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为艺术现场
内容
编辑推荐

国际著名的行为艺术家和行为艺术教育家蔡青从1996—2013年间大量的活动现场记录资料中,挑选、整理出精华,集成了这本与行为艺术创作和经历有关的纪实文集《行为艺术现场》。

全书共分为“行为艺术节”、“艺术计划”、“策展与教学”和“行为艺术家与策展人’四部分,对国内外特别是国内的行为艺术活动进行全景式地介绍,是了解、研究行为艺术的宝贵资料。

内容推荐

作为国际著名的行为艺术家和行为艺术教育家,作者蔡青在国内外参加、策展了许多行为艺术活动,并在国内外多所高校开展行为艺术教学活动,并做了详细的活动现场记录。

作者从1996—2013年间大量的活动现场记录资料中,挑选、整理出精华,集成了这本与行为艺术创作和经历有关的纪实文集《行为艺术现场》。

《行为艺术现场》共分为“行为艺术节”、“艺术计划”、“策展与教学”和“行为艺术家与策展人’四部分,对国内外特别是国内的行为艺术活动进行全景式地介绍,是了解、研究行为艺术的宝贵资料。

目录

序1 巫鸿

序2 栗宪庭

序3 曹意强

序4 汤伟峰(ThomasJ.Berghuis)

序5 蔡青

第一部分 行为艺术节

成都UP-ON行为现场纪实

未来的想象5——新加坡行为艺术节

泰国亚洲顶峰行为艺术节

西安“谷雨行动”纪实

北京十年“OPEN”行为艺术节

澳门行为艺术现场

菲律宾行为艺术节

无疆界的领域——印度尼西亚行为艺术节

“国际黑市”新加坡行为艺术节

长沙现场行为艺术节

越南行为艺术节——IN:ACT

香港行为艺术“圆桌会议”

泛亚洲行为艺术节

2010广州·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

马来西亚国际行为艺术节

上海“开放”行为艺术节

“出入天堂”杭州行为艺术节现场纪实

“以身观身”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2012

2012中国行为艺术连环阵

第二部分 艺术计划

骤然的变异

一周中国城“牛车水”

湄公河计划

我去缅甸之前的缅甸

台南行为艺术“艺窝风”

蔡青、博兰合作《西湖十景》

《庆典——自由的1/6注解》No.7

仁川公共艺术计划

第三部分 策展与教学

吃ing——当代艺术群体行为展

石佛行为现场

惨叫的鸡

陈进行为艺术食坊

经历央美

在川美

第四部分行为艺术家与策展人

比尔·庄蒙德

台湾大墨

行为艺术家伊什特万·甘塔

行为艺术家周斌其人

霜田诚二行为艺术工作坊

女行为艺术家何成瑶

“黄人”李文

华人行为艺术策展人介绍

后记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那日大雨,原在门口的场外改在后园中的棚下进行的行为,是新加坡女艺术家宁路的长时间的行为《站立的柠檬)),原本在园子正中小广场的蔡青的行为,也改为在室内进行。

12日第一天以李文的行为《拐脚李》开始,他说要在死时与独裁者共寝。他手拿着带有两个独裁者的肖像的袋子,中间又用锤子砸,肉放入嘴中,还发从网上下载的照片及文章段落,让观众同时大声朗读手中的文字。照片有掌权的、威严的独裁者与无奈的、悲哀的被压迫者,最后他全身浇上了红酒,躺在丢满照片、信息与玫瑰花的白单子上,如同死去一样结束行为。

从香港来的丸仔靠在室内中间的~个窗前在调整录音的音调,有女朋友的不间断的声音与他的留言。他戴上面具,用一根绳在观众中系上一女人,拉出来与她慢动作地亲吻缠绵,让人想到香港大街上的痞子。最后录音机中又传来女友的声音,他如从梦中醒来,放下这女子,打开窗子跳了出去,剪断了与之相系的绳子。伴随着一声关窗的声响,他消失无踪了。

