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秋/节日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您知道中秋节的起始吗?中秋节的起始有多种说法,但作者考证,作为节日,中秋节是从唐代开始的,宋代兴盛起来。中秋节要吃月饼,您知道月饼的起源吗?作者先告诉您,关于月饼起源的几个传说故事,再根据古籍考证出月饼是从芝麻烧饼变化而来的,真正作为节令食品,出现于明代。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金蟾、唐明皇逛月宫的传说,大家可能都知道,作者告诉您,这些传说产生的原因、演变及相关故事。您知道与中秋节的习俗吗?作者给您介绍,北京的拜兔儿爷、山东的拜月、唱月,江苏的烧斗香、斋月亮、开封的“铁塔燃灯”,安徽的舞香龙,杭州的钱塘观潮,以及荡秋千、放孔明灯、花灯会、舞火龙……其中,不少习俗已逐渐被人淡忘,正离我们而去。中秋在日本、朝鲜和韩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周边国家,怎么过法?作者也有讲述。

内容推荐

中秋节本来是一个以月亮为中心的节日,起源于唐初的赏月风尚。宋代是中秋节的全盛期,那时过得隆重、抒情而狂放,各地有许多富于特色和声势的欢庆活动,也流传着许多神奇动人的故事。月饼最早来自明代祭月神的供品,而中秋节的特色饮食其实丰富多彩,可以与时俱进。中秋节很早就传到了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至今在有些国家仍过得很热闹且有异域风味……

中秋节是一个盛大祥和的团圆节,也是一个浪漫抒情的赏月节。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细致的考辨,清楚而生动地介绍了中秋节的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到作者许多令人信服而又新颖有趣的观点和表述。

目录

编者的话

壹、中秋节的历史变迁、庆祝活动与文化内涵

 (一)中秋节的起源、形成与演变

 (二)中秋节的庆祝活动

 (三)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贰、中秋节的故事

 (一)嫦娥奔月的故事

 (二)吴刚伐桂的故事

 (三)关于月饼来历的故事

 (四)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

 (五)中秋赏月作诗的故事

叁、中秋节的纪念物

 (一)什么是节日纪念物

 (二)中秋节的特色元素:月宫、嫦娥、月饼、玉兔、桂树、桂花

肆、中秋赏月

 (一)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

 (二)中秋赏月风习的历史变迁

 (三)各地赏月风俗与赏月胜景

伍、中秋拜月

 (一)中秋拜月习俗的源头与思想基础

 (二)中秋节形成之前的祭月礼制

 (三)中秋拜月习俗的历史变迁

 (四)各地有特色的拜月习俗举例

陆、中秋食俗

 (一)中秋月饼

 (二)其他中秋食俗

柒、中秋节庆丰收

捌、中秋节的游戏娱乐

 (一)开封的“铁塔燃灯”

 (二)安徽的舞香龙

 (三)钱塘江观潮

 (四)温州的小摆设

 (五)厦门的“玩会饼博状元”

 (六)泉州等地的晚会习俗:放孔明灯、“抛帕招亲”、荡秋千,游月娘、烧瓦塔

 (七)香港的花灯会与舞火龙

 (八)台湾的户外晚会与博饼习俗

玖、中秋节在国外

 (一)中秋节在朝鲜半岛

 (二)中秋节在日本

 (三)中秋节在越南

 (四)中秋节在新加坡

 (五)中秋节在马来西亚

 (六)中秋节在菲律宾

 (七)中秋节在泰国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贰、中秋节的故事

小的时候,我生活在乡村。乡村的夜空高远又深沉,繁星满天,偶尔会有流星划过。有月亮的时候就更好看了。夏天,晚饭后,我就拿着小凳和蒲扇,跟大人们坐在大门外的空地上乘凉。这是一个适宜闲谈和讲故事的场合。我常望着大大的月亮,细细地看,那上面的阴影很像一棵大树,树下的一团影子就看不出像什么。身旁的老人就跟我讲那棵树是桂树,树下的影子是嫦娥在纺线;有时也讲到玉兔、吴刚。

