文化史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可为文科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资料,同时也能为关心国学教育的人士提供~些借鉴。当我们的国家走出贫困,开始小康时,应该考虑国家的核心伦理了。借用《大学》中的话来说:“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利为治国目标,必然使官宦与民众追逐利益。而以义为治国目标,此“义”即指正义、信义,这个理念并不只是用来束缚官宦,约束民众的,而更重要的是新文化的重建。

目录

一 先秦篇

益行仁政天下归一——周文王的圣贤之德

古代贤相之祖——儒学先驱周公姬旦

紫气东来,骑牛西归——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至于龙,吾不能知——孔子向老子求教的意义

众星拱卫的北极星——荒野里追求不懈的孔子师徒

何为治国之道——孟子的政治思想

兼爱与非攻的践行——墨家的思想与行动

富国论与富民论——法家与儒家的千年之争

二 汉唐篇

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老子政治理想的实践

儒学获得新生命——大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表彰六经——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科书

孔府坏壁引发的千古之争——古文经与今文经的由来

洛阳白马寺的佛光——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开始

从《道德经》到《太平经》——道教的产生与演变

六祖慧能拜师学法——佛教禅宗与人生智慧

儒学复兴的旗帜——身处儒学困境中的韩愈

三 两宋篇

为儒学构造人文宇宙论——北宋五子第一人周敦颐

贤者悦其德——不求功名的理学大师邵雍

为天地立心——为儒学构筑精神家园的张载

首倡“天理”的河南“二程”——明道之学与伊川之学

为有源头活水来——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宇宙便是吾心——心学起始的南宋象山之学

鹅湖之会的余音——理学两大门派的论战

士人的精神家园——两宋的知名书院

四 明清篇

心外无理,知行合一——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见道学先生则尤恶——挑战儒学的异端李贽

风声雨声读书声——东林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

天下为主,君为客——明末清初思想启蒙第一人黄宗羲

博学于文,行已有耻——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顾炎武

要凭南岳一声雷——隐居石船山的哲学大师王夫之

立义必凭证据——严寒冬季的乾嘉学派

五 近现代篇

划时代的巨著——打破夷夏之辩的《海国图志》

维新大同——根植儒学却欲变革的康有为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中国之新民梁启超

发前人所未能发——近代国学巨子王国维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学贯中西的陈寅恪

先革命,后悟道——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

匹夫不可夺其志——“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

现代中国的士大夫——一中国最后的国学大师钱穆

试读章节

一 先秦篇

撰写/徐渭清

益行仁政天下归一

——周文王的圣贤之德

商朝末年,在西北地区有个周部落,部落首领叫姬昌,他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以仁善治理部落,积累德行。他待人宽厚,尊老爱幼,所以部落的百姓都很拥护他。姬昌还特别尊重有本领的人,请他们帮助治理国家。当时许多有本领的人纷纷来投奔他。

后来商纣王看到周势力越来越强,就找个理由把姬昌囚禁起来。姬昌在囚禁期间设法获得了商纣王的信任,获得自由以后,他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推翻商朝,报仇雪耻。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文武全才、能够统筹全局的人,帮他筹划灭商大计。因此,他经常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人。

有一次,周文王坐着车,带着儿子和手下人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上去年龄不小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唠叨: “快上钩呀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老人钓鱼的渔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鱼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到渭水边上来钓鱼,其实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

序言

“六一”那天去一所小学,在隆重的庆祝仪式上,一百名小学生在背诵《弟子规》,声音洪亮,气势如虹。国学似乎已经走进中小学生,可如果去问一问他们心里怎么想,成年人恐个白就要后悔了。有一个初中的女生,成绩不错,性格活泼,她对我说:“其实,大家都明白,表现好一点儿老师会喜欢,国学本身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听了这话,我们感到有必要把国学中真正对当今社会有价值的精神展现出来,并且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表达。

当前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价值取向由单一而多元,人们对追逐利益造成的道德败坏深恶痛绝,可又无可奈何,于是就去传统学术中寻找价值和办法。国学,即一国之传统学术。可是这个传统是漫长的,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近一百多年,我国的传统学术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

1840年以后,中国人遭遇了千年之大变局。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想办法适应现代化的浪潮。先有“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时虽然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失败,但是传统学术岿然不动。甲午战火的冲击下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尽管这样“西学可以大大方方地进入中国,但只作为可“利用”的工具。其实,中学有自己的“体”和“用”,西学也是。到了20世纪清朝统治结束的时候,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打倒孔家店”让儒学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随后,年轻人全身心地拥抱西学,从事国学的学者开始重新思考:“儒学应该如何改变?”