蔡青的作品是《变异》。一个巨大的蒙着红布的花瓶在室中一头,拉出工地的隔离栏,保持观众与花瓶的距离。他先手捧((时代》杂志出场,用剪刀剪出脚印的形状,脚印从地上爬上红布走向后面出口的门上。他回到花瓶边,如同脱衣一样打开包在花瓶外的红衣,美丽的花瓶完美地展现出来。他敲敲花瓶发出声音,与之拥抱,一起摇晃寻找平衡。他拿出一把大锤子,用其在瓶上敲出声响,用锤子推瓶子,瓶子激烈地晃动,发出美妙的声音。他猛然挥动锤子,打碎了瓶子,再补上几锤砸碎,并从打开的瓶中散发出更多的脚印,向空中挥洒。他将碎片与脚印铲入三个透明的方盒中,最后连带那个隔离绳也放入盒中,用胶封上结束行为。

泰国来的蒙库·皮连帮常(Mongkol Plienbangchang)是派森的弟弟,他用红色小石子铺在地上,他口衔着一个蝴蝶图案,用手在石上画画,去掉石子露出一幅天空的画,他脸俯在天空上遐想。他慢慢地画出更多的画面,在并列的一边出现了一面镜子,他的影子反射进去,他用镜子反射那风景画和周边的人们。最后他把玻璃打破了,走出界限结束行为。

接下来的行为要求人们离开室内,设定观看者从窗子往里“偷窥”,外面在下着雨呢。两个年轻行为艺术家表演她们的私密生活,她们是女同志,一个坐在另一个身上,读有关性的书,不停地发问“什么是爱情?”

马拉帝来自印度尼西亚,她是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的学生,早在10年前,她还在德国上学时,我们就在科隆相遇过。她一身黑装出现在一束聚光中,手持一个形状如箭的发亮的棒子,边进场边挥舞。稍后,她拿起地上备好的一袋白粉(食用面粉)往地上倾倒,直到形成一个方形。面粉倒完之时,天空有直升机飞来,是她的助手在观众堆里遥控着这个小飞机,这时放出那首优美的《彩虹》音乐……她就这样注视着飞机。飞机接近她,飞机的螺旋桨卷起白色的烟尘,烟尘扑向她的脸,如同一个童话,一个诗的意境。最后她抓住飞机,机翼不再旋转,结束了行为。

马拉帝的行为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也结束行为艺术节第一天的表演。

11月13日

次日早在上午就有蔡库宁的《绘画学习工作室》。

原本在外的阿迪娜(Adina)的行为也移到室内。她的行为有时连续几天,这次她做了1个半小时。她一身火热的橘红色服装,头扎了一个髻。她在地上用了无数块白色的方板子,有时拼贴在一起,有时又分离游移到另一处。她不停地在地上爬行、翻滚,表现沉重与痛苦,其中还吟唱几首以色列的歌曲。她表现出这个游移不定、动荡不安的国家的悲哀。当她做完时几乎站立不起,甚至还哭了起来。一天后,我问她为什么哭泣,她说她不能再承受压抑,常常在行为后都要哭。

从意大利来的加拿大人米瑞安·拉普朗特(Myriam Laplante)表演了《从前》(Once upon a time)。地上放了一堆东西,她立于一边,口嚼泡泡糖,先说上两句含糊不清的话,再将哈哈镜放在脸上,拿出一个有欧洲古城图像的广告画用口中的泡泡糖贴在墙上。她退出人们的视野,再回来时已是身着古装的皇后了。稍会儿,她开始蹬脚下的踏板,那堆在地下的东西充气后一点点大起来。她蹬得满头大汗,终于那充气人抬起头了——原来是国王陛下。当俩人向观众致礼后,她丢开脚下的踏板,放了气,她手扶着国王,他们如同鞠躬一样一点点弯下腰,直到国王的气跑光结束。

新加坡女艺术家安吉以声音作为行为特色。她手持一个鸡蛋,当她将蛋打破在地上后,她开始发出各种声调的声音来,如同歌剧的音量却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声音如歌如泣,在空间中悠扬、流动。

来自波兰的艺术家达瑞士的《小型的治疗剧场》是一个出乎意料的,让每个人都发疯的作品。他一上来就拍桌子打椅子,宣布艺术当今再不服务于任何人与事了。他先请一些志愿者上台对墙画画,再叫一些人上来同时做木工,让两组相互影响,让观众在现场叫呀唱呀的还有舞蹈,最后他又将其混乱下产生的“作品”当即拍卖。有趣的是他的一套程序完全行通了,拍卖成功,艺术品成立了。

