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窥视欧洲(妹尾河童作品)
内容
编辑推荐

既《窥视印度》、《窥视日本》之后,《窥视欧洲》与以往的有什么不一样?大师在书中又“窥视”了哪些有趣的东西?

本书记录了日本作家游历过的20个欧洲国家,包括了各式各样的饭店房间,街头种种事物等等。

妹尾河童在欧洲以及埃及到处晃荡了一年,沿途不停地记笔记或画素描。当朋友们再三劝他将笔记素描出版时,他考虑再三,觉得这既不是欧洲风情见闻录,也不是什么游记,只能算“逛逛看看后的个人记录”。但这些记录却是十分有意思的独特的“河童之旅”。他画了比萨斜塔,下面的草坪有护栏,可比萨斜塔上却没有安全护栏并为此迷惑不解;各国国际列车车长们引起了他的关注,并对车厢、座椅、卧铺都饶有兴味;欧洲以及埃及的窗户的形制、大小也成了他记录和研修的对象;当然,他住过的旅馆也是不会放过的,不仅有旅馆外景、街道的速写,还有室内平面草图;还有维也纳可以随时“上窜下跳”的电车、荷兰会走动的邮筒和增加厕所的窍门……不过,读者请注意:由于是上世纪70年代的记录,当年的住宿价格,你可能享受不到了。

内容推荐

上世纪70年代初,妹尾河童在日本文化厅资助下,独自在欧洲游历一年,足迹遍及22国,边写边画,终成此书。在《窥视欧洲》中,河童表现出其一如既往的超强好奇心——一路乘坐的火车车厢内部结构及车长制服、行驶在街头的电车、移动的邮局、所住过的旅馆房间陈设、欧洲各地民居的窗户。都令他兴味盎然。

关于这一次欧洲之行,在《河童旅行素描本》及(《河童杂记本》中都曾有所涉及,如前者之“一投宿就开始画”及后者之“城堡赋”。而这一本《窥视欧洲》,姑且看成是前两个绘本的“未尽之言”吧。

目录

前言

比萨塔没有护栏

米兰的跳楼自杀

静悄悄地发车

维也纳市营电车的跳车资格

野鸟和人群

握手和礼炮

巴黎的弹簧门

北方人和南方人

欧洲的窗户

托卡列夫型手枪和瓦尔特P38型手枪

武器博物馆

为什么枪械店里卖模型枪?

气血循环机和10荷兰盾纸币

意大利和德国的歌剧开演时刻

会跑的邮筒和增加公厕的诀窍

那不勒斯的扒手

旅行秘诀:得分法

国际列车车长

博爱座禁烟车厢

好旅馆

我住过的便宜旅馆

希腊

意大利

法国

比利时

瑞士

德国

西班牙

葡萄牙

奥地利

荷兰

丹麦

瑞典

挪威

苏联

捷克

匈牙利

英国

爱尔兰

墨西哥

美国

后记

地图

试读章节

静悄悄地发车

在欧洲的火车站里,火车或电车进站时听不到任何广播;不像日本,依例有广播提醒“现在4号月台有火车要进站,请各位旅客站在白线后方等候,以免危险”,而是静悄悄地滑进月台。如果问人的话,我想他们大概会这么回答:

“干嘛要对等车的人广播说‘危险,有火车要进站’?站在安全距离以外等候是理所当然的事吧。真不懂为什么每件事都要广播请人小心,这种小事自己不会注意吗?”

不过,欧洲的火车站内偶尔还是会听到广播,这时就千万要注意,因为有可能是通知大家火车变更进站月台。或许对他们来说,所谓的“广播”,就是要传递不可或缺的讯息吧。

火车开动时也是静悄悄的,没有响彻云霄的铃声。我想,对欧洲人来说,火车要开动是天经地义的事,根本没必要发出像警报一般的铃声吧。

原本以为“火车在静悄悄的状态下开动”可能有点危险吧,所以搭乘时还特别注意,结果发现一点事儿也没有。

虽然没有发车铃声及广播,不过在站务员和车长下判断前,火车是不会出发的。

对于火车迟不发车一事,也不见有乘客发出怨言。有次我试探地对车长说:“这车好像误点很久了!”结果对方答道:“因为火车的行驶不是像时钟般的机械运转啊。”这回答倒让我不好意思起来。

