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每章由一位访谈者与一位流行歌词创作人的访谈对话组成,围绕词人艺术取向、个人风格展开对话。访谈对象为香港不同年代的重要词人,如上世纪70年代的卢国沾、黎彼得;上世纪80年代的林夕、周耀辉;上世纪90年代的黄伟文、乔靖夫;21世纪初的林若宁、周博贤等16人。
图书 | 词家有道(香港16词人访谈录)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每章由一位访谈者与一位流行歌词创作人的访谈对话组成,围绕词人艺术取向、个人风格展开对话。访谈对象为香港不同年代的重要词人,如上世纪70年代的卢国沾、黎彼得;上世纪80年代的林夕、周耀辉;上世纪90年代的黄伟文、乔靖夫;21世纪初的林若宁、周博贤等16人。 内容推荐 这本“访谈录”尝试一笔一画勾勒出香港流行词坛的地形风貌。在不拟设特定研究目标之下,与词人围绕其艺术取向、才性气质展开对谈。彼此不但基于难能可贵的知音关系谈歌谈词,还分享了对于华语流行词坛、音乐工业发展的看法,也讨论了流行歌词与文学、社会、文化种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点一滴地,逐渐梳理出词人与词人之间的承传牵系,定格聚焦于某些创作现象,审视了未必很红很爆但却出色精彩的作品──香港流行歌词四十年的洪流,原是婉约通俗酷异刁钻华丽豪侠纯善沉郁哲理兼而有之。时间为我们留下的,在夕爷、阿Y的前后左右中间,还有一众默默笔耕的隐世高手。我们真正拥有的,也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多很多。 目录 前 言 郑国江 黎彼得 卢国沾 向雪怀 卢永强 潘源良 林 夕 周礼茂 刘卓辉 周耀辉 张美贤 黄伟文 乔靖夫 李峻一 林若宁 周博贤 后记一 后记二 试读章节 郑国江 选段 黄霑有填词五字诀“藏、运、化、新、修”,填词的最后步骤才是修辞,把已写成的歌词修饰雕琢,才可以把歌词交出去。在我的经验中,“修”之后还有一个“养”字。……“修养”如同种花,很多时候要花心思修剪,处理了外型后还要施肥换泥,才可使花木更美丽。这就是“养”的意思,“养”可使花木免于杂乱无章,所以要填好词也是同一道理。 ——郑国江 郑国江 词人简介 1965年起任教师,20世纪70年代开始业余填词,早期笔名江羽。20世纪70年代起,与黄霑、卢国沾在香港词坛三足鼎立。郑国江在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CASH)有记录的作品已逾两千首。20世纪80年代,电影与流行曲关系密切,郑国江填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如《似水流年》、《偶遇》、《鼓舞》、《侬本多情》及另类题材的《风里的缤纷》、《活色生香》等。郑国江的作品非常受欢迎,并多次入选十大中文金曲。1992年,获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颁发的金针奖。2002年,获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CASH)音乐成就大奖。郑国江更分别于2007年及2009年推出《好歌献给你——郑国江作品集》及《献出真善美——郑国江作品集2》。 郑:郑国江 朱:朱耀伟 朱:早期粤语流行曲由粤曲小曲演化而成,你是粤语流行曲发展早期的重要词人,你认为流行歌词与文学的关系为何? 郑:我相信是分阶段的。同时我们可以留意文学的所指是什么,例如俗文学,当然它涵盖的会较大;如果是纯文学就一定要作出筛选,早期歌词较多口语化语句,十句歌词中可能就有四句较文学的,余下的六句则较口语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界定呢?这就是尺度的问题了。如果要以很语体文的体裁写歌词,就真的要数到较后期,我、黄霑、卢国沾这一代填词人之后,才可以单纯地用书写体来写歌词。其实,我们都有混合口语填词,就如一句歌词中夹杂了“仲系”这些字眼。如果要说这是文学作品就较勉强了。如果你觉得它不是文学作品,在歌词内又可能有很多是较文学的成分。就如卢国沾所言:“踏过一片荒野草地,受惊小鸟冲天飞。”以上两句就非常文学亦描写得很细腻。但有些歌词却出现“仲忘记”一类的句子,这就麻烦了。 我想,用语体文来写歌词真的要到潘源良、林夕这几位,而且不算太多。因为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承袭成就很高的曲词传统如罗宝生、吴一啸,而且那个年代报章的专栏亦非纯语体文的写法,包含很多俗语,界线也没有那么明显。除非我们接受这是一种当代文体特色,如界定了及接受,每一首歌都可以是文学作品。如果要从香港流行歌词中筛选就不太容易,的确有文学作品很接近唐诗宋词,如“女儿意、英雄痴”。问题是,像余光中这样白话而又可以升华到文学的境界,我相信要到林夕、潘源良这一代才可以找到。