我想这应该是讲述关于月亮的故事最常见的场合。关于月亮的故事,自然大都是在月光下讲的。唐宋时期的人们十分喜爱赏月,那时的中秋节就是以赏月为中心活动的节日。这两朝吟诵月亮的清词丽句俯拾即是,围绕月亮讲的故事自也不能少。在中秋节形成并兴盛的同时,此前传了几百几千年的月亮神话、月亮传说等就跟中秋节联系在一起,并且生出了许多新的故事,如吴刚伐桂的故事、唐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杨贵妃赏月的故事、李白捞月的故事等。关于中秋节的若干习俗,人们也编出故事来,这就形成了丰富的中秋节故事群。

这些或神奇、或优美、或有趣的故事,按着民俗学的观点,可以分作不同的类型:有的是以神仙为主角的,叫做神话;有的是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解释某一种习俗的成因或来历的,叫做传说;有的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以人为主角的故事或笑话,是狭义的民间故事。虽然从专业角度说,它们是不同种类的民间文学体裁,但在百姓看来,都是故事。这里,我们就用“故事”来概称三种体裁。

中秋节的故事最著名的有四个:嫦娥奔月的故事、吴刚伐桂的故事、关于月饼来历的故事、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

(一)嫦娥奔月的故事

1 月宫里怎样出现了嫦娥

根据现在的科学知识,月球上既没有氧气,也没有水分,没有花鸟虫鱼,更不适合人类生存。这本是一个死气沉沉的星球。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心目中的月亮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它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星球,而是人文意义上的居所,是一个寄托了无限幻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仙境。这从人们对它的称呼上也看得出来。如果叫它“月球”,那是客观死板的天文学术语,而老百姓口头上从来不用这样的术语称呼它,都是从直感的诗性的角度来称呼它的。除了最平常的“月亮”之外,它还有“月宫”、“蟾宫”、“白兔”、“娥影”、“桂影”、“桂魄”、“婵娟”、“冰镜”、“玉轮”、“银钩”、“明弓”等上百个别称,这些名称大都很别致,表现着人们对月亮的美好想象。

月亮上有一个长袖善舞的美女嫦娥,这是人们关于月亮的最著名的想象。老百姓都喜欢讲故事、听故事,如果月亮上面没有人或神仙,就构不成故事。按着古代传下来的信仰,在中国许多百姓的头脑里存在着三个世界,神仙们住在天上,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风雨雷电各路神仙等,凡人住在地上,凡人的鬼魂住在阴曹地府。实际上这种三分法是近古以来人们的信仰世界。在上古及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这样清晰的三界之分。人们认为万物都有灵,风雨雷电、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物、自然现象,在神话里也被想象成跟人一样地生活,有跟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在先秦之前的远古时期,人们认为那些在天上活动的神仙,也是从地上升去的,他们的老窝在某个山上或低谷里,或湖海里、大树上。比如《山海经》里的神仙,就都是在地上居住的。太阳分明是在天上的,而古代神话就说它是住在地上的。《山海经·大荒南经》讲太阳是住在遥远的羲和之国的一家人,还绘声绘色地讲日母羲和带着十个太阳孩子在甘渊洗澡的故事:“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日羲和,方日浴(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另外在《山海经·大荒东经》里,讲十个太阳都住在汤古的扶桑树上,一个住在最上头的枝叶间,九个住在下面。他们轮流值日巡行在天空,都由乌鸦载着。这些故事既有神奇的幻想,又有合乎生活情理的细节。那个时候人类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把神灵看得遥不可及,只可敬畏不可亲近。

在上古神话中,月亮跟太阳的情形很接近,也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述了月母常羲给十二个月亮洗澡的情形:“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按这个记载,月亮有十二兄弟。他们的母亲也是帝俊的妻子。如果较真儿起来,在《山海经》里,太阳和月亮还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呢。