所以说,根本无法期望欧洲的火车像日本国铁一般地分秒不差地依据时刻表发车,而且对他们来说,日本通勤尖峰时间的超高运载量也是件不可能的事——没有嘈杂的广播声、站务员双手奋力地推挤乘客以及巨细靡遗的工作方式,是不可能有那样的成果的。

此外,欧洲人在火车内也不会广播站名,有人告诉我:“问车长或旁边的人不就成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我向坐在附近的乘客请教该下车的站名时,马上就有好几个声音回答:“到了会通知你的,放心好了。”果真快到站时就有好几个人提醒我:“下一站就是了。”而且,不管到哪一个国家都是这样。欧洲人觉得,乘车时尽让人听些不必要的站名广播实在是种干扰,车厢里还是保持清静比较好。

维也纳市营电车的跳车资格

维也纳的电车车门在行驶中是打开着的,想要跳上还是跳下都随你,不过责任得自己负。老人家呢就等车子完全停止后再慢慢下车,年轻人嘛当然是展现年轻人应有的气息。

一日,有位年轻女子跳下车时不慎跌倒,车长不但没有帮忙将她扶起来,反而大声斥责:“技术差、跳不好就乖乖等车子停好再下!你根本就没有跳车的资格嘛!”骂完随即拉一拉铃、让车子继续往前开。

巴黎的地下铁也是,进站时车还在行驶、车门就可以用手扳开;伦敦的双层巴士和旧金山的市营电车则从一开始就没有门。他们不觉得这样“很危险”吗?对于很快就冒出“危险!”这句话的日本人来说,这实在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野鸟和人群

一到5月,坐在公园长椅上享受阳光的人就多了起来。花圃里花团锦簇,鸭子啊麻雀啊等禽鸟,不是走在人们脚边,便是从人们手心里啄食面包屑。第一次在维也纳的公园看到这种情景时,刚开始真无法相信那些都是野鸟。

后来知道不只是维也纳的公园,欧洲各地的公园都一样。警戒心颇强的野鸟竟然会如此放松地和不认识的人群接触……

有天,在公园里看到一个路都还走不稳的小朋友想捉身边的鸭子,才一伸手就被他妈妈抓起来打屁股。小朋友随即号啕大哭,坐在附近长椅上的人们看在眼里,大家都一致地点点头,露出“打得好”的表情。我想那位妈妈如果没有这么做,一定会有其他人代为教训吧。对于欧洲人这种态度,我真的是吓一跳。

有位在维也纳住了有十年以上的友人说:“这里的人对小孩的公德教育非常严格,甚至到了‘你如果侵害到大家共有共享的事物,就别想活了!’的地步。这和日本人责骂小孩的情况大不相同。还有,他们对别人的小孩也是毫不客气地时时帮忙注意呢!”

握手和礼炮

跑了许多国家,也和许多人握过手。通常对方的力道都比我强,所以常常要急急忙忙地再补加把劲。其实在日本和人握手时,我的力道并不算小。这倒让我开始思索,不同的握手方式是不是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一般的日本人在彼此的关系变得相当亲近之后,握起手来才会表现得自然些。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在谈完话及道别之际都是说“那么就……下次见”。然后边低头行礼、边握手;握手好像只是种附带的形式而已。

相反地,欧洲人则是在经过介绍后就先握手,而且是一边用眼睛直视着对方、一边用力握。其实不只是欧洲人如此做……大概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彼此想法不同的陌生人是没办法一下子就能互相了解的,所以,第一次会面便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对你没有敌意,只有善意”的讯息必须清清楚楚地传递给对方,所以初次见面时的握手方式和力道也就不能马虎。

据说握手是源于为了彼此证明没带武器,才会以右手和对方互握。

另外,与此类似的就是在欢迎仪式中施放的礼炮。

从前的大炮和枪支都是从炮口及枪口填充弹药,打完一次就得再重填一次,相当费时,而且没法儿偷偷摸摸地做。因此,在迎接来客的时候,在宾客面前对空发炮或鸣枪,正表示“现在这些枪炮已经没有弹药在内了,请放心”的意思。现代的枪炮都已经不是以这种方式填充弹药,而且还可以连续发射,所以发射一次根本就没啥意义;只不过,这种精神已经遗留下来,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礼仪。