我们都有若干作品也能做到,如《偶遇》、《坭路上》、《客从何处来》、《心里的天虹》之类,都可以找到文学元素,但大部分都不是正式语体文。 朱:黄霑却认为“三及第”才是真正粤语流行曲。 郑:是呀,这是当时粤语流行曲的最大特色。谈粤语流行曲绝不能忽略这一点,否则就没有了衔接点,就是周聪那一些“求伴侣为了真乐趣”也相对勉强,只是白话文还没到文学的境界,遣词造句也较为简单。 朱:粤语流行曲一直承载了社会文化如庙街文化、校园文化,你的名作《分分钟需要你》:“有了你开心D/乜都称心满意/咸鱼白菜也好好味”;《点指兵兵》:“是否有因果/难道冇对错”就以口语入词。当时为何有这种尝试? 郑:这可以让大家都容易接受,听歌时候不需要思考直接就可以明白。例如,不论是黄霑、叶绍德都非常推崇填词人吴一啸先生。他写广东话入歌词,切入位很顺畅。以《沙三少》为例:“雪雁红梅红同翠绢,你地成班‘烂’左去边……大少斟茶递吓烟,冇咗你就唔方便。”我不熟悉这些歌,其中一首令我非常有印象,它就是《游龙戏凤》中生旦对唱就用一首小曲《龙飞凤舞》。当时用了两个广东话常用字眼:“伙计,黎啦!”那伙计回答道:“黎啦!”这是很切贴的,好像说话一样,这是从一首歌很舒服地带出来。如果你认为这些是文学就很勉强了,但它们真可谓是不可多得的作品。他们经常举例说吴一啸的《沙三少与银姐》真精彩,阮兆辉唱的时候就生猛得不得了。 朱:香港听众都仿佛习惯了用口语入词的粤语流行曲,大多是针砭时弊的题材。情歌中有口语入词就不大接受,是不是这样呢? 郑:不是呀,黄霑有一首写给林子祥的《确系爱得闷》中就有“闷到我想搬”、“激到爆血管”、“moon cake果个moon”等语句,同样十分精彩生动。 朱:较早前黄伟文与伍乐城曾主催“新广东歌运动”,并创作了李彩桦《你唔爱我啦》(实验一号)、杨千嬅《傻仔》(实验二号)、杨千嬅、李彩桦、方皓文合what do you want(实验五号)。当时并曾计划推出一张全“以广东口语入词”的“新广东歌运动”的唱片,后来没有成事。对于“新广东歌运动”,你如何评价呢? 郑:我认为有些歌曲,不用口语化语句就不能产生效果,如RAP就必须口语化才有神韵。如写RAP的话,就是广东话入词的最大回归了,《香港地》便是一个好例子。问题是我们是否用很道学的眼光看这一件事,有时候俗到一个地步但不要太过分便可以了,未必是雅俗共赏,应是雅趣共赏才对。 P1-5 序言 本书访问的词人横跨近四十年(书中排序按词人出道先后),用香港近年热门的术语来说是四代香港人的词话,也可说是粤语流行歌词创作的小型口述历史。这个访谈计划是笔者其中一个多年心愿,但因个人及公务问题多番折腾,曾经想过放弃自己的约定,后来读到《After Ten黄伟文十年选》“我为曾经对自己所信的动摇过而感到惭愧”的话,有如当头棒喝,回想当初悟入歧途,才觉最爱是谁,决定重新上路。计划规模不小,幸得黄志华先生出手/口相助并赐书名,梁伟诗博士协助访问及整理文稿,以及罗国洪先生大力推动,不用一个人在途上,本书才得以完成。书中共访问了十六位词人,都是香港流行词坛不同年代的代表人物,虽因联络关系最终未能与部分目标词人对谈(更遗憾的是无法包括两位殿堂级词人黄霑和林振强),但应可算是小团圆了。对各位受访词人在百忙中抽空与我们分享写词之道,还要花时间校正访问稿,实在感激不尽。更令笔者感动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各位词人对创作流行歌词的热诚,心中谢意讲不出声,唯有化作文字在此再申谢忱。 书中访问围绕词人创作之道,读者可以温故知新,就如林夕先生《曾经》序言所说:“今天由过去一路走来,而未来也为今天而改变,所以,抚摸那可爱或可悯的曾经,就仿如捉措一下未知无解的将来。”词人高见不但对有志写词者有莫大裨益,而且多听大师之言多读高手之作,听赏能力亦会提升,自能“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我一直坚持,粤语流行歌词是过去四十年香港文学的最重要文类之一,风中劲草不惧时间考验。流行歌词不被重视,当然不是作词人的错,时间会是最佳证明。明日话今天,肯定不用七百年后,粤语流行歌词会被认定是香港文学的重要作品。郑国江老师在拙作《岁月如歌》的序言说过,粤语流行曲正值低潮,但在学院的土地正是生机蓬勃,只要风继续吹,春天的脚步当不会远。迟来的春天,或许反而会感情到老。葛兆光教授《唐诗过后是宋词》指出,只要多一点语言睿智和文化内涵,歌词可以继新诗之后变成一代之文学。从过去数十年的词人词作可见,如此境界实已达致。 最后还得感谢林庆仪小姐,没有她的大力推动,本书不可能面世。本书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资助(GRF)的研究计划(HKBU241208)的部分研究成果,对委员会及审批计划的匿名评审的支持,现一并致谢。 岁月无声,词家有道,一切很美只因有你,谨以此书献给爱词人。 后记 2005年,林忆莲《本色》的第一首歌曲Incomplete,没有谱上歌词只有忆莲的声音哼出旋律。