雨刚停,菲律宾艺术家罗那多的《伪装》在室外后园右边的小园的水池上施行了。他先将脸喷上红色,再套入一个透明的方盒中脸贴着盒,让其脸变形。再伏身低处,水猛地冲了出来,他用盒子罩在水柱上,往下移动水与盒子形成变化的形状,直到盒子放于地下,他又往头上裹胶带,以头冲水,从下往上好像随水又浮起。他手按着警告的喇叭,发出叫声,手持喇叭单脚站立,如同自由女神雕像的造型。P11-13

序言

我和蔡青并不熟。见到他或听到他都是通过艺术的机缘——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艺术。因此现在想来,我们之间能够有这种断断续续、不期而遇的关系也可以算是他的艺术活动的一个成果——因为他在本书里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行为艺术的互动性,主要是人的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行为艺术,或是有行为而无艺术。这篇短序可以说是由他开启的,我们之间互动的延续。

我和他第一次接触是通过《生存痕迹——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时间是1998年,地点是北京朝阳区三环以外4.5公里处姚家园村内刚刚建立的一个名叫“现代艺术工作室”的大院,原来是村里一家工厂的车间和仓库。这个展览是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蓬蓬勃勃的中国当代艺术另类展览中相当突出的一个,其独特之处在于利用北京城乡交接的地理位置探测时代与艺术家个人脉搏的共振。两年后我在一本名为《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Exhibiting Experimental Art in China)的书里对它做了介绍和讨论。展览中有不少出色的作品。蔡青的是开幕式上做的一个名叫《耕种》的行为表演:在大院中间划出一片农田来开荒种地,将大把大把的硬币撒在犁出的沟里,大约是给当时全民共做的发家梦提供一个形象比喻。但他在这个展览中的身份不仅仅是位艺术家,同时也是展览策划人和图录编辑者之一(另一策划人和编辑者是冯博一)。此外他还是展览所在地“现代艺术工作室”的创立者——那时他从德国10年游历回来,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专业艺术基地以推动高水平的当代艺术实践。但是他也没有真的回来:“现代艺术工作室”联系方式中的两个地点是德国科隆和法国巴黎,在地联系人都是蔡青自己。

我在这里特别提到这个展览,是因为我后来逐渐知道,这种多重地点、复合身份、全球游动、在性质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若干平台上同时工作的方法,可以说是他的一贯特色。他本来是学版画的,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校期间正是浙美思想最为活跃、孕育着85新潮一代弄潮儿的时刻。1989年他移居德国,先就读于斯图加特美术学院,进而在欧洲当代艺术的熏陶下从1994年起投身于行为艺术。初期作品包括《1+1》,以贴着中国人面孔的超市包装盒为构成材料,使其叠积、散布和漂流在欧洲的城市、田野和水域里。在1996年的《尘积与抹擦》中,他装扮成一个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千年沉睡后逐渐苏醒。这个作品施行于德国一家歌剧院的中场休息时段,在古典歌剧和当代行为这两种“表演”之间造成微妙的张力。1998年《生存痕迹》展后,我在吴美纯、邱志杰策划的《家:当代艺术提案》展里看到了他的装置行为作品《寻找我二叔》。蔡青的二叔兼具英雄与疯人两种身份,二者到达水乳交融、不辨彼此的程度:以军医身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此后一直给毛主席写信提出种种建设祖国的宏伟计划。1989年入狱,出狱后在乡里仍孜孜撰写有关人类现状与未来的宏伟著作。把这个狂热、扭曲、病态的灵魂推到现实中的前台,蔡青所反思的是过去几十年来理想对人性的异化。

这些早期作品已经显示,在“复合身份、多重地点、全球游动、游移平台”这几个特点之上,蔡青的作品还具有另一个倾向,即题材和所指的多向性:他的种种计划并非是单一主题的持续和延长,而是在历史、现实、文化、城市、自然之间不断游动,随时寻找着参与和互动的契机。2001年移居纽约之后,他的活动范围愈益扩大,互动的触点也越来越多样。他的行为作品的实施地点包括了北京、成都、西安、长沙、桂林、重庆、澳门、台南、纽约、伦敦、卢森堡、巴黎、特里尔、维多利亚、卡塞尔、曼谷、马尼拉、新加坡、缅甸、越南、湄公河等。其内容和合作者也是形形色色,艺术计划常常突出与地点、现场和时事的关系。几年之后,他的身份和事业发生了又一个重要变化:他从独立艺术家暨策展人进入到“学院”和“研究”的领域。从2007年起他开始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对学术的兴趣进一步引导他回到母校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博士。2011年获博士学位,论文随即成为这部《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的底本。而其姐妹篇《行为艺术现场》则是他在2007年到新加坡任教后,对所参与的东南亚和中国的各种行为艺术节以及自己实施和策划的行为艺术计划所作的一份完备记录。