或许现在还有人认为,“日本从战国时代到现代都没变,还是一样无法互相信任”——也就是在对立的情况中,都想尽量不被对方所影响。不过即使如此,日本人的出发点还是在于“要怎么样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的想法”。

而其他国家的人,或许不像日本人有“对方应该会察觉我真正的想法”或是“对方应该会了解我的意思?之类的那种等待被了解、被接受的微妙思考方式和“娇宠心理”(AMAE)。

巴黎的弹簧门

巴黎地下铁车站的出入口采用弹簧门的设计,就是那种往前推、人通过后手放开就会自动弹回去的门。从路面下楼梯到地下通道,便会看到这门整天不停地开开关关。从这扇门我又惊讶于日本人和巴黎人的明显差异。

几乎所有巴黎人在通过后都会回头看一看,如果后面正有人往这个方向来,他们就会一直扶着门,直到后来的人接住后,才轻轻放手继续往前走。

这时刚好有位日本来的旅客经过。或许是不习惯这种门的关系吧,我是很想原谅他,但实在是有点过分,看了真让人觉得不好意思。

简单说,他通过以后人就继续往前走,门呢,就这样松手一放,让它大大咧咧地弹回去,差点打到后面人的脸。后来的人看到门突然弹回来、眼见就要撞上脸时,急忙举起两手挡在面前,还吓得大叫。

巴黎人大概会想,“这种不顾后人的人到底在想什么啊?”  光从门的开关这样单纯的事,我又清楚地感觉到,日本人和他们在思考上的基本差异。他们总是会对陌生人特别留神,正因为彼此“不认识”“不亲近”,所以在日常生活的接触上便会格外留心。不过,他们真的具备“体贴入微的待人之心”吗?我可不这么认为。他们的行为和日本人所谓的“体贴”或“关怀”不同,并且含意也不一样。我想这是为了不侵犯别人的范畴而不得不如此表现;这种顾虑的根源在于避免侵犯到他人。

有次,见到一个全是日本年轻女性的旅行团正有说有笑地走过来。到了地铁站的入口,她们依序通过、也为后面的人顶住门——但是到了最后一位,果然还是松了手,让门大力地弹回去。

其实这种门不是只有巴黎的地铁站出入口才有,会替后面的人挡住门的事也不是只有巴黎人会做,而且欧洲各国皆然。

有位到过日本、名叫米歇尔的法国人问我:“日本人的确是很会替人着想,但是为什么对于不认识的人就会变得自私自利呢?”

北方人和南方人

我的一位女性友人曾到德国念音乐。她到了以后随即住进宿舍,一个人孤零零的谁也不认识,德语也不太行。她想试着和隔壁的德国女性建立友谊,便说:“我一个人在德国蛮寂寞的,想和你成为好朋友……”但是对方却回答:“能不能成为‘好’朋友,我现在还没办法回答你;尤其我又从来没和东方人打过交道。我想,大概半年后就可以知道结果吧。”虽然事实的确如此,但对于正处在孤寂状态的友人来说,这么硬邦邦的回答和心中所设想的情况实在相去太远。

心灵颇受打击的她很快就被住在对面的意大利女性所“拯救”。有了前车之鉴,所以这次她在开口时便有点战战兢兢。想不到对方的回答竟然是:“好呀!我没有日本朋友,你可是排第一号的喔。从现在起,你就是我的好朋友了。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来找我。对了,这礼拜六我教你做千层面吧。”简直是让人无法置信的正面答复啊。友人从那天起变得神采奕奕,算是到德国后头一次有雀跃不已的心情。她满心期待着四天后的礼拜六傍晚。

到了礼拜六约定的时刻,友人准时去敲意大利人的门,却没有回应。明明已经和她有约了,结果当天整晚都没回住处,隔天她才因为看到留在门上的纸条跑来道歉:“哦!真是对不起,男朋友约我出去,一时高兴过头就把你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对不起对不起,下礼拜六我一定会记得!”虽说道了歉,但态度上有点漫不经心,这就让友人有点火大,心想,“好个随口撒谎的家伙!”——事后想想,当时或许误会了她也说不定。