在hidden track中,忆莲坦言阔别多年再做广东碟时已失去了林振强,那种感觉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不完整。Incomplete就是向林振强致敬的歌曲,也是林振强一次缺席的在场。偶尔,不少爱词的朋友抱怨,香港流行歌词研究仿佛是个“迟到的恋人”,还没有开花结出累累的果子,就在那里错过了林振强和黄霑。的确如此,两位词坛巨匠的缺席无疑是憾事,抱紧眼前人却可能是唯一令人无悔的投入和敬礼。 《词家有道——香港16词人访谈录》作为香港浸会大学“后九七香港粤语流行歌词研究计划”的先导资料整理,是我们与词人对谈的现场文字记录。从开始筹备、订定目标词人、正式访谈到后期制作,《访谈录》经历了整整一年的光景。在过去一年里,《访谈录》尝试一笔一画勾勒出香港流行词坛的地形风貌。在不拟设特定研究目标之下,与词人围绕其艺术取向、才性气质展开对谈。彼此不但基于难能可贵的知音关系谈歌谈词,还分享了对于华语流行词坛、音乐工业发展的看法,也讨论了流行歌词与文学、社会、文化种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点一滴地,我们逐渐梳理出词人与词人之间的承传牵系,定格聚焦于某些创作现象,审视了未必很红很爆但出色精彩的作品——香港流行歌词四十年的洪流,原是婉约通俗酷异刁钻华丽豪侠纯善沉郁哲理兼而有之。用我一贯的讲法,就是唐诗的缤纷世界在李白杜甫之外,尚有王维李商隐李贺:宋词以婉约派为最大宗,与之鼎足的有格律派和豪放派。时间为我们留下的,在夕爷阿Y前后左右中间,还有一众默默笔耕的隐世高手。我们真正拥有的,也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多很多。 歌词的力量无远弗届,华文世界也有着很多热爱粤语流行歌词的朋友。我或许多了一点运气,可以系统地认识并参与香港流行歌词的研究。2009年到2010年的《访谈录》工作,更给我一次自我清理和亲聆词人教益的机会。对于很多人来说,流行歌词往往是解闷、娱乐、宣泄、自喻、疗伤的渠道,听众所买的甚至就是代你伤心的唱片。在我的世界里,在唱片工业掣肘中“戴着脚镣跳舞”的香港词人,却示范了“咩都够胆死”的种种绚丽舞姿和生存手势,甚至从不间断向我们置身的沉闷社会提问——停电一日为什么不可以是饶有趣味的时刻7今天只做一件事的话,那种小幸福可以有多好?寂寞的人为什么不正正是有福的?在茫茫人海中淡淡交汇过各不留下印,可能是另一个美丽结局?又或许一切都好,只缺烦恼?! 《访谈录》终于面世了。这里,再次感谢十六位受访词人在《访谈录》中的推心置腹,还要感谢朱耀伟老师、黄志华先生和林庆仪小姐对我的信任。特别要感谢全天候与我并肩作战的摄影师黄仲文先生和帮忙处理文书的好朋友阿昌。最后,希望爱词的朋友喜欢《访谈录》,并衷心祝愿词人和我们还有更多可以送给你。至少还有你,我们所做的才有意义。 梁伟诗 2010年3月31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唯一有意为之的,是希望让流行曲有其哲学性。无论是一首情歌,抑或是励志歌。初期将老庄与佛学放入歌词,做得比较笨,大锣大鼓明显如《观世音》。现在,并不很愿意用这手法,反而大部分是绵里藏针。 ——林夕 《葡萄成熟时》对我来说,写的那个晚上,突然感到要为三十岁以上的人写一些歌。那时候陈奕迅的阅历已经能驾驭这样的一首歌了,更早写给他是没有效果的。 ——黄伟文 其实很多人都在一个很小的层面内努力。就等如大家都知道会老,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可是大家依然要keep fit要做facial,努力令自己活得漂漂亮亮。我们的内心也需要这样来面对这个悲剧的城市和世界。 ——周耀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词家有道(香港16词人访谈录)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志华//朱耀伟//梁伟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339785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1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0 |
出版时间 | 2010-10-01 |
首版时间 | 2010-10-01 |
印刷时间 | 2010-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西 |
长 | 205 |
宽 | 143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20-2010-138号 |
版权提供者 | 亮光文化有限公司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