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的三十余年中,尽管新诗学的名目暂付阙如,而白话诗学、格律诗学、象征诗学、普罗诗学、现代诗学实在已经搭起了民国以来新诗学的大框架。
本书为探讨20世纪30年代新诗产生以来的发展脉络,评价名家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是一本诗歌评论集。
图书 | 新诗与新诗学/屏峰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民国时期的三十余年中,尽管新诗学的名目暂付阙如,而白话诗学、格律诗学、象征诗学、普罗诗学、现代诗学实在已经搭起了民国以来新诗学的大框架。 本书为探讨20世纪30年代新诗产生以来的发展脉络,评价名家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是一本诗歌评论集。 内容推荐 中华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运动,催生了不同于所谓“旧体诗”的“新体诗”,也同时催生r新诗学。自此白话、格律,普罗、现代,诗与诗学依次衍生,积累变幻,生生不已,迄今已近百年。 本书以散点透视法选取新诗史重要诗人、现象与流派,从传承、体式、诗学观念诸角度观察考辨,虽不以宏博周全取胜,却自有个人幽微独得的领悟与发现。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戴望舒:新诗寻梦 一、早期诗作与“新诗”传统 二、“替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象征主义(一) 三、“诗不能借重音乐”:象征主义(二) 四、“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象征主义(三) 五、“机械将完全地改变了”:未来主义与左翼诗 六、“我用残损的手掌”:超现实主义 第二章 1940年代:“新的抒情”或“新诗现代化 一、尚待深化的课题 二、40年代现代诗之历史地形成 三、知性抒情 四、现实主题与生命主题 五、戏剧性抒情 六、小结 第三章 新诗文体流变 一、初期象征派、李金发及其他 二、现代格律诗 三、《现代》诗人群与自由诗 四、《七月》诗人群与现代自由诗 五、综合·转换·衍生:新诗修辞 六、余光中初期诗艺与现代格律诗 第四章 归来或开始 一、穆旦:“新的抒情”与战时诗学 二、穆旦:不合时宜的诗学 三、唐浞:唤起人生最高的一致与和谐 四、归来者吕剑和他的抒情诗 五、归来者:归来或开始(一) 六、归来者:归来或开始(二) 第五章 新诗在当代 一、《今天》:从潜隐到显在 二、“第三代”:躁动与超越 三、“中间代”或“中生代 四、王伟明:《诗人密语》及其它 五、蔡其矫:生活在路上 参考文献 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诗与新诗学/屏峰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子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70227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7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