之后,我朋友和隔壁的德国人慢慢亲近起来。这位德国女性在各方面都和意大利人的行事风格恰成对比,连亲近方式也是一边确定对方的感觉、一边逐渐打开心门。果真半年之后,她们之间的友谊进展到彼此都可以确定对方是“好朋友”的阶段。

而那位意大利人对朋友依旧态度亲切,和她的交往也还蛮愉快的;虽说偶尔会反复无常,不过只要了解了以后,也就能欣赏拉丁民族的坦率热情。

在和不同国家的人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除了欧洲人共同的思考逻辑之外,其实各国人民的性格还是有别,这之间的差异似乎和该国的气候风土有关……

P14-23

序言

在欧洲到处晃荡了一年,不知怎么搞的心里老有股歉意——因为这趟旅行不是自费的关系吧。

日本文化厅每年都有所谓的艺术家海外派遣研修计划;这次的独自旅行费用就是由该计划提供。对于此行能有多少收获,说实在的并没啥把握,所以心中老记挂着自己在花纳税人的钱。结果是在歌剧、芭蕾、戏剧、电视、电影等研修项目之外,其他各方面我也兴趣盎然;因为感到好奇的事物实在太多了,最后这趟旅行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河童之旅”。

原本打算随兴地见识欧洲事物,多和当地人接触,但是到了之后,我才深深觉得对他们的认识实在是少得离谱。像当地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物,我不是大吃一惊,就是好像有什么新发现一样。

风俗习惯不同,当然思想、意识与精神的结构也就相异,对于这样的差别会有兴趣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连饭店房间也成了我观察的对象。此外,从街头种种事物、国际列车的车长如何因国家而异、各地民宅的窗户和当地气候风土的关联性以及从南到北有什么样的变化、城堡是怎样因时代和地区而有所改变,又有什么样的特征……真的是连对各国的垃圾都感兴趣,简直可以说是破铜烂铁的大搜集。

沿途我不时地记笔记或者画素描。返国后算算,总共走了22个国家。朋友根据笔记上的记录,统计我住过的旅馆房间数后说:“有115间喔!”敢情这数目是大了些,倒叫我有点不好意思。研修旅行的结果不知道是好是坏;但就我个人来讲,能有机会体验非到当地不能了解的事物,真是十分感谢。

朋友对我的笔记颇感兴趣,就自行影印制成小册子传阅;没想到有一天竟然提议整理成册出书。我原不是为了出书才记笔记的,所以相当排斥而三位像是制作人的朋友为了要让我克服“难为情”的心结,轮流花了蛮长的时间来说服我。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这不到可以公开发表的程度,而且也不是什么欧洲风情见闻录,所以就自作主张将此视为“逛逛看看后的个人记录”,还请诸位见谅。

(原版编注:作者此趟欧洲之旅在1971—1972年间成行因此书中所载数据多有变动,尚请读者诸君谅察。)

后记

各位陪着我一起长途旅行、直到走完这趟完全是个人的“河童之旅”,我想对大家说声辛苦了!

各位应该已经了解,我绝对没有丝毫想传达“这就是欧洲”的意图,也谢绝如此的解读。

因为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位旅人眼中所见所闻的欧洲而已。

我也无意传递日本应该跟欧洲一样的讯息。因为日本是日本,欧洲是欧洲。只能说,今后日本在观看欧洲的事物,或者和欧洲交往时,或是范围更扩大、也就是进行外交或贸易的时候,也许可以藉这些常识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吧。

这本类似旅游日记的杂记,最后竟然编辑成书。到现在还觉得不好意思的我,在此轻声向那些对我又哄、又捧、又威胁的众多朋友和编辑说声:“抱歉,给你们增添许多麻烦了……”

最后,谨向居住在欧洲各地并给予“河童之旅”协助的友人们致上我最真诚的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窥视欧洲(妹尾河童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妹尾河童
译者 姜淑玲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4137
开本 32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6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313.65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