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半生书缘--寻访世纪文学心灵
内容
试读章节

去冬见茅盾

1980年,岁暮。

北京城还不太冷,那几天天气也还晴朗。午后微微有些阳光,街头稠密的行人车辆在淡漠的光影里穿梭来去。

车子停在一条看起来很普通的胡同里。我没有心情仔细打量这条胡同,下了车就径直走向面前的大门。门里是个小小的旧式四合院。穿过院子右首的一扇小门,眼前豁然又是一座四合院,比起先前那座显得整洁幽静得多。庭院地上铺着石板块,中间的花棚架和架下的花圃都是荒着的。倒是两边几棵挺立的树木还是常青着,鲜明地衬出廊下土红色的门户和窗棂。

好安静的冬日午后。空荡荡的庭院,没有人声的回廊,紧闭的门窗,旧式的窗玻璃里垂着白色的窗帘。一切都静悄悄的,竞似有几分寂寞。

我走进一间铺地板的大房间。朝门的一大面墙全是书橱,橱里面每一格全横横竖竖摆满了书;橱顶上摆着好些笔筒和花瓶。橱前有一套简单的几椅,左首却是一张极大的书桌。屋里很暖和,空气里浓郁地飘着一股燃熏的香味。

我在书橱前的一张椅子坐下,却侧着身,目不转睛地往那扇通往内室的房门凝视着。

他出现在房门口了。穿着藏青色的中式对襟褂子,灰色长裤,慢慢、慢慢地走出来。中等个子,脸的轮廓瘦瘦的,可是肩膀看起来很宽。

如果不是行动的迟缓,倒实在看不出他是一位八十四岁的老人。他有一张非常光洁的脸,几乎没有什么斑纹。薄薄的、梳得妥妥帖帖的头发,竟然仍是黑的。听说刚动过手术的眼睛也仍是亮亮的,睁得大大地看人。三四十年前的照片里就一直有的那撮唇上的小髭仍在,只是比照片上的稀薄花白些了。髭下薄薄的嘴唇因微笑和喘气而张开着;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我不能置信地看着他,握着他的手也仍然觉得不真实——总觉得这是不可能的,要时光倒流才有可能赶上见他;也许要一种时间机器才能带我回到他的那个年代,早在我出生之前的时代,当他挥洒着那如椽巨笔,写下那些不朽的作品;他的名字、他作品的名字,与那个时代相互推动着,结合在一起,他本身便是一个历史,一位人物——不,不是他一个人,还有他笔下的千万人,活生生的,在书内书外:老通宝、林老板、吴荪甫、大鼻子、菱姐、赵惠明、小昭……无数的人,创造他而又被他创造出来、赋予血肉生命的人物,这些名字因着他而一起动人地流传,因着他而不朽。

头一回听人提到他的名字是在台湾,那时我还很小。“‘矛盾’?多有趣的名字。”我心想。一个有趣的名字,对我不带有任何意义的,他的作品我也读不到的,就这样掠过去了,像另一个时间和空间里的传奇。

长大以后这个名字渐渐听得多了,但还是觉得极其遥远,像一场过去的繁华,我想是再也赶不上了。

然而永恒的作品是不会过去的。十年前一到美国就读到他的作品了,还记得那是一本很旧的《茅盾文集》,1948年上海春明书店出版的。

至今我也不会忘记,深夜里在宿舍的斗室中是怎样激动得不能成眠的心情。那样巨大而深沉的苦难和力量,在一本薄薄的书册中竞似排山倒海般地震撼人。即使是那篇有自传性的、带一丝淡淡哀愁的《列那和吉地》,也使我禁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流泪。

就这样,他也成了一个带引我走上一条新的心路的人。在我出生之前,他就早已写成了那些作品,经过几十年岁月,几万里空间,他完全不知道的,一个中国游子,在地球的另一面,被他的笔震撼得无以自已……

然而当我面对着他本人时,却不知道该怎样告诉他这一切。我什么也没说。因为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可以告诉他相似的感受。他会了解的。我竟只能讷讷地向他致谢,谢谢他为……

P15-17

目录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刘心武 

长河侧影——《半生书缘》自序 

[茅盾] 

去冬见茅盾 

乌镇倒影 

茅盾的题字 

[巴金] 

巴金先生谈过去、现在、将来 

[附录]“中国的良心” 

重访巴金的家 

[沈从文] 

夏日北京:沈从文 

沈从文的长河 

命运之杯 

从文让人 

[附录]人间风景一读黄永玉

《太阳下的风景》及其他 

[丁玲] 