据考证,嫦娥就是从《山海经》里的常羲演变来的。只不过常羲在《山海经》里是月亮母亲,故事讲到后来,嫦娥就只是月亮上的一个女子了。

如果说嫦娥一个人在月亮里,听起来有些奇怪:嫦娥怎么会一个人在那里?她是从哪里来的?她的婚事怎么办?人们觉得好奇,讲故事的人也就需要给一个圆满的解释,于是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先秦以前就有了。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这个记载比较简略,没有出现嫦娥的丈夫后羿,也没说怎么吃了不死之药的。这样讲故事,讲的人、听的人都会觉得不过瘾。特别是在故事里,嫦娥只是孤身一人,其婚姻没有提到,这在老百姓看来是不完满的人生经历。习惯上中国人不允许一个女子终生没有婆家、归宿,死后祖坟里是不允许未嫁女子埋葬的,早天而未嫁的女子也要以冥婚的方式把她嫁出去。当然按传统观点,男子打一辈子光棍也是很可悲的,不过生活中打一辈子光棍的人可真不少,那主要是因为贫穷而说不上媳妇,没办法的事。女子终身不婚的事基本没有。因为女子有为男方传宗接代的作用,不会嫁不出去。男光棍死了可以埋在自家坟地里,未嫁的女子却不允许埋在自家坟地里,那不成了无处容身的孤魂野鬼了吗?所以按旧时观点,女子终身不嫁比男子终身不娶更不可容忍。因而按俗世观点说,嫦娥的姻缘也不能没有着落,这给嫦娥故事的情节发展留下了生长空间。唐代典籍《初学记》引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览冥训》,记载了更完善的情节:“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姮娥就是嫦娥。那个曾射落九个太阳、从旱灾中解救人类的后羿向西王母讨来不死之药,嫦娥偷服了药,就轻飘飘地飞升到月宫,变成蟾蜍,就是月精。这就是古书中记载的嫦娥奔月神话。

这个故事代代相传,到今天还是这样讲,只不过现在的人们讲起来有了更丰富的细节。这里我们举出一个版本:

后羿是人人都敬仰的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他娶了一个漂亮又贤惠的媳妇,叫嫦娥。有一天,后羿出去打猎,路上碰到一个老道士。老道士知道他是射太阳的英雄,送给他一包长生不死药,说吃了这药,还能成仙上天。可是后羿舍不得老婆,不愿意一个人上天,就把药交绐嫦娥保管。嫦娥把它放在床头柜里的百宝匣里了。

那时候后羿射箭好出了名,有不少人来跟他拜师学艺。徒弟里面有个叫蓬蒙的,是个小人,他想偷吃后羿的长生不死药,自己成仙。

这一年八月十五,后羿又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傍晚的时候,蓬蒙自己溜回来,拿着刀逼嫦娥交出药来。嫦娥没办法,就拿出药,一下子放到自己嘴里吃下去了。马上她就身子轻飘飘的,从窗户里飞出去了,直接飞到天上去了。到天上,在哪里落下呢,她看着月亮离地面最近,就在月亮上住下了。

再说后羿回到家,见不着嫦娥,听别人说她上天了。他看见天上月亮这天特别的大特别的亮,看见一个女的影子在上面,他认得,那就是嫦娥。后羿就追月亮,可是怎么也追不上,他上前三步,月亮就退三步。他停下呢,月亮也不走了。后羿就回来了。想起嫦娥晚上还没吃饭就上天了,就在院子里放一张桌子,摆上嫦娥平时爱吃的甜饼、水果,往月亮上叫着嫦娥,让她下来吃饭。后来每到八月十五,后羿就摆上桌子上供。老乡们知道嫦娥威了仙上了月亮,也很怀念她,也在这一天给她上供。

这个故事把月亮上边有什么,嫦娥怎么上天的,为什么要吃月饼,都讲到了,而且讲得入情入理。在这个故事里,嫦娥不是像古代说得那样因为要成仙才偷吃仙药,而是要保护丈夫的仙药,不让坏人得逞,才吃的药,使嫦娥成为一个贤惠美丽的媳妇形象,这符合百姓的道德观念。