其实,孙中山、梁启超就已经将中学与西学融合。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提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为国民传统文化的核心。梁启超提出具有西方公德和东方私德的“新民”。熊十力、张君劢、梁漱溟、钱穆等开始了儒学的现代转化工作。其实,儒学在古代的历程本身就充满着顺应与冲突,儒学的精神内核中原本就有担当时代责任的内涵。

本书期望改变人们的一些偏见,为中学生提供比较宽广的视野。比如先秦儒学是比较符合人之性情,比较灵活的。如孔门弟子救溺水之人,被救之人的家人送了一头牛以示感谢。众人议论纷纷,说孔门弟子见利忘义。可是,孔子却对此加以赞赏。为何?孔子认为,只要不是救人者自己索要,这样的事情也是合理的,至少能够激励人们去救患难之人。

国学虽以儒家为主,但也包括道、墨、法等诸多先秦学派,也包含道教、佛教等内容。本书也就跳出固有的圈子,将上述内容适当纳入,让学生对传统学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国学其实也是一个独特的历程,不仅包括孔孟学说,而且还有后世诸多人物,这是很多学者忽略的。本书分为:

先秦篇:从周文王、周公姬旦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主要介绍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与学生们所学课本不同的是,各家虽然思想学术的角度不同,但是,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严峻或冷漠,相互借鉴是一个重要特点。

汉唐篇:西汉武帝时期是儒学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董仲舒为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大胆吸收法家和阴阳五行说,帮助儒家成为朝廷推崇的正统。唐朝的情况则是儒家腹背受敌,李氏朝廷推崇道家,尊奉老子(李耳)为李氏先祖。佛教又因禅宗扩展甚速,儒学该如何应对全新的局面?韩愈等人担起重任,为儒学的第二个兴盛期奠定了基础。

两宋篇:这个时代的成就是古代学术发展的奇迹。它与先秦不同,有点儿相当于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思想突破与发展。儒学在这个时代蓄足了营养,在公元l1世纪一下进发出来,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为传统儒学重新梳理哲学思想体系,上接宇宙的规律,下传人心与行为,这一全新的儒学称为理学,过去批判得多,吸纳得少,需要重新审视。

明清篇:明清被认为是衰落的时期,但是,在思想史上儒学得到了新的发展,理学中诞生的心学终于在此时完成。同时,批判宋明理学的思想也逐步成熟。思想的较量在民间展开,特别是明朝的灭亡进一步刺激了士大夫们,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儒学的价值。

近现代篇:这是更为被忽视的时期,很多学者不为人们所知。但是,国学要得以发展特别需要借鉴这个时代学者的各种尝试。无论是梁启超的新国民教育,还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抑或钱穆所走的书院之路,都对今天的中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本小书既可对中学生学习高中文化史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可为文科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资料,同时也能为关心国学教育的人士提供一些借鉴。当我们的国家走出贫困,开始小康时,应该考虑国家的核心伦理了。借用《大学》中的话来说:“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利为治国目标,必然使官宦与民众追逐利益。而以义为治国目标,此“义”即指正义、信义,这个理念并不只是用来束缚官宦,约束民众的,而更重要的是新文化的重建。

传统国学的转化正在进行,最为重要的是:每一个国民都参与进来,使传统融入新生命,重新发出源于内心的道德之光。

                               

   编  者

                               

  2011年7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学与智慧--国学中的人生智慧40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渭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161550
开本 32开
页数 1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7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09
14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