“今生辙”——访丁玲 

在延安想起丁玲 

“五四”女子 

[艾青] 

北方的吹号者 

[钱锤书、杨绛] 

一封“迟到”多年的信 

给方鸿渐博士的一封信 

读钱锺书《槐聚诗存》 

又见杨绛 

背影 

一个人和三个人 

百年才情——岁寒访杨绛

 

[范用] 

半生书缘——记范用 

[附录]双槐树 

[李子云] 

昨日风景——怀念李子云

 

[殷海光] 

长巷深深 

[陈映真] 

映真永善

序言

长河侧影——《半生书缘》自序

写出了童年和家族的回忆录《昨日之河》,接下来整理多年来记录因文字而结缘的两岸人物的新旧文章,发现结成之书也可以视为一本回忆录——我写的是那些位文学人物,记下的其实是我从少年到中年的文学人生之旅,途中记忆的点点滴滴、简牍篇章;其中有些当时就如获至宝,据实以书,但也有存留箧底未曾示人的。

十二位作家、学者、出版家、评论家,其文其人,都曾在我的文学生命里走过,有的驻足指点,有的伫留长谈。他们的话语文字,容貌举止,在我至少一半的人生里留下的涓涓记忆,随着时间汇成了一条荡荡长河。我在印象犹新的当时就用书写记下,更有幸者尚有图片的记录。在其后的岁月里,当珍贵的记忆再被触及,我还以新的文字补充。所以这本书里既有二三十年前的旧文,也有近年甚至刚写出不久的新文。

十二位里,有十位是大陆的作家学人。以我长在台湾、旅居美国多年的背景来说,他们原应是我最不熟悉的人——在台湾成长的50、60年代里,许多中国近代现代的作家学者,只要是留在大陆或被贴上“亲共”标签的,他们的名字就成了禁忌,更不用说接触到他们的著作了。甚至即使是台湾的两位,殷海光和陈映真,他们的文字也一度遭到查禁。可是何以这些人会与我结缘半生?说起来竟是一桩感事造成的机缘。

1970年我从台湾到美国留学,在大学图书馆两层楼之间的一个小房间里发现一书架的中文书,里面竟然有我在台湾看不到的“禁书”!我像补课般急不可待地读着,试图弥补那个错失的文学断层。而那时正值“文革”,这些作家生死未卜,读时更添一份敬惜之心。当时又适逢海外留学生的“保卫钓鱼台”运动;投入这场“海外五四”的结果是被当局视为“左倾”分子,上了黑名单,十五年不得回家。思乡情切之余,我转而去大陆作文化源流的探索,同时也是为自己的身世寻根。

1977年秋天,我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那时还得先从美国到香港,在罗湖过境进入当时荒凉不毛的深圳,然后北京、上海、大西南走了一遍。那是一次个人的寻根之旅,我见到了骨肉至亲,也写下了情怀感触。后来与文学界联系上了,1979年去北京在作家协会上作报告,谈台湾与海外文学,同时结识了几位中青年作家。但我当时最挂心的还是硕果仅存的老作家们。多亏出版界前辈范用先生为我引见,从那年起,我像跟时间赛跑一样,赶着求见尚在世间的老作家。那时距离“文革”结束还不久,资深的文学人士几乎全是浩劫的幸存者,更有文名早已湮没而自嘲为“出土文物”的。我怀着虔敬又有些许惶恐的心情,访问了好些位原以为再也见不到的前辈。这是之前几年我在那间图书馆的小室中,做梦也不敢奢望的机缘。‘

就这样,我一位一位地求见,几乎都没有遭到拒绝。有的赶上见到他最后的夕照余晖,如茅盾;有的结为朋友,一同度过悲欣交集的80年代、变化巨大的90年代,甚至还有更久的。

大陆的十位: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附带黄永玉)、艾青、钱锺书、杨绛、范用、李子云……每位至少有一篇或新旧数篇来记述;此外还有许多文中提及但没有专文写出的人物,我也非常珍惜与他们的结识交往,书中选用的照片里他们的影像,是那段遥远岁月的念想。

当然,台湾的陈映真和他的那辈《文学季刊》的朋友,都是我少年时代文学的启蒙者,对他们我始终深深感念。而重访殷海光温州街故居,就会想起也曾住温州街巷子里教授过我的师长学者,那些温煦的记忆伴随我从青年岁月至今。