P32-36

序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生态的保护,与自然生态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民族传统节日是亟待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遗产不是历史的陈迹,而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既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凝聚社会群体的力量,也为展示个人才艺、表彰伦理道德、提高民族自信心提供了时机与途径。传统节日适应了人们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通过祭祀、娱乐等民俗活动使民众得到休养,以积蓄未来生产生活的心理能量。它有效地协调着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同时,以其独有的内涵和魅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以历史的眼光看,鸦片战争后,国人开始透过西方人的眼睛看世界;过去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历史的变局中,民俗更受到强烈荡涤。尽管传统节日在某些形式上并未失去传承,其背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却已变得遥远。现在是重新确认民族固有价值观的时候了。具体到节日,首先意味着重新认识以中国古代历法为基础,天人相应、相合的时空观念。同时传统节日作为一个综合体系,承载着民俗和历史的诸多内容。与人生通过仪式类似,节日是人们的社会时间的通过仪式是民俗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出现因此我们是利用传统节日不断地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因此也显得浓厚与突出。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策划了节日中国丛书。邀请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民俗学者,对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六大传统节日进行专门的探讨和全观的描述。

丛书注重叙述过程中知识的准确性,并融入各位作者在长期从事节日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视野和深度,使之富于思想智慧:从节日的源流与文化内涵讲起,带读者领略节日饮食、节日仪式信仰、节日娱乐活动等民俗事象,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既涵盖仍存活民间的传统民俗活动,也通过历史文献重现传统节日的历史状貌,重视传统节日的古今关联,以及节日文化的地方差异。

丛书的写作目标则是雅俗共赏。作者们在大量占有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力求用精练、生动的现代语言进行表达,在细腻地讲述传统节日故事时,给广大读者提供有品位、有趣味的阅读。在各位作者、有关专家、专业图像机构和摄影师的协助下,丛书还萃取了能传达传统节俗特点和文化内涵的视觉材料,图文并茂,希望以节俗的伦理美、艺术美、生活美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如果我们的工作能使今天的读者对传统节日有了深入了解和明晰印象,那就是丛书的成功。我们期待着您的关注,更期待着我们共同享受、传承我们共同的民族节日。

萧放

节日中国丛书编委

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2009年1月

后记

农历八月十五,

一年里月光最好的日子,

天高气爽,田野里一片金黄。

我们在朗朗的圆月下聚集,

喝酒,吟诗,遐想,

弹着吉他唱月亮,

无拘无束地玩耍,

还品尝各样的美食,

翩翩舞影里加入了嫦娥和吴刚。

穿越时空,

游历明清、两宋和盛唐,

中秋节的夜空缀满了温情、浪漫与狂放。

以上是我为《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的“中秋”部分所写的题记,结合历史上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过节情形,据实描述更接近本原形态的中秋传统的自在、诗性、可爱与好玩。在这里引用它,是由于它较好地勾画出了我在完成本书写作后心目中浮现的对中秋节的美好印象。

我对中秋节的研究始于2006年底。那时文化部委托中国民俗学会完成“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课题,是为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制度、给传统节日增加假日做准备的。课题组成员还有刘魁立、高丙中、陈连山、施爱东诸位先生。在此之前,我曾参加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为同样目的委托中国民俗学会做的一个关于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的课题,那次我做的是关于清明节的部分。此次文化部课题我主动换了一个节日做,就与中秋节结下了缘分,做了几年的“中秋节专业户”。2007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刘魁立先生主编“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就让我写了《中秋节》。那本书算是学术研讨性的作品,跟三联书店这本有很大不同。眼前这本完全是按着“节日中国丛书”的要求重新写就的,更为通俗易懂,也增添了一些新内容。

近几年,我算是在传统节日研究方面下了些功夫。做了一通爬梳之后,感觉跟以前相比,自己对这些节日的感情真是不一样了,不只是多懂了若干相关知识,而且更加喜欢它们了。确实,由于种种原因,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被我们过得太单调了,有的甚至索然寡味了,而通过研究其历史形态,发现它们原来那样丰富活泼、浪漫有趣、生机勃勃。我不仅发现了它们各自原有的独特魅力,而且发现了它们可以在现代社会存活发展的别样的可能性和新的广阔的空间,也深深体会到繁荣这些传统节日对我们今天进行文化重建的重要意义。中秋节正是这样一个魅力无限而亟须重振的节日。

感谢节日中国丛书编委会诸君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感谢责任编辑张琳、杨乐女士、美编李薇女士为本书付出的智慧和辛勤。

感谢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将我的“魅力中秋”课题设立为2008年度社科普及项目(编号133),本书也是该项目研究成果。

黄涛

2009年11月29日于茶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秋/节日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9850
开本 16开
页数 1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1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3:5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