不加夸张地说,在行为艺术这个领域里,这两部书是我所知道国内出版的最成熟和最深入的一套著作。尤其是《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更将学术性与实践性二者做了系统、独特的结合,同时提出了有关行为艺术功效的这一独特理论。“引言”部分对行为艺术的定义和历史做了相当冷静的概述。其后的“上篇”继续了这种学术论述的风格,引证中外实例探讨行为艺术的核心——即它的各种互动方式。“下篇”则推出著者有关行为艺术运用于心理治疗上的理论。其基础观念是艺术可与人类心灵相通,而以人体和行动为媒介的行为艺术则能够最直接有效地触及自我和对象的心灵,产生舒缓和安慰的作用。这一理论明显与精神分析学及其在艺术的运用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这种运用在当代艺术中的发展。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理论阐述,还在于它对大量行为艺术作品的介绍和分析。由于作者本人是实践行为艺术家,对这门艺术有着切身而深入的理解,也由于他的分析是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中、结合各种概念和不同观察角度做的,因此读起来与以往一些书刊中对行为艺术的泛泛介绍相当不同,触及到许多作品的深层的社会和人文意义。从这个角度说,这本书,以及《行为艺术现场》,对研究和书写中国和世界的当代美术提供了经过消化的材料。

以另一个角度读《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从“引言”到“上篇”、“下篇”和“附录”,作者的身份从客观分析者向主观参与者逐渐转化,观察的角度和叙述的声音越来越具有主体性和判断性,书的性质也不断增加互动的涵义。最后,蔡青以个人名义给世界上的一些优秀行为艺术家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直接征求他们对于本书提出的两个核心问题的反馈。这两个问题一是这些艺术家如何考量他们自己作品中的互动成分,二是他们是否同意行为艺术有沟通心灵和治愈的作用。本书50余页长的“附录”包括了他所收到的回答。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项带有相当实验性质的写作计划:书尚未发表之时,已经含有了著者与读者的互动。

2012年3月于芝加哥

(巫鸿,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后记

这本《行为艺术现场》,是我从1996年至2013参加行为艺术活动亲自经历的现场记录,经过挑选整理出来集成一本与行为艺术创作和经历有关的纪实文集,本文集贵在实验艺术的现场性,希望本文集能对行为艺术的研究以及对此有兴趣的人们有帮助作用。

行为艺术是一种很接近生活的艺术,创作者也多于生活中获得灵感,我们可以说,对行为艺术家来说,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返回生活作用于生活。本书中有许多是本人的创作经历的章节,从作品的生成到实施的过程,其中的思考、兴奋、突破与进取,都如流水一样记录在案。

还有许多篇幅是有关近些年来我参加国内外一些行为艺术节的纪实。行为艺术节是一种汇集艺术家交流和表演的场合,是艺术家互相观摩和探讨的平台,这种机会往往是创作和交流的最好时机,我通过记录,力求保存下珍贵的时刻,努力把握行为艺术者的创作脉络,活化艺术家工作的艺术机智。

书中出现的图片除注明外均为本人现场所拍的资料,为结合写作的现场真实,图文并茂,会使我的描述更接近如现实一般的生动。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的是肖静女士和曹阳先生对本书的贡献,感谢我的老友刘苏里和北京后浪出版公司吴兴元先生的大力支持,还要感谢后浪出版公司的工作人员,多亏他们不厌其烦地校对,使这本书能如愿诞生。

蔡青,2013年于新加坡

书评(媒体评论)

不加夸张地说,在行为艺术这个领域里,《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以及《行为艺术现场》这两部书是我所知道国内出版的最成熟和最深入的一套著作。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行为艺术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理解行为艺术的角色可以提供对分析中国的实验艺术施实和发展的重要视点。

——[荷]Thomas J.Berghuis(著名学者,悉尼大学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为艺术现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048883
开本 16开
页数 3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36
CIP核字 2012142934
中图分类号 J12-53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