所以,这本书写的并不止这十二位,其实远远还有更多。

逐篇写完题记之后,才悚然发现:每一位书中人,在他们各自生活的海峡的两边,都曾遭遇过来自他们自己政府的压制迫害,甚至牢狱禁锢。是巧合吗?还是我不自觉的选择?是因为他们的年龄,正逢上了那个动荡的年代、那段酷痛的历史?显然,他们是中国历史的映照,一群知识分子的范本。尤其是,但凡有理想、有才华、有风骨的写作者,身处那个时代,无论在海峡的哪一边,都无法逃脱政治的旋涡吧。

为了比对时代背景,我检视书中人物的生年,茅盾是唯一一位19世纪出生的(1896),更多的出生在上世纪初,而成长于“五四”年代。最“年轻”的是陈映真,生于光复前的台湾,1937,正是卢沟桥事变、艰苦的抗日战争开始那年。也就是说,他们无论生长在中国的哪一处,从1930年到1970年甚至1980年代,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难免经历了那段历史为他们铺排的命运。

所以,我所见到、记得、写下的,不仅只是对我的文学生命有过深远影响的人物,更是一个文学和文化的历史见证,一个20世纪民族书写的侧影素描。可是到了2l世纪,今天的读者,有多少还熟悉这些人的文字,甚至名字呢?然而,只要是一个阅读者,只要还在阅读,纵使从来不曾直接阅读他们,我敢相信,也无可避免地经由他们滋润和影响过的文字,间接领受了这些文字之中其人和其文的传承。临河就水,虽已望不见河源,也该知道源头来自的方向。

书中的几十张图片多半是旧照,我几乎都能清楚记地得拍摄时的情景与心境。那一刻的时光就停留在快门按下的刹那;也有的在其后三十年间还在延续,陆续有了更新的照片,带出逐渐变化的容颜,见证了时光的流逝——他们的,当然也有我自己的。我何其有幸得以亲眼目睹历史,当时激动心情之下作出的记录,容待日后沉淀定格。今日整理成书,倏忽已过半生。人书俱将老去,唯愿文字长存,记忆之河长流。

2013年春,美国加州斯坦福

内容推荐

十二位作家、学者、出版家、评论家,其文其人,都曾在我的文学生命里走过,有的驻足指点,有的伫留长谈。他们的话语文字,容貌举止,在李黎至少一半的人生里留下的涓涓记忆,随着时间汇成了一条荡荡长河。他在印象犹新的当时就用书写记下,更有幸者尚有图片的记录。在其后的岁月里,当珍贵的记忆再被触及,他还以新的文字补充。所以《半生书缘--寻访世纪文学心灵》这本书里既有二三十年前的旧文,也有近年甚至刚写出不久的新文。

大陆的十位: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附带黄永玉)、艾青、钱锺书、杨绛、范用、李子云……每位至少有一篇或新旧数篇来记述;此外还有许多文中提及但没有专文写出的人物,他也非常珍惜与他们的结识交往,书中选用的照片里他们的影像,是那段遥远岁月的念想。

当然,台湾的陈映真和他的那辈《文学季刊》的朋友,都是他少年时代文学的启蒙者,对他们作者始终深深感念。而重访殷海光温州街故居,就会想起也曾住温州街巷子里教授过我的师长学者,那些温煦的记忆伴随他从青年岁月至今。

所以,《半生书缘--寻访世纪文学心灵》这本书写的并不止这十二位,其实远远还有更多。

逐篇写完题记之后,才悚然发现:每一位书中人,在他们各自生活的海峡的两边,都曾遭遇过来自他们自己政府的压制迫害,甚至牢狱禁锢。是巧合吗?还是作者不自觉的选择?是因为他们的年龄,正逢上了那个动荡的年代、那段酷痛的历史?显然,他们是中国历史的映照,一群知识分子的范本。尤其是,但凡有理想、有才华、有风骨的写作者,身处那个时代,无论在海峡的哪一边,都无法逃脱政治的旋涡吧。

编辑推荐

十二位作家、学者、出版家、评论家,其文其人,都曾在我的文学生命里走过,有的驻足指点,有的伫留长谈。他们的话语文字,容貌举止,在李黎至少一半的人生里留下的涓涓记忆,随着时间汇成了一条荡荡长河。他在印象犹新的当时就用书写记下,更有幸者尚有图片的记录。在其后的岁月里,当珍贵的记忆再被触及,他还以新的文字补充。所以《半生书缘--寻访世纪文学心灵》这本书里既有二三十年前的旧文,也有近年甚至刚写出不久的新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半生书缘--寻访世纪文学心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5294
开本 32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2013088483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9: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